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火核】頸部淋巴結脹大病因多 小心鼻咽癌淋巴癌 (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淋巴結(lymph nodes)遍佈全身,除了頸部、腋下及股溝等多個部位外,胸腔及腹腔內亦有大量淋巴結,屬人體重要免疫組織;內含大量免疫細胞,可抵抗病毒細菌入侵。病從口入,不少細菌病毒主要經口鼻進入人體,包括新冠病毒,頭頸淋巴組織乃第一防線。頸部淋巴結脹大,俗稱「痰火核」,有多種不同病因。(編者按:跟鼻咽癌、淋巴癌等又有何關係?) 相關文章:【有片】頸腫成因多 睇位抓黑手 鼻咽癌淋巴癌 頸淋巴結脹大 50歲王先生發現右頸淋巴結脹大至4厘米,不紅不痛;用抗生素後,沒有好轉迹象。正電子掃描顯示鼻咽亦有腫塊,活組織檢查確診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醫生建議電療加化療,可有效控制病情。 60歲李太左頸淋巴結腫脹,已超過半年時間,一直諱疾忌醫;淋巴結緩緩增大,最終決定見醫生。正電子掃描顯示全身淋巴結皆脹大,活組織檢查確診低毒性濾泡性B細胞淋巴癌(follicular B cell lymphoma),骨髓穿刺亦見癌細胞,淋巴癌屬4期。李太接受針對B細胞的阿托珠單抗(obinutuzumab),加苯達莫司汀(bendamustine)化療,效果良好。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持續低燒 頸、胸腔淋巴結腫脹 淋巴癌2期 25歲張小姐正在大學攻讀碩士課程,最近有長期低燒現象,同時左頸淋巴結腫大。正電子掃描顯示左頸及胸腔淋巴結腫脹,後者直徑10厘米;左頸淋巴結活檢確診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 lymphoma),骨髓穿刺未見癌細胞,屬淋巴癌2期。張小姐接受單抗藥物布倫妥昔(brentuximab vedotin),加3種化療藥物:阿黴素(doxorubicin)、長春鹼(vinblastine)及達卡巴嗪(dacarbazine),效果良好,根治機會高。 70歲陳太左右頸淋巴結腫脹,正電子掃描顯示全身淋巴結脹大,活組織檢查確診較少見的套細胞淋巴癌(mantle cell lymphoma),骨髓穿刺亦見癌細胞,淋巴癌屬4期。李太接受針對B細胞的利妥昔單抗(rituximab),加苯達莫司汀化療;療程共6個月,效果良好。套細胞淋巴癌復發機率較高,完成6個月的療程後,建議持續接受利妥昔單抗治療。 相關文章:【鼻咽癌】早期鼻咽癌徵狀不明顯 鼻塞、頸側脹大是警號?三大風險因素你要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醫言有理:淋巴結脹大 小心TAFRO綜合症

【明報專訊】50歲的王先生在小學教書,早前發現自己全身多處淋巴結脹大,包括頸部兩邊、腋下及腹股溝位置,大小約1至2厘米。王先生公私兩忙,未有小心處理病情,淋巴結大小亦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Read more

【淋巴癌】淋巴結脹大持續不退 當心淋巴癌找上門

淋巴結遍佈全身,除了平常可觸及的頸、腋下位置之外,淋巴細胞還會隨血管游走全身,為身體抵抗外來細菌或病毒發揮保護作用。不過,正因如此,若淋巴一旦出現病變,身體任何一個器官都有機會患上淋巴癌,影響範圍之廣絕對不容忽視! Read more

醫言有理:淋巴結脹大 小心「卡斯爾曼症」

五十歲的陳先生無意之間發現自己頸部有腫塊,醫生檢查確定是頸部淋巴結脹大(Cervical lymphadenopathy)。正電子掃描顯示全身多處淋巴結脹大,「活組織檢查」(Biopsy)確診「卡斯爾曼症」(Castleman’s disease)。 罕見病 可發展成淋巴癌 卡斯爾曼症又稱「血管濾泡性淋巴增生」(angiofollicular lymphoid hyperplasia),屬罕見的「淋巴細胞增生」毛病(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部分個案與「愛滋病病毒」及「人類疱疹病毒8型病毒」(Human herpesvirus virus 8)有密切關係。卡斯爾曼症可分為「單元」及「多元」兩種,各有不同「預後」(Prognosis),皆可發展成「淋巴癌」(Lymphoma),正電子掃描及淋巴結「活檢」有助確診。 單元卡斯爾曼症患者一般較年輕;局部「淋巴結脹大」(Lymphadenopathy),尤其影響胸部「縱隔淋巴腺」(Mediastinal lymph nodes),一般沒有其他病徵;外科手術切除一般足夠,預後較佳,有機會根治。 多元卡斯爾曼症的情况較複雜,患者年紀較大;影響全身多處淋巴結,可能有其他病徵,包括發熱、盜汗、體重下降及易倦。驗血或顯示「貧血」(Anaemia)、「血小板減少」(Thrombocytopenia)、「白蛋白水平下降」(Hypoalbuminaemia)、「多克隆性的丙種球蛋白水平上升」(Polyclonal hypergammaglobulinaemia)及極高的「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s sedimentation rate)。 治療多元卡斯爾曼症,首選「單克隆抗體免疫療法」(Monoclonal immunotherapy),選擇有「白細胞介素6抗體」(Anti-IL6,Siltuximab)或「白細胞介素6受體抗體」(Anti-IL6 receptor antibody, tocilizumab)及「利妥昔單抗」(Rituximab)。如病人乃愛滋病病毒及疱疹病毒8型患者,可考慮用利妥昔單抗加「抗病毒治療」(Anti-viral therapy)。若病情嚴重,上述治療方案可加入化療藥,例如「依托泊苷」(Etoposide)。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兩大類抗癌標靶藥 「神奇子彈」:單抗準確殺癌細胞(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抗癌標靶藥物有兩大類,包括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還有其他口服標靶藥物。單克隆抗體簡稱「單抗」,屬免疫治療,一般需要經靜脈點滴注射,個別單抗有皮下注射配方。 新代單抗改造抗體蛋白 療效更佳 單抗針對癌細胞表面的抗原蛋白,準確殺死癌細胞,因此又稱神奇子彈。新一代單抗利用新技術將抗體蛋白改造,療效更佳。把動物單抗蛋白改成人類單抗蛋白,可避免病者免疫系統排斥輸入的動物單抗。將單抗蛋白碎片化(fragmentation),可令所產生的小抗體更具入侵性,加強療效。還有新技術將兩種針對不同抗原蛋白的單抗,結合成雙標靶單抗,令抗癌T細胞與癌細胞結合,令癌細胞死亡。將毒素、藥物或輻射物加入單抗蛋白,亦可大大加強療效。 相關閲讀:【血癌】長者患癌人數上升 配合標靶藥溫和治療 副作用可控(醫言有理) 個案:淋巴結脹大 單抗配合化療 60歲陳先生全身淋巴結脹大,活組織檢查確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治療方案用抗CD20單抗利妥昔(rituximab)加化療,治癒機會高。 65歲林太同樣全身淋巴結脹大,活組織檢查確診濾泡性B細胞淋巴癌(follicular B cell lymphoma);骨髓有癌細胞,屬四期。治療方案用新一代抗CD20單抗阿托珠單抗(obinutuzumab)加化療,療效佳。 20歲李小姐胸腔縱膈部位(mediastinum)有大腫瘤,活檢確診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 lymphoma);治療方案利用含毒素維多丁(vedotin)的CD30單抗本妥昔(brentuximab)加化療,治癒機會高。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閲讀:【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相信大部分人對「血癌」一詞略有耳聞,但其實「血癌」只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三者均有其獨特之處,會影響造血能力、免疫能力、骨髓等,而且有實體腫瘤及非實體腫瘤之分。部分種類的血癌如果屬慢性,或出現在較隱蔽的位置,患者早期可能毫無病徵,透過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有可能在部分檢查中可找出線索。 Read more

血癌患者感染新冠病毒 易出現重症死亡風險高 或影響治療計劃(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仍然猖獗,癌症患者尤其高危。血癌(「血癌」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患者免疫力下降,治療藥物令抵抗力進一步減弱;如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較容易出現重症,死亡風險高。病毒感染亦可能影響原來的治療計劃,或降低治癒機會。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及遵守社交距離限制之外,新冠病毒疫苗及最新的抗病毒特效藥皆屬對付病毒的有效武器。 Read more

【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大名娛樂老闆林建名因淋巴癌(Lymphoma)於1月8日病逝。究竟淋巴癌來襲,患者會有哪些徵狀呢?原來無故發燒、晚間冒汗及皮膚痕癢等都可能是患淋巴癌的警號!淋巴癌是香港十大癌症之一,每年有超過1,000宗確診新症,淋巴癌初期徵狀可能不明顯,故有「沉默殺手」的稱號。有專科醫生指出,淋巴細胞遍布全身,因此身體任何位置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並可能擴散至骨髓和其他器官。 Read more

淋巴癌5個常見徵狀?提高警覺治癒機會高

本港的淋巴癌個案持續增加,每年新症逾1000宗,不論男女,由幾歲的兒童,至近百歲老人皆有機會患上此病。淋巴癌的可怕之處是可以發生在全身任何器官組織!不過,這個十大癌症殺手之一,若可以及早發現,治癒機會非常高。究竟淋巴癌有哪些患病徵兆呢?有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任何人若出現淋巴結脹大、持續發燒、大量夜汗、皮膚痕癢及消瘦等徵狀,便要提高警覺,盡早求醫。 近年淋巴癌個案有持續增加趨勢,每年新症個案已由以往700多宗上升至現時的逾1000宗。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暨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指出,淋巴癌個案的增加,部分與人口老化有關,但醫學界仍未解開淋巴癌的成因,僅知道此病的遺傳性不高,現時亦未有有效的淋巴癌預防或篩查方法。 淋巴癌病徵變化多端 出現徵狀盡快求醫 梁醫生強調,淋巴癌的病徵變化多端,視乎患病部位而可能有不同的徵狀,例如發生在胃部的淋巴癌有可能出現胃痛等不適,因此,最佳的應對措施是身體出現不適時要盡快求醫,尤其是出現以下5個徵狀,隨時有可能是淋巴癌的徵兆。 淋巴癌5個常見徵狀 淋巴結脹大 持續發燒 大量出汗,尤其是夜汗 皮膚痕癢 消瘦 淋巴組織遍佈全身,故身體任何位置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而且種類繁多,有B細胞、T細胞及NK細胞。梁醫生表示,淋巴癌是指原發在淋巴組織的癌症,若由其他器官的癌症,例如乳癌、甲狀腺癌及肺癌等轉移至淋巴結,則不屬於淋巴癌。   低毒性病徵不明顯 高毒性易短時間惡化 淋巴癌既可於淋巴結出現,亦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器官,包括皮膚、脾臟、生殖器官、乳房,以及甲狀腺、口水腺及淚腺等。「淋巴癌有近百種,可分為低毒性及高毒性兩大類。低毒性淋巴癌的生長速度比較慢,容易因為病徵及影響不明顯,待癌細胞擴散的較遲階段始被發現。」至於高毒性淋巴癌,則生長速度較快,令人防不勝防,病情可於短時間內惡化。 不過,梁醫生指出,低毒性淋巴癌並不代表沒有威脅,而高毒性淋巴癌亦可以治癒。「高毒性淋巴癌的即時危險性雖較大,但可治癒『斷尾』的機會亦相對較高,反觀低毒性淋巴癌的病情則比較『拖拉』,可於多年後復發,在復發時有可能變為高毒性淋巴癌。」化療配合標靶藥 治癒機會高 淋巴細胞游走全身,故治療淋巴癌一般以藥物為主。梁醫生表示,傳統的化療藥物在治療淋巴癌成效良好,配合標靶藥使用,可大大提高治癒機會。近年更有免疫治療可用,而危險性高或藥物無效的病人則可進行自體或異體骨髓移植,藉以根治淋巴癌。「即使年紀較大的病人也不應放棄,已屆八、九十歲仍可接受治療,劑量和療程可因應其身體狀况作出調整,曾有90多歲的淋巴癌患者治療後成功康復。」 梁醫生強調,淋巴癌的治療方案需要針對不同種類淋巴癌的特性,才能取得較佳療效,使用合適的化療藥,部分則要配合標靶藥,亦有些淋巴癌較易轉移至腦部,需要選擇一些較能進入腦部的化療藥物,才能有效控制病情,以免腦內的癌細胞變成病情復發的肇因。 他續說,正因淋巴癌的種類多,準確的檢測結果對治療十分重要,若分類有錯有機會影響治療。慶幸的是現時檢測技術先進,透過顯微鏡、免疫及基因等不同檢測,有助準確診斷。   5類高風險人士 通淋巴非預防淋巴癌 梁醫生提醒,若曾接受電療或化療、感染幽門螺旋菌、丙型肝炎、愛滋病及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士,患上淋巴癌的風險會較高。他也叮囑,不要以為藉「通淋巴」可以預防淋巴癌!「通淋巴僅是普通按摩、促進血液循環而已,切忌拖延治療。」 「認識淋巴癌」明報副刊FB Live 直播 日期: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 時間:20:30 至 21:00 講者:梁憲孫醫生(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 查詢電話:2515 5437 機會難逢!11月15日前留低您的疑難,歡迎踴躍提問:

Read more

鼻咽癌免疫療法 停藥不停效 「長尾效應」延存活率

【明報專訊】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醫治鼻咽癌的主要方法,二三十年前技術所限,電療引致皮膚灼傷、口腔潰爛、神經壞死等長期後遺症相當嚴重,有病人因而放棄治療。過去10年,放射治療技術不斷改進,鼻咽癌電療向更精準的方向邁進,治療後遺症已大大減少;研究亦發現免疫治療能有效幫助化療失效的鼻咽癌患者,控制病情令腫瘤縮小。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