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賢心事:你上司有人格障礙嗎?

【明報專訊】正所謂「三歲定八十」,性格從小時候漸漸形成,一般不會有突變。性格的形成由多方面因素影響,如基因、親子關係、小時候朋輩影響等等。而性格影響人的思想、情感反應和行為,亦影響我們對自己和別人的觀感,以及我們與人相處的溝通模式。正因為性格對我們的影響是如此廣泛和深層次,因此才會有「性格決定命運」這個說法。 如果性格極端,使一個人在不同的層面,例如人際關係、工作、家庭、情緒反應等等都出現問題,引起困擾,甚至衍生其他情緒病、藥物濫用、暴力行為等等,這種情况便可以稱之為「人格障礙」。有人格障礙的人,不一定像電影裏的變態狂魔般恐怖,有很多甚至是有一種表面上的魅力 (superficial charm),第一印象可能會使人感覺討好,但當相處日久,身邊的人才會發現問題。這類人很可能是所謂的「高功能人格障礙」,藉着自己表面的魅力,犧牲別人、爬上高位,因此,公司高層、政客等等也不乏這類人。   不理別人批評 自己永遠是對 自戀型人格障礙——這類人很多也是高功能的人格障礙。他(她)們喜歡以自己成為世界的中心、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充滿信心。但反過來,他們對別人的批評都不放在眼裏,不能從別人的角度思考,不明白下屬的難處,因而給人「離地」或「沒有常識」的感覺。遇上問題時,他們往往把問題怪罪於別人,自己永遠是對的。這類人因為非常自我中心,因而他們的伴侶往往是相對上隨和的,才能和他們相處。 反社會人格障礙——這類人缺乏同理心,在小時候可能已經會欺負小動物,或者其他較弱小的同伴。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不惜犧牲別人,而對自己傷害了別人完全不會感到悔意。因為他們不重視別人的感受,所以無論在工作、在感情上都可能給人不負責任的感覺,而當別人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反而會用傲慢的方法來回應。 這些不同性格的元素可以同時出現,而共通點是都會使身邊的人覺得難受。可惜的是,因為性格是不會改變的,所以當我們遇上這類上司、社會領袖時,如果制度上沒有適當的制衡,還是自求多福好了!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或患反社會人格障礙 虐動物犯 傷人機率高5倍

【明報專訊】近年常見虐待動物,甚至毒殺流浪動物的新聞,網上亦不時流傳對動物施虐的影片。英國有人倡議虐待動物罪犯應如性罪犯般,列入虐待動物犯罪名單,避免讓他們再領養動物外,也可加強大眾的警覺。 其實,虐待動物者隨時不止單純地暴力對待動物,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及麻州防止殘酷對待動物協會發表的研究指出,虐待動物者傷害他人的機率較一般人高5倍,犯下爆竊、搶劫或縱火等罪行的機率則高4倍。到底虐待動物是否病態?如何引發其他犯罪問題?小朋友也會參與?有無得醫? 根據香港《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169章)及相關規例(169A章),任何人如採取或不採取行動,導致動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已屬虐待動物。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鮑偉豪指出,若主人粗心大意疏忽照顧寵物,只要日後改善飼養態度,問題不大。「但若是存心折磨動物,從牠們痛苦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就可能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欠同理心 暴力中找快樂或發泄 鮑偉豪說,此病症已列入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內。患者大多欠缺同理心,感受不到別人的痛苦等。他們表達情感的能力也欠佳,多從暴力行為中找到快樂或發泄怒氣,「患者施暴,未必想達到特定目標,可以純粹享受過程。在香港要傷害他人,難逃法網,相反虐打動物較難被揭發,刑罰亦相對較輕」。除了貓狗,昆蟲及爬蟲類也會成為施虐目標。「施虐對象未必是刻意挑選,反而向最易接觸的落手。」他說曾有病人隨手在房內捉蟑螂,把其腳部逐一拔斷,只因想看牠如何一拐一拐地行。 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的其他性格特徵,包括漠視法紀、行事衝動、愛說謊、無責任感等,容易濫藥及酗酒以尋求快感。鮑偉豪說一般人很難明白這類人的世界觀,舉例他們不覺得犯法有問題,被捕僅屬「不幸」而已。另外,患者享受使用暴力,甚至會對自己施暴,自殺風險較高,有一定的危險性。 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說,臨牀上接觸的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大多有犯罪背景。曾有一名30多歲男子,兒時常被欺凌和打架,品行差,成長後有打劫及偷竊紀錄;一次因吸毒入院,發現他有反社會人格障礙,平常會不時踢流浪狗發泄,心情欠佳時更有毒死流浪狗的念頭。 「他們喜歡欺凌弱者,可能從小已開始虐待動物,施虐後他們沒有太大感覺,不理會對方感受。」另外,這些病人欠缺耐性,要即時獲取滿足感,否則容易暴躁,抗壓能力較弱,易有情緒困擾,如抑鬱或情緒失控等;當稍有不如意時,便發泄在弱者身上。何浩賢強調,一般人不會透過虐待動物減壓,若有此想法,可能已有反社會人格障礙,或者其他情緒病。 成因:成長期被虐、有樣學樣 何浩賢指,醫學界暫時對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成因未有明確結論,但相信與遺傳、成長時曾受虐待或管教方式有關。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鄒凱詩說如小朋友目睹家長虐待動物,有可能令他們以為這些行為無錯,甚至有樣學樣。「年齡愈細,影響愈深,3歲小朋友未懂得分辨是非,加上如施虐者與子女關係良好及親密,容易對家長的言行照單全收。」 鄒凱詩說有一個40多歲女士,因有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求助,細問下發現她小時候已被暴力對待,無故被父母打罵,是大家的出氣袋。由於當時社會仍接受體罰,故老師對她傷勢也不以為意。她明白自己是弱者,無力反抗,產生自卑感,便向更弱勢的對象施虐,例如向家中寵物犬拳打腳踢,更用長輩吸完的煙頭灼傷小狗,喜見牠們痛苦。成長後她有輕微的反社會人格障礙,有濫藥問題,同理心不足,人際關係差,引發情緒問題。治療時主要協助她重拾自信,欣賞自己優點,接受自己不足之處;同時紓緩她兒時被虐的經驗,讓她明白錯不在她,亦要重建她與施虐者的關係。鄒凱詩說過程並非一朝一夕,以這個案為例,就用了6年時間。 何浩賢指出,現時沒有藥物治療反社會人格障礙,而且性格難改,唯有處理病人的情緒問題,教他們如何減壓及紓緩情緒,減少怒氣,從而減少施虐的念頭。 文:許朝茵 圖:許朝茵、受訪者提供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對人歡笑背人愁 隨時爆煲 揭開隱形抑鬱快樂假面具

【明報專訊】上周再有中學生懷疑輕生,接連不斷有年輕人自尋短見,令人關注他們的情緒問題。 抑鬱症患者一定「苦瓜乾」?原來不少病人「對人歡笑背人愁」,徵狀未必明顯,難以被察覺。美國搖滾樂隊Linkin Park主音Chester Bennington於年中自殺,事發前36小時與兒子及親友共敘天倫,不似受情緒困擾。這些隱形患者,往往病情惡化甚至有意尋死始被發現,可能延誤治療。 10個抑鬱約2個「隱形」 很多人認為抑鬱患者必然情緒低落、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沒心機打扮;但其實不少患者特別是年輕一族,衣著光鮮,經常笑容滿面,外表難以察覺。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根據臨牀經驗指出,10個抑鬱症患者中,有1至2個是徵狀不明顯的隱形患者,主要歸為3類。 ■第1類﹕曾被孤立或欺凌 因以往不快經驗,不敢隨便表達自己。有一名18歲女病人,小學時在學校受欺凌,長大後為免再受傷,便戴上假面具示人,盡力討好身邊人,忘了自己的需要。後來,她受學業及人際問題困擾時,向家人透露自己抑鬱不快樂,但家人卻不相信,更說﹕「你這樣也叫有情緒病的話,我都係抑鬱。」直至病情惡化,自殘?手及打牆,出現無活力、經常喊、失眠、有強烈尋死念頭等徵狀,家人才正視,找學校社工,經評估後,發現她情緒指數很差,要緊急轉介專科醫生。 ■第2類﹕邊緣人格障礙 邊緣人格障礙的人,自信心較低,對外界沒有安全感,擔心被別人排斥,很需要跟別人建立關係;但他們內心情緒波動大,難於控制情緒,有自毁傾向。有些較「沉靜」的患者,擔心被拒絕及批判,傾向隱藏情感,最後變得孤立痛苦。 有一名20多歲有邊緣人格障礙的女士,小時候父母離異,生活不穩定,缺乏安全感,即使有不滿也不敢開口說,經常展現開心的一面。後來在感情及親人關係出問題,影響情緒,日間表現仍然正常,但晚上則失控?手自殘,情緒很波動,亦有尋死念頭,被家人發現求醫。 ■第3類﹕男士逞強 長者不懂說 男士是隱形病人的高危一族,他們先天不愛透露感情,加上認為男子漢要捱得,向人求助猶如弱者,很多時不肯求醫。有一名男士,因父親經常飲酒,自幼受家暴,經常感不安,長大後也常常不快樂,又不善於表達情感。結婚後出現生活壓力,借酒發泄,最後變成酗酒,出現失眠、無胃口、無心機、尋死等抑鬱徵狀。起初太太建議他求醫,但他拒絕,後來太太自己求醫,丈夫陪伴在側,發覺求診過程感覺不壞,最後他也願意接受治療,改善情緒後,酒也少飲了。 另外,很多長者亦不懂表達情感,卻透過身體呈現,由抑鬱轉化為生理問題,醫生要抽絲拆解。有一個老人自跌倒後行動不便,康復後不斷出現痛症,食止痛藥都未能紓緩。經一連串檢查後,發現身體沒問題,而是跌倒後情緒受困,患上抑鬱;處理情緒後,身體慢慢好轉。 或有意尋死始被發現 衛生署數字顯示,香港每100名成年人,便有3個抑鬱症患者,每10名長者便有1人有抑鬱症徵狀,但逾半患者沒有尋求協助。 麥永接指出,初期抑鬱症患者,未必要食藥,可以透過運動、減壓方法等改善,但上述的隱形患者,因為忽略病情,有些確診時病情已是中期至嚴重,不單要用藥和心理治療,同時要兼顧患者背後心理及性格問題,如不安全感、擔心隨時被拋棄、自我價值低等問題。情緒問題可以藥物處理,但性格特質則要通過心理治療,了解自己並作出調整,需要較長時間作全面治療及評估。若不根治背後因素,日後隨時復發。 別說「你抑鬱,我仲抑鬱」 麥永接補充,隱形患者的徵狀未必即時被察覺,直到情况不斷惡化,延誤求醫,甚至來不及求助便做傻事。他建議,不妨留意身邊親友的社交平台,發現有人發出尋死信息,或言行有自殘、情緒波動、生理不適等。主動聯絡並聆聽,聆聽時要附以同理心,千萬別說「你抑鬱,我仲抑鬱」等否定對方感受的說話,錯失幫助對方的機會。 ■知多啲 負能量王 或患持續性抑鬱障礙 除了隱形抑鬱,另一種稱為持續性抑鬱障礙(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病人亦較少主動求助。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鄒凱詩指出,持續性抑鬱障礙的徵狀,是患者感到不開心,但程度不及抑鬱症。他們思想悲觀,一直不開心,甚少快樂記憶,認定自己無力改變事實,不敢對未來有太高期望,怕期望愈大失落愈大,「世界是無法改變,認命吧」,但不覺得自己有病。他們思想負面,凡事不抱希望,但仍可維持正常生活社交,「認為和朋友一起時要勉強陪笑,皮笑肉不笑」。 「即使在風和日麗的公園內,他們都會用悲傷的角度,在美好事情中看到負面。」簡單說,就是「負能量王」。 學習以不同角度理解事物 有一名海外留學生,自細喜愛音樂,「明明希望考入音樂系,但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做不到音樂家,怕失敗不敢嘗試,對未來亦無計劃,隨意聽從父母建議讀商科」。原來他人生觀從小已非常負面,每年的生日願望是「可以捱到下一年」,生活沉重。 後來他眼見修讀音樂系的朋友發展良好,相比下認定自己無成就想放棄音樂。「其實相比起來,他朋友每日有很多時間鑽研音樂,但他則集中在自己不足之處。」後來出現抑鬱徵狀,對音樂失去興趣,自己察覺到問題,「長此下去,我人生豈非變得很灰暗」。 他不快樂的情緒愈來愈強烈,後來女友勸喻求醫,才知自己患有持續性抑鬱障礙,服用抗抑鬱藥外,同時需要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以不同角度理解事物及重建自信心,一般接受15至20次才有效。「讓患者明白,所謂性格是持續的行為模式,其實可以改變。」療程完成後可以好轉,沒有徵狀,但未必可以樂觀地生活。 長期出現徵狀 不覺有異 抑鬱症患者,情緒可於兩星期內急速低落,對比數周或數月前的自己,當時自己情緒正常、開朗,不似現在般鬱鬱不歡,從中察覺到情緒出現變化。而持續性抑鬱障礙患者,會長期出現徵狀,自己也習慣了而不覺有異,部分患者由親友逼勸或惡化至抑鬱才求醫。通常有子女後較願意求助,避免負面情緒感染子女。 鄒凱詩指出,持續性抑鬱障礙,徵狀是患者感到不開心,伴隨以下其中兩個或以上徵狀(過去兩年內,未試過沒徵狀多過兩個月): ‧無胃口或胃口過盛 ‧失眠或嗜睡 ‧疲累無力 ‧自尊心低 ‧難以集中及欠判斷力 ‧缺乏希望 文:許朝茵 圖:許朝茵、資料圖片(本版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