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痛經是指女子在來經時或前後幾天小腹疼痛,甚至劇痛而引起昏厥的病症,常伴有頭暈、惡心、嘔吐、全身乏力等症狀,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少女士誤以為痛經是每次月經必經過程,她們服用止痛藥令痛楚減退,直到出現嘔吐,不能上班上學才求醫。事實上,服食止痛藥是治標不治本。中醫透過針灸和中藥治療,能避免痛經反覆發作。
痛經有原因 非每次月經必經過程 服止痛藥未紓解?
25歲會計師,未婚,痛經10年,近3個月因疼痛加重求診。她每次來經下腹疼痛,第一二天均需服食止痛藥,才能緩解。最近3個月,服食止痛藥仍未能緩解,疼痛至嘔吐、冒冷汗、不能集中精神工作。患者月經周期正常,平均28天一周期,每次來經6至7天,經量小(每天只換1至2塊衛生巾),伴有乳房脹痛,上一次月經第一天,在街上暈倒需送院。患者工作緊張,缺乏充足休息。中醫認為是氣滯血瘀,病因是情志不遂(工作緊張),肝氣鬱結,氣滯血瘀,胞宮血行不暢而見月經期間痛經,疼痛引腰脊,經前乳房脹痛,月經量小。中醫處方以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為主。
相關文章:【女性健康】 M痛原因 可能與子宮卵巢疾病、癌症等有關 及早求醫解除經痛困擾
針灸刺激胞宮 改善氣血循環
患者痛經較嚴重,治療期間叮囑患接受盆腔超聲波檢查,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和子宮內膜瘜肉等的問題。盆腔超聲波結果顯示正常,患者屬於原發性痛經。在月經期間疼痛發作時,配合針灸治療,急則治其標,實則治其本。針灸能直接刺激胞宮,迅速改善氣血循環,達至「通則不痛」的止痛效果。非月經期間則是治療痛經的本,以疏肝為治療基礎。
30歲設計師,已婚2年,受痛經困擾3年。求診時告知,3年前盆腔超聲波檢查結果有子宮內膜異位症。來經第1至4天量小,點滴樣,第5天才開始量大。月經前後均感到小腹脹痛,尤其每次月經開始量大時,疼痛至不能上班,服用止痛藥後仍然想嘔吐,需熱敷才能稍緩解,痛經時伴有腰痛。月經周期正常,平均30天一次,每次為期10天。中醫認為經期超過7天以上,14天才能乾淨,屬於經期延長。患者正減肥,喜愛冷飲,以沙律為正餐。
此病案是腎虛寒凝血瘀,屬繼發性痛經。由於患者愛吃生冷食物,損及腎陽,虛寒內生,令衝任胞宮失於溫煦,導致經血運行不暢,不通而痛,並伴有腰痛。由於病是從寒而得到,病情時間長,便是虛證,因此熱敷能緩解疼痛。腎陽虧虛,血海失養,故月經量小。治療以補腎活血散寒為主,以針灸和中藥配合治療;患者除了治療痛經外,需調整月經時間長度,才能治療痛經的本。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潘咨遐(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會員註冊中醫)
專題系列文章
- 嬰兒血管瘤1個典型症狀:皮膚紅點增大成軟瘤 複雜個案或影響發育 早產嬰風險較高
- 【精神健康】囤積症有五大元素 多10多歲發病 隨年長惡化 非長者獨有
- 【牙周病】細菌毒素可入血管 增心臟病風險 注意口腔衛生避攝過多糖分酸性食物
- 快測產品五花八門 檢測唾液、鼻液、尿液、糞便可自行「診症」?臨牀診斷不能取代
- 睡眠四大任務 失眠後補眠沒用?「鬼壓牀」深層睡眠所致?解救失眠7個Tips
- 關於抑鬱症的9個問題?新一代抗抑鬱藥副作用?
- 港常見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 養和山村義工隊籌50萬助風濕病患身心康復
- 雪卵 — 延長生育期限的選擇?
- 白蝕成因和不同治療方法 缺少色素易曬傷增皮膚癌風險
- 照腸鏡前戒口低纖飲食服瀉藥 照後忌即吃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