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改良引入導管與支架技術 助優化「通波仔」手術

分享此內容:

俗稱「通波仔」的球囊冠狀動脈成形術,自1977年面世後挽回許多冠心病發患者的生命,發展至今獲醫學界廣泛採用,不單可迅速「急救」,病人在手術後大約一天便可出院。

通波仔手術經歷不少演變與進化,才能獲得此成果。手術的做法大致分為引入導管及放置支架兩部分。現時約九成病例會經手腕橈動脈引入導管至心臟,病人感覺更為舒適,術後亦可立即坐起來。經大腿腹股溝動脈引入導管仍有採用;有時亦可「逆向」通波仔,意即手、腳同步引入導管,這做法適用於病情複雜或慢性血管全閉塞的個案。

第一代通波仔技術 復發率高

最早期的「通波仔」,顧名思義只用「波仔」暢通血管後便取出,血管會受創或回彈,復發率更達三至五成,令病人需重複治療。其後開始出現植入血管支架的概念,在拿走球囊後放入支架,支撐血管內壁。第一代「錁金屬支架」只含金屬並無藥性,復發率達兩至三成。記得在那年代,我曾有一位病人因不願接受搭橋手術,重複接受過16次通波仔手術。


相關閲讀:【通波仔/搭橋】冠心病成因及6個高危因素 早期血管收窄病徵不明顯 增病發猝死風險 手術後須妥善控制三高及戒煙


第二代鎂合金降解支架療效佳 冀廣泛應用

藥物釋放支架在2002年面世,帶藥性的支架有效減少血管回彈,可降低復發率。2012年出現首代生物降解支架,概念是希望支架物料可被身體吸收,但因復發率較藥物釋放支架為高、晚期栓塞的風險亦較高,最終在2017年停產。近年已出現第二代的鎂合金降解支架,現時會選擇性用於病情簡單、大血管阻塞、年輕、沒有血管鈣化的患者,療效頗佳,有望日後可更廣泛使用。其他如生物適應支架、超薄藥物釋放支架等,將為病人提供更多嶄新的選擇。


相關閲讀:【心臟病】了解冠心病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養和醫院心臟科中心主任
郭安慶醫生

分享此內容:

關於明報健康網

由《明報》及養和醫院共同策劃的《明報健康網》,是一個屬於都巿人的健康資訊網站,從養生保健、均衡生活、正視都巿疾病,以及醫學科技新知等等各方面都會觸及,為注重健康的男女老幼及熱愛家庭的人士,提供一站式健康資訊。《明報健康網》聯同一眾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其他專業的醫務人員,携手與你並肩同行健康富足之路!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 2025.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