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糖尿病,需要持之以恒。市民可透過科學管理血糖及改變飲食習慣等方式,降低患病風險、延緩病情進展及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早前,《明報》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攜手舉辦健康講座「糖尿病治療及迷思」,邀請中大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謝雪兒醫生及中大醫院高級營養師張智良,拆解糖尿病的主要成因、常見併發症及控制血糖的飲食原則等知識,更為糖尿病患者建議健康飲食配搭,鼓勵市民從飲食出發,更好地預防和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作用效能下降(胰島素阻抗),或這兩種情況共同出現而導致的慢性代謝疾病,特徵為血糖水平長期升高。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遺傳傾向、肥胖、飲食不當、缺乏運動及年齡增長;某些內分泌疾病、胰臟病變,以及長期口服皮質類固醇等藥物也可能誘發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包括慢性腎病及腎衰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腳(嚴重可導致足部壞疽)、牙周病、心腦血管疾病及周邊血管疾病。
二型患者趨年輕化
糖尿病早期並無明顯病徵,需透過血糖檢測(如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或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來確診。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能出現異常口渴、尿頻、異常飢餓、體重驟降、易疲倦、視力模糊、反覆感染、傷口癒合緩慢等徵狀。
謝醫生在講座中提及以下三類型糖尿病:
1)一型糖尿病:多由自體免疫系統異常破壞胰臟β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通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
2)二型糖尿病:主要與遺傳、肥胖及缺乏運動等生活方式因素相關,患者通常成年後發病。
3)妊娠糖尿病:孕前無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期間出現血糖異常,多數患者的血糖水平在分娩後可恢復正常,但未來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謝醫生指出,糖尿病患者以二型糖尿病為主,過往一般多見於中老年人,但近年發病年齡顯著下降,年輕患者比例持續上升。
宜每年接受併發症篩查
謝醫生建議糖尿病患者應透過飲食控制、適量運動及服用適當的藥物來管理病情。此外,患者應每年接受併發症篩查(如眼底檢查、腎功能評估及神經觸感檢測),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病等併發症風險。「糖尿病和牙周病亦有著雙向性的關係,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及時發現並治療牙周病。」
留意營養標籤 貨比三家
健康飲食是控制血糖的關鍵因素之一。營養師張智良表示,糖尿病患者需在飲食上多加注意,控制飲食以配合藥物治療等方式能有效管理病情及預防相關併發症。「糖尿病患者需遵循多項飲食原則,如飲食均衡、定時定量、避免長時間飢餓,以及減少攝取飽和及反式脂肪等。此外,進食全穀類(如糙米、大麥和全麥麵包),以減少食用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飯、白麵包和大部分麵條),有助增強飽腹感,穩定血糖;煮食時使用健康的油(例如芝麻和花生油),限制牛油、椰子油、豬油和棕櫚油,可避免攝取反式脂肪酸;少吃加工肉和紅肉,多選瘦肉、家禽、魚、堅果、豆腐和豆類等含健康蛋白質的食物,可促進心血管健康。」此外,他提醒市民需留心食品包裝上的標示,並透過營養標籤比較同類型食品,了解當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糖)含量,從而選擇更健康及更適合自己的食品。
糖尿健康餐單參考
糖尿病患者雖然需要控制飲食,但亦應避免過份限制。營養師張智良為患者提供了以下的健康餐單,讓患者既可「控糖」,又可食得開懷。
早餐 麥麵包2塊+較低脂芝士1片+番茄青瓜片或粉麵4/5碗(八分滿)+4片瘦肉/魚片+瓜菜
午餐 飯1平碗(5滿湯匙飯)瘦肉類2至3両(80至120克)瓜菜類大半碗(160克)或以上
下午小食 麥餅乾2塊或脫脂奶1杯或水果1至2份
晚餐 食物配搭和份量與午餐相若
註:餐單會因患者情況而作調整,建議先諮詢醫生或營養師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