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相關閲讀:【乳癌】一成個案與遺傳基因有關 BRCA基因變異是什麼?4類人士可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大腸癌排名跌 新症數字仍高 勿掉以輕心
其次,大腸癌雖然跌至第3位,但2022年實際新症數字其實只比乳癌少18宗,對比起全年5000多宗的基數,沒有太大實質意義。當然,我們樂見大腸癌數字下跌,但全年近5200宗,仍是相當高的數字,所以絕不可因大腸癌排名下跌一級便掉以輕心。
此外,從十大癌症新症總數來看,2022年比2021年減少了3000多宗。細看之下,十大癌症的新症數目都無一例外地減少。這可能是因為政府防癌工作做得好,市民防癌意識持續提高;但更可能是因為2022年出現第五波新冠疫情,醫療負荷「爆煲」,很多非緊急醫療檢查都被迫延遲,可能因此令2022年癌症新症數字減少。我們還需要多觀察幾年,才可確認乳癌、大腸癌以至其他常見癌症數字是否真正下降。
相關閲讀:【大腸癌】本港第二大癌症 1949至1975出世 元旦起可參與大腸癌篩查
建議50歲接受大腸癌篩查
若大腸癌數字確實減少,相信最大原因是市民多做大腸癌篩查。近年政府和醫學界提倡大腸癌篩查,即在未有任何徵狀前接受檢查,希望藉此找出較早期的大腸癌,提高根治機會。政府推行的大腸癌篩查計劃,提供大便隱血檢查,另外還有大腸鏡篩查,兩種檢查方法各有優劣。大便隱血檢查簡單而有效,符合經濟效益,但有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而近年美國和其他先進國家都有較新指引,即任何人若沒有大腸癌的徵狀或風險因素,應考慮在50歲(有些指引更建議45歲)接受第一次大腸鏡篩查。市民可諮詢醫生哪種方法較適合自己。
文:李兆康(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