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而發燒和頭痛是新冠常見病徵,對於新冠患者來說,止痛退燒藥成為搶手貨,加上不少市民參考「買藥清單」,為預防為自救……不少人儲備各種成藥:止痛藥、退燒藥、咳水、喉糖、止瀉藥;這款藥針對頭痛,那款藥「大包圍」可擊退所有感冒症狀。專家提醒,部分成藥含相同成分,也有一些複方西藥,一粒藥丸同時針對傷風、鼻塞、頭痛等多種徵狀,若重複用藥或帶來副作用,甚至容易導致過量。疫下自行用藥,應看清成藥成分、認識每款藥物,以免承受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新冠常見病徵發燒、頭痛 撲熱息痛、布洛芬無關高低燒
疫下自救,人人化身醫藥達人。發燒和頭痛是新冠常見病徵,止痛退燒藥成為搶手貨。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止痛藥分3類,包括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布洛芬(ibuprofen),以及鴉片類止痛藥如嗎啡。當中撲熱息痛和布洛芬均能止痛退燒,兩者都毋須醫生處方,但布洛芬須在藥劑師監管下售賣。他留意到坊間指布洛芬針對高燒,而撲熱息痛針對低燒,其實「布洛芬比撲熱息痛只能降多0.2℃」,這樣分辨並不準確。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染疫康復者注意:建議未接種新冠疫苗者3個月後接種首劑 已打2針者毋須接種第3針
高燒不退 可按指示合併服用
如想加快退燒,可同時服用撲熱息痛及布洛芬,需按包裝指示服用,只要不超出每日上限就可以。雖然兩者同用退燒效果較顯著,但除非每次發燒很嚴重、難以降溫,「否則用最少藥物、最低劑量,而又能紓緩病徵,就最理想」。他續指,醫學界一般建議先用非藥物方法退燒,如暖水抹身、冰敷額頭等,效果不彰才用藥,並先從1款藥物開始使用。16歲以下不建議長期合併服用,而6歲以下服用成藥前宜先徵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
撲熱息痛日限8粒 非愈多愈好
「撲熱息痛是全世界用得最多的止痛藥,因較安全、副作用較少」,不過肝臟受損、有嚴重肝病人士就不適合;撲熱息痛依靠肝臟新陳代謝,若肝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把成分完全代謝,或致毒素積聚肝內。若沒有上述病史,只有發燒頭痛病徵,崔俊明建議先選撲熱息痛。
布洛芬常用於止痛退燒 長期服用可傷胃
布洛芬在外國都常用於止痛退燒,惟布洛芬屬NSAIDs,長期服用可能傷胃,曾有胃潰瘍、胃出血、心臟病、中風等,建議低劑量、短時間服用。一般建議飯後服用,胃部較弱人士可同時搭配中和胃酸或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服用。
全城瘋搶止痛藥,這品牌買一盒,那品牌又買一盒,小心兩者成分是一樣!「撲熱息痛有兩個名,一個是paracetamol,另一個是acetaminophen」,別以為是兩種不同藥物而同服,否則或攝取過量。
以每粒500毫克撲熱息痛計算,成人每日上限為8粒,「一次過食20粒500毫克撲熱息痛,或會傷肝」。如果本身肝臟功能較差,服用15粒可能已造成損害。可否食雙倍劑量加快退燒?「藥物不是愈多愈好;超過建議劑量,副作用風險增加。」
消炎酵素、藥性喉糖 紓緩喉痛
至於喉嚨痛,亦可用撲熱息痛和NSAIDs,分別助紓緩喉嚨痛及消炎止痛。但對阿士匹靈(aspirin)敏感,患有或曾患胃潰瘍、心臟衰竭,或者肝、腎或凝血功能不全人士則未必適用NSAIDs。註冊藥劑師陳彥廷表示,如欲減輕喉嚨痛症,市民亦可考慮較少副作用的消炎酵素如溶菌酶(lysozyme),或含地喹氯銨(dequalinium chloride)、苄達明(benzydamine)及里格卡因(lignocaine)等成分,具殺菌、消炎止痛及麻痹功用的喉糖。
陳彥廷提醒,含藥性喉糖絕不應當糖果亂食,須依照包裝指示服用,服用過量撲熱息痛可致肝中毒及嚴重肝功能受損,而雞蛋敏感者或不適合服用消炎酵素。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無病徵先服藥?乾咳有痰咳都以咳藥水紓緩?專家解答5個服食中西成藥的問題
知多啲:痰咳乾咳配方大不同 「咳素」祛痰非止咳
發燒喉嚨痛以外,咳嗽也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徵。註冊藥劑師陳彥廷指,用藥前,需先分清是痰咳或乾咳。痰咳避免服用止咳藥,以免影響排痰;而乾咳則不宜服用祛痰藥。
輕微乾咳,陳彥廷建議先嘗試非藥物方法,如喝檸檬蜜糖水等,紓緩喉嚨不適;若情况十分困擾,可服用止咳藥。常見乾咳藥物有兩種,分別是鎮咳藥(antitussive)和抗組織胺藥(antihistamine)。鎮咳藥中藥效較輕的有那可汀(noscapine),而效力較強的鴉片類藥物有可待因(codeine),能直接抑制中樞系統咳嗽反射,惟過量服用可致精神緊張或躁動、意識混亂、嚴重頭暈、視野模糊等。
由氣管敏感和鼻水倒流引致的咳嗽,可用抗組織胺藥如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紓緩,但過量服用或會出現意識混亂、面紅、心跳過快、低血壓及排尿困難;患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有排尿困難人士需慎用。她提醒,坊間收鼻水或抗敏感藥物多是抗組織胺藥,與部分止咳藥成分一樣,小心重複用藥。
如果是痰咳,則應選用祛痰劑(expectorants)和化痰劑(mucolytics)。前者增加氣管分泌物,稀釋濃痰,令痰更易咳出。惟孕婦不宜選擇terpin hydrate祛痰劑,亦須注意市面上部分傷風感冒配方藥物亦含此成分;化痰劑則可分解濃痰,令痰更易咳出。
陳彥廷提醒,市面上的「咳藥水」名字容易使人混亂,例如名為「咳素」,其實是祛痰藥而非止咳藥,有需要可諮詢藥劑師。服用成藥時,需遵從用藥指引,切勿胡亂增加分量。
知多啲:避用「大包圍」複方西藥
一些複方西藥,一粒藥丸同時針對傷風、鼻塞、頭痛等多種徵狀,但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應避免「大包圍」用藥,「若長者本身只是頭痛發燒,但服用『大包圍』複方藥物,同時有針對流鼻水和鼻塞成分,可能令他有睡意,步履不穩而跌倒」。註冊藥劑師陳彥廷補充,同時服用不同複方藥物容易導致過量。長者如要收鼻水,應選擇無睡意的抗組織胺藥物,如氯雷他定(loratadine)、西替利嗪(cetirizine)、非索非那定(fexofenadine)等。
輕微肚瀉需補水 未必需用藥
不少市民參考網上的「買藥清單」,儲備十款八款藥物「看門口」,當中包括止瀉藥。肚瀉雖是Omicron病徵之一,但崔俊明指出現機率較低,即使肚瀉程度亦較輕微,不建議用藥,「肚瀉是將腸胃『污糟嘢』排出,排出後就會沒事」。肚瀉後應注重補充水分,尤其是長者及兒童,避免缺水。若肚瀉持續就要求醫。
陳彥廷提醒,孕婦和長期病患使用成藥要特別小心,宜先諮詢醫護人員。
文:張淑媚、植蔚卿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 拆解急性與慢性鼻竇炎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 炎症嚴重可損視力致腦膜炎
- 【平安藥包】外出旅行必備 藥劑師列舉藥物清單:止痛退燒、腸胃不適、止暈、急救包……
- 「鎂」助眠神器?塗抹皮膚放鬆肌肉一秒入睡?拆解「鎂」功能及食物攝取
- 眼痛警號不容忽視或眼睛發炎?急性青光眼?低頭族必做護眼「20-20-20法則」
- 長者無故頻跌倒 沒先兆跌後「全無感覺」 小心或潛藏腦出血…
- 紓緩鼻敏感 抗組織胺效用副作用、噴鼻劑、洗鼻3步驟知多啲
- 諾如病毒康復者糞便帶病毒可達2周?營養師:腸胃炎期間7個飲食注意
- 爆肺興肺纖維化有關?氣喘咳嗽胸口不適病徵難辨?
- 質子治療精準應對兒童癌症 減少長遠後遺症及對發育的影響
- 嵌甲/倒甲、捲甲、灰甲有分別?足病診療師:小心剪腳甲選鞋6個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