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年老腎虛雖然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但如果衰老來得太早,如到40、50歲便已出現明顯衰退,或衰退速度太快,程度太嚴重,對日常生活構成相當大的不良影響,便需正視。
陽虛畏寒 陰虛口乾
面對腎精虧虛的失調,導致牙齒容易鬆動脫落的問題,中醫會用補腎填精的方法補益固本。腎虛具體上分腎陽虛和腎陰虛。在腎氣不足常見徵狀基礎上,由於陽虛則寒,腎陽虛者以寒性徵狀為特徵,如全身畏寒怕冷、神疲乏力、下肢浮腫、面色蒼白、氣喘痰稀、夜尿清長、舌體腫脹等,治療要溫補,常用中藥有巴戟天、續斷、杜仲、狗脊等。至於腎陰虛則以津液不足和虛熱表現為特徵,如午後潮熱、口咽乾涸、唇紅、易生痱滋、易流牙血、煩躁多夢、舌紅而乾等,治療要滋補,常用中藥如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女貞子等。
知多啲:學乾隆「叩齒」養生
按摩位於頭面部口腔周圍的穴位,以及足踝的穴位,幫助氣血運行。
要補腎益精,改善骨骼、牙齒的健康,可利用穴位按摩,常用穴位包括位於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的腎俞穴,以及位於足底的湧泉穴和足踝的太溪穴,可用中等力度按揉各穴5至10分鐘,或配合熱敷、溫灸,每日1次。按摩位於頭面部口腔周圍的穴位,如地倉、下關、承漿、頰車等,對於促進局部氣血運行亦有幫助。
吞津按摩牙齦 促進口腔自潔
「叩齒」和「吞津」,是兩種中醫常提倡的養生運動,皆有補腎、健齒固齒的作用。唐代中醫孫思邈在1000多年前已提出「叩齒三十六」的養生秘訣,高壽的乾隆皇帝也把「齒常叩」列為其養生「十常」之一。叩齒的具體做法是在早上刷牙後平心靜氣,放鬆身體,排除雜念,將上下排牙齒有節奏地互相叩擊,以36次為佳,力度由弱至強,務求使全口各個牙齒均得到鍛煉。通過上下排牙齒叩擊運動,中醫相信可以改善口腔經絡氣血運行,兼可補腎,現代則認為通過叩齒動作可促進血液循環、強健牙周膜及臉部肌肉,以及預防牙齦退化和牙齒鬆脫。
「吞津」的動作可伴隨叩齒一併做,在叩齒後把舌尖在口腔內繞着上、下牙牀、牙面順時針,由臼齒開始到門齒攪動36次,當有津液產生時,徐徐分2、3次嚥下,是謂吞津。中醫認為吞津亦有補腎的作用,通過舌頭的動作可以按摩牙齦,加上充足的津液有助增強口腔的自潔作用,能預防牙患和保持牙齒堅固。而且多活動舌頭、口腔的肌肉,可以防治吞嚥障礙,醒神活腦。
性生活頻繁 耗傷腎精
另外,再配合生活上養生調攝,保持牙齒堅固健康,除要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定期檢查牙齒,及早治療口腔疾病之外,中醫亦強調要保持充足休息,避免過勞,以保養精氣神。中醫認為身體和精神的過勞,以及性生活太頻繁導致「房勞」都會耗傷腎精,因此中醫養生強調性生活應要有節制,尤其是踏入40歲以後,勿使腎精過度耗損而影響健康,加速衰老。
養生食療:減糖少吃硬 烏雞煲固齒湯
均衡飲食,有助身體攝取各種營養,維持健康,老年人不適宜過度戒口,但注意進食次數不要太頻密,並減少食用高糖食物,每次進食後都要注意清潔口腔及牙齒,即使長者佩戴假牙,都需要做好清潔。鑑於長者的牙齒退化、咀嚼力量下降,建議應少吃質地太硬的食物,避免牙齒意外受傷。食療方面,中醫可透過補腎使牙齒強健堅固,所用的食材及藥材以溫性為主。
- 熟地淮山杞子烏雞湯
材料:熟地黃20克、淮山30克、杞子15克、杜仲15克、補骨脂12克、陳皮1塊、烏雞1
製法:先將烏雞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可,每周2至3次
功效:補腎固齒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蔡曉彤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