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加工食品】研究:攝取愈多UPFs 增患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和早逝風險愈大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權威醫學期刊《刺血針》周二(18日)發表的最大型「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UPFs;例如汽水和即食麵)研究揭示,採用加工技術、添加劑和工業原料製成的UPFs與肥胖到癌症等多種疾病有關,但業界為牟取暴利持續積極推廣這類產品,並試圖「製造科學懷疑」打擊不利研究結果的可信度。作者指UPFs對公眾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各國政府必須緊急應對,以徵稅等方式規管大型食品商推廣這類食品。國際食品飲料聯盟(IFBA)則質疑目前科學證據仍不足,貿然打壓UPFs會令全球少了價格合理、保質期長的食品供應。 這項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I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支持的環球43名營養學專家所做的3份報告,探討了UPFs與健康的關係、業界政策以及全球回應行動。當中指出,UPFs正在全球各地急速取代新鮮食品。例如在英美澳,平均來說有超過一半膳食含有UPFs。隨着攝取UPFs愈多,接觸有害化學物質和添加劑的風險也愈高。

在其中一份報告中,專家團隊檢視過往的104項長期研究,發現92項顯示攝取愈多超加工食品,罹患一種或以上慢性疾病(包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腎病、抑鬱等)和早逝的風險愈大。

批行銷方法如煙草商

論文批評少數跨國大型公司使用廉價原料結合工業化生產方式製造食品,使利潤翻倍,再想方設法推高銷量(例如仿效煙草公司策略,開發美味及令人易上癮的產品),在近幾十年改變全球飲食結構,並協同連鎖快餐、廣告公司等相關產業,藉口缺乏科學共識等歪曲駁斥科學研究,阻擋監管。

「超加工食品」一詞近年來被廣泛使用,但一些科學家和食品業人士認為其定義過於簡單和存在不足,例如過往被認為健康的食品(例如罐頭蔬菜、人造肉等)也會被定義為UPFs而忽略其真正營養成分,相關爭論日益「政治化」。


相關文章:【超加工食物】化學工序多超加工可致肥胖或慢性病 營養師教你智選健康食品


學者倡包裝附警告徵稅

上述報告的作者承認科學界仍有批評意見,並指出需更多證據,特別是關於UPFs導致健康問題的原因和方式。但他們認為,目前的信號已足夠強烈促使各國政府採取行動管制UPFs,包括要求包裝附加警告標籤、規管行銷(尤其是針對兒童的廣告)、徵稅及用稅收補助低收入家庭採購新鮮食物。

15年前與同事共同創造「超加工食品」一詞的巴西聖保羅大學教授蒙泰羅(Carlos Monteiro)周二在網上簡報會說﹕「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資訊足以證明全球採取公共行動(管制UPFs)的必要性。」

(衛報/法新社/刺血針)


相關文章:糖尿病+牙周病 = 惡性循環:控制血糖與牙周治療 告別「糖尿牙」!


【超加工食品】研究:攝取愈多UPFs 增患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和早逝風險愈大
有研究顯示,攝取愈多超加工食品,罹患慢性疾病和早逝的風險會愈大。(設計圖片。pexels)
  1. 超加工食品(UPFs)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大家最近一直在討論?

    超加工食品指的是以工業化加工技術、添加劑、人工原料製成的食品,例如汽水、即食麵、零食、部分冷凍食品等。《刺血針》最新大型研究指出,攝取過多 UPFs 與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腎病、抑鬱等慢性疾病,以及早逝風險增加有關,因此受到全球醫療界高度關注。

  2. 政府或專家建議如何減少超加工食品帶來的健康風險?

    研究團隊建議各國政府可考慮推行警告標示、限制行銷(尤其是兒童廣告)、對 UPFs 徵稅,並以稅收補助低收入家庭購買新鮮食材。專家強調,即使科學界仍有爭議,目前證據已足以促使政府及公眾採取減少攝取 UPFs 的行動。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