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學童近視率急升,深近視長遠會增加患青光眼、黃斑病變等風險。中醫治療配合養生調攝,防治近視。(設計圖片,1shot Production、psis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肝腎陰虛頭暈耳鳴 飛蚊增
證屬肝腎陰虛者,除近視問題外,全身症狀可包括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眼花視矇,眼前飛蚊增多,口乾舌燥,多夢易醒,脈細無力等。在治療方面宜滋養肝腎、補益精血、明目,常用方藥如杞菊地黃丸、駐景丸、枸杞子、熟地黃、肉蓯蓉、菟絲子等。
相關文章:【深近視】 配戴OK鏡?矯視眼鏡?阿托品眼藥水?使用電子產品謹記「20、20、20」法則
按穴放鬆眼肌 改善假近視
針對過度用眼或用眼習慣不良造成的視力疲勞,因睫狀肌適應不良而造成暫時性近視(又稱假性近視),可通過按揉眼周穴位,放鬆眼肌,促進血液循環來改善視力。常用眼周穴位包括攢竹、睛明、四白、承泣、陽白、太陽(見圖一),可在感到疲勞時以中等力度按揉各穴30秒至1分鐘,也可配合溫敷。
調治臟腑失調,可採用有養心安神、滋陰養血、通絡明目功效的體穴,如光明、神門、內關、三陰交、風池(見圖二),以中等力度按揉各穴3至5分鐘,每日1至2次,有助減輕視力和精神疲勞。
(明報製圖)
耳穴療法刺激氣血運行 防治近視
耳穴療法在臨牀上也常用來防治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簡單方便,常用耳穴包括神門、眼、心、肝、腎、內分泌。治療時可用王不留行籽敷貼相關耳穴,每日用中等力度按壓3至5次,每次1至2分鐘至有痠脹感,主要作用為改善疲勞、刺激氣血運行。
(明報製圖)
少吃上火食物 定時眨眼運目
在養生調攝方面,要防治近視,飲食上應留意少食辛辣、煎炸、燥熱等會使人上火的刺激食物,以防耗損陰液精血。保持均衡飲食習慣,可從各種食物中攝取多元化營養,如番茄、紅蘿蔔中的維他命A,柑橘類水果中的維他命C,堅果類食物中的維他命E,藍莓、葡萄中的花青素,魚類、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都對維持眼睛健康有幫助。
不良用眼習慣容易造成視力疲勞,提高近視風險。為預防近視,應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閱讀時建議眼睛距離書本/手機最少30厘米,使用電腦時眼睛距離屏幕最少50厘米,看電視時眼睛距離熒幕最少2米。此外,不要躺在牀上看書,閱讀或使用屏幕裝置時要確保光線充足、柔和,定時做眨眼及運目動作,可刺激淚液分泌,以滋潤並保護眼睛。
不良用眼習慣容易造成視力疲勞,提高近視風險。(設計圖片,tylim@iStockphoto)
相關文章:黃斑區常見眼疾:黃斑前膜、黃斑病變可致視力模糊、影像扭曲 勿與白內障混淆
遵「20-20-20」法則 紓緩疲勞
在近距離用眼時,建議遵守「20-20-20法則」,即每用眼20分鐘,將視線移到20呎外遠眺20秒,有助紓緩眼肌及精神疲勞。平時多安排需要遠眺的戶外活動,避免長時間近距離視物,既可以減輕眼睛疲勞,同時也有助開闊心境、調劑精神、養血益精。保持充足睡眠(學齡期兒童建議有9至10小時睡眠),不僅可令身體和精神得到休息放鬆,從中醫角度也有助保養精血津液,維持陰陽平衡。
■食療推介
杞子桂圓湯 養血明目
要預防或改善因眼睛疲勞導致的近視,在食療方面可從滋養肝腎、安神入手,補益精血,紓緩疲勞,常用中藥包括枸杞子、菊花、決明子、龍眼肉等。
淮山杞子桂圓瘦肉湯
材料: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龍眼肉10克、蓮子(去芯)12克、茯苓15克、陳皮6克、大棗2枚、瘦肉適量
製法: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1.5公升,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加鹽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益肝腎,養血明目
香港學童近視率為何這麼高?如何有效預防?
香港學童近視率全球居首,原因一方面與遺傳有關,另一方面與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有關,例如長時間看書、手機或電腦。為預防近視,應保持良好用眼習慣:閱讀距離書本最少30厘米、使用電腦距離屏幕最少50厘米、看電視距離熒幕最少2米;避免長時間近距離專注,建議遵守「20-20-20法則」(每20分鐘遠眺20呎外20秒),並增加戶外活動及保持充足睡眠。飲食方面少吃辛辣煎炸食物,多攝取含維他命A、C、E、花青素及Omega-3的食材,如紅蘿蔔、柑橘、藍莓、堅果及魚類,有助護眼。
中醫如何看待和治療近視?
中醫認為近視多與「心氣不足」或「肝腎陰虛」有關。心氣不足患者除近視外,常見心悸、氣短、乏力、難眠;肝腎陰虛則會伴隨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眼花及飛蚊症等。治療可透過中藥(如定志丸、杞菊地黃丸等)、針灸、耳穴療法及按揉眼周穴位來調理臟腑、放鬆眼肌、促進血液循環,尤其適合因視力疲勞引起的早期或假性近視。配合養生調攝,如定時運目、眨眼及食療(如杞子桂圓湯、淮山杞子桂圓瘦肉湯),可達到養血明目、紓緩眼睛疲勞的作用。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