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患者】發燒、頭痛、咳嗽 撲熱息痛、布洛芬、止瀉藥、止咳藥、複方西藥服食方法要注意 藥劑師:忌過量重複用藥

【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而發燒和頭痛是新冠常見病徵,對於新冠患者來說,止痛退燒藥成為搶手貨,加上不少市民參考「買藥清單」,為預防為自救……不少人儲備各種成藥:止痛藥、退燒藥、咳水、喉糖、止瀉藥;這款藥針對頭痛,那款藥「大包圍」可擊退所有感冒症狀。專家提醒,部分成藥含相同成分,也有一些複方西藥,一粒藥丸同時針對傷風、鼻塞、頭痛等多種徵狀,若重複用藥或帶來副作用,甚至容易導致過量。疫下自行用藥,應看清成藥成分、認識每款藥物,以免承受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Read more

癌症病人胃口差、疲倦、疼痛、血小板低下…中藥紓緩癌症(下)益氣健脾 食得瞓得

【明報專訊】中醫藥在處理癌症一些症狀,確實有優勝之處。上星期一(8月9日)討論了中醫藥如何幫助紓緩胸腔或腹部積水(bit.ly/3jYjwfv);今次再談胃口差、疲倦、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下的問題。胃口差-改善消化-解滯通宿便-很多癌症病人胃口差,原因涉及多方面:有的可能是接受化療後感到惡心嘔吐;有的可能是因治療產生味覺變化,以往美味的食物,已經不像以前的味道;也有可能是因為情緒低落而引起胃口不好。西醫所用的止嘔藥功效很好,已經很少見到病人因化療引起劇烈嘔吐。但治療胃口差的西藥卻很少,臨牀上醫生最常用是一種輕量荷爾蒙藥物,激發病人胃口,但療效一般。中醫方面,有很多方法可以處理這個問題。 Read more

【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明報專訊】經期陰部血管和肌肉充血,此時性交,有人感覺特別刺激,有人則感到不適。坊間對「衝紅燈」有很多迷思,有人嫌弄污牀單被鋪,有人怕增加感染風險;亦有傳說經血為不潔之物,碰到會帶來噩運。相反,有人認為是做愛的好時機,大安旨意不戴安全套。由性治療師及婦產科專科醫生拆解當中的謬誤。 .方:婦產科專科醫生方秀儀 .吳:家庭醫生及性治療師吳穎英   【網購Power Up與您迎接2021農曆新年】賀年佳品優惠高達4折:米芝蓮星級食府盆菜、老字號參茸海味、歐洲製精緻餐具、陳年雲南普洱、人氣家電;款式多達80種,立即訂購。(優惠期至2021年2月10日)   月經期間,能不能性交? 方:月經期間,陰部血管和肌肉處於充血和收縮的狀態,有人覺得此時性交特別有感覺和刺激,但有人則感到不適。月經期間,陰道pH值轉變令陰道免疫力較弱,此時易受感染。再者,經血也是細菌的溫牀,令細菌生長速度加快。如果月經來潮時不用安全套自慰或性交,會增加感染風險。若選擇月經期間性交,完事後除要清潔性器官外,亦應小便以減低患尿道炎的風險。在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下,而雙方又接受到,月經時性交都可以,還可將經血當作天然潤滑劑。 做好準備 月經性交無問題 雙方怕污糟,但又性慾來到,可以怎樣? 方:怕弄污牀單的話,可在牀上鋪上大毛巾或墊布,或是選擇流量較少的日子進行。或可以在浴室一邊性愛,一邊清洗,以減少經血黏稠稠的感覺。若於牀上性愛,建議使用「傳教士」體位(男上女下),能減少經血流出。如果在月經期間不想陰道性交,女士可以用衛生棉條,男士可用手或口交,重點放在陰蒂上。不過,宜使用口交膜和手指套,避免陰道感染。另一方面,女士可以用手或口交刺激伴侶性器官,達到高潮。 吳:除了陰道交之外,可以用手互相刺激性器官或自慰。另外,亦可用衛生棉條或是穿著內褲連衛生巾,雙方性器官互相摩擦。即使隔着衛生巾,陰蒂仍能受刺激,亦可使用口交膜作為屏障,減低感染性病的風險。 經期等於「安全期」,不用戴套不用避孕? 方:肝炎和愛滋病等可經血液傳染,因此經期來性交也要戴安全套。再者,月經期間性交仍然有機會懷孕,原因是某些女士月經持續超過一個星期,又有可能較早排卵,那麼排卵可能與月經重疊,就有機會懷孕。 從月經的第一天開始,直到下一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算一個完整的月經周期。月經周期一般為28天,但長短因人而異,提前或延後7天(即21至35天)都可看作正常範圍。排卵期一般在下次月經來潮前的14天左右。卵子排出後約存活12至24小時,而精子進入女士體內,可存活約3至6天,所以易受孕期是排卵前5至6天到排卵後一天。如果每月經期準確每28天一次,排卵日期多在第14天,最易受孕的日子就會是在第8至15天。 所以,如果月經長過7天,已經有可能是易受孕的日子。如果經期比28日周期短(如25日),排卵日會在第11天,易受孕日子就會是第5至12天。 經期前一兩日或經期時,會特別「想要」、性慾增加? 方:生育年齡婦女,荷爾蒙分泌會跟隨月經周期升降,除非有婦科病或荷爾蒙失調。其中雌激素(estrogen)、黃體酮(progesterone)和睾丸激素(testosterone,男性荷爾蒙)都會影響性慾。排卵期前至排卵日,體內雌激素水平較高,會促進陰道分泌並增加性慾;而排卵期後,黃體酮增加,則會減少性慾。但關於睾丸激素水平如何影響女性性慾,仍存在一些爭論。睾丸激素水平低可能導致某些女性的性慾降低,惟睾丸激素療法似乎對治療女性性慾低下無效。 經期性慾增減因人而異 吳:許多研究發現,在排卵期附近的日子(約月經開始前兩周)性慾增加,正好在易受孕期,生理上身體準備好懷孕。但亦有研究發現,部分女性不是在排卵期性慾高漲,反而是經期之前或經期時性慾增加,惟原因未明。估計可能是排卵後陰道分泌增加,有些人會因為下體濕滑而容易性興奮。另一個推測是在臨近經期時,生殖系統的血液循環加快,陰唇和陰蒂都會充血腫脹,感覺多了性慾。 不過,患有經前綜合症的女性在月經前約5至11天前,已出現身體不適,例如肚脹、乳房脹痛、頭痛、水腫等,經痛嚴重者更要打針止痛,她們可能寧願多休息,未必想在月經期間有性行為,反而性慾下降。 月經性交可紓緩經痛? 吳:運動能令身體釋出類似嗎啡的物質——內啡肽(亦稱安多酚,endorphin),令人興奮和心情愉快,並有助紓緩痛症,猶如嗎啡。性行為也是運動,當性高潮時肌肉收縮,止痛效果更加顯著。 月事穩定講求好心情 女性每星期最少做愛一次,有助穩定月事的周期和規律? 吳:對於「每周做愛一次可使月經變得有規律」的說法,醫學上未有根據。性愛令2人提升親密感,彼此覺得被愛、被需要,有幸福快樂的感覺,令人情緒變好,或會令月經變得穩定。原因是月經會受情緒影響,例如突然有至親過身、伴侶有婚外情、工作壓力大,會令月經周期混亂。反之,生活有規律、輕鬆快樂可能間接令月事變得有規律。 性交有助「催經」,令月經提前? 吳:並非性交催經。多數是當還有1、2天便會來月經,此時性交,性高潮時子宮頸、陰道附近的肌肉一下一下猛烈收縮。由於經期將至,子宮內膜差不多成熟快將脫落,性高潮有可能令其提早剝落,形成月經。 文:李祖怡 編輯/劉家睿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快狠準 脫離癌痛苦海

抗癌路上,「癌痛」是令人痛不欲生的一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每年有550萬名末期癌症患者遭受中度至重度疼痛折磨。癌痛是否無得醫?長期服用止痛藥會否上癮?一旦使用嗎啡是否等同「死刑」? Read more

謹慎用藥:止痛貼勿與止痛藥同用 也忌熱敷

【明報專訊】止痛藥物有不同劑型,止痛貼屬其中一種。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出,部分坊間有售的「止痛」或風濕膠布,發出熱力或冰冷的感覺,蒙蔽神經末梢的痛楚,以紓緩疼痛,惟這類型的藥貼並非將藥滲透物至血液,不可歸類為止痛貼。 免影響吸收——不少人腰痠背痛都會貼止痛貼,緊記貼藥位置不宜塗搽任何物質,以免影響皮膚吸收。   至於真止痛貼,是含有藥性。「藥物成分要經皮膚,滲入血管,是好高的科技。」崔俊明說,較常見是含水楊酸衍生物(Glycol Salicylate)的止痛貼,該成分與阿士匹靈相似,為含藥分的產品,因此患者使用該類止痛貼時,不應同時服食阿士匹靈藥物,以免過量服藥。 麻醉科專科醫生李靜芬分享其中一個個案,「不少年輕人去日本、韓國旅行,都會買些止痛貼給長者,卻不知道該些止痛貼含有消炎止痛藥,以為是沒有什麼藥性,單單有冰涼的感覺。但長時間使用,藥性有可能全被吸收在體內。結果有長者病人使用後出現腳腫、腎功能受損的情况」。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可能引致腸胃不適、胃炎、血壓上升、傷及腎臟等風險。   貼藥貼位置 勿塗藥膏潤膚膏 另一種需要謹慎使用的藥貼為鴉片類藥物芬太尼(Fentanyl)。崔俊明表示,芬太尼具不同劑型,當中以藥貼最為方便,病人能自行敷貼,但危險性最高,一旦不慎過量使用,可致死亡等副作用。他指出,不論本地或外國,不乏病人過量使用芬太尼止痛貼致死的個案,其中一宗為已故教育家陳樹渠的妻子陳麗玲,於2007年因使用過量芬太尼止痛貼而猝死,「芬太尼是危險藥物,藥效是嗎啡的100倍……致命劑量可以只取決於1至2塊的分別」。 李靜芬提醒,不要同時使用止痛貼和熱敷,因為熱敷會增加血液運行,影響藥效,亦會令血液中止痛藥的濃度突然增加。值得留意,即使藥貼主要成分為水楊酸類,也不宜熱敷,因為有可能會吸收過量的水楊酸致中毒。另外,貼上藥貼的位置不宜塗搽任何藥膏、潤膚膏、酒精或任何物質,以免影響皮膚吸收,或是增加皮膚敏感的風險。   相關文章: 兒言自得:止痛 鴉片類藥物 過量攝入可致死 【急救知識】碰撞跌倒亂急救 傷上加傷 骨骼「偵」奇:「跳躍者膝」疼痛難走路 【有片】腳板痛 睇位揪元兇! Read more

鴉片類藥物 過量攝入可致死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控告藥廠,蓄意淡化鴉片類止痛藥物的風險,導致用藥者成癮,由2007至2017年間,有近5000人死於服食過量鴉片類止痛藥物,引起社會關注。崔俊明表示,現時本港主要有6種已註冊的鴉片類止痛藥物,用作紓緩中度至嚴重痛楚,包括芬太尼(Fentanyl)、嗎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等。他解釋,此類藥物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鴉片受體,當藥物與受體結合後,可抑制身體傳遞疼痛信息至中樞神經,從而減低疼痛的感覺。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控告藥廠,蓄意淡化鴉片類止痛藥物的風險,導致用藥者成癮,由2007至2017年間,有近5000人死於服食過量鴉片類止痛藥物,引起社會關注。崔俊明表示,現時本港主要有6種已註冊的鴉片類止痛藥物,用作紓緩中度至嚴重痛楚,包括芬太尼(Fentanyl)、嗎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等。他解釋,此類藥物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鴉片受體,當藥物與受體結合後,可抑制身體傳遞疼痛信息至中樞神經,從而減低疼痛的感覺。   崔俊明表示,鴉片類藥物可致嚴重副作用,若過量服用會抑制呼吸及心跳,引致死亡,因此本地醫生處方這類藥物時,較謹慎保守,暫時未見有濫用問題。他指出,現時所有鴉片類止痛藥物須經由醫生處方及藥劑師監管售賣,病人購買時,須登記其姓名及身分證號碼,制度嚴謹。   相關文章: 美國研究:睡眠開電視或燈 有增磅或肥胖風險 【有片】醫柏金遜 點解變爛賭二? 了解副作用 按個性、年齡 長玩手機傷拇指 少男都有「媽媽手」 中西藥隔8小時食 一樣相冲 體內相遇影響藥效 便秘新定義 排便規律無關係? Read more

兒言自得:止痛

前陣子在館子吃梅子排骨時,不慎咬到了一塊小骨頭,崩裂了一隻大牙,牙醫說沒得救了,要拔掉。到了我這年紀,牙齒是「買少見少」的寶貝,要拔掉怎不心痛?看來這是殺生吃肉兼啃人家骨頭的報應。 我一向最怕和牙醫打交道:躺在他們的手術椅上,便有着囚犯準備受刑的感覺。拔牙要捱痛,施手術時要拚命張大嘴巴,面部肌肉痠痛的感覺更不好受。此外,那手術器械製造出來的恐怖聲浪也令人心寒。牙醫還建議,拔牙後還要種一隻假牙代替原來的真牙,到時要用電鑽鑽穿牙肉與顎骨,再插下金屬樁柱,之後再把假牙鑲在椿柱上,可以以假亂真,外觀和功能便和真牙無異。牙醫說得輕鬆,可是我知道骨膜對痛楚最為敏感,鑽穿骨膜可以令人痛不欲生。牙醫知道我的擔心,不停地說他的止痛針藥如何有效,注射前更先用麻藥噴劑令我口腔沒有感覺,整個過程也不需忍受痛楚。我聽了半信半疑,不知他是否就像我們兒科醫生,給小朋友打針時總是編些謊話哄孩子說打針不痛。 昔日醫生患「止痛藥恐慌症」 說起止痛,過去幾十年香港醫療界對使用止痛藥的觀念有天翻地覆的變化。記得初出茅廬時,醫生普遍患有「止痛藥恐慌症」。自從十九世紀開始直至今天,最常用最有效的止痛藥是嗎啡,手術後只有注射嗎啡才能止痛,其他止痛藥都不管用。可是嗎啡有壓抑呼吸的副作用,注射過量會令病人呼吸停頓窒息致死。以前的醫生都對嗎啡很有戒心,不會輕易處方。記得當年的外科或骨科病房,醫生給動過手術或骨折病人處方嗎啡,不單止分量徧低,更是4或6小時「prn」,「prn」是拉丁文「pro re nata」的簡寫,意思是「有需要時」。即是說,護士要每隔4至6小時,病人表示極度痛楚需要止痛時才可以施藥。大多病人根本等不及這麼久便已痛楚難當,忙得不可開交的護士又不可能常常檢查病人看看哪個有需要,於是整個病房都充斥着病人懇求護士給止痛藥的呼嚎聲,不時更有病人因忍痛不禁,大聲喊「救命」,不明內裏的還以為病房裏發生了命案。 除了外科骨科,產科病房裏的孕婦也忍受着痛入心脾的分娩陣痛。當時外國已流行給這些孕婦注射嗎啡止痛藥,副作用是,要是孩子在注射後4小時內出生,殘存藥力可能壓抑孩子的呼吸,以致孩子出生時窒息缺氧。不過,只要及時給孩子注射解藥「納洛酮」(naloxone),呼吸便會回復正常,孩子不會有什麼損傷。可是我當醫學生時,當時的產科女教授卻禁止產前給予臨盆孕婦嗎啡類止痛藥,理由是藥物令快將出生的孩子有潛在風險,而且「中國婦女沒有外國人那麼怕痛」。那時不由我們不隱約為中國人自豪,原來咱們除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還有「三不怕痛」。 時移世易,今天的醫生已不再對嗎啡有恐慌。病人給處方的嗎啡不再是「prn」,而是經持續輸液提供,輸液速度是根據病人需要而調校,有時甚至讓病人自己調整輸液速度,當然不能超過安全上限。至於臨盆孕婦,嗎啡止痛已差不多變了常規,因而窒息的嬰兒也沒有增加,中國婦女已不再需要被硬說成「不怕痛」一族。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腦退化不懂吞嚥陷兩難 病人缺營養 家屬滿肚苦

【明報專訊】編按: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惠英紅憑《幸運是我》中飾演腦退化症患者,獲得「最佳女主角」。頒獎台上,她一邊流淚,一邊提及剛離世的母親:「我媽媽有十幾年老人癡呆症,癱在牀上連飯都不懂得吃,這套戲是希望大家包容他們。」 晚期腦退化症病人的生活情况是怎樣?有什麼方法可以延緩退化,改善病人生活質素?家人又有什麼需要準備?家人之間應該如何討論這個話題? 腦退化症(又名認知障礙症)是近年全球關注的重要健康議題之一。根據衛生署有關香港主要死亡原因報告顯示,2015年因腦退化症死亡的人數為1145人,佔全港死亡原因2.4%,排第8位。由於腦部受損的範圍擴大,晚期腦退化症人士的身體機能逐步退化,對於環境及身邊事物掌握相對較弱。很多腦退化症人士可能已不懂得行走,未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意願,以至個人護理上需要更多協助。 其中一個常見於晚期腦退化症人士的問題就是進食安排,他們可能容易噎住,或不願張開口進食。言語治療師通常會作出評估,因應情况建議照顧者使用凝固粉或糊餐。不過,當吞嚥能力愈來愈差,即使照顧者成功將食物放入腦退化症人士口中,他亦有可能出現含着食物或不懂得吞嚥的情况。他們對食物需求和意欲減低,甚至連水也不願喝,其營養指標或體重會開始下降,嚴重的更會出現脫水。家人很自然會開始擔心病人捱餓,而其中一個可能面對的決定就是鼻胃管餵飼,俗稱「插喉」餵食。鼻胃管餵飼是一種入侵性的介入治療,雖能解決無法進食的問題,但對腦退化症人士來說卻是折磨。 無法餵食 不忍插喉續命 曾經照顧過一名接近90歲的晚期腦退化症長者,她因被食物噎着而導致兩次肺炎,被送往醫院。此後,長者開始轉吃糊餐及流質食物。但隨病情轉差,進一步出現進食困難,開始不懂得、也不願意進食。女兒為長者聘請工作員個別照顧及協助進食,但餵食一碗300毫升分量的食物動輒也要花上一個小時或以上,而且很多時都未能完成預計的分量。人手餵食的過程充滿挑戰,但是家人沒有放棄,更嘗試不同的食物,如布甸、芝士蛋糕、芝麻糊、可樂、果汁等。女兒堅決地說﹕「我寧願媽媽死得安安樂樂,也不想她『插喉』續命……」可惜,這位長者吞嚥的情况一直未如理想。再過一段時間,進食時更會咬牙皺眉,樣子很不舒服,加上出現嘔吐和便秘,長者需要再次入院接受治療,而家人亦意識到決定的時候來臨了。 事實上,早在一年半之前,醫生已向女兒提議為病人作「預設臨終照顧計劃」,商討晚期照顧時的護理意願,包括是否接受鼻胃管餵飼。可惜當時女兒未有直接詢問媽媽的意願,現在長者情况轉差,未能表達意願,女兒只好與醫生商量,代為作出合適決定。女兒表明不會安排媽媽接受鼻胃管餵飼及其他急救程序。訂定照顧計劃後,女兒亦安心地繼續照顧媽媽,同時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理解和支持,一向疼愛媽媽的她,縱然有萬般不捨,心裏亦知道這是對媽媽最好的選擇。媽媽生命中最後的日子只使用嗎啡和導入生理鹽水維持基本生命需要;最終在院牧的祈禱和家人陪伴下平靜離世。女兒在照顧媽媽的過程中也上了寶貴一課:珍惜現在所擁有的,預早了解家人的晚期照顧意願,及早準備。最後,女兒說:「我已經覺得好安慰,媽媽走得好安詳,我諗佢都想係咁,舒舒服服咁走,唔使再受苦了。」 早立醫療指示免爭拗 盡早與腦退化症人士及家人共同訂立「預設臨終照顧計劃」和「預設醫療指示」對腦退化症人士的晚期照顧尤其重要。能夠讓病人在病發初期參與商討及訂立自己往後所希望接受的護理及照顧,不但使他們的意見獲得尊重,生活質素得到維持,也省卻了家人在醫療照顧上很多不必要的爭拗。 ■晚期腦退化病人照顧小貼士 ‧保持皮膚乾爽及確保有充足水分,多補充流質飲料和使用護膚物品 ‧減少身體某些位置持續受壓,如手肘、腳跟、臀部內側及突起的腳骨位置等,建議使用記憶軟墊或保護物料減輕壓力 ‧定期評估腦退化症人士的關節及疼痛狀况,如有疼痛問題應盡早處理 ‧提供不同感官上的正面刺激,加強對外在環境的連結 ‧嘗試如廁訓練及保持日常衛生 ‧按需要評估合適的食物和質感,避免時常噎住 ‧尋求相關的專業醫護協助,定期更新照顧方向和重點 ‧盡早訂立「預定臨終照顧計劃」及「預設醫療指示」 ■知多啲 送DVD 共讀照顧者故事 ◆書籍推介:《贏在終點線》 作者﹕陸文慧律師 出版社﹕亮光文化 香港首本由律師用中文撰寫、關於「預設醫療指示」的書籍,圖文並茂,提供普及法律知識。內容深入淺出,清晰感人,附錄〈照顧者七大心魔〉更是特別獻給腦退化症病患照顧者的。 ◆微電影推介:《蚪尾》 故事大綱 雪兒(劉玉翠飾)照顧患腦退化症的母親近8年,陪伴她邁向人生最後階段;其間,張醫生(張崇德飾)提出有關雪兒母親去或留的抉擇,雪兒和家人為此爭持不下…… 送《蚪尾》DVD 有興趣讀者,可寄信到沙田亞公角街27號賽馬會耆智園索取,郵件請附貼上港幣5.7郵票的回郵信封(尺寸為B5以上),信封面請註明「索取《蚪尾》DVD」。 截止日期:2017年5月31日(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蚪尾》預告片:www.youtube.com/user/JCCPAHK 文:崔志文(賽馬會耆智園項目經理) 圖:機構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林信君

Read more

【中醫治療】胡途中西:結合醫學中心朝行晚拆

【明報專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西方結合醫學主任許家傑教授,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權威。早在1993年,他已經萌生建立結合醫學診所的念頭,以「病人為本」為依據,把結合醫學的研究結果應用於臨牀之上,既可收集更多臨牀數據以作分析,也可幫助那些欲在西醫以外尋求出路的病人。 可是,當時美國醫學界對結合醫學的認識及信心不足,再加上正值美國經濟下滑,故此醫學院對投放資源於結合醫學上顯得猶豫及謹慎。經過許教授的多番努力,終獲醫學院撥出地方資源,讓結合醫學中心與腎臟及心臟移植中心共用診所,並以自負盈虧的模式運作。 針灸止痛代替倚賴嗎啡 如是者,醫學中心每星期開診三天半,每次結合醫學中心休息後,便得把診所空間還原給腎臟及心臟移植中心,連用作推拿的病牀也得摺疊起來。這個「朝行晚拆」的場景令我不禁想起香港舊式排檔的經營情景——檔主每天早上搭架擺檔,晚上打烊後則把排架拆除,經營環境並不理想。 在如此情况下,結合醫學中心還是做出成績來,由當初的「半間」診所發展成三間具規模的獨立醫學中心。以整體觀的概念,評估病患,強調身心靈、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聯與平衡,提供病患全方位的醫療保健服務,其中結合針灸的鎮痛與減壓治療更成為中心的服務重點。由於美國是處方嗎啡類止痛藥物使用量最大的國家,不少患者更因長期服用嗎啡類藥物而出現便秘,甚至死亡,需另覓方法解決。美國權威醫學會已提出,透過針灸止痛正好為長期倚賴嗎啡類止痛藥物的患者提供非藥物治療,是不少各種慢性痛症患者的首選。 與美國相比,香港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認識及接受程度較高,但建立結合醫學診所並非易事,亦需要跟其他醫療項目爭取資源,及力求達至收支平衡。故此,不少結合醫學中心也會選擇一些既普遍、同時亦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上擁有優勢等疾病範疇作試點,如中風復康、糖尿病併發症、皮膚病及婦科疾病等,冀望可以在大眾及業界之內建立更多口碑及信心。 另一個美國與香港結合醫學界正同時面對的難題,便是缺乏擁有中西醫結合治療經驗的人才,應付日益增加的臨牀需要及推動相關研究。儘管這可能拖慢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但從正面角度看待,正正由於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得大家認同,所以才有殷切的需求。我相信,這樣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醫學項目,對所有有志濟世為懷,或渴望在醫學開拓一個新領域的人才均具有吸引力,願意投身成為推動中西醫結合發展的一員。 文:胡志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主任)

Read more

【了解關節痛】換關節後 膝頭痛上痛? 多管齊下 痛楚拜拜!

【明報專訊】不少長者受膝痛困擾,為了減痛,為了自由活動,香港每年約有4000宗膝關節置換手術。 然而,病人手術後可能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有時會覺得痛楚比手術前更甚;而傳統的鎮痛方法,副作用大,又會產生更多不適。過去十年醫學界就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發現只要多管齊下,如早於手術前開始止痛,手術中混合多種止痛藥的雞尾酒注射,加上手術後盡早接受復康訓練,令病人痛楚大減,加快康復。 作嘔痕癢 嗎啡副作用大 若你細心留意,身邊的長者,可能正受膝痛困擾,出入要靠拐杖、不能上落樓梯、不願遠行,甚至不能蹲下上廁所,膝關節退化對生活影響很大。 本港人口老化,加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因膝關節退化而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人數不斷增加,現時本港每年進行這類手術估計大約有4000宗。不過,病人術後仍要服用止痛藥止痛,而傳統鎮痛方法,如非類固醇止痛藥和嗎啡的止痛效果並不理想,以嗎啡為例,不少病人術後受嗎啡副作用困擾,如惡心、嘔吐、皮膚痕癢,劑量重更會引致便秘,甚至影響呼吸。所以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利用傳統方法鎮痛,反而會令病人產生更多痛楚和不適。 過去十年,醫學界就如何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減少使用單一方式減痛;最近五至六年,手術鎮痛管理技術亦躍前一大步,不單住院時間縮短,也加快了康復。 究竟是如何做得到? 要知道如何減少痛楚,先要知道痛從哪裏來。 病人因關節痛求醫,但原來開刀後反而會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所以病人有時會覺得痛楚反而比手術前加劇。 人體皮下有許多神經末梢,其中包括「傷害感受體」,當它被接觸,便會觸發化學物質,產生信息傳到脊椎,再傳至大腦,於是我們便會感到痛楚。神經線會經過股神經線及坐骨神經線,因此痛楚會遍及身體不同部位。所以,若手術時傷口愈小,觸及神經痛的風險便愈小。 要減痛,在手術前、手術中和術後都要下工夫。 手術前數小時服止痛藥 (一)手術前 痛包含心理因素,因此要讓病人明白手術前後過程,減少心理壓力。病人亦需要有合理期望,例如傷口腫痛一般維持四至六周,但程度會與日俱減。清楚解釋手術情况,讓病人明白將會發生什麼事。 手術前的超前鎮痛也十分重要。超前鎮痛是目前外科手術常見的做法,即病人在未出現痛楚前,通常是術前數小時,先處方止痛藥,減弱將來出現的痛楚的傳導和信號。術後也會處方此類藥物止痛。 雞尾酒注射鎮痛 康復較快 (二)手術中 從前用很多硬膜外的鎮痛、神經阻滯或嗎啡藥,現時最有效是雞尾酒注射,也是國際主流方法。硬膜外鎮痛能有效針對下肢傷口痛楚,但此藥會影響膀胱神經,部分病人因此出現小便困難,所以愈來愈不流行。神經阻滯要靠麻醉科醫生在術前用儀器找出病人的股神經,透過導管連續注入止痛藥,故有一定風險;術後亦有可能影響下肢股四頭肌,阻慢康復進度,而且只能處理前方股神經線控制的傷口痛楚。 雞尾酒注射是混合不同藥物,注射在傷口和關節內軟組織。研究發現,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一樣。另外一些病人的膝關節在術前因嚴重變形引發痛楚而無法伸直,術後也無法改善,但雞尾酒注射可大大減少整個關節腫痛,改善此情况。 雞尾酒注射治療的好處是沒有明顯副作用,病人能快速康復。我曾於2012年發表一篇文章比較雞尾酒注射和傳統神經阻滯的止痛效果,研究對象是瑪麗醫院16名病人,兩腳同時有相同程度膝關節炎,需要先後接受換骱手術,每次術後分別用神經阻滯和雞尾酒注射作為主要鎮痛手段,比較兩邊膝蓋術後的痛楚程度。結果顯示,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相若,利用雞尾酒注射,整體手術時間明顯較短,並減少股神經注射的潛在風險。這方法在醫學界逐漸普及,成為現今同類手術的鎮痛主流方式。 (三)術後康復 以往病人術後使用嗎啡,通常要直至第三天才能下牀。另外病人要使用引流管帶走瘀血、會有出血風險而需要輸血,也增加住院時間。 現時的手術,輸血減少,鎮痛做得好,病人術後翌日甚至即日已可落牀走動。換骱手術病人,十年前要住院兩星期;五至六年前,也要至少住院七至十天,現時則五至七天已可自行步出醫院,可見此手術的發展隨着時代不斷進步。 ■知多啲 減少出血 縮住院時間 除了鎮痛,防止出血及輸血也可加快康復。 一般膝關節置換手術平均出血約500至800毫升,部分更達到1000毫升。如能減少出血和輸血,不但減低感染風險,也可縮短住院時間。大型研究發現,輸血增加關節置換手術感染風險,英國骨科學會在2002年發表的研究指出,10%骨科手術需要輸血,其中單是換骱手術已佔39%,數字也頗驚人。 輸血太多可致深層血管栓塞 輸血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發燒反應,是身體過敏性反應,嚴重的可影響心肺循環系統。關節置換最擔心感染,一旦出現感染,病人可能要再接受手術,甚至要把人工關節拆下重做手術。因此要把感染風險減至最低,很多大型研究都顯示目前的感染風險已降至1至2%。 輸血太多還會出現深層血管栓塞(DVT)的危險。有文獻報告指出,研究了138名接受手術的病人,發現13人有深層血管栓塞,他們都是輸血六包或以上,比率接近10%(9.4%)。 香港輸血其實十分安全,紅十字會會檢驗血包是否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愛滋病毒和HTLV病毒感染以及梅毒,這些病毒性的感染風險已十分低,但因種種原因,如運送過程、人為因素等亦會出現細菌性感染。 文:骨科專科醫生吳富源 編輯:高卓怡 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