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人晨起時會感到面部痠脹、牙齒敏感,甚至伴隨着頭痛,卻不知這些症狀可能源自磨牙症(bruxism)。這種無意識的牙齒磨動或緊咬習慣,不但與精神壓力有密切關係,更會影響口腔健康。

夜間睡眠中磨牙難以自覺 磨牙症或與焦慮壓力有關
什麼是磨牙症?磨牙症分為日間與夜間兩類,後者更為常見且難以自覺。患者在睡眠中反覆緊咬牙關或左右磨動牙齒,力道可達日常咀嚼數倍,長期會導致牙齒嚴重磨損。由於發作時當事人多半在沉睡中,往往需透過家人提醒,或由牙醫檢查發現牙冠異常變短、琺瑯質裂痕等迹象,才驚覺問題存在。
磨牙症成因多元,近年研究指心理壓力與焦慮是核心觸發因素。當人處於長期緊張狀態,大腦會透過夜間磨牙釋放累積的情緒張力,形成一種身體化反應。香港生活節奏急促,工作壓力、家庭負擔等皆可加劇問題,甚至形成惡性循環;焦慮引發磨牙,磨牙導致疼痛或牙齒美觀受影響,進一步加重心理負擔。
相關閲讀:【牙齒美白】牙齒變黃成因多表面染色或是內部變色? 3種美白療程比較+保養貼士
牙齒敏感痠痛 臉部變短
磨牙症導致從牙齒到臉容的連鎖傷害,可嚴重影響口腔健康,破壞力不容小覷:
1.牙齒損耗:琺瑯質磨損後,牙本質暴露,冷熱敏感、痠痛接踵而至,嚴重者甚至會牙齒斷裂
2.肌肉與關節負荷:顳顎關節(下巴關節)長期受壓,引發晨起後臉痛,嚴重者甚至短時間張口受限
3.臉容改變:長期磨牙可能使牙齒縮短,有些人甚至導致臉部距離變短,影響外觀
相關閲讀:【磨牙】長期磨蝕牙齒礙進食 致牙骱痛、頭痛 磨走琺瑯質增敏感牙齒機會 注意睡眠窒息、壓力響警號
夜間戴牙膠 處理心理問題
目前,牙醫處理磨牙症普遍建議夜間佩戴咬合墊(牙膠),以物理隔離上下牙齒,減少磨損與關節壓力。然而,咬合墊僅能保護而非根治磨牙症。若病因與情緒相關,需同步處理心理根源:
- 心理諮詢:認知行為療法(CBT)可幫助患者辨識壓力源,學習放鬆技巧
- 生活調整:規律運動、睡前避免接觸咖啡因與電子產品,或嘗試正念冥想,均有助降低焦慮水平
- 跨科合作:嚴重者需牙科與心理科共同介入,標本兼治
對於牙齒美觀與功能有較高要求的患者,若需要恢復牙齒正常比例,往往需要修復專科醫生聯合其他牙科專科作全口咬合重建治療。因此,若患者發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並檢視自身心理狀態。畢竟,健康牙齒不僅需要日常護理,更離不開一顆舒暢的心。
文:陳惠(香港大學牙醫學院修復牙科科學臨牀助理教授)
(口齒生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