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紅疹是玫瑰痤瘡定濕疹作怪 5個關於成因、治療、類固醇藥膏的問題

【明報專訊】面上爆出粒粒紅疹?!可能是濕疹、玫瑰痤瘡等,究竟怎樣分辨?面頰經常紅粉緋緋,未必因為肌膚白裏透紅,可能是玫瑰痤瘡作怪。醫生提醒,不要自行買藥膏塗搽,小心「愈搽愈衰」!5個關於玫瑰痤瘡和紅疹的成因、治療、類固醇藥膏的問題!面上出紅疹-玫瑰痤瘡?濕疹?原因多蘿蘿?問:面上出紅疹,究竟是暗瘡還是皮膚過敏?鄭:紅疹有許多形態,有的表面平滑,有的很粗糙。面上紅疹有不同成因,常見如濕疹、接觸性皮膚炎、脂溢性皮炎、光敏性皮膚炎、玫瑰痤瘡,以及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水痘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也是常見出疹的成因,如紅斑狼瘡、銀屑病(牛皮癬)、皮膚發炎、暗瘡等。如果情况持續或徵狀不常見,須轉介至專科醫生,進一步診斷。 Read more

【皮膚問題】玫瑰痤瘡 vs 暗瘡 認識扁平疣、汗管瘤 皮膚問題逐樣講 注意5件事提升皮膚健康

2019年不易過,祝願踏入新一年,人人從內到外、從頭到腳都健康過人!立即請教皮膚科醫生,面上的「粒粒」究竟是玫瑰痤瘡還是暗瘡?還有扁平疣和汗管瘤哪種會有傳染性?緊記要辨清一系列皮膚問題才能進行適當治療和護理,否則難以根治,甚至容易惡化。做足以下5件事,才能夠以容光煥發的面貌,迎接新挑戰! Read more

當抗疫遇上天氣時乾時濕 皮膚痕癢兼出紅疹?是濕疹發作或是玫瑰痤瘡?長期作戰攻略

五月天氣,時似盛夏時陰涼,時乾時濕,時暴曬時出入冷氣間……又開始渾身皮膚痕癢兼出紅疹,莫非「準過天文台」的濕疹發作?!加上連月來的抗疫非常時期,「口罩如衣服」,即使滿臉汗水都不敢輕言脫下,生怕濕疹加上新冠病毒隨時來襲…… Read more

濕疹、皮膚痕癢要戒口?組織胺誘發?哪些屬高組織胺食物? 冷敷5分鐘可止痕?

【明報專訊】濕疹患者很多時會主動戒口,避免進食牛肉、海鮮等潛在「致敏食物」,究竟有沒有需要戒口呢?「組織胺」是引起痕癢的物質。坊間常見的抗敏藥,例如對付鼻敏感、蕁麻疹等引起流鼻水、皮膚痕癢,最常使用的藥物就是抗組織胺。食物中亦含有組織胺,避免進食組織胺含量高的食物,可否解決皮膚痕癢?(編者按:中醫認為皮膚瘙癢由「風」、「濕」、「熱」所致,而皮膚瘙癢患者以濕疹、蕁麻疹、玫瑰痤瘡、帶狀疱疹居多,如何對症下藥或在飲食方面要注意什麼呢?) 濕疹?皮膚痕癢要戒口? 受刺激分泌組織胺 誘發痕癢 皮膚痕癢是如何引起的呢?組織胺是其中一種誘發痕癢的化學物質。註冊營養師萬侃指出,組織胺由人體產生,當免疫系統抵禦入侵物如花粉、霉菌等致敏原時,白血球會釋放組織胺到血液中,從而導致皮膚痕癢等過敏反應。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進一步解釋,當皮膚受到刺激時,免疫系統中的肥大細胞啟動保護機制,分泌更多的組織胺到血液,促進炎症反應和修復組織。當組織胺與微血管內皮細胞上的組織胺受體結合,就會產生瘙癢感覺及紅斑,引致皮膚疾病,例如濕疹、蕁麻疹等。而組織胺只是痕癢機制中的其中一種物質,其他物質例如IL-31、IL-4及IL-13都可以誘發痕癢。 含較高組織胺食物:芝士、泡菜、罐頭 日常飲食中,不難找到組織胺的蹤影。一般來說,與新鮮食物相比,芝士、乳酪、豉油、泡菜、罐頭等發酵或加工食物含有較高組織胺;此外,鯖魚、吞拿魚、熟成肉類、咖啡、酒都屬於高組織胺食物。萬侃表示,大多數人可以耐受高組織胺食物,僅約1%人有組織胺不耐症,他們由於體內缺乏一種稱為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消化酶,使食物中的組織胺在身體積聚無法正常分解,引起皮疹、蕁麻疹、呼吸困難、皮膚痕癢等徵狀。患上腸胃或肝臟疾病、壓力大、腸道微生物群失衡等,都會增加患組織胺不耐症的風險。 林嘉雯補充,「組織胺不耐症」首次出現在1980年代醫學文獻中,惟醫學上暫時沒有足夠證據證實此疾病機制及治療方法,一般泛指身體不能正常代謝組織胺,導致進食大量組織胺食物後,出現紅疹、頭痛、肚痛、作嘔等徵狀。 專家:皮膚痕不必盲目戒口 皮膚痕癢令人困擾、寢食難安,有人會選擇戒口,希望減輕痕癢問題。林嘉雯直言:「如果沒有明顯的食物引起皮膚痕癢問題,不用盲目戒口。」萬侃同樣認為不必盲目戒口,「如有需要,患者可在營養師的指導下接受食物排除法(elimination diet),有助了解哪些食物及攝入量可能引起相關徵狀,不一定需要完全戒斷」。 如懷疑某種類食物引起過敏或食物不耐,至少兩周完全不吃可疑食物。如果徵狀有改善,可逐一將「嫌疑犯」食物重新加入食物中,以了解哪些食物引起徵狀。相反,排除食物後情况未有好轉,則表示這類食物不是最可疑的致敏禍首。若證實某食物引起過敏,營養師會調整食物分量,找出引起徵狀的閾值,譬如試驗結果發現吃一片芝士會引致皮膚痕癢,但吃半片沒有問題,那麼病人便毋須完全戒掉芝士。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須營養師監督 免營養不良 特別要注意的是,食物排除法應在營養師的監督下執行,切忌胡亂戒口或自行嘗試排除某類食物,以免造成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如果發現進食某類食物後出現皮膚痕癢、出疹等徵狀,有可能是對食物敏感或食物不耐症,應及早求醫。 雖然健康人士能代謝食物中的組織胺,但亦不能放肆地吃。萬侃提醒,加工及醃製食品不但含有較高組織胺,而且鹽分偏高,攝入過量鈉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增加腎臟負擔,日常應注意鈉攝取量(建議每日少於2000毫克鈉,即少於一平茶匙鹽)。 止痕有法:冷敷5分鐘止癢 皮膚痕癢令人按捺不住出手抓癢,但總是愈抓愈癢。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解釋:「抓癢會刺激皮膚,令本來敏感的免疫系統更加活躍,痕癢感更加強烈,抓得更加厲害,形成惡性循環。」痛感及凍感會使腦部產生痕癢感的神經變得較不活躍,所以拍打和冷敷都能暫時止癢;但拍打或造成傷害,因此不建議,可用毛巾包着冰粒或用冰涼濕毛巾敷癢處約5分鐘來止癢。 天然「抗組織胺」類黃酮素:蘋果、洋葱、橄欖油 抗組織胺藥物能改善過敏的不適,飲食上亦可多選擇有天然「抗組織胺」之稱的類黃酮素,蘋果、洋葱、橄欖油、車厘子、黑莓、蔓越莓都是類黃酮素的豐富來源。註冊營養師萬侃表示,類黃酮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能力,並且有助抑制組織胺釋放,紓緩皮膚痕癢等過敏徵狀。當然,別以為吃一個蘋果、幾粒車厘子就能馬上止痕,最重要是飲食要多樣化及均衡,喝足夠的水及充足的睡眠去保持皮膚健康。 中醫角度:風濕熱入侵 皮膚瘙癢 風邪入侵,皮膚首當其衝。中醫認為皮膚瘙癢由「風」、「濕」、「熱」所致,屬於中醫「風瘙癢」範疇,可分實證和虛證。註冊中醫潘咨遐指出,實證瘙癢通常是因外來風邪引起,例如「風熱」、「風濕」,而風為百病之長,即「風」是主要致病因素,兼雜寒、濕、熱邪而侵襲人體,尤其是季節交替之際。當風邪侵入人體,易使腠理疏泄而開張,而皮膚作為身體對外第一道防線,首當其衝。由於風性善行數變,風邪所致的瘙癢沒有固定部位,有游走不定的特點。 至於虛證瘙癢,多屬血虛生風。血能濡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血虛不能濡養皮膚,容易導致乾燥瘙癢。女士月經期間流失經血,可能會因血虛而出現皮膚瘙癢。 濕疹、蕁麻疹、玫瑰痤瘡、生蛇都會引致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患者以濕疹、蕁麻疹、玫瑰痤瘡、帶狀疱疹居多。 ‧蕁麻疹為紅腫疹塊,發病較急,病情變化快;瘙癢游走不定,不會在同一地方或時間內發作,一般在24小時消退 ‧濕疹通常在轉季時病情加重,皮損發紅作癢,還可能有滲出液或結黃痂 ‧玫瑰痤瘡主要表現是在鼻或鼻周出現紅斑,伴有丘疹及膿疱 ‧帶狀疱疹即俗稱「生蛇」,中醫稱為「蛇串瘡」,初期可能僅有單側局部的麻癢或疼痛,不會出現典型皮疹 春天溫熱潮濕又多風,同時又是肝旺盛的季節,肝旺則易生風。當外在環境濕氣較重,外濕會誘發內濕,影響身體運化水濕的功能,濕氣「內外夾擊」可能導致皮膚瘙癢。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少吃發物免上火 潘提醒,肥膩和生冷食物容易傷脾胃,使脾失運化,不能把水濕運化到全身;過量甜食會令脾過於滋潤,同樣使脾運化水濕的能力減弱,導致體內濕氣偏重。皮膚瘙癢宜少吃生冷、甜食和肥膩食物,以及中醫所謂的「發物」,即容易引起上火、過敏、誘發舊疾、加重病情的食物,例子不能盡錄,主要包括: ‧甲殼類海鮮,如蝦、蟹等 ‧鴨、鵝、牛、羊 ‧熱性水果,如芒果、榴槤等 ‧菇類,如草菇、冬菇、蘑菇等 ‧南瓜 ‧茄子 ‧堅果類,如花生、腰果等 ‧糯米 ‧酒 小米陳皮薏米粥 健脾祛濕 小米(圖)補中益氣、養胃護脾;陳皮行氣健脾、助消化;生薑和胃止嘔;薏米健脾利濕。此方有助健脾祛濕,紓緩因潮濕天氣而導致的皮膚瘙癢。 材料(2人分量): 小米120克、陳皮1瓣、大棗去核2粒、生薑2片、生熟薏米各15克、食鹽適量、清水1公升 做法:浸泡陳皮,刮去白瓤,然後連同小米、大棗、生薑和生熟薏米放入煲內,加清水大火煲至水滾後,轉小火煲約45分鐘,加適量鹽即可 注意:糖尿病患者及孕婦慎服;服用前先諮詢註冊中醫意見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失眠】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食出好睡眠質素?教你滅壓 放鬆練習改善抑鬱焦慮

【明報專訊】大麻二酚(CBD)於2月已列為危險藥物,管有及服用最高刑罰為監禁7年及罰款100萬元。CBD被禁,想找另類治療紓緩失眠和壓力,有哪些更佳選擇呢?褪黑激素(melatonin)能幫助睡眠嗎?想刺激褪黑激素,平日可多攝取增加色胺酸及血清素的食物。有註冊營養師建議,蛋白質必須與碳水化合物一起吃,例如4両肉配上大半碗粉麵飯就足夠。壓力大呢?要減壓,鬆弛練習、靜觀和瑜伽等都是放鬆心情、減低壓力的好方法,有助改善抑鬱、焦慮…… (設計圖片,IRA_EVVA@iStockphoto) 蛋白質配碳水化合物 4両肉+大半碗飯食出好睡眠要素 CBD產品標榜能紓緩壓力和改善失眠,有醫學根據嗎?「據現有醫學文獻,不能百分百肯定CBD有效用。」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允丰指,有研究指出CBD可以紓緩焦慮,有些稱可以幫助睡眠,有些則指沒有功效,「但相信某些個案在使用後能夠紓緩壓力、改善失眠」。沒有CBD,還有其他更佳選擇嗎? 針對失眠,李允丰表示,有研究證實褪黑激素(melatonin)能幫助睡眠,他有時亦會處方褪黑激素補充劑給病人,劑量一般為3至5毫克。但長期服用身體或會逐漸適應,減弱功效,不建議增加劑量,因可能產生頭痛、頭暈、手震等副作用。 相關文章:壓力影響心情 7大飲食要訣你要知 褪黑激素是睡眠荷爾蒙 多攝取色胺酸及血清素食物 褪黑激素負責調節生理時鐘,是身體重要的睡眠荷爾蒙,主要由色胺酸轉化為血清素後合成,因此想刺激褪黑激素,平日可多攝取增加色胺酸及血清素的食物。註冊營養師區雅珊指,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色胺酸,需從飲食中吸收,常見於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肉、蛋黃、豆類等。「蛋白質必須與碳水化合物一起吃,才能幫助吸收色胺酸」,因碳水化合物能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可更快地將色胺酸帶入大腦,幫助合成褪黑激素。她建議午、晚餐各吃3至4両肉,即約1個手掌心大小,再配合半碗至大半碗粉麵飯就足夠。 鈣和鎂可放鬆肌肉 可選奶製品、豆類、南瓜籽、奇亞籽 她又建議,平時多攝取維他命B6、B12,可穩定神經,讓人放鬆,還可以幫助身體合成血清素,將色胺酸轉化為助眠的褪黑激素,其中三文魚、吞拿魚、牛肉等均富含維他命B6和B12。另外,鈣和鎂同樣可放鬆肌肉、安神,提升睡眠質素,不妨多吃奶製品或加鈣食物,以及南瓜籽、奇亞籽、杏仁、菠菜、豆類等含鎂量高的食物。 口服茶胺酸放鬆 先諮詢醫生 茶胺酸(L-theanine)是近年其中一種主打可放鬆、助眠的胺基酸,美國樂壇天后Taylor Swift都曾透露藉補充茶胺酸降低焦慮感。它可在綠茶、紅茶、烏龍茶等中找到,蘑菇亦含小量。區雅珊解釋,「曾有小型臨牀研究發現,補充50至250毫克茶胺酸,可提升大腦中掌管放鬆的α腦電波」。不過茶胺酸僅佔茶葉重量1%至2%,一杯200毫升的茶,僅得8至25毫克,需飲用多杯才達到有效分量,較難從日常生活的茶飲攝取。雖然茶胺酸可讓人放鬆,但她不建議透過飲茶助眠,因茶本身含咖啡因,暫未有研究指可解決失眠。至於茶胺酸營養補充品,雖然研究指口服茶胺酸安全,但建議先諮詢藥劑師或醫生意見。 靜觀、運動減壓 改善抑鬱焦慮 除了從飲食着手之外,鬆弛練習、意象練習、靜觀和瑜伽都是放鬆心情的好方法。臨牀心理學家翁婉雯說,愈來愈多病人運用靜觀來協助放鬆,「有很多研究證實,靜觀可減低壓力,改善抑鬱、焦慮」。單做一次也有好轉,但想有持久改變,要養成習慣每天練習,不但慢慢提升專注力,腦部也會產生變化,前額葉皮層增厚和杏仁核(amygdala)活躍程度減低,有助管理及調節情緒(詳見「知多啲」)。 李允丰指,「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有很多研究證實做運動能夠幫助放鬆、紓壓和改善失眠」。可是,不少人覺得做運動沒有效用,或難以持之以恆,「大部分人比較急功近利,期望今天做完運動明天就有好轉,實際上大腦很複雜,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成效,是場持久戰」。建議根據自己性格找出運動的動力,例如結伴同行或參加運動課程。 如使用補充劑、放鬆練習、與人傾訴等方法後,問題仍未改善,怎麼辦?李允丰和翁婉雯同指,若除了壓力和失眠外,同時感到情緒低落、時常疲倦、焦慮不安等,影響日常生活,情况持續2周或以上,就應尋求專業協助。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知多啲:放鬆練習 一有空就練 臨牀心理學家翁婉雯建議嘗試以下2個容易掌握的放鬆方法: ·意象練習: 緩慢地深呼吸幾次,閉上眼想像一個令自己很舒服的地方,如曾經旅行到訪的草原、海灘,運用五感代入情景,觀察環境,感受溫度和躺在草原、沙上的感覺,聆聽風聲或海浪聲等,讓自己置身其中,慢慢放鬆 ·腹式呼吸: 閉上眼,用鼻深深吸入一口氣,吸氣時感受腹部自然膨脹,然後緩慢地呼出,重複深呼吸至感到放鬆。用深而長的呼吸「啟動」主宰身體放鬆狀態的副交感神經系統,令人不再處於備戰狀態,較容易放鬆和休息 每次腹式呼吸練習約5分鐘,而意象練習或需較長時間,視乎投入情景的時間而定。翁婉雯表示,壓力大、焦慮、失眠時可運用不同的放鬆方法,但「最緊要平時有空就做,以調節神經系統容易達到放鬆狀態,遇到壓力事件時焦慮便能減低,就像經常做運動鍛煉身體,可增強免疫力,而不是生病了才去跑步」。 此外,可考慮個人化的放鬆方法,如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在睡前做伸展運動幫助入眠;如果覺得音樂、香薰或浸浴等能令身體放鬆也不妨嘗試,但要注意身體狀况,如鼻敏感患者或不適合用香薰,高血壓病人則不建議高溫浸浴;亦不建議用有害的方法減壓,例如有人覺得飲酒很放鬆,但有損健康亦有上癮風險。 護膚貼士:醫生:沒有神奇保濕產品 大麻二酚(CBD)產品形形色色,早陣子成美容界寵兒,不少護膚產品見其蹤影,聲稱可鎮靜、抗炎,甚至針對濕疹問題。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指,無論CBD護膚抑或醫治皮膚病的效用,都暫未有充足研究證明。市面上有不少較安全且有效成分,可取代CBD。 非人人需鎮靜皮膚 皮膚泛紅、長出痘痘,膚况不穩定,很多人會用一些標榜能鎮靜皮膚的產品,林嘉雯指不一定需要,宜先了解問題根源,「有些人為何要鎮靜皮膚,本身可能屬敏感性皮膚,或皮膚出現潛在問題,如玫瑰痤瘡或濕疹。如果沒有這些問題,一般人毋須特別用鎮靜皮膚的物質」。 神經醯胺 溫和修復皮膚屏障 又有指CBD保濕、鎖水功效強,「是否存在一些很神奇的保濕產品?坦白說並沒有,反而選擇適合自己皮膚使用的產品才最重要」。保濕成分大致分為3種,封閉性保濕劑(occlusive)可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防止水分蒸發,石蠟、礦物油等是常見成分;吸水性保濕劑(humectant)如天然保濕因子(尿素、乳酸鈉等)、甘油、透明質酸等,都可幫表層皮膚抓緊水分;還有潤膚性保濕劑(emollient),如馬油或其他人工合成的油脂,可填補細胞之間的空隙,防止水分流失。林嘉雯尤其推介含成分神經醯胺(ceramide)的護膚品,「我們皮膚本身都有這種成分,含此成分護膚品可模仿皮膚本身的油脂,而且性質溫和,不易引起敏感」。 市面上護膚產品會將以上幾類成分混合,達到較全面保濕效果,但封閉性保濕成分或對油性膚質的人而言過於油膩,非人人適合。至於濕疹或銀屑病患者皮膚乾燥,她建議可用含神經醯胺成分的產品,修復皮膚屏障,取代CBD。 「很多人追求天然產品,但即使是天然成分或者從植物提煉出來,仍有可能刺激皮膚。」她不建議大家刻意追求「天然」,反而應選一些成分溫和,經過皮膚測試,或標榜敏感皮膚適用的護膚品,才最理想。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為什麼膚色總是暗暗啞啞、無光彩?容易出暗瘡,多吃西瓜竟然是錯?濕疹困擾註定要長期戒口?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莫穎姍表示,均衡飲食除了有助預防疾病,亦與皮膚的健康息息相關,針對皮膚暗啞、暗瘡、濕疹等3大皮膚問題,原來可以透過進食不同的食物改善皮膚情况,至於吃什麼、怎樣吃才能保持皮膚健康、容光煥發?以下7個營養飲食貼士不得不知! Read more

【氣炸鍋8個使用小貼士】少油氣炸=健康?梅納反應是什麼?勿忽視高溫氣炸食物的致癌風險

坊間標榜氣炸鍋「低油、無油,但同樣能烹調出炸物」,近年成為不少家庭的煮食用具。有指經氣炸方法烹調的食物比傳統油炸相對健康,惟實際上在烹調過程中,仍會釋出有害的致癌物,究竟使用氣炸鍋對健康的影響有多大?註冊營養師指出,雖然用油量的確會大幅減少,但其煮食原理同樣會令食物出現「梅納反應」,產生一些會增加體內氧化壓力及有機會致癌的物質;如果氣炸鍋調校高於攝氏200度高溫來煮食,更會釋出I級致癌物,因此建議減少使用,並在使用時應留意溫度的調控。 Read more

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皮膚突然變得紅腫、出疹兼痕癢,究竟是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癩」)來襲,或是濕疹(Eczema)發作?雖然蕁麻疹與濕疹都屬皮膚敏感,徵狀也有相似之處,但其實兩者的成因、病理,以至治療方法都截然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患者若能找出致敏源頭,便有機會減低復發機會,甚至與皮膚敏感說「拜拜」! Read more

分辨熱痱與濕疹 熱痱可觸動濕疹大發作 患者注意汗水積聚身體要散熱

【明報專訊】皮膚出現紅疹,又痕又癢!究竟是熱痱還是濕疹呢?成人「長熱痱」是否常見?熱痱水、冰濕紙巾,甚至牙膏,是否處理熱痱良方?有皮膚專科醫生指出,要分辨是熱痱還是濕疹,可從疹塊分佈位置入手;一般而言,熱痱常出現在被衣物包裹的地方,如胸口、背脊等;而濕疹較常見於關節內側。另外,濕疹的疹塊會較大,邊界較模糊,不像熱痱可看到一粒粒分散(discrete)的紅點,濕疹表面更常有脫皮狀况。至於要避免長熱痱和誘發濕疹,又有何方法呢?中西醫話你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