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黃麴毒素】常見發霉花生小米穀物中 可致慢性中毒 肝硬化及肝癌元兇之一(瘤言情深)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有一種劇毒物質,無色無味,接觸微量都有可能出現慢性中毒,導致肝臟逐步受損。它就是黃麴毒素(aflatoxin,又稱黃曲霉毒素),是肝硬化及肝癌元兇之一,常在受潮發霉的食物和農作物中產生。夏天氣溫回升,降水量增多,空氣濕度開始大增,食物受潮發霉的風險提升,更要小心黃麴毒素的滋生。(編者按:黃麴毒素較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小米、穀物和其製品當中。另外,本身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若攝入黃麴毒素後的肝癌風險,較非乙肝感染者高出約30倍。)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 可致慢性中毒 肝硬化肝癌元兇之一

黃麴毒素是目前為止最強的致癌物質,可令人體急性或慢性中毒,導致急性肝臟受損、肝硬化甚至肝癌。黃麴毒素較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小米、穀物和其製品當中,動物也可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飼料,令毒素積存體內,因此動物乳製品及肉類製品中也會發現黃麴霉毒素。如果在短時間內攝取較大量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患者會出現肚痛、嘔吐,同時肝酵素急劇上升等,顯示肝臟正在受損,嚴重甚至可以致命。不過,在目前嚴格的食物安全監察標準下,急性中毒個案已經少之又少。


相關閲讀: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黃麴毒素】常見發霉花生小米穀物中 可致慢性中毒 肝硬化及肝癌元兇之一(瘤言情深)
發霉即棄掉——即使去除發霉食物表面的黴菌,菌絲可能已進入食物深層,都是不吃為妙。(TiSanti@iStockphoto)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攝入黃麴毒素 肝癌風險高約30倍

如果持續誤服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即使劑量不大,也有可能出現慢性中毒,導致肝臟逐步受損。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黃麴毒素具有基因毒性(破壞基因),並將黃麴毒素B1、B2、G1、G2和M1列為第一類致癌物,當中以B1的致癌作用最強。如果本身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攝入黃麴毒素後的肝癌風險,較非乙肝感染者高出約30倍。

高溫殺不死 做好防潮措施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更是一種「煮不死」的致癌毒素;食物發霉容易察見,大眾應避免食用任何發霉食物,應整個丟棄。有些人誤以為,去除食物表面肉眼可見的黴菌後,食物可照常食用,其實菌絲可能已侵入食物深層,毒素甚至可能蔓延到整個食物,所以還是不吃為好。

夏天來到,大家記得做好防潮措施,包括把食物放入乾淨容器,存放於乾燥通風地方,降低食物受黴菌感染的風險,保障食用安全。


相關閲讀:【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文:張寬耀(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分享此內容:

關於明報健康網

由《明報》及養和醫院共同策劃的《明報健康網》,是一個屬於都巿人的健康資訊網站,從養生保健、均衡生活、正視都巿疾病,以及醫學科技新知等等各方面都會觸及,為注重健康的男女老幼及熱愛家庭的人士,提供一站式健康資訊。《明報健康網》聯同一眾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其他專業的醫務人員,携手與你並肩同行健康富足之路!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 2025.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