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微細內窺鏡 揪出口水腺結石

【明報專訊】腎石、膽石大家都聽過;口水腺結石,你又聽過未? ▲餐後痛楚——若有口水腺結石,患者通常在進食後一兩小時內,口腔感到腫脹或痛楚。(RyanKing999@iStockphoto/設計圖片,明報製圖) 口水腺管道十分幼小,直徑少於1毫米,一旦有結石阻塞口水分泌,患者餐後臉頰腫脹痠痛,嚴重可致發炎膿瘡。利用最幼小的內窺鏡,超微型鏡頭、鑽嘴和鉗子,可深入口水腺管道,取走結石。 每人有3對主要口水腺(或稱唾液腺),分別位於耳下臉頰的腮腺、位於下頜的頜下腺,以及舌下的舌下腺;此外,還有其他副口水腺。明德國際醫院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鄧志豪指出,口水腺主要作用是分泌口水,幫助咀嚼、吞嚥和消化,亦保持口腔濕潤,維持牙齒健康。 ▲口水腺出口——口水腺其中一個出口,位於口腔內近臼齒一個小孔。(蘇智鑫攝) 成因:蛀牙 飲水少 口腔細菌滋生 「結石成因,可能因為口腔衛生差,例如有蛀牙、有感染;因為口水腺出口在口腔內,若口腔內有細菌滋生,細菌有可能進入口水腺管道,形成結石,阻塞口水腺通道。另外,日常少飲水,亦會令口腔細菌增加,增加口水腺結石風險。」鄧志豪指出,患者不分年齡性別,而有些疾病和藥物會令口水分泌減少,增加結石風險。 3對主要口水腺,當中以頜下腺結石風險較高,鄧解釋,因為3組口水腺分泌的成分不一樣,水、鈣比例有別,「頜下腺分泌水分較少,鈣較多;加上頜下腺管道由下而上,反地心吸力,口水容易停滯,造就一個增加結石風險的環境」。 ▲深入管道——鄧志豪(右)指出,口水腺內窺鏡可深入口水腺管道,檢查有否結石或收窄。(蘇智鑫攝) 餐後臉頰腫脹痠痛 嚴重招膿瘡 口水腺出現結石,結石會令管道收窄或阻塞,水流減弱,甚至反方向倒流導致腫脹。「進食時,味蕾刺激口水分泌,幫助吞嚥和消化,口水分泌較多;所以若有口水腺結石,在進食後一兩小時內,口水腺範圍會腫脹或痛楚,如阻塞不嚴重,腫脹會在一兩小時後消退,但再次進食時,又會重複出現問題。」鄧指出,根據病人形容的痛楚,不是劇痛,多是少許悶痛、痠痛,病人或會摸到耳仔對下臉頰或下巴腫脹。 「因為結石會沿着口水腺管流動,視乎口水腺受阻程度,病情會時好時壞。」由於痛楚不劇烈,病人大都不會立即求醫,一般過三四個月,甚至一年半載,持續反覆出現脹腫或病情惡化才求醫。鄧指出,每年約有10至20名病人因口水腺結石腫痛而求醫,他們大都表示平日也有輕微腫脹,但不嚴重,而當有一次明顯發炎,出現嚴重腫脹或有膿瘡,就會立即求醫。 ▲口水腺結石——口水腺內窺鏡檢查,見到病人口水腺管道出現結石。(醫生提供) 按摩刺激口水分泌 助排出結石 當懷疑病人口水腺結石,醫生透過觸診檢查口水腺有否腫脹,以及沿口水腺管道觸摸有沒有結石,同時會透過按摩刺激口水腺,觀察口水分泌量,以及有沒有沉澱物,「正常口水分泌清澈,如果有結石阻塞令口水滯留在管道,口水會較濃稠,或有沉澱物」。鄧指出,如果摸到結石在口水腺出口附近,未必需要進一步影像檢查。否則,利用超聲波可了解口水腺主體和管道有沒有明顯脹大,但超聲波未能看到小於1毫米的結石。電腦掃描則可看到較小的結石,以及提供全口腔三維影像;磁力共振能模擬口水腺主體和管道結構,清楚看到收窄位置。 治療方面,鄧表示,視乎徵狀嚴重和病情反覆程度,「即使有結石,如果口水分泌正常,可以選擇觀察」。病人多飲水,按摩口水腺刺激口水分泌,微小結石有可能自行排出。但病人若反覆出現腫痛不適,醫生就會按情况建議不同治療方案。 ▲不同工具——內窺鏡設有多種工具,下圖左起是鑽、籃、鉗,幫助取出結石。(蘇智鑫攝) 結石太大太深 或要開刀 口水腺管道十分狹窄,直徑小於1毫米,全長約5至6厘米。若結石小於4毫米,接近管道出口,可以利用內窺鏡取石。鄧指出,口水腺內窺鏡是一套十分精細儀器,設有不同配件:鏡頭、鑽嘴、鉗、籃。醫生先在口水腺注入生理鹽水,略為擴闊口水腺,然後放入內窺鏡,用鏡頭沿口水腺管道尋找結石,利用鑽嘴打碎石頭,再用鉗子或籃子取出結石。 「不過,如果結石位於口水腺管道深處或口水腺主體,或結石大於4毫米,內窺鏡就未必適用。」鄧表示,如果結石太大,就要用傳統手術,在口腔內切開管道取石;如果結石在口水腺主體,則要考慮手術切除口水腺。 切除口水腺,會影響口水分泌嗎?鄧指出,每人有3對主要口水腺,切除1個影響不大。至於復發風險,如單純只有結石,取走結石後,復發風險低,但若結石同時有管道收窄,除非用手術切除整個口水腺,如單純取石,復發機率較高。 文:鄭寶華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鼻敏感易致兒童睡眠窒息症 注意張開口睡覺打鼻鼾 度身治療免損健康成長

睡眠窒息症是本港常見疾病,不少人或以為只有成人才有機會患上,但其實小童同樣有罹患風險,一旦沒有接受適切治療,對其身心發展有深遠影響,家長不應輕視。有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指出,鼻敏感是常見引致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原因,因此治療睡眠窒息症必須由問題根源入手,有需要可能會處方口服藥、噴鼻劑,甚至讓患者佩戴呼吸機睡覺,以改善病情。 相關閲讀:睡眠窒息分三級 輕中嚴重程度治療有不同 注意鼻軒聲不斷、經常扎醒 了解什麼是深層睡眠 鼻敏感屬兒童睡眠窒息症高危因素 睡覺張口呼吸弊處多 養和醫院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吳國強醫生引述數據指出,本港有40%兒童患有鼻敏感,鼻敏感會引致兒童鼻塞,睡覺時需要張開口用力呼吸,從而令舌頭向下墮,阻塞氣道而令他們呼吸困難,引致打鼻鼾,甚至患上睡眠窒息症;此外,睡覺時經常用口呼吸,吸入的空氣缺少了經鼻孔過濾的過程,直接刺激扁桃腺發大,同樣會阻塞氣道,導致睡眠窒息症。因此,鼻敏感是其中一個導致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高危因素,令其睡眠質素欠佳。 家長留意打鼻鼾、磨牙是警號 影響睡眠質素 吳醫生指出,要及早發現兒童是否罹患睡眠窒息症,家長需要多注意兒童就寢後與日間活動時的表現。 在睡覺時段,打鼻鼾是常見被家長忽略的症狀,其實年幼子女一旦一星期有3晚以上出現打鼻鼾,患有睡眠窒息症的機會是非常高,因此家長可留意子女打鼻鼾的頻率、睡覺期間有否磨牙、張開口呼吸或出現無法呼吸等情况,上述均是睡眠窒息症的警號;此外,睡眠窒息症亦會令兒童出現復發性遺尿的問題,一般5歲以上的兒童不會再有遺尿,一旦發現有持續尿床情况,亦必須警惕,及早帶子女接受檢查。 相關閲讀:【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影響兒童專注力 情緒易衝動 由於睡眠窒息症會嚴重影響兒童的睡眠質素,因此對其日間的活動亦有所影響。吳醫生解釋,兒童日間會出現專注力不足,課堂難以專注,令學習能力下降;其情緒亦會較波動,變得容易衝動,可能會經常打斷別人的說話,因此子女突然性情有變及學業成績退步,都有機會是睡眠窒息症所導致。 吳醫生強調,不要低估睡眠窒息症對兒童身心帶來的影響,一旦延誤治療,其專注力及認知能力會在成長階段受到嚴重影響,有機會演變成過度活躍症,長遠更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的風險,建議及早求醫接受檢查和治療。 精準檢查揪出問題根源 要診斷兒童有否患上睡眠窒息症,吳醫生指出,醫生一般會先詳細了解其已有病徵及請家長填寫問卷,之後會安排兒童接受睡眠窒息測試,兒童在晚上睡覺時需要接駁特定的儀器,以測量呼吸頻律、血含氧量、鼻鼾聲浪等數據,由於兒童睡眠期間較容易翻來覆去,因此通常會建議家長讓子女在醫院接受測試,醫護人員可監察過程,一旦有任何儀器鬆脫,都可即時修正,診斷結果會更精準。 完成睡眠窒息測試後,會進一步安排睡眠內窺鏡檢查,注射藥物助兒童進入睡眠狀態,醫生會透過內窺鏡檢查找出阻塞呼吸的源頭,以助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治療度身訂造  對症下藥 吳醫生強調,睡眠窒息症的治療方案必須度身訂造,因為不同兒童患者的問題根源可以完全不一樣,如果問題主因是鼻敏感,則必須先控制鼻敏感病情,例如會處方類固醇噴鼻劑和抗敏感口服藥等,亦會教導患者用鹽水洗鼻;如果是跟扁桃腺發大有關,有需要可能會考慮切除扁桃腺;如果是上顎與下顎的形狀有問題,則可能會轉介至牙科醫生訂造牙托矯正。 肥胖患者宜戴呼吸機 如果是肥胖的兒童患者,則較適宜佩戴呼吸機,因為呼吸機能減少睡眠窒息的情况,從而增加產生飽腹感荷爾蒙的敏感度,令兒童不會經常感覺肚餓,有助減少進食,配合運動減肥,減重後能有助改善睡眠窒息的情况。 Read more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明報專訊】胃食管反流病(俗稱「胃酸倒流」)在全球非常普遍,現時亞太地區有10%至15%人患有相關疾病,惟藥物不能完全根治。中大研發一款以無線供電的電子支架,透過非入侵方式經口腔植入食道,通過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研發團隊稱,計劃未來6至12個月內改進電子支架原型,期望兩年內可進行人類臨牀研究。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6個典型症狀:胸口灼熱、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咳嗽、口苦 中醫:飲食不節壓力大肝胃不和 電子支架置入食道  通過電刺激治胃酸倒流 團隊曾於活豬做實驗,發現電子支架可持續提供電刺激,從而有助增加食道下括約肌的壓力,防止胃酸倒流,活豬在進食時亦無出現吞嚥困難。相關研究結果已在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並已申請美國專利。 非入侵方式 用內窺鏡可取回 參與研發的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陳啟楓稱,以往一些入侵手術如腹腔鏡胃底折疊術及磁環增強術等,存一定感染風險,新研發的無線供電電子支架則可透過特製工具經口腔植入食道,相對風險減少;電子支架可回收,用內窺鏡就能取出,比一般手術安全。 中大領導研發的無線供電電子支架由具彈性的醫用食管支架、液態金屬天線,以及可伸縮的柔性脈衝發電器組成。研發團隊解釋,液態金屬的熔點低和容易導電,在人體體溫下保持柔軟狀態,令電子支架可隨食道蠕動變形,柔性脈衝發電器則具高伸展力及有穩定性能,在食道蠕動下亦可提供穩定雙相電流刺激。團隊亦設計了體外可穿戴式無線供能線圈,液態金屬天線可穿透人體組織收集能量,為體內電子支架供電。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3個常見特徵 嚴重可致肺炎、缺水 「嚥」得是福(姿治通鑑) 曾做活豬實驗 盼兩年內臨牀研究 陳啟楓稱,團隊未來會研究將電子支架結合壓力感應器,用作生理評估,並將病理數據實時調整電刺激參數以達精準治療。他說,技術亦可用於胃腸道其他部位或其他有自然孔洞器官。團隊稱現時研究未涉及人體,期望兩年內臨牀研究。 Read more

【肺癆病】3.24世界防癆日 籲公眾關注結核病(衛生處方)

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至十八及十九世紀更在歐洲肆虐。1882年3月24日,德國醫生羅拔特·郭霍(Dr. Robert Koch)發現結核桿菌,幫助日後治療結核病患者。為紀念這個重要日子,每年的3月24日獲定為「世界防癆日」。 結核病俗稱肺癆病 空氣傳播影響肺部 藉「世界防癆日」,世界衞生組織及夥伴會舉辦各種活動,促進政府及社會各界,支持防癆工作。各社會團體及政府機構也會透過各種渠道,提高大眾對結核病的認識。 結核病俗稱為「肺癆病」,是一種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由結核桿菌引起,主要影響肺部。視乎傳染性及環境因素,肺結核病患者可在一年內感染多達5至15個密切接觸者。有效的結核病治療,可迅速降低傳染性,減低疾病傳播風險。 病徵持續咳嗽發燒 可影響其他器官 肺結核患者可能會出現的病徵包括持續咳嗽、痰中帶血、持續發燒、體重下降、夜間出汗。除了肺部,結核桿菌亦可通過肺部的淋巴管及血管,影響淋巴、胸膜、心包、骨骼、關節、腦部、泌尿生殖系統等其他器官。 時至今日,結核病仍是全球須關注的重要傳染病之一。全球約四分一人口曾感染結核菌,當中約有十分之一人會病發,約一半在感染後數週至5年內發生。世界衞生組織亦指出,近年新冠疫情的侵襲,亦阻礙到結核病控制的工作。面對種種挑戰,防癆工作絕不能鬆懈。 結核病診斷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X光肺片及驗痰(塗片和培養細菌)。一部分患者需要胸部斷層掃描、支氣管內窺鏡或相關活組織或標本(如肺部、淋巴、胸膜、胸水)檢查幫助診斷。 準時服藥 6個月治療可康復 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治療耐受性及進展,更改藥方和療程。醫護人員亦會監督病人服用抗結核藥物,以便鼓勵病人準時服藥。在沒有耐藥性的情况下,大多數結核病患者在接受 6 個月的治療後會康復。 衞生署胸肺服務設有17間胸肺科診所,為結核病提供免費的結核病診斷和監督治療,並為結核病人的緊密接觸人士進行篩查及治療服務。關於衞生署胸肺服務,詳情可瀏覽胸肺服務的網頁 (

Read more

體檢解構(下) 癌症指數的迷思

上期剖析了肝功能指數,今期由我為大家拆解癌症指數的迷思,究竟健康人士在體檢中,如果發現某一類癌症指數高於正常水平,是否等同證實罹患癌症? 當人體細胞處於發炎狀態或發生癌變,便可能會產生某種蛋白質或其他物質,透過檢驗血液中個別生物標記的濃度,就能得出「癌症指數」;然而,癌症指數高於正常水平可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例如不良生活習慣、良性或慢性疾病等,因此指數的高低僅屬參考性質,醫生一般會按情况安排更詳細的檢查以找出問題根源。 以下數種常見癌症的生物標記,能協助大家對癌症指數有初步理解: 相關閲讀: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大腸癌–癌胚抗原(CEA)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如果血液中的CEA指數愈高,患上大腸癌的機會愈大;然而,有吸煙習慣的人士同樣可令CEA指數上升。如有懷疑,醫生會先安排大便隱血測試,有需要會建議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期間可抽取組織化驗或移除瘜肉。 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抗原(PSA) 如果血液中的PSA水平達4ng/ml或以上,反映有機會患上前列腺癌,惟患有良性前列腺肥大的男士,PSA水平同樣有機會超出正常水平。因此,醫生一般會進一步安排肛門指檢,透過觸碰前列腺以確認有否不正常硬塊,有需要更會安排活組織抽針檢查。 相關閲讀:體檢解構(中)肝功能指數 鼻咽癌 –艾伯斯坦-巴爾病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EBV)DNA 能引起鼻咽癌的EB病毒會在血液中釋出其DNA,因此EBV指數愈高,罹患鼻咽癌的機會愈大;惟EB病毒的DNA並不一定是來自腫瘤,因為病毒可以長時間潛伏於體內,有時可無故激活(Reactivation),令指數上升。如有懷疑,醫生一般會建議為病人進行內窺鏡檢查,以確認鼻咽有否不正常組織,有需要可以在檢查期間,同時抽取組織化驗。 癌症指數正常,其實不代表沒有患癌,因為早期癌症並不一定會令指數飈升,建議除了定期接受體檢之外,如有任何不適,應盡快求醫。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 潘明駿醫生 Read more

【前列腺肥大】尿頻、排尿困難難啓齒?了解常用兩類藥物、3種微創手術治療方法

當男士步入中年,不少健康問題開始浮現,其中前列腺肥大屬其中之一,常見於年長男性,據統計50歲以上男士約有一半有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肥大有機會引致下泌尿道症狀,影響生活質素,甚至可能導致如小便出血或尿道發炎等嚴重併發症。有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指出,男士若出現尿頻、尿速慢、排尿困難等情况,不要視作「常態」而忽視,應盡早求醫。現時良性前列腺肥大的治療方法分別有藥物及手術治療,醫生因應患者情况而對症下藥,以緩解這「男人之苦」。 前列腺肥大最常見的症狀是排尿和儲尿出現困難,如小便後仍感覺「排不清」,造成尿頻等,宜及早求醫正視問題。 相關文章:【前列腺】尿頻、小便慢、尿滲前列腺肥大觸發下尿道3大病徵 藥物、手術紓緩男人之苦 前列腺肥大常見症狀:尿頻、排尿、儲尿困難 50歲以上男士注意 養和醫院泌尿外科中心副主任陳偉希醫生指出,前列腺位於膀胱出口位,包圍着尿道。男士隨着年齡增長,前列腺不斷增生,是正常退化過程。據統計數字顯示,50歲以上的男士約有一半有前列腺肥大情况,70歲以上增至七成。 此情况雖然屬於良性,但當前列腺變大至壓迫尿道及膀胱,有機會引致不同程度的下泌尿道症狀。最常見是排尿和儲尿出現困難,如小便時斷斷續續、排尿流速減慢,每次小便完感覺「排不清」,造成尿頻,整天經常要上廁所。陳醫生指出,夜尿是其中最令患者困擾的症狀,影響其睡眠質素之餘,更造成重大心理壓力。 部分前列腺肥大的患者甚至無法排尿,需要緊急送院插尿管。另外亦有病人出現小便出血、尿道發炎、腎結石等,更嚴重的併發症會影響到腎臟功能。 藥物紓緩前列腺肥大症狀 兩類藥物知多啲 陳醫生指出,研究顯示,約三分之一的前列腺肥大患者病情相對穩定,唯三分之二的患者情况會愈益變差。為控制病情,大部分的患者會先進行藥物治療,有部分病人則可能擔心藥物有副作用或不希望長期服藥而選擇手術治療。若果病人的情况較嚴重,例如已出現腎功能受損、血尿、結石等併發症,要盡快以手術處理。 藥物治療主要分為兩類,分別是: 一、甲型交感神經受體抑制劑 (Alpha Adrenergic Receptor Antagonists) 用作放鬆膀胱頸和前列腺的肌肉,以減低膀胱壓力,令排尿更順暢。此藥物較快見效,服藥後數天徵狀便有改善,但當停藥後,小便不順暢的問題會再度出現,而且此藥物主要是放鬆肌肉,未能縮小前列腺。 二、5-甲型還原酶抑制劑 (5-Alpha Reductase Inhibitors) 透過減低體內刺激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激素,有助縮小前列腺體積。一般服用此藥物3至6個月才見效,需要較長時間。 3種微創手術方式 按病人情况決定 至於治療前列腺肥大的手術,現時基本採用微創的方式進行,主要分為3種: 一、「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TURP) 醫生會以筆形的內窺鏡沿尿道口去到前列腺,找到阻塞尿道的地方,以激光或雙極電刀方法,把前列腺組織切除。 此手術已施行多年,相當安全。術後需住院3至5天。副作用方面,百分之二術後會有失禁情况,另有七至八成機會出現「逆行射精」情况,即精液向相反方向進入膀胱。 二、前列腺提拉術 (Urolift) 醫生會同樣利用筆形的內窺鏡沿尿道口到前列腺位置,以類似釘書機的形式,把前列腺受阻塞的部分向兩邊「釘」起固定,以回復尿道暢通。這手術時間較短,只需15至30分鐘便可完成。 一般病人在術後通常住院1日,即日可自行排尿。此手術由於並非切割處理,病人康復速度較快,亦較少機會影響性功能。術前需要排除病人並非患有前列腺癌,及其前列腺體積不能太大及過度突出膀胱,才適合施行此手術。 三、蒸氣治療 醫生經尿道放入內窺鏡,到達前列腺位置並注入水蒸氣,利用熱力令前列腺體積變小。 由於過程中毋須切割,所以術後影響失禁、射精功能的機會率也非常低,留院的時間也相對較短。此手術適合前列腺肥大情况較輕微,以及比較年輕、想保持射精功能的病人。醫生會為個別患者進行詳細的臨牀評估,再作診斷及選擇合適的藥物或手術治療方案。 相關文章:【有片:男性健康】尿頻,點止前列腺阻路 膀胱、尿道、焦慮也可作怪 勿諱疾忌醫 少吃紅肉多吃蕃茄 陳醫生建議,男士應正視排尿及儲尿等問題,切勿諱疾忌醫;而女士若發現枕邊人或家中男士小便時間漸長,又或頻繁上廁所,可提醒他們盡快檢查。另外,維持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例如少吃紅肉、多吃蕃茄、黃豆等食物、多做帶氧運動,都對前列腺的健康有所幫助。 Read more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明報專訊】十大常見癌症中,位列首、次名的肺癌和大腸癌,每年新症數字叮噹馬頭;但大腸癌可透過篩查檢測提早介入,死亡率遠低於肺癌。政府現為50至75歲人士免費提供「大腸癌篩查計劃」,但根據立法會《數據透視》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計劃覆蓋率僅10.8%。為何篩查計劃反應一般?有人認為大腸癌事不關己,或覺得大便採樣惡心,或擔心需做大腸鏡!市面上出現新的篩檢工具,標榜採樣方便乾淨、靈敏度高,應怎樣選擇呢? 相關文章: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大腸癌篩查由50歲開始 比併3大方法優缺點 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IT) 大便隱血測試 非入侵、方便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癌症,發病年齡中位數為68歲(男)、 69歲(女)。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指,從良性、癌前期瘜肉發展成大腸癌,約需要20年,因此由50歲開始做篩查,就可盡早發現可能的癌症,及早醫治。 大便隱血測試是坊間最普遍的非入侵篩檢方法,近年市面上有更多選擇,包括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FIT-DNA)和糞便細菌基因M3檢測。究竟有何分別? 林嘉安表示,較常用的大便隱血篩查「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簡稱FIT)有10多年歷史,以抗體檢測大便隱血,「FIT並不是直接偵測癌症或瘜肉,而是偵測它們引致的出血」,從間接標記篩查出可能患癌或有瘜肉人士。建議每1至2年檢查1次。 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FIT-DNA) 驗糞便血液+基因 捕捉細胞早期變異 基因及診斷檢測公司Prenetics在今年引入香港的「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將FIT及糞便基因測試結合,透過檢測糞便中的血液和特定基因生物標記物,測出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與基因變異息息相關,過去有多項研究對比大腸癌患者與健康人士的糞便基因,發現某些基因生物標記物與大腸癌風險有直接關係。Prenetics研究及發展部主管馬湖波指,「在大腸癌發展過程中,從瘜肉、腺瘤,再到癌前病變的進展期腺瘤,過程中細胞基因不斷出現突變,不斷有『甲基化』情况出現」。甲基化猶如基因的「開關掣」,有些基因專門防止細胞變異成癌症,當它們甲基化,會影響到抗癌功能,癌症發生機率就會增加。甲基化以外,KRAS基因突變亦在癌症中常見。這些變異的細胞基因會在大腸癌病變過程中脫落到糞便,所以檢測糞便中基因,可捕捉腸道細胞早期變異的重要資訊,提升檢測靈敏度。 既然糞便基因檢測的靈敏度更高,為何要結合FIT?「愈敏感的測試(即高靈敏度),特異性就會相對地愈低」,換句話說,即是「假陽性」機率或較高。馬湖波解釋,靈敏度高的基因檢測,有如大網一樣捕捉到更多大腸癌信號,或較易出現「陽性結果」,而FIT就可彌補這問題,預先排除痔瘡、胃潰瘍、經期等的血便情况後(產品不建議這3類人接受檢測),如果FIT仍檢出血液,即進一步佐證大腸癌風險較高。兩者互補不足,令FIT-DNA對大腸癌的靈敏度提升至約96%,進展期腺瘤的靈敏度則約64%。當檢測結果呈陽性,建議做大腸鏡跟進;而陰性結果,若沒有其他大腸癌徵狀或風險,1至3年後再做檢測。 糞便細菌基因(M3)檢測 偵測小瘜肉 預測瘜肉復發風險 腸道微生態與大腸癌風險關係密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與團隊,將健康人士、大腸癌、大腸瘜肉患者的腸道細菌做比對,發現一組共4種糞便細菌基因(M3),會增加大腸癌風險,用以識別大腸癌的靈敏度約94%。 九成大腸癌從瘜肉演變而成,透過檢測M3可偵測小至5毫米、大至30毫米的瘜肉,黃秀娟表示,「偵測小瘜肉的靈敏度約50%,這已經很好,暫時市面上未有其他工具高過50%;而大粒瘜肉靈敏度接近70%」。完成檢測後,若顯示大腸癌相關風險低,就毋須再做大腸鏡檢查。 切除瘜肉能減低大腸癌風險,但黃秀娟指,約60%人的瘜肉會在1至2年後復發,檢測M3能預測大腸瘜肉復發,減少非必要的大腸鏡檢查,「以非入侵方法,用糞便樣本,方便監察病情」。團隊追蹤了200多個曾在5年內切除瘜肉的人士,發現瘜肉復發人士的M3水平比沒有復發的高;偵測瘜肉復發的靈敏度約90%。另外,檢測M3還可以反映腸道的健康狀况,有需要可透過控制飲食來降低M3水平,減大腸癌風險。 任何年齡都可檢測M3,黃秀娟尤其建議45歲以上人士每1至2年驗1次。來經期間或有痔瘡人士不受影響,因為檢測針對糞便細菌基因,糞便中混有血液影響不大,「唯一要小心抗生素,因為會影響腸道細菌,建議停食兩星期後才做檢測」。 僅10%合資格者參加免費篩查 大腸癌篩檢方法愈來愈多,應點揀呢?林嘉安分析3種方法優劣(見主圖表),並強調,「選哪款方法都不要緊,最緊要去做」!無病徵的一般風險人士,可選任何一種篩查方法,行動最重要。至今只有約10%合資格人士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免費也不去做,很可惜;這分分鐘比消費券效益更大,因可以防癌」。林更提醒已出現病徵人士(如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有血、腸塞等),應盡快求醫,安排詳細檢查,如X光或內窺鏡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優劣 FIT 驗血 優點: .有10多年歷史,是標準篩查方法 .非入侵、方便、成本低、可重複檢測 .研究證實能減低約15%至33%大腸癌死亡率 缺點: .大腸發炎、潰瘍、痔瘡等導致出血,或出現假陽性 .早期癌症或瘜肉流血量低,減低靈敏度,或出現假陰性 費用:$280(家計會) FIT-DNA 驗血+基因 優點: .非入侵,面世7、8年 .同時偵測大便隱血及糞便內驅動細胞由良性變為癌症的基因 .比FIT準確約20% 缺點: .對細小和早期瘜肉或有遺漏 .由於敏感度較高,或出現較多假陽性結果,造成不必要的擔心或額外檢查 費用:$3000 M3 驗細菌 優點: .非入侵,偵測小瘜肉的靈敏度較高 .可偵測瘜肉復發風險。如病人曾切除瘜肉,但未到大腸鏡覆檢的時間,可考慮做此檢查.能預測大腸瘜肉復發風險。但始終是預測,建議按時做大腸鏡檢查 缺點: .敏感度較高,容易出現假陽性 .技術相對較新,研究數據較少,成熟與認受程度不及另外2個方法 費用:$3880 資料來源: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知多啲:照大腸鏡 篩查「黃金定律」 「大腸鏡是篩查的『黃金定律』。」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指,大腸鏡好處是直接看見有沒有腫瘤、瘜肉,檢查期間可同時抽取組織樣本和切除瘜肉,作病理化驗。 林表示,一般風險人士無論是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或糞便細菌基因檢測,如結果呈陽性,都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作病理診斷。若檢查結果正常,可隔10年才再覆檢。至於高風險人士,包括有腸癌家族史、連氏綜合症(Lynch Syndrome)或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患者,則建議直接以大腸鏡作篩查方法,並應較頻密地接受檢查。 大腸癌篩查計劃 www.colonscreen.gov.hk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明報專訊】香港肥胖學會發表報告,自疫情爆發至今,近四成受訪者體重比2019年增逾一成!純粹是在家工作、少運動惹的禍?翻閱衛生署2014至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有一半港人屬超重或肥胖,反映問題一直存在。不少人以減肥為終身事業,為何努力節食和運動卻瘦不下來?當肥胖引起併發症,就可能要藥物或手術幫助。究竟醫學瘦身有何新招,包括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的治療又是怎樣的呢? BMI達25屬肥胖 減肥醫學瘦身新招知多啲 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二型糖尿病等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亞洲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3以上屬超重,25以上為肥胖,世衛已將肥胖列為慢性疾病。 要踢走肥胖,控制飲食與恒常運動很重要;但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外科專科醫生徐俊苗表示,有時並非單靠兩者就可達到持續減重的效果。不少因素並非患者能夠控制,當中「生存機制」尤其關鍵。他解釋,節食和運動令熱量攝入量減少、消耗增加,體重開始下降時,身體為了避免偏離「平衡」,會觸發生存機制,體內「飢餓素」(ghrelin)上升增加飢餓感,抑壓食慾的「瘦素」(leptin)則會減少,「慢慢食多了都不自覺,令體重反彈」。 亦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及減肥持續一段時間後,瘦素會下降、飢餓素上升,令肥胖人士更難減肥。一連串身體機制提升了減肥難度,患者或需尋求藥物或手術幫助。 用藥刺激飽肚信號 需飲食運動配合 BMI逾27.5可考慮藥物或其他治療,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指,輕微肥胖(BMI<27.5)大多因不良生活習慣引起,可從生活方面調節,「但當BMI很高,甚至已出現肥胖併發症,要盡快用更有效方法減磅,否則(患者)很難開始做運動,無法運動又不能減磅,變相惡性循環,就要用藥衝破障礙」。 「下丘腦主宰身體很多基本功能,包括體重、能量管理等,當中有飽肚信號和飢餓信號,若荷爾蒙如飢餓素刺激飢餓信號,就會感到肚餓,而腸泌素GLP-1、瘦素、POMC等就會使人感覺飽肚。治療肥胖,就要刺激飽肚信號,並阻擋飢餓信號。」袁美欣指現時香港已註冊可用作肥胖症治療的藥物有4種,包括芬特明(phentermine)、納曲酮(naltrexone)/安非他酮(bupropion)、奧利司他(orlistat)及利拉魯肽(liraglutide),會根據患者情况而選擇。 「對於嗜甜患者,安非他酮與納曲酮的組合可能較有幫助。」袁美欣解釋,這兩種藥本身各自用作戒煙戒酒,用在減肥上可降低對甜食的渴望。藥物今年初才獲准在港使用,是最新用於治療肥胖症的藥物。兩者都針對可令胃口減弱的神經元POMC,安非他酮還可刺激多巴胺,更快增加滿足感,減少從食物獲取滿足感的需要;副作用有口乾、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便秘等,不適用於25歲以下或65歲以上人士,以及情緒病、心臟病患者。 糖尿專用新藥 減磅中位數達17% 一般減肥藥物的減磅中位數為原本體重7%至10%,去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審批二型糖尿病藥物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用於肥胖症治療,其減磅中位數可達17%,「是目前成效最顯著的藥物」!但袁美欣補充,現時本港僅可用於二型糖尿病患身上。 司美格魯肽是利拉魯肽的進階版,病人從每日注射一針,變成每周一針。兩者都能模仿GLP-1,抑制食慾,「食物去到迴腸,腸道會分泌GLP-1,通知身體已有足夠食物在腸胃,大腦接收到信息後,就會產生飽肚感,並刺激胰島素分泌,減慢腸胃蠕動,增加飽腹感」。不過藥物導致腸胃活動減慢,可能會帶來飽滯感、作嘔作悶、便秘或肚瀉等副作用。 治療肥胖症,還可使用歷史悠久的芬特明,可促進代謝、抑制食慾;以及俗稱排油丸的奧利司他,阻擋腸道吸收油分。 袁美欣強調治療成功並不單靠藥物,曾有病人接受藥物治療後,體重大減40磅,但亦有個案因為副作用,用藥效果不理想,「很多人誤以為,醫生開藥吃完就會瘦,其實真正要醫好肥胖症,需要多方面配合,病人要付出努力,調節飲食與運動」。 縫胃限食量 毋須切胃可還原 中大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香港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主席黃健鴻指,根據國際肥胖外科聯合會亞太分會(IFSO-APC)及第二屆糖尿病外科手術峰會的指引,適合接受減重手術之亞洲人為: 1.BMI>35 2.BMI>30及患有嚴重肥胖相關疾病(如代謝綜合症、睡眠窒息、脂肪性肝炎等) 3.BMI達27.5,經藥物治療後血糖仍控制不佳的二型糖尿病患者 醫生會為符合以上標準的患者做評估,排除風險因素,判定是否適宜做手術。「這50、60年來有10多種減重手術,最普遍是縮胃和胃繞道手術。」黃健鴻指,其中縮胃手術佔全港減重手術約八成,「因為手術原理較簡單,純粹將胃容量縮小,限制進食量,但不影響維他命、礦物質等吸收」。手術透過腹腔鏡割走胃大彎,胃部剩下10%至20%容量,令患者進食小量食物後便有飽足感,同時減少胃部分泌「飢餓素」,降低肚餓感覺。手術後起初2年可減去多餘體重約六至七成,但約5年後胃部可能慢慢脹大,或當飲食習慣改變,體重可能回彈。另外,小部分病人術後有胃酸倒流,需長期服降胃酸藥控制。 必須食得慢,𡁻得爛,食得少 至於2017年才引入香港的內鏡縫胃術療程,是現時最新的內窺鏡減重手術,適合BMI超過27.5人士。黃健鴻表示,做法是以最新內窺鏡縫合裝置,經口腔進入胃內,將部分胃體摺疊縫合,從袋狀變成管狀(見右圖),限制食量。過程要全身麻醉,但毋須切除胃部,也可以還原。不過,縫合線可能刺穿胃或周圍器官,引致出血或穿孔風險;治療後患者不能接受正常胃黏膜檢查,不適合需要定期檢查胃的患者(如有胃癌家族史或胃癌高危者),而且「減重速度稍慢」。 黃健鴻強調,手術治療不是一勞永逸,患者要了解手術風險和對術後飲食改變有心理準備,「我們有句金句:『食得慢,𡁻得爛,食得少』」,如果術後吃太多或不仔細咀嚼,容易「頂住」和引致嘔吐;同時要改變生活習慣,否則減重效果也可能不理想,「有些個案縮胃後只減了10公斤」。 知多啲:新一代減肥胃水球 容易吞自動排出 胃水球治療肥胖症,在港已應用了10多年,近年有新一代胃水球,置入和取出都更方便。 胃水球佔據胃部約一半容量,可減少食量。外科專科醫生黃健鴻指出,舊式胃水球需以內窺鏡置入和取出,而2019年引入香港的新式胃水球,患者只需吞服一粒像指頭大小的膠囊,再通過接連膠囊的幼管注入生理鹽水來充滿胃水球。約4個月後,胃水球閥門自動打開,排出液體,膠囊亦隨之自然排出體外。 「它不是永久治療方式,而是一個踏腳石。」黃健鴻表示,療程平均可減去約10%至15%體重,但當水球排出身體後,體重有回升可能,「我們稱(治療期間)為『蜜月期』,讓體重去到一個較低水平,趁機多做運動、控制飲食」,之後要「靠自己」維持運動和飲食習慣以控制體重。 胃水球適合BMI 27.5以上,沒有胃潰瘍、裂孔疝氣等胃病及未曾接受胃部手術人士使用。另外,也可作為BMI超過50的人做減重或其他手術前的減重治療,降低麻醉風險。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明報專訊】本月初,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直腸癌研究報告,引起廣泛討論。研究只包含12名病人,數據也很初步,追蹤時間6至25個月,為何出現廣泛迴響呢?因為研究結果實在太震撼,全部12名中晚期直腸癌病人,完成為期半年免疫治療後,所有患者(100%)的腫瘤完全消失,病人毋須做手術、化療或電療。 Read more

【食道癌】死亡率高 常見病徵吞嚥困難 注意5大高危因素:吸煙、嗜酒、長期胃酸倒流

【明報專訊】食道癌不是常見癌症,但相對其他癌症死亡率較高,而且病發率於高危群組特別高,故不能掉以輕心。其實大部分食道癌都有病徵,但因為病人不察覺,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機會。醫學界目前對食道癌成因未有定論,但以下5大高危因素不得不注意,尤其是有胃酸倒流,更應及早處理。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2019年共有386宗食道癌新症,在本港最常見癌症中排第20位,男性較為普遍,有301宗;女性有85宗。長者病發比率一般較高,發病年齡由30多歲開始,最高峰為65至70歲。值得留意是,食道癌死亡率極高,於2020年導致318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2.1%。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10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