
【明報專訊】平日生活節奏如此急促,不少人都愛在假日出外走走,放鬆一下。多接觸大自然,到公園散步,都對身心有益。事實上有很多研究實證,大自然有奇妙的療癒力量,可以促進身心健康,是送給身心靈最美麗的禮物。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零距離科學》亦播放了一個外購節目《大自然療法》,闡釋及探討大自然與人的關係。
近年,探討大自然與健康關係的研究愈來愈多,至2018年已發表了350個研究報告。當中不少提供具體證明,證實大自然有神奇的療癒力量,包括加強認知力、專注力,提升情緒及靈性健康、主觀幸福感等。這些效益對於特別的群體如辦公室職員、移民人士、醫院病人及囚犯等也能發揮作用。
研究:在森林壓力荷爾蒙少20%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環境心理學系教授Terry Hartig的研究顯示,身處大自然,可以幫助我們恢復減弱了的認知能力,包括:思考速度、執行效率、集中力和記憶力。
日本千葉大學環境健康及田野科學中心助理主任宮崎良文教授,比較人們身處森林及大城市的身心狀態,研究發現當我們身處森林時,大腦活動會顯著減少,人會平靜下來;負責抑制人體不必要活動的副交感神經,在身處森林時會比在城市更活躍50%,即是說在森林中身體會放鬆一點;相反我們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含量,在森林時會少20%。
2011年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德國腦神經學家Andreas Meyer-Lindenberg的研究結果,他發現腦內的杏仁核會因城市生活的社交壓力而變得活躍,增加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的風險。他另一項研究又發現,環境的綠色程度,和我們的感受及大腦反應有相互關係。由此可見,大自然對神經系統及情緒狀態都有一定好處,有助提升身心健康。
日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健康部免疫學家李卿教授的研究,指出樹木釋放的芬多精(Phytoncides)能激活保護人體的免疫細胞,增加我們的免疫力。因此,日本近年流行天然療法森林浴(Shinrin-yoku),正正就是利用大自然來治療和預防疾病,透過五官領受大自然帶來的好處。
注意力集中風景 心情變平靜
以上不同研究結果均顯示出,多接觸大自然,可讓我們放鬆身體、平靜心情、減低皮質醇及壓力、加強人體免疫系統、減少焦慮及抑鬱情緒、增強認知及專注力等。這個孕育天地萬物的大自然,原來一直都滋養着我們的身心靈。
其實,就算沒有科學研究證實,從我們的個人經歷也能體會大自然的療癒力。當我們去到郊外,就會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在四周風景和大自然環境上,心情變得平靜,五官也隨之而打開,探索四周的自然景物。
視覺讓我們仔細觀察大自然綠油油的世界,細心欣賞陽光灑遍田園上泛起的不同色彩
聽覺讓我們用心聆聽大自然豐富和諧的聲音,包括風聲、鳥聲及樹葉聲等
觸覺讓我們感受雙腳踩踏大地的感覺,觸摸每棵樹木、每片樹葉帶給我們不同的質感
嗅覺讓我們感受大自然清新的氣息,吸收樹木所散發出來的芬多精
味覺讓我們打開味蕾,細心品嘗在地食材與當季蔬果的鮮味
我們和大自然的聯繫可以很多樣化,有些人喜歡靜態活動,例如在公園散步;有些人喜歡動態活動,例如做伸展運動、跑步或登山遠足。選擇自己喜歡、適合的方式跟大自然互動,將走進大自然培養成為習慣,領受大自然的療癒力,這或許能讓身心靈回復平衡,預備迎接生活上不同的挑戰。
■ 田園靜觀退修
為鼓勵大家多接觸大自然,newlife.330開辦一系列「田園靜觀退修」活動,讓參加者於新年、元宵及復活節期間,在恬靜悠閒的田園環境中,體驗各種靜觀活動。在退修中建立每日做「330小休息」的習慣,從而提升身心靈健康。
工作坊詳情:bit.ly/farmretreat
文:陳鑑忠(新生精神康復會教育心理學家)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