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下午5至11時來電高峰 340宗轉介社區中心社署醫局
情緒通會適時向來電者提供社區資源或服務等資訊,亦會轉介有需要個案至中長期的精神健康服務跟進。自去年12月27日啟用以來,截至今年9月底,熱線接聽9.2萬宗來電,並以書面形式轉介340宗個案至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社署照顧者支援熱線、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及非政府機構等。另有6宗需警方跟進的危急個案,如來電者出現企跳等自殺行為。
情緒通標誌為一條線串起兩個聽筒,分別代表接聽員和來電者。情緒通可同時接聽最多6條線路來電,並可因應情况調配人手以同時接聽最多30條線路來電。利民會稱,接聽員需接受30小時培訓,亦會在兩名督導的指導下接聽來電,督導亦會對部分個案初步評估,提供更深度支援。
情緒通精神健康支援熱線會適時向來電者提供社區資源或服務等資訊,亦會轉介有需要個案。(pexels。圖片僅供參考。)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接聽員:首要「止血」穩情緒 避免說「唔好咁諗」
KK(化名)2016年起任利民會熱線「即時通」接聽員,9月以資深接聽員身分加入情緒通,他說培訓時會設置不同場景並角色扮演,模擬不同類型求助,接聽員亦會定期討論來電個案及支援方案。
「情緒急救員」,KK如此形容自己的角色。他說接到來電第一件事就是穩定來電者情緒,「喺佢情緒最辛苦嘅時候,我哋先簡單包紮住佢先,等佢止咗血」,而接聽員最重要是接受來電者情緒,並做好承受情緒的準備,盡量避免「唔好咁諗」之類的字句。
KK說,熱線強調以人為本,「唔係用藥物去處理好多嘢,係用關係同溝通」。黃建隆說過去數年受疫情等不同限制影響,人與人的關係有所疏離,希望情緒通能促進人與人的對話,「如果我哋可以直接對話,就多一啲了解,少一啲批判,希望可以做到守望相助」。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做一個好的聆聽者:理解、支持和陪伴情緒病患者 釋放壓力減輕孤獨感
近年港人趨願「多講一啲」
利民會2011年起提供24小時精神健康支援熱線,直至情緒通啟用,黃建隆說公眾精神健康意識逐漸提升,港人由「有啲唔願意講自己嘅情緒狀况」到「願意多講一啲,亦留意多一啲身邊人」。
他提及利民會營運情緒通熱線合約期為18個月,強調市民對情緒通需求不小,希望能恆常化服務,並透露正與政府研究更好地銜接地區康健中心等基層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