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料以年計肆虐,港大醫學專家袁國勇稱要有心理準備今年底前天天戴口罩,美國最新研究更估計,間歇性限制社交距離的措施或要維持至2022年。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稱,戴口罩和社交距離或都會變常態,籲巿民家有心理準備「會是漫長戰爭」。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認為,要交替實施嚴格及寬鬆的措施,否則社會會「抗疫疲勞」,隨着疫情近日放緩,公務員在家工作可考慮解除,亦可有限度重開部分設施如運動場及圖書館,惟限聚令及邊境防疫措施暫未有空間調整。
哈佛研究推算新型冠狀病毒
未來 5 年傳播情况
哈佛大學研究團隊利用美國的數據,推算新冠病毒未來5年可能的傳播情况,研究報告周二(14日)刊於《科學》期刊,報告指出,若免疫力可永久持續,報告估計新冠肺炎或會於首次爆發後消失5年或更長時間;若免疫力只能維持約一年,就可能會每年爆發。研究人員估計,除非新的治療方法或疫苗問世,或提升深切治療部接收病患的能力,否則間歇性的限制社交距離措施或需持續至2022年;即使明顯消除今次疫情,亦應繼續監控病毒,因為疫情有可能在2024年捲土重來。
英國政府的緊急事件科學顧問小組(SAGE)上月中亦發表文章,提出交替實施嚴格及較寬鬆的限制社交距離措施需至少實施一年,其中有半年時間採取嚴格標準。
林正財:措施嚴格寬鬆交替 防「抗疫疲勞」
本港限制社交距離措施要實施到何時?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相信,本港交替實施嚴格及較寬鬆的限制社交距離措施或要延至2021年底至2022年初,視乎疫苗、藥物等供應。關閉處所、規管食肆及4人限聚令的新例至下周四(23日)屆滿,林正財認為,暫時無空間放寬有關措施,但可以在公務員留家工作及關閉康文設施的措施上放寬,例如圖書館可限制人流及探體溫後重開,部分運動場亦可在可控下重開,他估計政府會考慮,「完全維持(現况)的話,社會會有抗疫疲勞,疫情嚴重時應嚴點,之後放鬆吓,讓巿民有點盼望,否則點捱到2022年?」
專題系列文章
- 【世界骨質疏鬆日】30歲後骨質流失快 骨骼變脆弱、易骨折 4重點防無聲疾病
- 【流感疫苗】夏季冬季流感夾擊 3類疫苗:滅活、重組、噴鼻減活怎樣揀?哪些防重症?
- 【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學業壓力感焦慮?家長不擅溝通? 多聆聽少批判 靠近子女助解困
- 【冠狀病毒】港大:舊藥易生抗藥性 研強效口服新藥 抗多種冠狀病毒
- 【乙型肝炎】每10個患乙肝4個不自知 篩查年內推 先驗家人帶病毒者
- 【流感疫苗】2025/26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展開 一年打一次宜早不宜遲
- 重組流感疫苗是什麼?劉宇隆:適合對雞蛋過敏者接種 盧寵茂:母嬰院設賽諾菲三價滅活疫苗孕婦可接種
- 港大研究:行得快助保護呼吸系統 降患癌風險 肺癌尤顯著
- 【肥胖】全球5至19歲近1/10屬肥胖 增糖尿、心臟病風險 超加工食物所致
- 【精神健康】港大估算:去年港人自殺率升 學童輕生率減半 25至39歲男升幅最大主因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