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僅一成人擬打新冠加強劑 不足兩成已打流感疫苗 逾半維持戴口罩等防疫

【明報專訊】世衛宣布新冠不再屬「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後,多名專家先後提醒,新冠病毒仍與人共存。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顯示,逾半受訪市民自願維持戴口罩、用酒精消毒液潔手等非藥物預防措施,比例較疫情前上升,惟只有約一成受訪者有意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調查亦顯示,僅18.8%受訪者已接種2022/23年度的流感疫苗。中大醫學院學者表示,疫苗能預防長新冠,加上新冠病毒或會突變,呼籲高危者接種加強劑以保免疫屏障。 昨日中午元朗街頭可見不少市民仍繼續戴口罩。中大醫學院最新調查顯示,逾半受訪市民表示即使新冠已成風土病,仍會在室內外公眾場所戴口罩,另有約七成受訪者稱會繼續在室內醫療場合戴口罩。(朱安妮攝) 調查:逾半人續戴口罩潔手 擬打新冠加強劑僅一成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團隊今年3月招募611名受訪者參與網上調查,其中逾半受訪者表示在新冠風土化期間,仍願意維持一般非藥物預防措施及個人衛生習慣,包括外出時攜帶酒精消毒液潔手、在室內外公眾場所戴口罩,更有逾七成受訪者表示會繼續在「室內醫療場合的公眾場所」戴口罩,比例較疫情前均有上升(見表)。 六成受訪者現徵狀會快測 籲市民足夠快測包庫存 調查亦顯示,僅18.8%受訪者已接種2022/23年度的流感疫苗。研究中有532人曾接種3至4劑疫苗且不曾感染新冠,又或已打2至4劑疫苗的新冠康復者,惟當中僅68人(12.8%)有意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研究團隊又稱,61.5%受訪者表示在無強制措施下,出現呼吸道感染徵狀時會自行做快測。團隊估計,數據反映到診所求醫的感染者中,很大比例未有事前檢測,呼籲市民保持足夠的快測包庫存。 新冠仍與人共存 學者:應探討預防措施持續性 中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黃仰山指出,非藥物預防措施於緩和新冠對醫療系統造成的壓力起關鍵作用,而新冠不再屬PHEIC,社會應探討在無強制措施下自願維持預防措施的持續性。 中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則稱,新冠病毒有機會突變,呼籲長者及免疫力弱者接種加強劑。他補充,疫苗能預防長新冠,及早解決社會的疫苗猶豫問題,有助減輕因長新冠引起的醫療需求。 醫學會關注三成長者未打新冠疫苗 另外,香港醫學會關注70歲以上群組仍有近三成人未接種新冠疫苗,籲市民勿對疫情掉以輕心。醫學會補充,未來將重點展開疫苗接種的公眾教育計劃,向市民傳遞正確疫苗資訊,將會推出「成人疫苗接種公眾教育」。 Read more

你還在戴口罩是焦慮?習慣?羊群心理?分析3大重要因素(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口罩令解除了,許多市民仍然選擇戴口罩,為什麼呢?這種現象背後,反映我們對健康和安全的擔憂和防範意識,以及戴口罩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習慣。(編者按:市民繼續戴口罩的3大重要因素是什麼呢?焦慮?日常習慣?羊群心理?且看逐一拆解。)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3大因素:戴口罩予安全感和保護感 減焦慮 首先,焦慮是影響市民繼續戴口罩的一個重要因素。疫情期間,口罩成為了我們防範病毒的重要工具。對於一些人來說,戴口罩已經成為一種安全感和保護感。口罩的防護作用得到廣泛認可,人們意識到戴口罩有效減少病毒傳播的風險,而除了新冠病毒,口罩亦能防止流感等病毒傳播。因此當口罩令解除後,有市民可能擔心病毒再次傳播,選擇繼續戴口罩以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 戴口罩如刷牙洗臉 成生活一部分 其次是日常習慣,就像刷牙、洗臉一樣。戴口罩可以減少空氣污染和塵埃帶來的不適,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功用。因此,即使口罩令解除,許多人仍然習慣戴口罩,因為它已經成為生活中一部分。而且,之前購買的口罩還沒有用完,市民可能出於實際考慮而繼續佩戴。 羊群心理:傾向跟隨大眾行為免被弧立 另一個因素是羊群心理。羊群心理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指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情况下,傾向跟隨大眾的行為和看法。在過去一段日子,戴口罩已成為社會共識。因此,當口罩令解除初期,大部分市民會先觀察其他人有沒有除下口罩。當還有很多人在戴口罩時,其他人也會跟隨,以避免被排斥和孤立。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社交、面容焦慮 戴口罩減不安 對於一些社交焦慮患者來說,戴口罩可以減低社交焦慮,減輕他們在人群中的不適和緊張,減少他們對別人關注和評價的擔憂,可更加自在。因此,即使解除了口罩令仍然選擇戴口罩。 另外,面容焦慮也是有些人繼續戴口罩的原因之一。面容焦慮是指對自己外表和形象感到不安和不滿,這心理現象在缺乏自信的人中容易出現。戴口罩可以遮蓋面部,減輕這些人對外表和形象的焦慮和不安。 總的來說,市民已習慣了戴口罩,現在要改變可能需要一點時間。相信隨着大家對疫情的恐懼減輕,戴口罩的人將愈來愈少,進一步使其他人也跟隨。大家對除下口罩的不習慣,相信亦會隨時間慢慢適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有關新冠陽性患者、隔離令、指定診所、新冠口服藥、口罩令等 30日起新安排的7個問題

【明報專訊】政府昨日公布年初九(30日)起撤銷新冠陽性患者「隔離令」,將新冠視作風土病(endemic),以一般上呼吸道疾病管理。新安排下,衛生防護中心30日起不再發隔離令,並撤銷當日仍有效的隔離令,屆時所有呈報平台停用,亦停發抗疫物資包。檢測陽性者毋須再呈報,如無病徵可如常上班,若要申領病假則要憑醫生紙。「口罩令」將繼續於冬季維持。醫管局新冠服務亦將於1月30日起取消7間指定診所,屆時全港70多間普通科門診診所會預留每日1萬個配額予新冠等偶發性疾病患者,並可處方新冠口服藥,遙距診症亦將停止,日後港人因新冠求診或住院須按既定收費付款。(編者按:有關1月30日起新冠陽性患者、隔離、指定診所、新冠口服藥等新安排的7個問題,詳見附表。) 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政府新聞處) 30日起新冠陽性患者毋須呈報 撤隔離令 7間指定診所取消 特首李家超昨早於立法會答問大會宣布,考慮到本港已築起「混合免疫」屏障,新冠對公共衛生風險明顯減低,社會對其認知和處理能力大升,加上與內地通關無增疫情風險,決定本月30日起撤銷感染者強制隔離,逐步建立新常態系統,將新冠當上呼吸道疾病管理。 醫衛局長盧寵茂說,現時疫情進入新階段、新管理模式,新冠在港已成風土病,應由原本「一刀切」強制隔離,改由市民自主決定。勞福局長孫玉菡稱,勞資雙方可就上班安排自行協議,惟若僱主要求員工休假便須支薪。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稱,是否發出病假紙應由醫生作臨牀判斷。 隔離令:衛生防護中心不再發 所有呈報平台停用 新安排下,衛生防護中心30日起不再發隔離令,並撤銷當日仍有效的隔離令,屆時所有呈報平台停用,檢測陽性者毋須再申報,防護中心將改向所有市民發健康措施建議,亦停發抗疫物資包,社區隔離設施和暫託中心將於下月底關閉。 確診者:無病徵可外出和上班 1月30日起,新冠感染者如無病徵可外出和上班,若現病徵則應避免外出,申請病假須求醫索取醫生紙,做法與一般呼吸系統疾病無分別。 師生快測:每日維持 學生院舍員工陽性倡留家 至於師生每日快測、院舍員工定期核酸檢測和每日快測的規定將維持,若學生快測陽性,建議不要上學,當局亦強烈建議院舍不應要求檢測陽性的員工執勤,並繼續支薪,若院舍因而需額外請人,可申請「人手支援特別津貼」。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數據:55%第6天快測呈陰性 醫衛局稱九成染疫密切接觸者5天內驗出 縮檢疫隔離期 病假安排:憑醫生紙 與其他疾病無異 至於檢測陽性僱員的病假安排,孫玉菡稱新冠感染者病假安排將與其他疾病無異,如無不適可繼續上班,否則應尋求醫生專業判斷是否發病假紙。他引述去年中修訂的《僱傭條例》稱,如僱員屬連續合約及超過4天不能上班,將可獲有薪病假,若僱主要求員工缺勤亦須支薪。 隔離中心/暫託中心:運作至2月底 最多可住7日 快測呈陰可早走 至於供輕症者或長者入住的社區隔離設施和暫託中心將運作至下月28日,以供過渡。當局指出,如部分患者家居環境擠迫或同住家人屬高風險,可聯絡消防處安排入住隔離設施,最長7日。 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表示,去年10月平均每日1400至1500人需住社區隔離設施,本周平均每日150人要求入住,需求大降,惟考慮部分患者家居環境擠迫或同住家人屬高風險,故隔離設施短期維持,僅供香港居民,最長住7日,可在快測未呈陰性時提前離開,不可重返。他指,呈陽性院友如已接種少於3針新冠疫苗,可獲安排住暫託中心,病徵較重者則由醫護評估病况,有需要會送院。 被問若屆時無暫託中心但院舍多患者、如何處理,勞福局長孫玉菡昨稱現時大多數情况以原址隔離便可處理,日後若有需要,可按情况開啟室內體育館作暫託中心,此刻相信3至4月不需暫託中心。 社署昨日宣布,所有設於體育館及部分設於亞博館的暫託中心分別於本月26日或下月3日起陸續停運,亞博館9號及11號館暫託中心則維持運作直至另行公告。暫託中心停運後,社署會將場地交還康文署及亞洲國際博覽館管理有限公司。康文署亦宣布轄下11個早前停開以供防疫用的體育館下月7日起陸續重開,下月1日起陸續接受預訂,石硤尾公園體育館及小西灣體育館未有重開日期。 指定診所:7間退場 普通門診發新冠口服藥 隨着政府將視新冠為一般呼吸道疾病處理,醫管局新冠服務亦將退場,1月30日起取消7間指定診所,屆時全港70多間普通科門診診所會預留每日1萬個配額予新冠等偶發性疾病患者,並可處方新冠口服藥,遙距診症亦將停止,日後港人因新冠求診或住院須按既定收費付款。 高風險確診者:醫管局預留1000名額予長者、小童、孕婦等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公布,普通科門診診所提供予偶發性疾病患者的配額,將由目前每日7500增至1萬個,並因應最近每日逾700名高風險新冠患者求診,包括長者、5歲或以下小童、懷孕至少28周孕婦及免疫力弱者,將為他們預留1000個名額,可經手機程式「HA GO」內「新冠關愛預約(普通科門診)」及熱線預約,醫院則會逐步將新冠病牀改收其他病人及恢復預約手術等服務,並繼續為完成隔離的港人提供中醫復康治療。 醫衛局長盧寵茂稱,遙距診症服務是基於持隔離令者難外出求醫而提供支援,需花很多人力處理,每個診症服務需時等同普通科門診處理3至4名病人。 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認為從目前新個案走勢推斷,指定診所和遙距診症月底需求將大減,屆時感染者看不到普通科門診的機率不大。他說既然視新冠為常態,便不應再特設門診。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稱,以往普通科門診難即日預約,如染新冠不能於5天內服口服藥,或增重症風險,憂新安排令患者延遲求醫,促當局保留指定診所和遙距醫療多兩三個月,再觀察需求和疫情發展才停用。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防護中心:停每日發稿公布數據 續監測重症和死亡個案、污水 至於衛生防護中心每日透過新聞稿公布個案數字的做法,亦將於月底告一段落。徐樂堅說,本月30日將通知全港醫生只需呈報嚴重和死亡個案,防護中心會經專題網頁公布核酸檢測陽性和死亡個案,並定期發布監測數據,包括重症和死亡個案、污水監測和變異病毒株情况,以及將新冠疫情納入定點監測網絡,做法如同處理呼吸道風土病。 口罩令:冬季續維持 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政府公布將視新冠為風土病(endemic),以一般上呼吸道疾病模式處理。醫衛局長盧寵茂表示,「口罩令」將繼續於冬季維持,以預防上呼吸道感染,並維持新冠緊急應變級別,以作為口罩令、疫苗接種計劃及檢測等措施的基礎。 盧寵茂說,取消隔離令不代表新冠病毒已消失,新冠仍對社區和醫療系統帶來風險和壓力,加上全球疫情仍存變數,政府會繼續維持現時緊急應變級別。他稱並非放棄所有抗疫,世衛仍將新冠列作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美國亦延長緊急事態至4月,且世衛重申要繼續病毒檢測等工作,口罩、疫苗和治療仍對控疫非常重要。 至於何時可取消口罩令,盧稱理解市民希望不用再戴口罩外出,又謂自己雖在醫院習慣戴口罩,但亦不想在日常生活佩戴,惟冬季未完結,政府冀維持口罩令並適時調整,重申戴口罩對保持公共衛生有一定幫助。 港第2、3針接種率達93%及84% 盧寵茂:混合免疫屏障牢固 盧寵茂半年前曾反駁港大專家袁國勇等提出的「混合免疫」純屬理論,亦曾因新冠病死率計算方法與專家隔空辯論。盧昨交代撤令理據時稱,本港新冠疫苗第二和第三針接種率分別達93%及84%,計及曾感染者的第三針有效接種率達95%,承認混合免疫屏障牢固,而感染者多屬輕症,去年初病死率達0.77%,年底另一高峰期已跌至0.19%,且醫療系統和市民應對能力提升,去年初醫管局一度減少六成服務,年底只需調整約一成。 被問到現在是否認同專家一早提出的「混合免疫」,盧稱一直有溝通,政府方向與專家一致,只是理論與政策在執行上有區別,有見醫療系統有能力應付去年底疫情高峰,反映疫苗和自然感染屏障足令大部分患者屬輕症,政府才能推出最新政策,強調理論與政策無衝突。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 美數據:可能與65歲或以上長者中風有關 林永和籲三高吸煙長者可先諮詢後接種 新冠非流感 盧:一加一或大於二 被問到如何比較新冠和流感,盧稱兩者有相似和不同,他會形容新冠是流感以外另一種呼吸道感染,若說成流感,會減低大眾對新冠的警惕,且兩者或構成疊加效應,「一加一可能大於二」,同時感染可令病情嚴重,社會同時流行兩種病毒亦會對醫療系統構成嚴重影響。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認為,現已無理據支持維持口罩令,亦不認為新冠仍屬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如仍是,政府應繼續維持所有防疫措施,而非只撤剩口罩令,質疑邏輯矛盾。 明報記者(新冠疫情) Read more

【口罩測試】消委會抽查30款彩色口罩測試BFE、PFE、含菌量及透氣度 6款總評分最高口罩

【明報專訊】消委會發布新一期《選擇》月刊的測試報告,測試市面30款彩色口罩,測試其平均細菌過濾效率(BFE)、平均顆粒過濾效率(PFE)、含菌量及透氣程度等。發現當中六成產品有個別樣本的過濾效能低於其聲稱,亦有6款產品被驗出含菌量超出歐盟標準,當中一款更超標6倍。至於有哪 6款口罩獲得最高總評分呢? 消委會測試市面30款彩色口罩 有產品BFE及PFE皆不符聲稱 新冠疫情持續逾兩年,市民至今仍要戴口罩,為轉換心情,不少人選擇彩色或印花口罩。消委會昨發布的測試報告,該會從市面30款彩色口罩產品各抽取5個樣本,測試其平均細菌過濾效率(BFE)、平均顆粒過濾效率(PFE)、含菌量及透氣程度等。根據ASTM F2100-19要求,ASTM 1級的BFE及PFE須達95%以上,2級及3級則須達98%以上。測試結果顯示,全部樣本的平均BFE及PFE均達95%以上,在PFE測試中,消委會指八成型號表現不俗,平均高於98%。 然而,有19款產品最少有一個樣本的PFE檢測結果比聲稱低,其中聲稱達99%或以上的「Medox Pokemon Korean-style Respirator K-004」,有樣本只達94.48%,比1級要求低。BFE測試方面,29款口罩的平均值均高於99%,惟「Maskology 3D Mask」的BFE及PFE測試皆不符聲稱,產品聲稱其BFE及PFE均達99%以上,惟平均測試結果分別僅97%及97.02%,全數5個樣本的BFE均低於聲稱(見表一)。 相關文章:【新冠快測】9款未列認可名單快速測試包 全數印歐盟「CE」標記 15款未列歐盟通用名單(另附消委會認證名單搜尋器連結) 消委:反映口罩品質監控不穩定 今次是消委會繼2017及2020年後再檢測彩色口罩,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稱,社會對口罩要求愈來愈高,生產商聲稱的ASTM水平亦有所提高,惟認為今次測試結果反映生產商在品質監控上不太穩定。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鳳儀稱,測試顯示廠商聲稱可達到很高水平,但實際達不到要求,已通知海關作相應行動。海關回覆本報稱,早前購得當中5款消委會驗出含菌量超標的產品,全部通過安全測試,餘下一款則已下架。 消委:6款含菌超標最多6倍 5款超標1至4倍 消委會亦測試口罩含菌量,發現6款產品含菌量超出歐盟標準,其中「CASETiFY」一款口罩含菌量超標逾6倍,其餘5款超標1至4倍不等(見表二)。譚鳳儀形容含菌量超標情况不理想,因市民普遍長時間戴口罩,細菌或對皮膚有嚴重影響。 相關文章:口罩防飛沫實測丨彩色口罩、印花、壓紋圖案 防護力有不同? 長者及免疫力弱人士注意 勿佩戴含菌量高口罩影響健康 黃鳳嫺則提醒免疫力較弱者,例如長者、長期病患或孕婦要較小心,佩戴含菌量高的口罩或影響健康,但若市民身體健康、皮膚狀况較佳則未必需要太擔心,毋須全部棄掉相關口罩。 Medox代理商回覆消委會稱,口罩原料經一間本地認可實驗室測試並獲發ASTM 3級合格報告,但會回收產品。Maskology稱會採納消委會建議,但指過濾效率測試結果有可能受環境、外力拉扯或紫外線照射等因素影響。 被指含菌量超標的CASETiFY則回覆稱,已透過兩間政府認可化驗所做多次檢測,口罩合乎歐盟標準,懷疑是極少數批次的樣本在包裝、運送等過程受污染。 明報記者 (消委報告) Read more

【新冠變種】Omicron BA.2.75 傳播力高於BA.5 英美澳加德正傳播 世衛籲復口罩令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過去兩周通報世衛的新冠病例因為各種Omicron變異株肆虐和各地放寬防疫限制而增加三成,其中在今年5月初被發現的Omicron BA.2.75亞型(綽號「Centaurus」),其傳播能力相信比BA.5亞型更高,在約10個國家錄得個案,引起病毒學家憂慮。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呼籲各國恢復戴口罩規定,遏止疫情傳播。 Read more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明報專訊】港大研究發現,對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本港近兩年抗生素供應量顯著下跌,由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疾病呈報數字亦減少(詳見附表),不過,非經空氣傳播的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團隊認為是防疫措施、尤其戴口罩所致,助降低抗藥性細菌流行程度,但若未來放寬措施,呼吸道感染個案或反彈,未來或要考慮維持戴口罩等防疫措施。港大研究:新冠疫下抗生素用量減-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跌-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藥細菌滋生風險,港大微生物學系、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護理學院的團隊研究分析2012至2021年間衛生防護中心的抗生素批發及供應數據,與猩紅熱、水痘和肺結核的呈報個案,以及醫管局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研究論文上周二(5月31日)已在期刊Antibiotics發表。 Read more

【新冠變種】11處小型爆發 源頭不明個案散佈馬鞍山荃灣葵青黃大仙 袁國勇籲拜年戴好和少除口罩

【明報專訊】本港連日新冠Omicron、Delta變種病毒個案破百宗。除了葵涌邨爆疫未停,全港至少11處出現小型爆發,遍佈大廈、餐廳、超市、地盤及工作場所。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難以估計社區仍有多少傳播鏈,每名患者在傳染期均曾「周街行過」,且病毒傳播威力很厲害,可能身處同一空間或擦身而過而傳播, 呼籲市民如有病徵要盡快檢測,曾去相關地方亦要檢測。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相信疫情仍處於升浪,尚未到頂,呼籲過年要戴好口罩和減少除口罩時間。 Read more

【新冠變種】Omicron、Delta源頭不明個案增 香港仔、深水埗污水樣本呈陽性 張竹君:戴口罩仍可空氣傳染 學者料寵物店員工染Delta屬倉鼠傳人

【明報專訊】Omicron變種新冠病毒在社區傳播情况未停。政府昨晚稱,近日在深水埗一帶採集到污水陽性樣本,顯示污水內含一定病毒量。今日(20日)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香港仔區有於1月19日採集的污水樣本對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今日亦有初步陽性個案居於香港仔中心。至於今日新型冠狀病毒初步陽性個案當中,一名30歲女子是銅鑼灣Little Boss寵物店顧客,曾在該店買倉鼠;另一人是旺角I Love Rabbit寵物店顧客,該店亦有出售倉鼠;元朗I Love Rabbit一個倉鼠籠樣本陽性,張竹君表示,這顯示動物傳人的機率增加。她再呼籲去年12月22日後買過倉鼠的人要盡快檢測。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烈文今早(20日)在商台節目表示,香港自去年11月底起無新冠病毒社區傳播迹象,寵物店員工無外遊,但店內倉鼠及倉鼠倉庫都驗出Delta病毒,感染者及倉鼠的病毒基因排序相似,有證據顯示是同一源頭。 Read more

【新冠變種】Omicron空氣傳播力強 袁國勇:戴外科口罩外加布口罩 美國疾控中心實驗:可阻擋85.4%咳嗽粒子 只戴外科口罩擋56.1%

【明報專訊】港大微生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午到北角楓林花園第3期調查垂直傳播後表示,美國呼籲戴N95呼吸器,但本港暫不需要,因美加確診量多,需戴N95防止傳播,但本港社區個案數字仍很低,加上N95比較貴,長時間戴也妨礙呼吸,且難以為全港700多萬市民做面型配合測試(Fit Test),暫不需全民用N95。他建議大家可戴雙口罩增強保護。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實驗,只戴外科口罩可阻擋56.1%模擬咳嗽粒子;外科口罩外加布口罩,可阻擋85.4%咳嗽粒子。另外,英國有大學做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空氣中逗留20分鐘後,感染能力已大跌90%。研究尚未經同行審閱。《衛報》報道,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保持社交距離及戴口罩是預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Read more

新冠病毒繁殖率2.5增至Delta變種7 袁國勇等撰文 提4建議90%人口接種仍需戴口罩打流感針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名譽講師趙晞揚在本報撰文表示,新冠病毒的基本繁殖率由原始株的2.5增至Delta變種的7,復必泰疫苗有效率下降至約88%,推算要約97.4%接種率才能達到群體免疫;以科興疫苗對Delta有效率約60%推算,達群體免疫之門檻為142.9%接種率,因此本港所需的疫苗接種率介乎97.4%至142.9%。文章指出,變種病毒讓群體免疫「幻想破滅」,逾100%接種率「驟眼看似違反常理」,但反映群體免疫門檻大幅提高,「變成一個無法達到的空中樓閣」。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