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口罩已成為生活日常。外科口罩,由最常見的白色、綠色、藍色,到現在有五顏六色、印花、壓紋圖案,成了時尚配搭。
3層外科口罩,最外層負責阻擋飛沫,加上顏色和印上花紋,會否影響防護力?《明報》聯同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測試多款花哩碌口罩的拒水能力。
淺色不代表保護力差
網上流傳,顏色和圖案淺的印花口罩,面層物料會吸水,防疫效果成疑。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副教授葉曉雲表示,口罩面層應是拒水(water-repellent),具有疏水性,小水珠可輕易流動,飛沫不容易滲透;但拒水能力並非以印花顏色的深淺來判斷。
面層滴水不進 免沾濕靜電層
外科口罩面層需要拒水,除了要防飛沫,還因為口罩中層熔噴布帶有靜電,用來吸住病菌,若面層遭飛沫穿透,靜電層會被沾濕和破壞。葉曉雲又指,外科口罩面層常見是藍、綠色,是為方便分辨底面;面層要防飛沫,物料較拒水;底層貼着皮膚,則會用上吸水力較強的物料。如果底面調轉,便失去保護效果。
水刺布較易上色 拒水較差
口罩加上顏色、圖案、壓紋,會否影響拒水功效?口罩面層一般是用不織布製作,口罩工廠聯合創辦人楊正賢指,常見以紡黏法(spunbond)生產不織布,近看有格子紋路;若用水刺法(spunlace),手感則像絨布。水刺布用於製作有特別顏色、花紋的口罩,上色較易,圖案更細緻。但若將同樣是25克重(gsm)的水刺布與紡黏布比較,水刺布拒水能力較低。所以,為了提高拒水能力,他們的口罩用了45gsm水刺布為面料。葉曉雲補充,水刺布纖維較幼細,故拒水能力可能較低。
楊正賢又指,水刺布製作的印花口罩,亦可符合歐盟最高標準(EN14683 Type IIR);但因水刺布不防火,未能符合美國標準的最高級別(ASTM level 3﹚中「阻燃程度」要求。
佩戴花哩碌口罩進入醫院及診所,會否被拒?醫院管理局發言人回覆,進入醫院及診所人士需自備口罩,但醫院不會就其口罩型號及標準有硬性規定。
測試結果:同品牌不同色 防護差大截
【明報專訊】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副教授葉曉雲,聯同博士研究生余芷茵,利用水滴角測量儀檢驗9款花哩碌口罩和1款普通外科口罩的拒水能力。將10微升水滴在口罩面層,水滴因表面張力形成水珠,量度水珠與接觸面的角度,角度愈大則拒水能力愈佳。
水珠與接觸面角度愈大愈拒水
結果顯示,MASKDPT(前稱Mask Lab)一次性三層口罩的接觸面角度約136.5°,為10款口罩中拒水能力最佳。而3款水刺布面層口罩,包括:Sanrio夢幻印花平面口罩、GOVEK三色一次性防護型口罩牛仔系列和迷彩酷系列,接觸角都相對地小。其中GOVEK的牛仔系列和迷彩酷系列,雖然包裝上列出的規格相同,測試結果卻有顯著分別,前者水滴瞬間被吸收,接觸角為0°,後者水滴形成接觸角約104.9°。除牛仔系列外,其餘樣本的水珠經2分鐘後仍沒有被吸收,都具備一定的拒水能力。
DIY滴水測試 水珠愈易流動愈佳
葉曉雲解釋,顏料、口罩材料,紡織方法,3者皆影響水滴與口罩表面的接觸角。其中以材料的影響最大,物料愈拒水接觸角愈大;如兩者都是水刺布,不同顏料亦會影響接觸角。市民可自行做簡單測試,將水滴在口罩面,觀察水珠有沒有被吸收、能否輕易流動。水珠愈易流動,表示抗水能力愈好。
出售GOVEK牛仔系列口罩的莎莎,對於測試顯示口罩沒有拒水能力表示高度關注,並已向廠商了解,要求找合資格檢測機構為相關口罩再做測試。
Q&A:染料或有毒 宜選有檢測報告
葉: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副教授葉曉雲
楊:口罩工廠聯合創辦人楊正賢
問:口罩顏料有毒嗎?
葉:台灣早前驗出有口罩的偶氮染料(azo dyes)含量超標,偶氮染料常用於天然纖維、合成纖維、塑膠染色,亦用在印花口罩。大部分偶氮染料不含毒性,但有些可能在特定條件下產生致癌的芳香胺(aromatic amines)。歐盟規定,禁止在紡織品和皮革中使用能分解出22種芳香胺的偶氮染料,然而口罩不屬於成衣規範下的生產。消費者難以知道口罩所用染料是否安全。如果擔心,可避免用花哩碌口罩,或選擇有相關檢測報告的產品。
問:口罩壓有花紋或文字,會否影響保護?
楊:只要控制好壓紋機器的溫度及力度,免壓穿口罩,壓紋基本上不會影響保護力。
文:李祖怡、姚穎彤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 【偷竊癖】無法控制偷竊衝動藉以釋放壓力 事後感自責羞恥致惡性循環
- 心房顫動:心跳速率力度紊亂致心臟顫抖 中風機率增5倍 了解「脈衝場消融術」
- 腰背痛未必勞損般簡單 椎間盤、骨折、脊椎問題需治療復康並行精準診斷早日紓緩痛症
- 偏頭痛、年輕無三高突然中風 病因不明 或心臟卵圓孔未閉
- 留意體脂磅6個指標:BMI、內臟脂肪、肌肉分佈、體內年齡 數字反映健康端倪
- 心房顫動難察覺隨時併發中風、心臟衰竭 每日緩步跑30分鐘減復發
- 【阿茲海默症】正電子掃描追蹤大腦雙「元兇」:類澱粉蛋白與濤蛋白 及早診斷把握治療黃金期
- 前列腺增生症狀:夜尿頻、滴滴仔、排尿難是癌症嗎?拆解4個迷思
- 壓瘡初期似皮膚敏感?病情分4期 缺專業護理可急速惡化 4個預防方法
- 愈老愈矮?或骨質疏鬆、肌少症警號 女士停經男士逾50需度高 5招防「變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