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多經白紋伊蚊叮咬傳播 症狀:發燒、皮疹或關節痛 應立即求診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廣東佛山「基孔肯雅熱」疫情持續,順德、南海、禪城截至上周五(18日)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199宗,均屬輕症;三地政府先後發表「告全體市民書」,號召各單位及市民本周末開展集中滅蚊行動。目前絕大部分確診來自順德,集中在樂從、北郊、陳村。南海累計報告16宗確診,主要在桂城;禪城累計報告22宗,主要在石灣、張槎。順德8日發現首宗境外輸入個案,15日發展至478宗確診。當局提醒民眾做好防蚊滅蚊,如有發燒、皮疹或關節痛等症狀應立即求診。[編按:衛生防護中心指,7月11日至17日期間,中心錄得一宗外地傳入的登革熱感染個案;由2020年至今,本港沒有錄得確診基孔肯雅熱的個案。本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高級醫生(流行病學)黃凱基17日稱,港人頻繁往來粵港,確有輸入風險,強調會做好監察及防控,並提醒市民做好防蚊措施。]

基孔肯雅熱經白紋伊蚊叮咬傳播 主要病徵:發燒、紅疹、關節痛

據中國疾控中心網站消息,基孔肯雅熱疫情近年在東南亞持續活躍。中國在2008年首次在廣東發現輸入性病例,但尚未形成穩定的疫源地。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的蚊媒傳染病。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本地傳播,大規模爆發和零星病例主要發生在美洲、亞洲和非洲。

潛伏期集中3至8天  佛山逾千宗確診

本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高級醫生(流行病學)黃凱基17日於港台《千禧年代》稱,基孔肯雅熱主要透過帶病毒的白紋伊蚊叮咬傳播,潛伏期介乎2至12天,多數人潛伏期集中在3至8天;病徵主要為「熱疹痛」,即發燒、紅疹和關節疼痛,通常持續數日會有明顯改善,但有個別患者會持續較長時間,「關節痛得很緊要,甚至身體會扭曲」。黃凱基稱,港人頻繁往來粵港,確有輸入風險,強調會做好監察及防控,並提醒市民做好防蚊措施。黃凱基說,基孔肯雅熱非新病,約70年前已找到病毒,目前無針對該病毒的疫苗,主要採用支援療法幫助病人紓緩症狀,又說今年世界各地錄得逾22萬宗個案,死亡80宗。


相關閲讀:登革熱二次感染變重症?憂DEET驅蚊劑影響兒童健康?醫生教3種驅蚊之選


籲外遊做好防蚊措施 返港後14日續用蚊怕水防病毒傳人

被問本港到有否爆發風險,黃凱基稱港人頻繁往來粵港和世界其他地方,確有輸入風險,但相信預防措施切實可行。黃說本港因應今次爆發會做好監察及防控,舉例政府會做好防蚊滅蚊,署方亦提醒醫生留意有關病徵和有相關外遊史的病人,口岸也會加強巡查。

黃凱基指出,如市民外遊受感染,回港後再被白紋伊蚊叮咬,該蚊就有可能將病毒傳予其他市民,呼籲市民外遊時做好防蚊措施,如使用蚊怕水、穿淺色衣服等。他提醒外遊者返港後14日最好仍用蚊怕水,可盡量避免將病毒傳予他人。

防護中心料本港蚊患會加劇 過去一周輸入一宗登革熱

衛生防護中心指,7月11日至17日期間,中心錄得一宗外地傳入的登革熱感染個案,病人於潛伏期內曾到菲律賓;由2020年至今,本港沒有錄得確診基孔肯雅熱的個案。中心總監徐樂堅提醒市民,由於在夏季期間氣溫及雨量上升,本港蚊患情况預料會加劇,加上市民在暑假會較頻繁前往蚊傳疾病流行的地區,因此出現蚊傳疾病輸入個案及本地傳播的風險增加。

中心指,截至17日,今年錄得30宗外地傳入登革熱個案。2024年共錄得161宗登革熱個案,包括156宗外地傳入及5宗本地感染個案。2023年則錄得62宗外地傳入個案。由2020年至今,本港沒有錄得確診基孔肯雅熱的個案。


相關閲讀:【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世衛:登革熱全球發病率過20年顯著上升

中心亦提到,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登革熱的全球發病率在過去20年顯著上升,構成重大公共衛生挑戰。登革熱在眾多鄰近旅遊地點普遍流行,廣州、中山、佛山和潮州錄得的病例最多。根據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廣東省今年至今共錄得140宗本地感染病例,於7月7日至13日的一周內已錄得51宗,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今年至今已分別錄得超過1.5萬宗個案。

世衛的資料顯示,超過110個國家和地區曾經錄得基孔肯雅熱個案。截至今年6月初,全球14個國家及地區共錄得超過22萬宗個案,包括內地、台灣、新加坡等香港人的旅遊熱點,當中約80宗為死亡個案。另外,根據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廣東省於7月8日至14日的一周內共錄得481宗本地感染病例,所有病例均於佛山錄得,包括順德區478宗、禪城區3宗。

基孔肯雅熱多經白紋伊蚊叮咬傳播 症狀:發燒、皮疹或關節痛 應立即求診
基孔肯雅熱主要透過帶病毒的白紋伊蚊叮咬傳播,因此要做好防蚊措施。(設計圖片)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