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SBRT)有別於傳統電療,透過影像導航,輻射線能精準地攻擊腫瘤,減低對鄰近正常組織的傷害;且採用較高的電療劑量,可更有效地殺死癌細胞,又可激活免疫系統主動辨識及攻擊癌細胞,使潛伏在正常肝組織內的癌細胞無所遁形,達到雙重攻擊的效能。整個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為期只需5天,對比傳統電療的5至6星期,療程大為縮短。所以,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確比傳統電療更有效和方便。
而治療計劃將免疫治療放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後進行,可使身體繼續追擊和消滅癌細胞,全面減低癌細胞在肝內復發的機率。再者,這兩種療法對免疫系統的刺激,又會相互產生協同效應。經輻射照射後壞死的癌細胞,會刺激免疫系統製造更多白血球攻擊腫瘤。加上免疫治療下,免疫系統被強化起來,對癌細胞的辨識力有所提高,能更有效地追蹤癌細胞,使整個治療效果非常顯著。不論是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還是免疫治療,兩者都以日間護理方式進行,毋須留院,不用麻醉,沒有傷口,時間彈性較高,配合病人的日常活動,非常切合現代人的需要。
這項治療的初步結果,已於去年底在醫學文獻Frontiers in Oncology上發布,上述5名病人治療成效非常令人鼓舞。未來會考慮擴大研究計劃,好使更多病人受惠。
治療計劃仍在研究階段,適用於病人的腫瘤直徑最理想為不小於5厘米,數量最多為3粒,且無法動手術根治,又沒有侵犯主幹血管(可接受分支血管侵犯);肝功能在Child-Pugh(評估肝功能惡化的程度,分成3個等級:A、B、C,即輕、中、重程度)中屬A或B分級,沒有出現黃疸或腹水,沒有任何免疫系統失調症,沒有擴散至其他器官。
郭先生,55歲,於2018年中因高血壓到急症室求診,繼而發現肝功能異常,電腦掃描顯示一腫瘤位處肝臟中央,直徑達9厘米。由於郭先生的肝臟較細小,不適宜做手術切除;又因沒有合適的肝臟可移植,故未能接受肝移植術。與醫生商討過後,郭先生考慮使用這項治療方案,希望把原本不能作手術切除的腫瘤,降期至早期能做手術切除或RFA射頻消融根治,有效地控制病情。經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至1.4厘米,腫瘤降期非常成功,並於2019年3月接受射頻消融術將殘餘腫瘤消蝕,迄今仍未復發,能過正常生活,最近還重新投入工作。
現時香港每年有超過1800肝癌新症確診,當中只有約三成病人適合以手術切除腫瘤。按估算,當新治療策略發展成熟,每年將有數百名病人受惠。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