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明報專訊】天文台昨日錄得有紀錄以來最高溫5月,多人行山遠足時疑因酷熱天氣導致不適。昨日早上11時許,一名72歲麥姓老翁在西貢橋嘴洲行山時,疑因中暑頭暈,其後跌倒受傷,仍然清醒,由飛行服務隊直升機送往東區醫院治理;一名26歲男子昨日中午12時許由屯門青雲路行往菠蘿山時疑中暑不適,直升機將他送往灣仔,再由救護車送院。截至昨晚6時,消防處合共接獲最少17宗攀山拯救召喚。 Read more

中暑 中西醫理解有別 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 注意飲食宜忌 起居養生

【明報專訊】中西醫所指的「中暑」具體意思有不同。中醫所指「中暑」,是指在感受暑熱後,出現身熱、大汗、疲憊乏力、口乾等耗氣和傷津的不適,甚則引起頭暈、惡心,相當於西醫所指的熱衰竭。而西醫所指「中暑」,是指在感受酷暑後,由於調節體溫的功能失靈或無法正常排汗,導致出現體溫飈升、無汗、抽搐、心跳過快、休克等症狀,相當於中醫所指的「暑厥」。中醫認為暑厥的病機為暑熱直犯心包、閉阻心竅。中醫「中暑」的治療方向為清熱解暑、益氣養陰,常用方藥如王氏清暑益氣湯、生脈散。至於中醫治療暑厥的方向為清熱祛暑開竅,常用方藥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 中西醫理解「中暑」有別 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  踏入盛夏,受酷熱天氣影響,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中醫理解為身體感受暑熱後,出現「氣陰兩傷」的失調。若高溫再加上潮濕多雨,可形成「暑濕」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胸悶、腹脹、泄瀉等。透過藥物、食療及起居養生調攝,可減低炎熱對身體造成的不良影響。 「暑」是「六氣」之一,為夏至之後、立秋之前的代表氣候;《說文解字》曰:「暑,熱也。」暑氣炎熱,其性升散,在天氣酷熱的日子,身體機能相對活躍、代謝旺盛,也會加劇排汗散熱。隨着體力消耗增加及水分流失,容易出現「氣虛」、「津傷」的失調。 疲倦宜益氣 煩躁需養陰 暑邪侵襲導致暑熱傷氣,常見徵狀包括疲倦乏力、神倦欲睡、少氣懶言、食慾不振等,望舌時可見舌體腫脹,甚至腫大得令舌邊滿佈齒印,診脈時可見脈象細而無力。中醫治療方面宜清暑益氣,如用王孟英在《溫熱經緯》中記載的清暑益氣湯。臨牀常用清暑中藥包括西瓜翠衣、黃連、荷葉、淡竹葉、石膏、知母等,至於有益氣作用的中藥則包括西洋參、太子參、黨參、黃芪、五指毛桃等。 暑熱傷津,陰虛津虧會導致虛火,常見徵狀包括口乾欲飲、煩躁、盜汗、尿黃、大便秘結等,望舌時可見舌色偏紅,舌質乾燥少津,舌苔質乾或光滑無苔,或見舌苔呈不規則分佈,稱「剝苔」,無苔地方反映陰津虧虛。中醫治療方面宜養陰生津,兼清虛熱,如用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記載方劑生脈散;臨牀常用有養陰、生津、清熱作用的中藥包括麥冬、天花粉、石斛等。 若天氣炎熱再加上多雨,空氣濕度增加,容易形成「暑濕」。暑濕侵襲身體,除了令身體難以散熱,感到身熱、煩躁、胸悶、口渴之外,濕邪也會妨礙脾胃正常運化,阻滯氣血輸佈,導致周身困重、昏昏欲睡、胃口欠佳、脘痞腹脹、大便黏爛等。中醫治療方面除要清熱消暑外,也要祛濕健脾,常用方藥如白虎加蒼朮湯、藿香正氣散、蒼朮、佩蘭、竹茹等。 要減低暑熱天氣對身體的影響,除使用中藥外,也可透過日常飲食、起居作息調節。中醫認為「熱者寒之」,而且主張不時不食,在炎夏飲食宜適度清涼,以消暑解熱,如食用西瓜、哈密瓜、梨、綠豆、苦瓜、冬瓜等。這些天然食物性質偏寒涼,一般體質人士在夏天可以酌量食用,惟注意勿吃過多,否則容易刺激脾胃和耗損陽氣。至於像雪糕、凍飲、刺身、涼茶等人工製作生冷食物,由於其寒性較天然食物更為強烈,比較容易刺激身體,建議盡量避免食用。如體質陽虛寒多,或脾胃功能欠佳者,縱使在炎夏亦最好堅持戒口,以防不適。 夏天飲綠茶烏龍 更勝紅茶普洱 炎熱天氣會令出汗增加,要補充足夠水分,多飲清水或以開水泡茶飲用。中醫認為喝茶能消暑解渴,在夏天建議飲用涼性綠茶或烏龍茶,少喝熱性紅茶、普洱茶。屬性相對溫熱的食物,如辛辣、煎炸、炒爆、油膩、燒烤或火鍋,或味道太濃烈、含糖量高食物或飲料,均不建議在夏天食用,以防刺激上火或助濕。在暑熱天氣下食物容易變壞,因此要注重食物衛生,慎防飲食不潔招致外邪入侵。 起居作息方面,暑天待在室內涼冷氣,雖然涼快舒適,但長時間下有可能耗損陽氣,出現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消化不良,甚者因而感受風寒,出現喉嚨痕癢、流清涕、咳嗽、關節痛等。要避免吹冷氣時出現不適,首先室內溫度不宜過低,保持在24至26℃為宜,其次不宜全天長時間涼冷氣,要安排時間到室外活動。 此外涼冷氣時亦不忘要定時活動身體、伸展手腳,忌久坐久臥不動。當從炎熱室外進入涼快室內,要在出入口處稍事停留,好讓身體適應溫差;否則,正當開泄發散的皮腠突然遇上冷風,很容易會招惹風寒入侵,即俗語說的「攝親」。 雖說戶外活動接觸陽光有益身心,但不宜長時間在烈日當空下暴曬,可計劃在早晨、黃昏時做戶外活動,避開正午時間。戶外活動時,宜穿通爽衣物,並要多飲水,和適時到陰涼處休息,以防感暑。出汗後要及時把汗水拭乾,或更換內衣,避免在運動後立即洗冷水浴或喝凍飲,注意不要受寒。 盛夏養生食療可着重清熱、消暑、祛濕、健脾方面,一般用上性質清涼材料,而較少用溫熱、滋膩食材。 花旗參扁豆竹葉薏仁瘦肉湯 材料:花旗參12克、扁豆30克、淡竹葉12克、生薏仁15克、熟薏仁15克、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先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加鹽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益氣消暑祛濕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酷熱天氣】容易中暑?熱衰竭?炎夏出濕疹、熱痱等問題知多啲 戶外防蚊防曬補水有法

本港連日受酷熱天氣影響,加上大暑(23日),天文台最新預測氣溫會持續高企多天,並提醒市民要注意身體狀况,若出現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徵狀,就要立即休息和求助,並盡快求醫。在炎夏一旦中暑或熱衰竭會出現哪些徵狀?急救處理有何步驟?皮膚又紅又痕癢,如何分辨熱痱或是濕疹?炎夏被蚊叮怎辦?專家教你戶外工作或運動時,怎樣做好補水、防曬、防蚊防蟲等準備呢? 【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夏天炎熱,無論是在戶外或室內,都有機會中暑。當人體不能有效控制體溫,就有機會出現熱衰竭,嚴重可致中暑,若不及時降溫及急救更會有生命危險!當身邊有人熱衰竭或中暑應怎麼辦?急救導師教大家分辨患者是熱衰竭還是中暑,並按4個步驟處理! 夏天行山練「烈陽神功」?做足5招免中暑 我們的身體有恆溫機制,會透過排汗及擴張毛孔來散熱。當人大量流汗,流失體內的水及鹽時,有可能出現熱衰竭,此時身體仍能排汗,皮膚濕潤,患者有頭暈、惡心及臉色蒼白等徵狀……如何才能避免熱衰竭或中暑? 分辨熱痱與濕疹 熱痱可觸動濕疹大發作 患者注意汗水積聚身體要散熱 皮膚出現紅腫疹粒,痕癢難耐。究竟是熱痱還是濕疹?熱痱發作原因與炎熱天氣、汗水刺激有關,故只要有足夠散熱,改變生活習慣,如及時抹走汗水,便可令熱痱「斷尾」,不會像濕疹般反覆復發。惟皮膚科專科醫生亦提醒患濕疹的人,因身體較容易有敏感反應,如長熱痱亦有可能觸動濕疹「大發作」,故濕疹患者應多留意身體散熱情况,穿著鬆身衣物,避免長時間留在酷熱環境才是上策! 【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戶外活動應每兩小時搽一次防曬霜?養和醫院皮膚科專科醫生指出,陽光中的紫外線包括UVA及UVB,而UVA及UVB同樣會導致皮膚癌,一旦長期曝曬,後果可以很嚴重。若經常在外活動,甚或在沙灘曝曬,最好每兩小時搽一次…… 防曬產品使用6注意 皮膚科醫生:防曬塗抹全身需約9茶匙 眼耳嘴周邊易忽略 出門須塗防曬抵禦紫外線傷害,除了塗抹次數,亦要注意每次塗抹足夠份量!皮膚科專科醫生表示,全身塗防曬需約9茶匙,那麼,面部、頸部、軀幹前後、上下肢分別要塗多少? 【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炎熱天氣是蚊子的活躍季節!被蚊叮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患者染病後有機會出現發燒、頭痛等徵狀,需接受支援性治療。外出時要做足防蚊措施,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否就有效避免被蚊叮呢? 天氣熱被蚊叮痕癢難忍 學識源頭滅蚊 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在戶外活動時,不少人會使用含除蟲菊酯的防蚊貼。蟲害控制專家解釋,使用蚊貼時,驅蚊劑會在空氣揮發,但範圍有限,左手貼上防蚊貼,右手也有可能被叮,防不勝防!他建議把防蚊貼貼在頸背這些相對活動幅度較細的部位,驅蚊效能較佳。為加強覆蓋身體範圍,亦可在身體其他位置噴灑蚊怕水。 【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 中重度低血鈉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徵狀(知多啲:飲幾多水才夠) 「見字飲水」相信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過,瘋狂灌水,亦未必健康!究竟水要怎樣飲才算健康?行山、長跑等戶外活動,又有何飲水策略? 熱天運動引發心臟危機 飲水太多太少都傷「心」 飲水太多或太少同樣會出事?心臟衰竭患者如吸收太多水分,血量多了,四肢的血液流回心臟較慢,會引致腳腫,未必有即時危險;但如果肺部血液流回心臟太慢,可導致肺水腫,影響呼吸,情况較危險。另一邊廂,天熱時經常汗流浹背,如身體水分不足會影響血液循環…… 【心臟病】8成猝死個案由心臟問題引起?有先兆嗎?三高、吸煙者屬高危族? 近日氣溫高企,進行戶外運動時要加倍小心!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提醒,運動時出現下列徵狀是一大警號:胸口痛、嚴重氣促、不正常心跳、突然頭暈等,這都可能是猝死先兆,需要找醫生作詳細檢查。 常見運動抽筋3大應對及預防方法 一個情况或是身體警號 外出運動時出現抽筋,可能跟肌肉緊張或過度勞累有關;夏日炎炎,如身體出現脫水、或電解質出現不平衡的狀况,亦會令抽筋機會增加!要降低運動時發生抽筋的機會,運動前後都要準備以下事項: 【夏日系列】選擇太陽眼鏡要訣 烈日當空,太陽眼鏡是時候出動。市面上太陽眼鏡種類繁多而且價錢參差,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太陽眼鏡?養和醫院註冊視光師表示,一副好的太陽眼鏡,除了能阻擋陽光,更應能過濾紫外線,因為過多紫外線有機會傷害角膜、晶體、視網膜,或令眼白組織增生。故視光師一般會建議市民選擇能有效地阻擋99%以上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並要留意鏡片的面積及貼面度。 Read more

夏天行山練「烈陽神功」?做足5招免中暑

近年不時有山友提出要苦練「烈陽神功」,意思是在酷熱豔陽下登山,認為在高溫下可提升訓練效果,然而Elton不認同這做法。他解釋,高溫下心跳會較快,水分也流失得快,令人較易疲倦,但辛苦感覺和訓練成效不一定成正比,「愈辛苦不代表愈有效,有時可能是超出能力範圍,最終會增加受傷風險」。 Read more

多汗症非關肥瘦 主要青春期發病 出門前塗止汗劑原來用錯

【明報專訊】排汗是自然生理反應,但當汗量過多,影響日常生活,就可能患上多汗症。究竟多汗症有何徵狀?少汗呢?西醫眼中,汗水少問題不大,未必需要求診;中醫則認為,若運動、進食辛辣食物後,或天氣炎熱時仍汗出很少,並非正常現象。夏天,想止住汗水,各師各法,其中很多人都會用止汗劑,但怎樣用才有效呢?很多人都以為出門前塗上止汗劑,就能止住汗水,原來…… 多汗症徵狀 .每星期最少出現1次 .影響日常生活 . 25歲或之前發病 .有家族史 .並非在睡眠時出汗 .出汗地方兩邊對稱,如兩邊腋下、雙手等 符合以上任何2點,持續逾6個月,並排除因疾病或藥物引起,就可診斷為多汗症。「多汗症多數於青春期開始,若25歲以後出現,就要考慮會否是身體其他問題引致」,林嘉雯指多汗症不分男女、體型,「瘦人都會有多汗症,但肥胖會使多汗情况惡化」。 過往有不少多汗症患者向林求醫,其中一人求職面試時明明不緊張,但額頭卻冒出豆大汗珠,影響形象;有學生因手心出汗嚴重,一路考試一路出汗,連試卷也沾濕;還有女患者因擔心與男生牽手時手汗過多尷尬,不敢結識異性,影響社交。 少汗 西醫眼中,汗水少問題不大,未必需要求診;中醫則認為,若運動、進食辛辣食物後,或天氣炎熱時仍汗出很少,並非正常現象,「有可能是身體陽氣不足,蒸化無力。即是指陽氣蒸化津液,發泄於肌膚的功能減弱」。 嚴耀堅指,另一原因是身體血虛,或因汗、吐、瀉、溫熱病邪耗津傷液,因此沒有基礎物質去產生、完成排汗功能。 臭狐 林嘉雯指醫學上很難定義臭狐,診斷時主要靠患者主觀描述、病史等,「病人會告訴我們身上有一股酸臭氣味,在感覺熱、出汗、運動後尤其明顯」。多汗症與臭狐是兩回事,兩者涉及的腺體不同,臭狐氣味是「酸酸臭臭」,而多汗症氣味則是「噏」味。另外,「有臭狐的人不一定大汗,但如果同時有多汗症,會加劇體味問題」。濃味食物如蒜頭、洋葱、咖喱、酒等都會增加體味。她提醒臭狐患者需注意個人衛生,應留意腋下、乳頭、下身等出汗位置,建議洗澡時用具殺菌功能的沐浴露、清潔劑,而且多穿鬆身衣物,定期清理腋下毛髮。 相關文章:中暑 中西醫理解有別 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 注意飲食宜忌 起居養生 止汗劑 原來一直用錯 暑假來到尾聲,酷熱天氣卻不肯遠離,一出門還是一身汗水,衣服上的汗印,伴隨陣陣異味,尷尬不已。想止住汗水,各師各法,由各種外用止汗產品,至注射肉毒桿菌、微波「叮」死汗腺,甚至手術切除汗腺,各有優劣。 外用產品 止汗劑宜睡前塗 用1周好轉可減量 止汗劑和香體劑 「止汗劑(antiperspirants)用法簡單風險低,而且有一定效用,綜觀多個處理汗水的方法,最多人用。」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表示,止汗劑可用於腋下、背部等多個範圍,通常含鋁鹽或鋯鹽,原理是將這些分子滲入汗管出口,阻塞汗腺排出汗水。濃度愈高,成效愈大,但亦較易刺激皮膚,通常濃度15%至20%已足夠。她提醒,用後皮膚或會變得乾燥,可能會引起過敏,「止汗劑如含香精可能引致敏感,應盡量避開,建議選擇只得鋁鹽或鋯鹽等簡單成分的產品」。 很多人都用錯止汗劑,以為出門前塗上就能止住汗水。林嘉雯教路,睡前使用效果最好,趁皮膚乾爽、較少出汗時使用止汗劑堵塞汗管,日間就能減少出汗。連續使用1星期,當見到成效後可減少使用次數,減低致敏風險,「如果怕刺激,可以早上洗一洗;因為前一晚止汗劑已經滲入汗管,早上洗走皮膚表面的止汗劑,減低過敏風險」。皮膚易敏感、皮膚病患者,以及接受激光脫毛療程後1星期內,都不宜使用止汗劑。 香體劑(deodorants)與止汗劑最大分別,在於不含鋁鹽、鋯鹽等止汗成分,不能抑制汗水分泌;主要靠殺菌、抗菌成分如酒精,減少細菌滋生與減輕體味。 止汗劑型點揀? .噴霧裝 優點:使用方便 缺點:噴灑分量不均勻;或誤吸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影響呼吸道。建議對準腋下,避免誤吸噴霧或噴到眼睛,並應在通風環境下使用 .走珠裝 優點:容易控制分量 缺點:容易沾污衣服 .膏裝 優點:質地較水潤,適合皮膚乾燥人士 缺點:比起走珠裝不易控制分量 資料來源: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消費者委員會 相關文章:【腎結石】誤以為腰痛 夏天患腎結石高峰期?嗜咖啡茶小心?少飲水尿液濃度過高易結石 止汗濕紙巾 近年熱賣的殺菌止汗濕紙巾,標榜抹一抹瞬間涼浸浸,感覺既降溫又殺菌止汗。浸大國際學院學術統籌主任(健康科學)潘宛芬說,濕紙巾方便攜帶和使用,隨時可抹走汗水,而且不少產品加入酒精成分,加速水分揮發,以達短暫「止汗」效果,亦會加入香精除臭和薄荷令人有冰涼的感覺。但她提醒,酒精、香精或化學合成的薄荷,均可能刺激皮膚,引致乾燥、痕癢、泛紅,甚至敏感,建議不要抹面,只適宜局部使用。 天然止汗產品 不少標榜天然的止汗產品,如止汗水晶、消臭石、止汗粉、香薰等。林嘉雯指出,止汗產品需含鋁鹽和鋯鹽才有效止汗,至於標榜天然如蘇打粉、爽身粉、粟粉等,「止汗功能非常有限,只是吸去皮膚表面上的汗水,讓你覺得沒那麼濕,並非堵塞汗管減少出汗」。一些聲稱可止汗的水晶產品,她亦認為效果有限。 小貼士:脫腋毛減汗味 林嘉雯指出,腋下毛髮面積不小,容易滋生細菌,引起汗臭,因此脫毛可以減少汗味,還可以間接減少汗水滯留,「毛髮可將汗水困於腋下,透過脫毛就能讓汗水蒸發得較快」。 Read more

【高血壓】世衛料成年患者近半不知患病 定期運動助降低血壓 減 7mmHg心血管患病率降30%風險(附5招鬆一鬆)

【明報專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估計46%的成年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患上高血壓;衛生署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非住院人士整體高血壓患病率為27.7%。有大量研究顯示,定期運動能幫助降低血壓,降低約5至7mmHg,減低患上心臟病、糖尿病、膽固醇偏高和中風等風險。不過,如高血壓未受控,不宜做過度劇烈運動。久未運動的高血壓患者,應循序漸進,先由較為輕鬆的運動開始。研究顯示,簡單的伸展和呼吸運動能幫助減低血壓和放鬆心情。(詳見「 5招鬆一鬆」)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世衛料成年患者46%不知患高血壓 運動助降低血壓減心血管病風險 高血壓是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影響全球25%人口。高血壓會增加患上冠心病、中風和心臟衰竭的風險。血壓是由兩個數值組成。收縮壓(俗稱「上壓」)是指心臟收縮時血管壓力,而舒張壓(俗稱「下壓」)是指心臟在兩次跳動之間放鬆時的血管壓力。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字,收縮壓持續處於140mmHg或以上,或舒張壓持續處於90mmHg或以上,便屬患上高血壓。而美國心臟學院與美國心臟協會於2017年提倡調整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收縮壓高於130mmHg或舒張壓高於80mmHg。此項新建議旨在讓高血壓前期者(即上壓130至139mmHg或下壓80至89mmHg之人士)能及早得到治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估計46%的成年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患上高血壓,並不到半數的高血壓患者得到診斷和治療。 減7mmHg 心血管患病率降30% 不良生活習慣增高血壓風險 衛生署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非住院人士整體高血壓患病率為27.7%(男性為30.1%;女性為25.5%)。不良生活習慣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的風險,例如不健康飲食,攝取過量鹽分和進食過量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食物,又或缺乏身體運動、吸煙、飲酒及肥胖。 現時大量研究顯示,定期運動能預防高血壓,並且能降低血壓,有效控制高血壓病情。運動能降低血壓約5至7mmHg,這個降幅已經可以減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達20%至30%。而且運動可增強體能,幫助控制體重及紓緩壓力,因此運動對高血壓患者有莫大裨益。 相關文章:【心臟病】了解冠心病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每周150分鐘 急步行、游泳或行山 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高血壓患者每星期做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和每星期2至3次肌肉強化運動。如患者沒有運動習慣,可以做一星期3次、每次20分鐘帶氧運動,其後慢慢增加運動時間和次數。 帶氧運動前應做10至15分鐘熱身運動,例如慢行或原地踏步,令心跳和體溫慢慢提升,活動身體關節,減少運動時受傷和不適風險。然後病人可以做20至30分鐘中強度帶氧運動,例如急步行、游泳或行山等。患者可以透過說話測試檢視運動強度,如果患者做運動時仍能唱歌而沒有任何呼吸加速,這樣運動強度便是太低太輕鬆;但如果患者做運動時連一句完整句子也不能說,這樣運動的強度便會太高太劇烈;中強度運動應該是患者做運動時會呼吸加速但仍能說話。 患者也可以做一些肌肉強化運動,例如舉啞鈴或半蹲運動,訓練大組別肌肉強化運動,每星期2至3次,以加強肌肉力量。 運動後應做10至15分鐘緩和運動,例如一些伸展或呼吸運動,可以讓體溫和心跳慢慢下降,放鬆肌肉,以減少運動後的不適。而且研究顯示,伸展和呼吸運動能幫助放鬆、減低血壓,以及放鬆心情。伸展運動和呼吸運動示範可見圖「5招鬆一鬆」。 相關文章:【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5招鬆一鬆 ●前大腿伸展 1. 站立挺直腰背,手扶牆身作支撐 2. 單腳站立,另一腳膝向後屈曲,用手將腳踝拉向臀部,至大腿前方感到輕微拉扯 3. 停留15秒,然後放鬆。換邊重複動作。做2至3次 ●頸部伸展 1. 保持腰背挺直 2. 將頭部向肩傾側,直至另一側頸部感到輕微拉扯;注意不要縮起肩膀 3. 停留15秒,放鬆。換邊重複動作。做2至3次 ●後三角肌伸展 1. 右手放於左肩膀,手肘屈曲 2. 左臂輕輕將右手肘壓向肩膀,至右肩膀後側感到輕微拉扯 3. 停留15秒,然後放鬆。轉邊重複動作。做2至3次 ●478呼吸運動 1. 慢慢用鼻吸氣,默數4秒,並摒住呼吸7秒 2. 慢慢用口呼氣,默數8秒 3. 重複動作至身心覺得放鬆為止 ●後小腿伸展 1. 站立挺直腰背,雙手扶牆身作支撐,弓箭步,前腳屈膝,後腳跟着地,腳尖指向前方 2. 身軀微微向前傾,至小腿後方感到拉扯 3. 停留15秒,然後放鬆。換邊重複動作。做2至3次 示範:麥耀濤 留意藥物影響 避免激烈運動 高血壓患者做運動應注意以下事項: ●如患者收縮壓高於200mmHg或舒張壓高於110mmHg便不應做運動 ●部分降血壓藥物會影響體溫和血糖調節機制,而增加運動可能出現中暑和血糖過低風險。患者不應在肚餓或缺水時做運動,並留意會否出現中暑或低血糖的病徵 ●避免一些高速度及激烈運動 ●如果患者有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或心臟病,實行運動計劃前應諮詢醫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譚安欣(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物理治療師)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新冠變種】本港Omicron BA.5逾百宗個案涉不同分支 歐家榮:來自多個源頭 日本英國確診回升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昨表示,本港現時逾百宗涉及BA.5或其相關亞系病毒株的個案,涉多個不同分支,基因排序並不相似,顯示個案來自多個源頭。其中涉變異新冠病毒株Omicron BA.4及BA.5的觀塘為食火鍋群組已累計14宗個案,其中有個案疑涉二次感染,另有學校同班兩人染疫,一人涉BA.5。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表示,BA.4或BA.5本地個案共102宗,其中BA.4.1僅有1宗個案,其餘均為BA.5或相關亞系病毒株,包括BA.5、BA.5.1及BA.5.2等,基因排序不相似,顯示社區個案來自多個源頭。此外,日本47個都道府縣已有32個(佔總數近七成)的新增確診病例數字在過去半個月內回升,另英國在6月18日至24日一周中,新型冠狀病毒個案比上一周急增約32%,可能是傳播速度快的Omicron BA.4與BA.5亞型肆虐導致疫情反彈。 Read more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明報專訊】本港近日天氣又熱又濕,令人渾身不舒服,是「天氣病」或是心理作用嗎?提到「天氣病」,大家多會想到寒冬的低溫症、盛夏的中暑熱衰竭,頂多還有翻風落雨的關節痛;但原來在高溫潮濕的日子,有研究發現,香港沙門氏菌發病率與天氣因素息息相關,受細菌感染而入院的人數會上升,還有原來炎熱季節濕度上升,哮喘、肺炎發病和入院風險亦會增加。高危一族勿掉以輕心! Read more

【報復式運動】久休復出體適能下降 行山、跑步、健身易受傷拗柴 運動前後做足準備

【明報專訊】第五疫情回穩,社交距離防疫措施再鬆縛,運動場、健身室重開,大家摩拳擦掌要「報復式運動」!然而物理治療師提醒,大家久休復出,體適能下降,無論行山、跑步或健身,都要先提升肌力、平衡力防受傷;運動後做足拉筋、補水防痠痛、防拗柴。運動前後應要做足哪些準備?物理治療師更教路,做好下肢肌力訓練和肩膊強化訓練,有助全身上下都做好準備。 Read more

【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 中重度低血鈉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徵狀(知多啲:飲幾多水才夠)

【明報專訊】今年夏天特別炎熱,經常汗流浹背,飲水不足,分分鐘有中暑危機「見字飲水」相信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過,瘋狂灌水,亦未必健康!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指,飲水幫助腎臟執行工作,但並非飲得愈多愈好,如果適得其反,有可能出現水中毒,在臨牀上稱為「低血鈉症」。低血鈉症患者會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不適。究竟水要怎樣飲才算健康?行山、長跑等戶外活動,又有何飲水策略?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