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腳跟痛,很多人都會「自」療,腳底踩網球滾動有助放鬆筋膜,紓緩痛楚,但似乎未能根治痛症。近期研究卻指出,足底筋膜炎並非炎症,而一直治不好的原因,是你沒做到「這件事」!
當足底近腳跟位置感到痛楚,大家普遍認知是足底筋膜炎,即是支撐足弓的足底筋膜發炎。然而臨牀上,有一部分患者服用消炎藥後效果並不明顯。近年研究指出,足底筋膜炎可能是退化引起,而不是炎症。
高危:長企、常跑、行山
超過八成足底筋膜炎患者是25至65歲,需要長期站立或步行的上班族,反映足底筋膜炎跟我們日常生活或工作習慣息息相關,需要長期站立,和經常跑步、行山人士容易患上。
足底筋膜在受到重複撞擊後會逐漸纖維化,產生疤痕組織及骨質鈣化。當附近肌肉同時有過緊或乏力的問題,便會導致足底疼痛。這個發現的重要在於提醒患者,應避免會導致足底筋膜勞損的動作,還有小腿拉筋十分重要。
下牀首15分鐘腳跟刺痛
足底筋膜炎的痛點多見於腳跟中間或偏內側。多半患者會感到,由起牀至落地的數步至首15分鐘,足跟位置有明顯刺痛或緊繃感覺;在久坐後(約15分鐘以上)也會有類似感覺,但通常痛楚較輕。活動時痛楚不太明顯,但多站或多步行後,例如下班回家後痛楚有可能加劇。研究指出,約三分之一患者會同時在雙側足底均患上足底筋膜炎,臨牀所見,雙側都有痛楚的亦不在少數。
冷熱敷 踩網球 紓緩不治本
網上流傳不少足底筋膜「自」療方法,如急性時冰敷、慢性時熱敷;再配合小腿拉筋及腳掌滾網球放鬆筋膜,以上方法都能有效紓緩問題,但多半不能根治痛症。要根治足底筋膜炎,患者必須從生活、運動各方面着手。
首先,改變習慣很重要,大多數足底痛患者經常需要久站或步行多於數小時。患者應避免穿著高跟鞋、人字拖、鞋底較硬或較薄的鞋款(包括部分帆布鞋及平底鞋),轉而多穿波鞋等減壓效果較好的鞋。同時,使用適當矯形鞋墊能改變步行時足跟落地的受力分佈,從而減輕足底筋膜進一步受傷的機率。
臀部小腿肌力弱 步姿不佳致痛
足底痛患者都會從網上或親友中得到資訊,要做小腿拉筋以減輕痛楚,但往往忽略了訓練肌肉的重要。近年研究指出,一直都不能康復的足底痛,其中一大元兇是由於臀部及小腿肌肉力量不足,導致步姿不佳,間接令足底筋膜承受更大壓力。
簡易運動:踮腳拱橋強肌
無論有無足底痛,都可嘗試以下數項運動,每天早午晚做,強化相關肌肉預防痛症產生。假如有任何疑問或於運動後效果不明顯,應諮詢物理治療師或骨科醫生的專業意見。
- 腳尖站立或步行
踮起腳尖站立,維持1分鐘,1組做5次,時間及次數可因應個人能力調整。假如平衡力較差,建議扶着牆壁。如腳尖站立1分鐘沒有問題,可以踮着腳尖步行50步,同樣地1組做5次;主要訓練小腿腓腸肌的肌力,以減輕足底筋膜的壓力。 - 拱橋
平躺,曲起雙膝,放鬆肩膊,手部不應用力,慢慢提起臀部,維持30秒後回到原位,1組做5次。如可輕鬆完成以上1組運動,可嘗試提起單腳,只用單邊力量完成整組運動,但需留意身體及大腿應成一直線,同時肩頸應完全放鬆,避免借力;可紓緩下背痛,同時為一直未能康復的足底痛紓緩徵狀。 - 腳底滾球
站立,將按摩球或網球放在痛點附近,慢慢將球滾到痛點,在每個痛點維持2分鐘。此外,按摩球在足底筋膜時,慢慢將腳趾向上及向下屈曲;動作有助完全放鬆深、淺層筋膜。 - 小腿拉筋
站立,足底痛腳在後,另一腳在前,雙腳腳趾向前指,兩手扶着牆壁,後腳慢慢向後移,直至小腿有拉扯感,維持30秒,每組做5次。
文:關文浩(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示範:關文浩(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