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6症狀可同時出現 急性慢性治療有分別  洗鼻改善鼻塞

鼻竇炎6症狀可同時出現 急性慢性治療有分別  洗鼻改善鼻塞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頭顱骨前部有着不少空腔,稱為鼻竇,平時充滿空氣,一旦患上傷風感冒或鄰近組織受感染時,鼻竇與鼻腔通道有可能阻塞,令鼻腔黏液滯留在鼻竇,或會演變成鼻竇炎。常見症狀包括鼻塞、流黃濁涕、呼吸有臭味、頭面部疼痛等。鼻竇炎中醫稱作「鼻淵」,急性發作多因邪實,慢性鼻淵則與正氣不足,病邪留戀不去有關。

中醫對鼻竇炎的認識始於《黃帝內經》時期,《素問•氣厥論》記載「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及「少陰之復……甚則入肺,咳而鼻淵」,指出若外感失治,或實熱熾盛,能引致鼻淵,其特點是有大量黏稠或黃綠色鼻涕分泌物流出或倒流至咽部。患者可同時出現鼻塞、嗅覺減退、發熱、口臭、呼吸時有臭味、頭痛、單邊前額/鼻翼/面頰脹痛等。除一般傷風感冒外,嚴重的過敏性鼻炎、上排牙齒疾患如牙周病或牙齦炎,也有可能演變成鼻竇炎。兒童體質本身有肺、脾常不足的特點,易患外感,而且鼻竇開口較成年人大,容易感染,因此兒童患鼻淵的機率比成年人高。

鼻竇炎6症狀可同時出現 急性慢性治療有分別  洗鼻改善鼻塞
(Blueastro、Olga Budrin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急性:風寒風熱侵襲 肝膽有熱

急性鼻竇炎的病程介乎數天至4周,多數可以完全康復,只有少數會演變成慢性鼻竇炎,或出現併發症。中醫認為這種急性起病的鼻淵多為邪實,具體包括受到外感風寒或風熱侵襲,又或者由於飲食失節或情志失和,引致肝膽有熱。鼻淵的臨牀辨證要根據患者病徵細節判斷,四診合參。

證屬風寒者怕風畏寒較多,鼻塞不通較明顯,流涕清稀,舌苔白薄。治療需要辛溫解表,常用方藥有荊防敗毒散、辛夷、白芷、桔梗等。如病發初起流涕清稀,之後逐步變黃,而且愈來愈濃稠或夾雜臭味,屬於風寒化熱,此時可加大清熱力度,可配伍像蒼耳散(詳見「知多啲」)、小柴胡湯一類有清熱作用的方劑。

證屬風熱者起病時,可見鼻涕稠厚而色黃,還有發熱、口乾、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色紅舌苔黃。治療熱證鼻淵會着重清熱解毒,常用方藥包括銀翹散、五味消毒飲、柴胡、黃芩等。針對膿涕較多者,可加強燥濕解毒,配伍連翹、蘆根、薏苡仁等。症見口苦、高熱、舌苔黃膩者為肝膽濕熱,可配搭龍膽瀉肝湯清利肝膽。與牙口相關的感染,可加強清胃火的力度,如配伍石膏、知母、黃連等。中醫治療作用為減輕致病因素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並促進之後的恢復,與西醫的抗生素治療不相冲。不過患者如同時服用中、西藥物,建議相隔1至2小時。

慢性:正氣不足脾肺虛 反覆發作

病程超過12周、反覆發作的鼻竇炎,屬於慢性鼻竇炎,臨牀上雖不常見,但對患者而言可帶來相當困擾。凡是病情反覆、難以徹底治癒的疾病,中醫認為都有邪盛與正虛兩方面的因素,導致當病邪稍為緩解的時候,由於正氣不足夠令身體復元,結果病邪再次得逞,症狀反覆發作。在鼻淵慢性階段,臨牀上以肺氣虛和脾氣虛多見,正氣不足會影響康復,造就反覆感染。在醫治思路上,慢性鼻竇炎不能長期只靠消炎、抗菌等攻邪手段處理,要考慮攻補兼施,驅邪與扶正並重,這是中醫療法之所長。

肺氣虛寒者常見長期鼻塞不通、流涕清稀、怕風畏冷、容易傷風感冒,症狀往往在天冷時加重,在治療方面宜溫肺祛寒,在疏風散寒的基礎上可加上黨參、桂枝、黃芪扶正。脾氣虛者常見有大量鼻涕色白質稠,檢查可見鼻甲肥大或伴隨瘜肉,其他表現包括體力不支、身體浮腫、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舌體胖大等,在治療方面可在祛邪的同時加入補脾化濕,常用方藥包括參苓白朮散、半夏、陳皮、茯苓等。

保健方法:洗鼻改善鼻塞 飲食清淡匡扶正氣

無論是急性或慢性鼻竇炎,俗稱洗鼻的鼻腔灌洗都有助潔淨鼻腔減少分泌物,改善鼻塞。可用生理鹽水或中藥魚腥草30克煎成藥液,適溫冲洗鼻腔,每天1至2次。

鼻竇炎6症狀可同時出現 急性慢性治療有分別  洗鼻改善鼻塞
無論是急性或慢性鼻竇炎,「洗鼻」都有助潔淨鼻腔減少分泌物,改善鼻塞。(geargodz@iStockphoto)

擤鼻涕勿同時揑兩側鼻孔

鼻淵患者在日常應留意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吹風受寒。擤鼻涕時宜只按一側鼻孔,稍稍用力將鼻涕擤出來,不宜同時將兩側鼻孔揑住,或過度用力擤鼻,以免分泌物流往鼻竇或耳咽管造成繼發感染。


相關閲讀:拆解急性與慢性鼻竇炎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 炎症嚴重可損視力致腦膜炎


耐心調養 勿濫用攻伐之法

不幸罹患慢性鼻竇炎,由於症狀反覆,時好時壞,患者一定要對病理和自身狀况有正確認識,耐心治療調養,勿胡思亂想或濫用攻伐之法,以免耗損正氣窒礙康復。鼻淵病情反覆不癒者建議多做戶外運動,飲食清淡,勞逸有節,調暢情志,以匡扶正氣幫助抗邪。


相關閲讀:持續鼻塞或致急性鼻竇炎、睡眠窒息症  5個常見手術方式


知多啲:蒼耳散宣通鼻竅

蒼耳散是常用於治療鼻淵的中藥方劑,出自宋代醫家嚴用和《濟生方》,主治外感鼻淵時的鼻塞、鼻流濁涕不止,臨牀沿用了近800年。本方由炒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4味中藥組成,有疏散風邪、祛風清熱、宣通鼻竅的作用,類似於現在消炎、減少黏膜充血的概念。當中炒蒼耳子、辛夷為主藥,可疏風通鼻;白芷有疏風解表作用,可改善前額頭痛;薄荷能清利頭目、疏風清熱。在服用中藥前宜先諮詢中醫。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