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免疫療法 停藥不停效 「長尾效應」延存活率

【明報專訊】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醫治鼻咽癌的主要方法,二三十年前技術所限,電療引致皮膚灼傷、口腔潰爛、神經壞死等長期後遺症相當嚴重,有病人因而放棄治療。過去10年,放射治療技術不斷改進,鼻咽癌電療向更精準的方向邁進,治療後遺症已大大減少;研究亦發現免疫治療能有效幫助化療失效的鼻咽癌患者,控制病情令腫瘤縮小。 Read more

胃癌化療 90歲也捱得住 治療視乎體質 勿未評估先落閘

【明報專訊】癌症發病率與年紀增長有着密切關係,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7年資料顯示,癌症主要發生在年長病人身上,一半癌症發病於65歲或以上。長者一旦確診癌症,是否應選擇保守治療?年紀愈大,做手術切除腫瘤風險愈高?耄耋之年,是否不宜化療? Read more

【抗疫你要知】防疫飲食:長期病患者儲糧「吃」出抵抗力

抗疫時期不少人都會購買罐頭、即食麵等「儲糧」,但對於癌症和糖尿病人,香港營養師協會對外事務主任、澳洲註冊營養師林思為則認為,一般罐頭、即食麵,或精製、加工等食物,均含高鈉、高脂肪和防腐劑,其營養價值不高,加上醃製品在加工或烹煮過程中,更有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因此並非患者的理想選擇。以下有「營」食物不妨參考,或可先諮詢醫生或營養師。 Read more

【有片】快狠準 脫離癌痛苦海

抗癌路上,「癌痛」是令人痛不欲生的一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每年有550萬名末期癌症患者遭受中度至重度疼痛折磨。癌痛是否無得醫?長期服用止痛藥會否上癮?一旦使用嗎啡是否等同「死刑」? Read more

【免疫治療】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殃及好細胞 致肝炎腦炎心肌炎

【明報專訊】免疫治療被捧為抗癌新星:療效高、副作用低,甚至可以消滅癌細胞!但陳亮祖直言:「不要過分神化免疫治療。」   胰臟癌細胞(網上圖片)   3%至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雖然針對部分癌症,免疫治療效果較佳,也沒有像化療的副作用,令人疲勞、反胃、口腔潰爛、脫髮等;但免疫治療具一定風險,死亡率達1%。陳亮祖表示,約3%至5%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後,白血球不但攻擊癌細胞,也攻擊正常細胞,導致嚴重副作用,如肝炎、腦炎、心肌炎等,或需要送往深切治療。 陳亮祖又說,醫生不能預測什麼病人會出現副作用,以及何時出現,有病人甚至停藥後一段時間才出現副作用。一名肺癌患者接受兩個月免疫治療,在停止治療3至4個月後才出現嚴重氣喘,雖然嘗試給予高劑量類固醇減低免疫反應,但病人最終死亡。   即使醫生用好強的抗免疫反應藥物都不能救治,所以免疫治療不是神奇子彈,是有代價、有死亡風險   免疫治療除了具一定風險,療效亦非人人顯現,例如上述的黑色素瘤,只有五分之一病人有效。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表示,據過往研究,免疫治療只對二至四成患者有效,因癌細胞生長時,牽涉多項基因物質,即使抑制癌細胞表面的PD-L1,癌細胞亦可繼續生長,令免疫治療無法控制病情。 陳穎樂又引述研究指出,約一至兩成已服用其他藥物的末期癌症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後能控制病情;但醫生提供治療前會先評估患者存活時間,若預計少於1至2個月,一般不會建議病人使用免疫治療,因病情嚴重,治療亦難以產生效果。   嚴重氣喘——免疫治療可引致嚴重副作用,包括肝炎、腦炎、嚴重氣喘等。(Toa55@iStockphoto,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用藥經驗淺 或難分「真假惡化」 另外,接受免疫治療後,病人的腫瘤會出現「真假惡化」的情况。陳穎樂解釋,「真惡化」是病人用藥後癌細胞擴散,需要停藥;而約5%病人會出現「假惡化」,即用藥後活化的免疫細胞聚集於腫瘤表面或內部,讓腫瘤在短期內增大;但期後治療奏效,腫瘤漸漸縮細。她說在這情况下,病人可續用免疫治療,但須定期檢查腫瘤有否縮小,觀察期可長至半年。 免疫治療面世不足10年,陳亮祖強調,醫生用藥經驗尚淺,未必輕易分辨出真假惡化,而藥物長遠效果和副作用仍屬未知之數。   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受訪者提供) Read more

【乳癌講座特稿】定期檢查留意無痛腫塊 早發現乳癌治癒率達九成

乳癌位列香港女性癌症病發率的第一位,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2015 年香港有3,900 個乳癌新症,死亡人數達637 人。乳癌成因未明,但及早發現和治療,治癒率可高達九成。由明報健康網及養和醫院合辦的「乳癌診療新趨勢」講座,日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行,由醫生專家分享乳癌診斷、預防及治療,鼓勵女性定期檢查,有助增加治癒機會,減低疾病帶來的影響。 患乳癌的高危因素很多時與生活及飲食習慣、缺乏運動有關。養和醫院乳房外科名譽顧問張淑儀醫生表示,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為乳癌患者進行的統計資料顯示,有77.5%受訪者每周運動不足三小時、65.5%沒有餵哺母乳經驗、38.6%肥胖及37.3%高度精神壓力;不曾生育或35 歲後首次生育、飲食含豐富肉類或乳製品、家族成員曾患乳癌、提早初經、更年期後使用荷爾蒙補充劑、飲酒等,都是罹患乳癌的風險因素。 九成乳癌屬於乳腺管癌,產生在乳小葉及乳腺管中間。婦女應每月留意乳房、乳頭及腋下有否異常變化。張醫生指出,在乳癌症狀中,九成以上出現無痛硬塊,有時亦會有乳房皮膚凹陷或凸出、皮膚呈橙皮樣變化、出現紅疹、不癒合的傷口、出血或潰爛等情況。此外,也要留意乳頭變化,例如有沒有下陷、顏色轉變、漲大、甩皮、損傷或出血水,腋下有否出現腫塊或淋巴結發大等。一旦發現病徵,應立即求診。 診斷三部曲 醫生會為病人進行「診斷三部曲」,張淑儀醫生解釋,醫生會以醫學知識及經驗進行臨診斷,用觸診方式檢查乳房,亦會進行超聲波或乳房X 光造影檢查。透過超聲波發現及判斷腫瘤是實心或水泡,是良性或惡性,並藉乳房X 光造影進一步診斷觸摸不到的癌細胞,檢查有否鈣化點等乳癌徵狀。最後,會以抽針方式進行細胞或組織診斷,以證實是否罹患乳癌及分辨腫瘤性質。 張醫生提醒女性應要多觀察、觸摸及留意乳房變化,並定期到醫院進行超聲波或乳房X 光造影檢查。例如洗澡前先照鏡觀察乳房狀況,然後舉起一隻手,以另一隻手在乳房上作打圈或上下觸摸檢查。塗上沐浴液能令皮膚變滑,更容易發現不正常位置。 治療方案眾多 現時香港大部分乳癌患者屬於第一或第二期,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兼臨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表示,醫生會根據病人的腫瘤大小、淋巴擴散和轉移情況、細胞變化程度、荷爾蒙受體、HER2 是否呈陽性、年齡、病人體質、病人意願、長遠癒後情況等多方面評估治療風險和方法。治療方式包括:外科切除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或標靶治療等,醫生會根據病人整體情況決定治療方式的先後次序,亦會混合治療,原則是在治療風險及益處之間作出平衡。 治療次序因人而異 傳統乳癌治療會先進行腫瘤切除手術,經分期後再進行化療、標靶、電療或荷爾蒙治療。邱醫生指出,現時有機會會先為患者進行術前化療,希望能縮小腫瘤以提升手術效果、減少手術範圍及盡量保留乳房。晚期病人亦可能先進行化療,然後做局部紓緩手術,治療次序因人而異。建議病人先了解病情、治療風險及代價,與醫生商量合適方案。由於整個治療及康復過程涉及眾多專業範疇,參與團隊涵蓋外科、腫瘤科、放射治療、整形外科、醫學影像科及病理學等。另外,家庭醫生、精神科醫生、輔導人員、病人組織及提供假髮和義乳的機構都會參與,為病人提供全面支援。 手術治療 乳癌手術主要分為保留乳房及全乳房切除,由於癌細胞容易在淋巴擴散,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有可能進行淋巴切除或取樣檢查。邱醫生表示,在完成保乳手術後通常會建議病人接受放射治療,減少復發風險。現時保乳手術配合放射治療,更可達到全乳房切除一樣的治療效果。病人在術後要注意避免傷口受感染、受傷、過熱、包裹太緊或搬重物等;若出現水腫情況,或有需要接受物理治療。另外,在全乳切除手術後,因缺口及形狀不同或需要重建,可採取植入填充物或將身體其他組織移植,很多時可達到不錯的外觀效果。 化療及標靶治療 現時化療及標靶藥種類繁多,常用化療藥物包括:紫杉醇、環類、抗代謝物類及微管抑制劑等;而針對某些病人如HER2 陽性或荷爾蒙受體陽性的病人,或適用標靶治療或荷爾蒙治療。邱醫生指出,不同藥物都有副作用,例如容易疲累、作悶、口腔潰爛、脫髮、貧血、肚瀉及便秘,嚴重的會影響心臟功能及出現過敏反應,醫生會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藥物和治療方法。病人亦應與醫生多溝通,治療後定期覆診,監察病情有否復發,保持心境開朗、注意飲食、戒煙戒酒及做簡單運動等。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卵巢癌】初期病徵不明顯 及早發現治癒機會大

卵巢癌位居本地女性常見癌症第六位,由於初期病徵不明顯,因此容易被患者忽略,若能及早發現可增加治癒機會。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表示: 「研究發現女性若遲收經、不孕或曾進行不育治療、家族病史及帶有突變基因BRCA 1/ 2,會增加患上卵巢癌的風險。然而,懷孕次數多、服用避孕丸、已切除子宮或絕育人士,則有助降低患卵巢癌的機會。」   初期病徵不明顯 卵巢癌一般分為上皮性細胞癌、生殖細胞癌及性索間細胞癌,當中九成個案屬於上皮性細胞癌。根據醫管局2013 年的數據顯示,卵巢癌每年新增發病個案有526 宗,發病年齡中位數是50歲,即女性在收經後仍有機會患病。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表示: 「研究發現女性若遲收經、不孕或曾進行不育治療、家族病史及帶有突變基因BRCA 1/ 2,會增加患上卵巢癌的風險。然而,懷孕次數多、服用避孕丸、已切除子宮或絕育人士,則有助降低患卵巢癌的機會。」 由於女性盆腔空間寬闊,即使腫瘤有10 厘米大,也未必觸摸得到或感到不適。譚家輝醫生指出:「患者要到後期,腫瘤脹大或癌細胞擴散,徵狀才明顯,並要視乎腫瘤的位置。例如腫瘤持續脹大並壓着膀胱會造成尿頻;壓着腸道可能引致腸塞,造成消化不良、嘔吐或大便不暢;擴散至淋巴並壓着尿管令腎臟脹大而引致腰痛;擴散至肺部會引致咳嗽等。患者若身體持續不適,應及早求診檢查。」   確診後決定治療方案 後才進行治療。譚家輝醫生坦言: 「醫生會做很多前期工作,包括向患者仔細詢問身體情況,進行X 光或電腦掃描,以確定腫瘤大小,並檢查是否繼發性癌症,以便作出針對源頭的治療方案。」 手術治療主要是切除腫瘤及進行病理分期。譚家輝醫生表示: 「手術後的癌症分期有助作出針對治療,減少復發風險。將腫瘤盡量清除,則有助化療效果。病人不必太過在意癌症期數,因為同一期數也分好與壞。最重要的是病人明白治療內容及治療後反應,並跟從醫生指示覆診,不必因為期數而感到壓力。」   標靶配合化療提升存活率 卵巢癌主要分為四期,第一、二期主要在卵巢及盆腔部位內,第三期擴散至腹腔,第四期擴散至肺或肝等遠處部位。養和醫院放射治療部主任暨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關永康醫生表示: 「第一期卵巢癌存活率達九成,到第四期已降至一成多,因此病向淺中醫很重要。」 手術、化療及標靶藥,都是治療卵巢癌的方法。關永康醫生指出: 「由於癌細胞分量會影響化療藥效,因此 建議早期病人先接受手術治療,以定病理分期及將腫瘤盡量切除,之後輔以化療,將其餘癌細胞清除。但若腫瘤太大,並黏附腸道或血管等影響切除手術,則會考慮以化療縮小腫瘤後,才進行手術切除。」 大部分病人都要進行術後化療,因為可能有細微壞細胞隱藏在病人體內。關永康醫生表示: 「術後化療有助減少復發,提升存活率。」 化療藥會對身體所有繁殖細胞造成影響,例如影響骨髓造血、頭髮增長、口腔黏膜生長而造成口腔潰爛等。關永康醫生指出,五年前推出的標靶藥能針對腫瘤血管生長,使腫瘤缺乏營養而凋謝,配合化療藥治療,復發風險比只用化療藥減低約兩成半,用於復發病人更可減低一半再復發風險。此外,針對BRCA 1 / 2基因突變,最近剛註冊的口服標靶藥能影響癌細胞複製。若化療效果好,癌細胞剩餘分量少,可用此藥持續治療。」 卵巢癌及腹膜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