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通波仔」的球囊冠狀動脈成形術,自1977年面世後挽回許多冠心病發患者的生命,發展至今獲醫學界廣泛採用,不單可迅速「急救」,病人在手術後大約一天便可出院。
通波仔手術經歷不少演變與進化,才能獲得此成果。手術的做法大致分為引入導管及放置支架兩部分。現時約九成病例會經手腕橈動脈引入導管至心臟,病人感覺更為舒適,術後亦可立即坐起來。經大腿腹股溝動脈引入導管仍有採用;有時亦可「逆向」通波仔,意即手、腳同步引入導管,這做法適用於病情複雜或慢性血管全閉塞的個案。
第一代通波仔技術 復發率高
最早期的「通波仔」,顧名思義只用「波仔」暢通血管後便取出,血管會受創或回彈,復發率更達三至五成,令病人需重複治療。其後開始出現植入血管支架的概念,在拿走球囊後放入支架,支撐血管內壁。第一代「錁金屬支架」只含金屬並無藥性,復發率達兩至三成。記得在那年代,我曾有一位病人因不願接受搭橋手術,重複接受過16次通波仔手術。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