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西醫所指的「中暑」具體意思有不同。中醫所指「中暑」,是指在感受暑熱後,出現身熱、大汗、疲憊乏力、口乾等耗氣和傷津的不適,甚則引起頭暈、惡心,相當於西醫所指的熱衰竭。而西醫所指「中暑」,是指在感受酷暑後,由於調節體溫的功能失靈或無法正常排汗,導致出現體溫飈升、無汗、抽搐、心跳過快、休克等症狀,相當於中醫所指的「暑厥」。中醫認為暑厥的病機為暑熱直犯心包、閉阻心竅。中醫「中暑」的治療方向為清熱解暑、益氣養陰,常用方藥如王氏清暑益氣湯、生脈散。至於中醫治療暑厥的方向為清熱祛暑開竅,常用方藥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
中西醫理解「中暑」有別 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
踏入盛夏,受酷熱天氣影響,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中醫理解為身體感受暑熱後,出現「氣陰兩傷」的失調。若高溫再加上潮濕多雨,可形成「暑濕」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胸悶、腹脹、泄瀉等。透過藥物、食療及起居養生調攝,可減低炎熱對身體造成的不良影響。
「暑」是「六氣」之一,為夏至之後、立秋之前的代表氣候;《說文解字》曰:「暑,熱也。」暑氣炎熱,其性升散,在天氣酷熱的日子,身體機能相對活躍、代謝旺盛,也會加劇排汗散熱。隨着體力消耗增加及水分流失,容易出現「氣虛」、「津傷」的失調。
疲倦宜益氣 煩躁需養陰
暑邪侵襲導致暑熱傷氣,常見徵狀包括疲倦乏力、神倦欲睡、少氣懶言、食慾不振等,望舌時可見舌體腫脹,甚至腫大得令舌邊滿佈齒印,診脈時可見脈象細而無力。中醫治療方面宜清暑益氣,如用王孟英在《溫熱經緯》中記載的清暑益氣湯。臨牀常用清暑中藥包括西瓜翠衣、黃連、荷葉、淡竹葉、石膏、知母等,至於有益氣作用的中藥則包括西洋參、太子參、黨參、黃芪、五指毛桃等。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