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大研究發現,對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本港近兩年抗生素供應量顯著下跌,由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疾病呈報數字亦減少(詳見附表),不過,非經空氣傳播的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團隊認為是防疫措施、尤其戴口罩所致,助降低抗藥性細菌流行程度,但若未來放寬措施,呼吸道感染個案或反彈,未來或要考慮維持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港大研究:新冠疫下抗生素用量減 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跌
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藥細菌滋生風險,港大微生物學系、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護理學院的團隊研究分析2012至2021年間衛生防護中心的抗生素批發及供應數據,與猩紅熱、水痘和肺結核的呈報個案,以及醫管局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研究論文上周二(5月31日)已在期刊Antibiotics發表。
研究發現,以疫前2014至2019年的數據對比2020至2021年,本港抗生素供應量跌幅顯著,按每1000名港人的平均規定每日劑量計算,私家醫生供應量由10.4減至6.74,社區藥房供應量則由2.75減至0.91,反映抗生素消耗量下降。
相關文章:小心猩紅熱 徵狀:紅疹+「士多啤梨脷」
非經空氣傳播 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敗血病無下降
研究檢視2012至2021年公立醫院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發現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包括甲型化膿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腦膜炎奈瑟菌,其引起的社區發病之敗血病發生率,在疫情期間持續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經飛沫或空氣傳播疾病的呈報個案亦減少。不過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
團隊倡考慮續戴口罩 減上呼吸道感染
研究團隊分析,上述4種包膜細菌一直被視為可經飛沫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傳播,而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均非經空氣傳播,認為結果顯示廣泛佩戴口罩、保持手部衛生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不但有助預防新冠病毒,更可能有效預防上述細菌爆發,避免出現致命個案,同時因應上述措施,上呼吸道感染減少,進而減少私醫或社區藥房抗生素供應量,顯示措施或有助控制抗生素用量。
相關文章:【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憂放寬防疫措施掀反彈
本港新冠疫情放緩,港府提出「復常」路線圖,團隊在論文提到,若放寬防疫措施,上述呼吸道感染及抗生素用量很大機率出現反彈。領導團隊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今次結果主要受佩戴口罩影響,由於本港人口長期未有接觸上述細菌及疾病,預期放寬措施後感染水平可能較10年前更高,若冬季感染個案急增,令醫院牀位及深切治療部接近飽和,可能要再考慮維持上述防疫措施。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 胃癌先兆一定是胃痛?切胃後無得食?確診多屬晚期 手術治療、腹腔化療見成效
- 腎結石5毫米以上可致10級劇痛 電腦掃描助及早偵測了解3種手術治療
- 拆解抗生素5個迷思 感冒流感勿亂服 增抗藥性埋隱憂
- 糖尿病治療初期血糖忽高忽低?假性低血糖有原因 即時救急Tips
- 50歲後突暈倒恐心血管病警號 無症狀冠狀動脈心臟病隨時猝死
- 飛蚊症=視網膜脫落?留意「飛蚊」4個變化 或響警號即求醫保視力
- 鼻竇炎6症狀可同時出現 急性慢性治療有分別 洗鼻改善鼻塞
- 【前列腺增生】尿頻、夜尿、小便乏力 以為「屙慢少少」不理會 可招腎衰竭
- 【DSE放榜】競爭+壓力 專家:長期內捲vs.躺平可致失眠抑鬱 「45度人生」折衷方案?
- 高血脂症:肥胖不愛運動、嗜肉甜食 治療3招:健脾胃益氣除痰濕 須節制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