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代精神:「藍鯨」襲孩子 築牆有用嗎?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最近很多自殺個案,甚至自殘遊戲的興起,委實令人惋惜。面對日新月異的媒體、百家爭鳴的論壇、鋪天蓋地的報道,很多家長都頭痛如何把資訊篩選過濾,避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耳濡目染下盲目跟從。即使把手機收起,拔掉網絡,一刀切的把新聞封鎖,是否就能夠保護孩子,免受不良風氣所影響?

要探討兒童自殺問題,必先要了解他們對死亡的看法。一般五歲以前,死亡對兒童的意義只是分離,而非永遠失去,甚至是可逆轉的。到了五至九歲,兒童開始自己構建死亡的概念,對死亡的理解出現比較個人的看法,擁有自己對人死後的見解。十二歲之前,一般兒童已明白死亡與軀體的關係,死亡帶有永遠的意味,概念上漸漸貼近事實。而到了十二歲以後,青少年面對真正的死亡概念,開始對世界有不安全的意識,認識到世上的危險是不受一己所控制的,有時甚至開始害怕生命會受到威脅。

明白兒童的想法,便能代入他們的角度去理解自殺。任何年紀的孩子都會經歷悲傷情緒,但即使多絕望,年紀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明白什麼是死亡,更遑論自殺的意義;以至小五六的學生,偶爾有自殺的念頭或行為,極其量只是輕率的模仿,不懂生死乃茲事體大,缺乏輕重之權衡。到了中學階段,壓力與責任漸漸增加,思想開始複雜。反倒是媒體的煽情渲染,令一些徘徊絕望崩潰邊緣的青少年,放下最後心理防線;甚或是受到朋輩的慫恿、網上留言的唆使、榮耀感的作祟等,令他們愈是懼怕愈要逞強,最終踏上不歸路。

趁機灌輸正確觀念

今天的信息、貼圖、視頻、網絡直播,俯拾皆是,作為家長要滴水不漏的新聞封鎖根本是掩耳盜鈴,防不勝防。對於一些圖文並茂的炒作宣傳,家長當然要嗤之以鼻;但即使面對事實報道,亦不能閃縮避忌,必須積極應對,趁機向子女灌輸正確觀念,解釋自殺解決不了問題之餘,更會留給活着的人無比哀痛。從小培養孩子堅定的自我價值,不輕蔑他們的煩惱,認真聆聽他們傾訴心事;更要讓他們明白人生並不等於無止境追求榮華富貴、豐衣足食,而是在乎參與和實踐、探索和開拓生命的未知,學會欣賞及分享,生命才懂得珍惜,才不枉過。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編按:《藍鯨挑戰》是俄羅斯社交網站興起遊戲,陸續傳至世界各地,遊戲要求參與者在五十天內完成各種自殘任務,引起各界關注)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AA037638.jpg;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