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今日(21日)新增61宗確診個案,58宗為本地個案,其中25宗本地個案源頭不明;其餘3宗為輸入個案。兩名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袁國勇和許樹昌先後稱倘疫情再惡化要實行「禁足令」。不過,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今日在港台節目表示,不認為「封城」可減緩疫情,最重要是斬斷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傳播鏈,最有效方法是巿民留在家,若繼續「馬照跑,舞照跳」,難以控制疫情,「市民每次外出應該想清楚是否一定要出去,因每一次外出也為自己、家庭及社區帶來一分風險,阻礙撲火工作」。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梁子超:集中控制疫情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宣布收緊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措施,並稱疫情若持續惡化,極致可以是「禁足令」。梁子超認為,「封城」做法極端,對經濟及疫情都是不歸路,即使「封城」市民也要外出買物資、醫院仍要運作,若考慮「封城」倒不如集中控制疫情,以紓緩醫院壓力。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在同一節目稱,有私家醫生及巿民向她表示,有私人機構要求員工若所居住大廈有確診個案,即使沒有緊密接觸也要先檢測,確保結果呈陰性才可上班,卻沒有安排在家工作。她說,即使驗出陰性亦不代表沒有風險,認為在家工作更安全。
袁國勇:倘確診幾何級上升 實施禁足令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若新措施實施14日後,確診仍幾何級上升便要「封城」;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稱,若市民繼續外出食飯,可能要實施禁足令。
袁國勇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稱,若新措施實施7至14日後,確診仍幾何級數上升,就「無得傾,真係要lockdown(封城),唔係話全個城市,起碼你唔出得門口」。但他對香港有信心,認為確診增加,大家會緊張。他說比起2、3月,現時民眾恐慌指數較低、社交活動反彈及夏天戴口罩辛苦,認為市民「輕敵」。
他認為政府早前放鬆防疫措施時應在高危地方如飯堂、學校有針對措施,亦應有足夠檢測,「可惜兩點都做得不好」。他建議可在高危地區設街站派化驗瓶,供有輕微病徵者即場留樣本,但要找「外援」增加檢測量。
許樹昌:市民盡量留家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稱,前日才宣布新措施,要過幾天才知是否到位;若確診下跌即有效,如幾何式上升則要更多措施;又說外國也有禁足令。許樹昌則在港台《千禧年代》表示,市民要盡量留家,若繼續外出食飯,可能要實施禁足令。
何栢良:室內外均應強制戴口罩
政府將強制市民在室內公共場所戴口罩,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在港台《千禧年代》表示措施可更徹底,不分室內外均強制戴口罩,但豁免做運動、有醫生證明的人。他又稱,室外強制戴口罩可減街上「圍爐吸煙」。
(疫情第三波)
專題系列文章
- 中西藥合用改善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等慢性炎症反應 港大:具協同療效
- 【腦癇症】機械臂微創手術確認癲癇病源 免開顱更精準 手術時間減半
- 【罕見病】子7歲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活動能力漸失不自怨 母:他是我老師
- 【Monday Blues】研究:在職與否焦慮星期一引發皮質醇高 長期壓力增心臟病風險
- 【躁鬱症】研究:鋰劑可安全應用於躁鬱症治療 副作用發病率低
- 中風病人無法吞口水 以「內窺鏡吞嚥練習」 兩月可拆胃喉
- 醫生:肺癌破壞肺結構致功能受損 一旦感染可致急性呼吸衰竭
- 慢病共治逾13萬人接受「三高」篩查 四成確診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
- 首間婦女康健服務「樂妍站」提供子宮頸癌和乳癌篩查 64歲或以下須先做會員
- 日本百日咳持續蔓延 今年至今感染人數已達去年全年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