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癌症新症以往男士佔大多數,但近年比例漸收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昨發表2018年癌症數據,發現女性新症已接近追平男性,相信因愈來愈多女性踏入患癌風險高的壯年期,又預料來年公布的數據或現首次歷史性逆轉。以女性患者為主的乳腺癌新症10年間急升76%,港大已發展一種計算患乳癌風險的方程式並已交港府,料會用作篩選高風險者以接受乳癌篩查,目標更早找出患者。
2018年癌症新症再創新高達34,028宗,按年增2.9%,但升幅較前一年的5.1%放緩。至於男性及女性癌症新症,由2008年的男性多1600宗,收窄至2018年只多52宗。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黃錦洪估計,來年公布的2019年數據很可能首次「歷史性」逆轉至女性新增個案多於男性。
踏入癌症高發年齡層女性近年增加
2018年40至59歲女性佔整體女性人口三分一,黃錦洪說,女性患癌風險在40歲後上升,乳癌、子宮癌、甲狀線癌主要在40多歲至60多歲壯年發生,由於近年愈來愈多女性人口踏入癌症高發年齡層,加上整體女性人口亦較男性多、男性吸煙人口又減少等,「一加一減」下出現逆轉。
學者:乳癌增料因體重增加減少生育哺乳
2018年乳腺癌新症則按年升5.8%至4645宗,10年累計升76%。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瑪麗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鄺靄慧說,可能與體重增加、減少生育和哺乳等多項因素有關。港府早前回覆稱,會基於港大乳癌研究,今年內公布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
有份參與研究的鄺靄慧透露,已分析共6000名乳癌和正常婦女的數據,發展出一種方程式,透過是否有家族史、基因突變、生育、脂肪比例、吸煙等因素,計算出婦女患乳癌風險,並建議需否篩查。鄺靄慧稱已將方程式提交港府,料未來會用作篩選高風險者,盼透風險評估策略更有效及更早找出患者,增加其存活率。
港大風險程式覓隱藏患者 已交港府
統計中心首次分析癌症存活率(見表),印證確診時癌症期數對存活率影響大,第四期女性乳腺癌患者5年存活率僅29.8%,但第一期達99.3%,黃錦洪稱數據證明愈早發現,生存率愈增,「希望港人能拋開諱疾忌醫心態」。
最新數據亦反映本港控癌成效,黃錦洪說,2018年肝癌新症按年減5%至1742宗,反映本港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的政策和藥物治療有效。本港自2016年起推大腸癌篩查,大腸癌確診時為第一期者,由2015年約9.5%升至2018年約11%;第四期由26%減至20.7%,黃錦洪認為計劃有利找到更早期的癌症個案,料增存活率。
2018年升幅最高癌症是甲狀腺癌,按年升17.3%至1037宗,由2016年第11位癌症升至第9;黃錦洪形容升幅驚人,但當中大部分屬早期癌症,料與診斷技術改善有關。
乳癌基金會籲推全民篩檢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表示,乳癌自1994年起已是本港第一大女性癌症,女性一生中患乳癌風險由2008年的1/22,升至前年的1/14,有逼切性推全民乳癌篩檢。她說,當逾半確診者屬第一期才較理想,可有效減低死亡率,亦減低醫療成本。據台灣經驗顯示,全民定期篩檢有助減41%乳癌死亡率,呼籲港府盡快為40歲以上女士推每兩年免費篩查。
專題系列文章
- 高毒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選對標靶治療方法成關鍵 重拾身心健康
- 【解讀肺癌】不吸煙都有肺癌?肺癌也可根治?一文了解肺癌治療新趨勢
- 【平安藥包】外出旅行必備 藥劑師列舉藥物清單:止痛退燒、腸胃不適、止暈、急救包……
- 癌症治療:全球首創光敏混合型免疫療法 精準抑制黑色素瘤生長
- 「鎂」助眠神器?塗抹皮膚放鬆肌肉一秒入睡?拆解「鎂」功能及食物攝取
- 眼痛警號不容忽視或眼睛發炎?急性青光眼?低頭族必做護眼「20-20-20法則」
- 長者無故頻跌倒 沒先兆跌後「全無感覺」 小心或潛藏腦出血…
- 紓緩鼻敏感 抗組織胺效用副作用、噴鼻劑、洗鼻3步驟知多啲
- 罕見胃腸道基質瘤 徵狀:腹痛、腹有腫塊、貧血或嘔吐 標靶精準對抗
- 諾如病毒康復者糞便帶病毒可達2周?營養師:腸胃炎期間7個飲食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