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
救1人還是救5人?
民主社會崇尚多元價值,民意分歧屬正常現象。以美國為例子,最近Pew Research Center發表一項調查報告,研究美國人對抗疫認真程度的看法,發現有三成受訪者認為全國各地民眾反應過激,同時又有四成受訪者認為社會對疫情的重視程度不足。面對不同的聲音,政府不論是把所有資源放到抗疫戰場上,或是審慎地考量社會長遠發展之可持續性而控制開支,當中如何平衡各方持份者,從來是棘手的政治難題。
香港亦經歷相同情况,如應否限制旅客入境、規範飲食娛樂行業等議題,社會往往陷入兩難局面。當中的考量,好比英國哲學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 Ruth Foot)在1967年提出的著名倫理學思想實驗「軌道車問題」(the trolley problem)——有一輛壞了煞車掣的軌道車在鐵路上高速行駛,遠處有5個人被綁在路軌上,無法彈動,而軌道車前方有一分岔路,路的另一端也有1人被綑綁着。問題是:你面前有一轉軌桿,拉一把便能把軌道車轉入分岔路,如果選擇什麼都不做,5人便會被軌道車直接撞死;若然拉動桿子,軌道車將會切換到分岔路,輾過另1人,換回5條生命。拉不拉桿子,正是選擇兩難之所在。
據統計,大部分人會選擇拉桿,拯救最多生命。但在道德層面來看,決定不拉桿亦有其道德考慮。拉桿這個動作,本身便成為一個殺人行為,只要想像一下,和被綁在分岔路上那人對望的情景,便不難理解內心會浮現的掙扎,反正另外5人本來就會被輾死,根本與我無尤。畢竟親手殺人和見死不救,在心理層面是兩碼子的事。
經濟成本vs.人文成本
把問題放諸社會資源分配,那些推崇人文倫理、把生命價值視為神聖的,多傾向贊成積極採取一切抗疫措施,即使犧牲任何經濟代價都在所不惜;功利主義者則可能側重權衡各項方針之利弊,質疑對疫情是否有過度反應,甚至會從犧牲老弱對社會負擔之影響這個角度去考量。這些分歧,揭示了「經濟成本」與「人文成本」之間的衝突,亦為各界提供多一個討論框架。
是次疫情,可謂是對全球所有領導者管治能力的一場重要考核。不論是「無為而治」抑或是「迎難而上」,面對疫情迫在眉睫,各國政府更應扮演牽頭角色,採納最大公約數,做好溝通工作,適時扶持弱勢,凝聚各階層共識,才能嬴得民心,帶領全民抗疫。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基孔肯雅熱多經白紋伊蚊叮咬傳播 症狀:發燒、皮疹或關節痛 應立即求診
- 【DSE放榜】投身醫護實務工作 由物理治療助理起步培訓
- 肺炎球菌可引致肺炎、腦膜炎、敗血症…接種疫苗知多啲
-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增 病毒6至10月較活躍 醫學會籲接種疫苗
- 中暑症狀有迹可尋 初期熱衰竭大量出汗、頭痛、惡心處理須及時 免體溫續升
- 中西藥合用改善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等慢性炎症反應 港大:具協同療效
- 【腦癇症】機械臂微創手術確認癲癇病源 免開顱更精準 手術時間減半
- 【罕見病】子7歲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活動能力漸失不自怨 母:他是我老師
- 【Monday Blues】研究:在職與否焦慮星期一引發皮質醇高 長期壓力增心臟病風險
- 【躁鬱症】研究:鋰劑可安全應用於躁鬱症治療 副作用發病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