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從來不吸煙不飲酒 為何患上肺癌?肺細胞長期發炎加速癌症形成

【明報專訊】愈來愈多肺癌病人是非吸煙人士。這些病人都會問:自己從來不煙不酒,為何會患上肺癌呢?近年生物醫學研究發現,肺癌成因和肺部某些細胞發炎有關。無獨有偶,中醫認為肺癌病人大多是肺陰虛、肺有火。如何貫通中西醫兩方面的知識,減低患肺癌的風險呢? 不煙不酒為何患上肺癌?肺細胞發炎「助攻」引發癌症 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症,可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 ‧癌症初始期(tumour initiation) ‧癌症啟動期(tumour promotion) ‧癌症發展期(tumour progression) 癌細胞3個變異階段 正常肺細胞出現基因突變 正常細胞要變成侵略的癌症細胞,必先經過這3階段變異。假如任何情况能夠阻斷這3個階段的變異,癌細胞便會消滅於萌芽,不能發展成傷害身體的癌症。最容易理解是第三階段癌症發展期,當細胞變異到了最後階段 ,最後守住關口的便是身體免疫力。假如免疫力不足,不能制止癌細胞衝破第三階段,便會形成真正的癌症。 第一階段癌症初始期,主要和細胞的基因變異有關。第二階段癌症啟動期,研究發現與細胞組織發炎密切相關。 相關閲讀:【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煙草致癌物傷肺細胞 長期發炎加速形成癌症 以肺癌為例,傳統認知是減少吸煙就會減低肺癌風險,因為煙草內有很多致癌物,這些致癌物會損傷正常肺細胞基因,引起肺細胞基因突變。隨病人年紀愈大和吸煙年數愈長,身體的基因修復機制不能夠完全回復煙草致癌物所引起的基因破損,正常肺組織細胞產生了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就像街道的垃圾,當垃圾愈積愈多,但清道夫人數卻愈來愈少,垃圾堆積便會臭氣熏天),使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這便是第一階段的癌症初始期。 但如果只有第一階段基因突變的肺細胞,沒有第二階段的癌症啟動期「助攻」, 這些變異細胞不能完全形成為癌症。以往並不肯定什麼在「助攻」, 但現在研究發現組織發炎便是第二階段的助攻。原來當肺細胞長期發炎,會吸引巨噬細胞(tumour associated macrophage)走到發炎細胞內,這些在肺部的巨噬細胞會不斷分泌發炎因子,可以促進原本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基因變異肺細胞,加速生長變成癌症。 研究:藥物抑發炎因子 減肺癌風險 幾年前發表的一個大型研究(CANTOS trial),研究本來目標是透過一種免疫球蛋白去抑制體內一種發炎因子(interleukin 1 beta,下稱 IL-1β),希望用這一種藥物減低重複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因為由冠動脈阻塞引起的心肌梗塞,和血管有炎症有很大關係)。這個大型研究無意中發現,研究參與者注射了藥物壓抑IL-1β減低身體發炎,肺癌發生機率隨之也降低;而且用藥劑量愈大,肺癌發生率愈低。這無意中證實了,臨牀上若能夠壓抑肺部發炎,確實是可以減少肺癌的發生(當然不能夠用這隻藥去治療肺癌)。 回到非吸煙人士身上,究竟他們為什麼會患上肺癌呢?在香港,不少非吸煙人士所患的肺癌通常是帶有獨特基因變異,最常見是EGFR基因突變。這類肺癌廣為人知的是,可以利用針對EGFR突變的標靶藥來治療。那麼,EGFR這一類基因突變為何會在肺細胞出現?答案雖然未完全清楚,但近來研究發現可能和年紀大基因破損有關;亦即是說不像吸煙人士般接觸了特別的致癌物,而是肺部細胞修復正常基因突變細胞的能力,隨年紀大機能減退。近來甚至有研究發現,在沒有肺癌的人抽取一些肺組織細胞來檢測,正常肺組織細胞也可以帶有EGFR基因突變。那麼,即是說不是單有EGFR基因突變,就一定會出現肺癌。 相關閲讀:【世界無煙日】吸煙令患癌風險大增 電子煙無助戒煙反上癮 中西醫戒煙有法 PM2.5微粒可致肺部發炎 原來另一關鍵是空氣污染。空氣中PM2.5微粒會引起肺部發炎,促進第二階段的癌症啟動期。PM2.5微粒在大氣中的濃度愈高,出現這一類EGFR肺癌的機率也愈高。這項結果無論是在實驗室老鼠當中,或是在公共衛生統計學方面都有相對的研究支持。所以空氣污染引起肺部發炎,可能是肺癌一個主要的成因。 另外,吸煙同時間影響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因為吸煙一方面提供致癌物,引起第一階段的基因變異,也直接導致肺部長期發炎。 中醫理論:養肺良方:睡眠足忌吃辣 郊外做運動 中醫藥方面,一直以來中醫認為肺癌病人是肺陰虛、有虛火。肺有虛火,轉換到現代術語,其實就是肺有長期發炎的意思。 肺有虛火的症狀,包括長期乾咳、喉嚨乾、皮膚乾,以及容易受外邪感染。中醫認為利用簡單食療,例如:沙參、麥冬、梨,是簡單養陰降火的方法。另外,降肺火要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吃辛辣和熱氣食物,避免經常發怒。這些生活調適轉換到現代醫學也有根據,因為充足睡眠能夠協助修補DNA破損(第一階段),經常吃高熱量等熱氣食物會促進細胞發炎(第二階段),所以中西醫藥有時確實是一脈相承。 中醫養肺的方法還包括常到郊區做運動。所謂肺氣需要舒張,就是說要多到郊區空氣好的地方,多做深呼吸的運動,促進肺部健康。這與練氣功的人,要在人流低的郊區練功,道理如出一轍;避免吸入城市中的污染空氣,確實是可以減低肺部發炎。 有趣的是,傳統智慧選購房屋時,一般也不希望在最繁忙的大街,反而喜歡靜中帶旺,甚至在郊區選購大宅。原來確實是有健康的意義在其中。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體檢解構(下) 癌症指數的迷思

上期剖析了肝功能指數,今期由我為大家拆解癌症指數的迷思,究竟健康人士在體檢中,如果發現某一類癌症指數高於正常水平,是否等同證實罹患癌症? 當人體細胞處於發炎狀態或發生癌變,便可能會產生某種蛋白質或其他物質,透過檢驗血液中個別生物標記的濃度,就能得出「癌症指數」;然而,癌症指數高於正常水平可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例如不良生活習慣、良性或慢性疾病等,因此指數的高低僅屬參考性質,醫生一般會按情况安排更詳細的檢查以找出問題根源。 以下數種常見癌症的生物標記,能協助大家對癌症指數有初步理解: 相關閲讀: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大腸癌–癌胚抗原(CEA)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如果血液中的CEA指數愈高,患上大腸癌的機會愈大;然而,有吸煙習慣的人士同樣可令CEA指數上升。如有懷疑,醫生會先安排大便隱血測試,有需要會建議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期間可抽取組織化驗或移除瘜肉。 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抗原(PSA) 如果血液中的PSA水平達4ng/ml或以上,反映有機會患上前列腺癌,惟患有良性前列腺肥大的男士,PSA水平同樣有機會超出正常水平。因此,醫生一般會進一步安排肛門指檢,透過觸碰前列腺以確認有否不正常硬塊,有需要更會安排活組織抽針檢查。 相關閲讀:體檢解構(中)肝功能指數 鼻咽癌 –艾伯斯坦-巴爾病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EBV)DNA 能引起鼻咽癌的EB病毒會在血液中釋出其DNA,因此EBV指數愈高,罹患鼻咽癌的機會愈大;惟EB病毒的DNA並不一定是來自腫瘤,因為病毒可以長時間潛伏於體內,有時可無故激活(Reactivation),令指數上升。如有懷疑,醫生一般會建議為病人進行內窺鏡檢查,以確認鼻咽有否不正常組織,有需要可以在檢查期間,同時抽取組織化驗。 癌症指數正常,其實不代表沒有患癌,因為早期癌症並不一定會令指數飈升,建議除了定期接受體檢之外,如有任何不適,應盡快求醫。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 潘明駿醫生 Read more

【癌症】惡性腫瘤出現肺轉移?中大機械人輔助無創「微波叮熟」癌細胞全球首例 術後兩日內出院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由去年10月起,已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為3名病人做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治療6個肺轉移組織,全部病人都沒有失血及併發症,並在手術後兩日內出院。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教授吳士衡指出,相關技術仍在臨牀研究階段,目標在全球完成145例,又指技術有望在今年底普及,並應用在原發性肺癌患者上,預計全港每年可治療百多名病人。 相關閲讀:【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惡性腫瘤出現癌細胞轉移 癌症晚期手術衍生副作用 中大醫學院成為全球首間院校運用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完成以微波消融術治療轉移性的肺腫瘤。吳士衡表示,身體不同部位的惡性腫瘤出現癌細胞轉移時,經常會移至肺部(稱「肺轉移」),而肺轉移出現在癌症晚期階段,患者通常曾經接受手術治療,或正接受化療,而治療衍生的副作用已經對病人生理或心理造成不少負荷。 免連健康組織一併切除 他續稱,以手術切除是肺轉移常規治療方式,但手術會造成創傷,亦可能損害肺部健康組織;相反,運用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治療屬無創手術,不會造成傷口,大部分病人手術後亦不會感到痛楚及出血,而且手術毋須切除肺組織,因此不會損害任何健康組織,可為病人保存最多肺部功能。 相關閲讀:【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機械人輔助「叮熟」肺轉移組織 病人接受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前須全身麻醉,醫生會利用導航平台操控支氣管鏡,再將用作消融的導管探頭,準確放進肺轉移組織位置,釋放微波能量「叮熟」癌細胞,手術後一個月,醫生會為病人做電腦掃描,跟進治療效果。 鏡管探頭準確伸進肺部 吳士衡解釋,由於包括癌細胞在內的活細胞於超過60℃環境下都會壞死,手術原理就像用微波爐加熱食物,將肺轉移組織「叮熟」,目前微波消融術可消融不大於2至2.5厘米的肺轉移組織。 一名完成微波消融術的70歲男病人曾於2020年患上大腸癌,先後做過兩次外科手術,處理阻塞性腸臟腫瘤,以及接受多次化療和電療。不過,醫生在病人接受化療期間,發現他兩邊肺均出現肺轉移,後來確診為腸癌轉移。該名男病人接受微波消融術後至今,沒有失血及出現併發症。 料全港每年可治百多病人 吳士衡預計威院每年約有30至40個病人適合接受這項手術,全港總共每年可治療百多名病人。 Read more

中醫治療癌症 可配合西醫療程 食療+穴位按壓 增食慾、免疫力(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中醫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扶正祛邪。扶正,即輔助人體正氣,相當於西醫學的增强免疫力;祛邪,是指祛除病原、致病因子或其他環境因素。中醫治療癌症,強調整體觀念,既重視祛邪,更重視扶正,即是輔助身體免疫力去對抗癌病。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中醫多種療法 可配合西醫療程 中醫治療有很多不同手段,不單處方中藥,還有針灸、耳穴、推拿、拔罐、食療、運動等。所以在西醫治療期間,中醫可作一些取捨來配合,例如化療期間不宜服用中藥,可以用食療、針灸或耳穴等方法,作為紓緩輔助治療。中醫的癌症治療可貫穿治療各個階段,增強患者抵抗能力,對抗癌症。 其中食療及穴位按壓,病人及家人都較容易掌握。《黃帝內經》中提到「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等記載,「食療」是通過飲食方法,把各種各樣食物互相配合,達到強身健體和防病治病目的,即「藥食同源」。中醫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具有特殊性味功效;要了解各種食物特性,然後配合疾病症狀,便可發揮有效治療。 番茄薯仔湯開胃 陳皮炒米粥止嘔 至於穴位按壓,是推拿方法之一。穴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穴位按壓原理為運用手法,刺激特定穴位,人體每一個穴位都有特別作用,以激發經絡之氣,從而產生通經活絡、調整人體機能、扶正祛邪的作用。於現代科學來說,中醫穴位按壓,對血液循環、呼吸、消化、神經、代謝及免疫系統等有着調節作用。 食療配合穴位按壓,有助紓緩患者不適症狀。例如食慾不振時,可煲番茄薯仔湯、山楂麥芽水等開胃健脾;惡心嘔吐時,可用生薑黑糖茶、陳皮炒米粥等理氣止嘔;只要選擇合適食療,便可紓緩患者身體不適。食療不但可紓緩症狀,而且美味可口,患者更容易接受。 相關文章:維持良好免疫力 4類營養素不可少 攝取蛋白質、維他命C、鐵質和鋅質食物知多啲 按壓合谷、內關、足三里 另外,穴位按壓如合谷穴、內關穴及足三里穴,均有紓緩食慾不振及惡心嘔吐的作用,操作簡單而有效,甚至可以配合針灸及耳穴,療效更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道儀(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註冊中醫) Read more

抗癌路上逾半癌症照顧者感身心疲累 六成感抑鬱 適時抽離放鬆(㩦手抗癌)

【明報專訊】「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很多人將抗癌比喻為一場戰役,士氣、心理狀態在抗癌路上同樣舉足輕重。要在戰事中一鼓作氣,殊不容易;要在漫漫抗癌戰役上時刻保持心理健康更為困難。癌症患者保持心境開朗於治療大有裨益,但必先能夠好好處理因病情或治療帶來的問題,包括疼痛、疲勞、無記性、胃口差等。在抗癌路上,陪伴癌症病人的照顧者亦擔當重要角色;美國數據顯示,癌患照顧者每周為照顧病人用上32.9小時,照顧工作較其他病症患者更繁重。朝夕相對,照顧者身體和心理健康影響着癌患及其治療。 調查:癌症照顧者逾半感身心疲累 六成感抑鬱 癌患照顧者一般都面對情緒、經濟、社交、時間平衡等壓力,而新冠疫情持續3年,對他們更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香港防癌會在9月底至10月底做了「抗疫千日:癌患照顧者問卷調查」,發現逾半照顧者經常感到身心疲累,有38%受訪者覺得失去人生;更讓人關注的是,約六成受訪者當上照顧者後感到抑鬱,近一成人想過甚至試過自殺,實在不得不防。 相關閲讀:【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中年女性佔多 疫下常憂慮防疫措施做不足 調查發現,照顧者多數為中年女性,照顧的大概是雙親或丈夫,她們既要兼顧工作,更要照顧家庭。新冠疫情持續,迫使覆診或治療改期;照顧者時刻憂慮防疫措拖不夠好,又或在入院治療期間自己或病者受感染等,令照顧者的焦慮指數在第五波疫情上升34%,雖然隨疫情緩和有所下降,但指數仍較疫前高17%。 我們明白,照顧者儘管騰出心力、時間去照顧患者,但抗癌非坦途,照顧者容易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有時甚至會被患者或家人責罵照顧不周;而且跟醫者一樣,不論如何用心和付出,患者身體狀况都可能惡化甚至最終死亡,這解釋了在調查中近六成照顧者感到照顧工作沒有意義。 相關閲讀:【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照顧者勿執著 適時抽離放鬆自己 家人患癌,自己變成照顧者,需要不停學習新知識和技巧,對大部分人而言都是新挑戰,照顧者毋須太過執著,應適時尋求專業人士或同行者協助。如遇病者苛責,照顧者可多加體諒和向病者解釋自己的難處;而不同住家人或朋友,縱有意見也應正面,以鼓勵方式提出,主動支持患者讓照顧者有喘息空間更佳。請緊記,要照顧人,首先要照顧好自己,適時把自己從照顧者角色抽離,放鬆一下。 香港防癌會特別出版了《走過驚濤駭浪》癌症病人照顧者全面手冊,囊括醫學治療與情緒管理、財務、法律等實際事宜的資訊。疫情期間,香港防癌會無間斷地在治療、經濟、復康等各層面,支援癌症病人及照顧者,與他們攜手同行。 文:廖敬賢(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主席、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治癌症 即精準醫學+整全治療

【明報專訊】中西醫結合治癌,是精準醫學和整全治療結合。就像踢世界盃一樣,西醫標靶藥着重找出最有實力的前鋒,攻破對方龍門,但對手會想辦法制約前鋒,情况好比標靶藥失效。而中藥處方用上十多種中藥,就像全隊球員互相配合、變陣,令對方難以識破。想贏得世界盃,最好方法是以上述兩種哲學結合運用。 相關文章:【女性疾病】 乳癌術前化療助縮瘤 新標靶藥提升治癒率 精準醫學 vs. 整全治療 西醫腫瘤學在近十多年發生了重大改變。由以往只用化療,慢慢地變為用各種不同類型標靶藥和免疫治療。藥物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給,但更為重要的是,現在西醫腫瘤學已經變成一種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 最常見的是,不少癌症,特別是肺癌、大腸癌和乳癌,在未開始用藥之前,都會先作各種腫瘤基因測試,斷定最合適該病人的標靶藥物,或評估對免疫治療的反應,為每名病人定下最合適的藥物組合,才會開始治療。相對以往在同一癌症上,病人都用同樣化療,確實是一種進步。因為精準治療不但成效更好,而且副作用一般也較輕。 那麼中醫藥治癌有沒有精準治療呢?中醫學也有類近於精準醫學,就是傳統望聞問切、辨證論治。簡單說,就是中醫會先透過望聞問切,了解每一名病人病情和當下體質等因素,才定下一個「證形」,再開出針對該病人的處方。所以即使是兩個同是肺癌的病人,兩條中藥處方可以截然不同,一個病人可能着重補氣養陰,另外一個病人可能着重活血化瘀。可以說中醫藥是度身訂做的醫學。 然而,中醫的辨證論治和西醫的精準治療,其實有很大的差異。西醫精準治療主要是透過腫瘤樣本分析腫瘤基因突變來斷定最佳用藥。中醫望聞問切主要是了解病人患病後,如何影響了身體五臟六腑,再用中藥處方去糾正五臟六腑的失衡,透過改善五臟六腑的平衡,間接發揮抗癌作用。 標靶藥一大弱點 所以簡單地說,西醫腫瘤學是直接針對癌細胞的精準治療,而中醫學是針對病人本身的度身訂做整全治療。 西醫標靶治療確實是很厲害的治癌武器,因為當找到合適標靶藥,用藥後腫瘤細胞一般都會快速死亡,疾病可以大幅度受控。但標靶藥有一個最大弱點,就是很多時用了一段時間後,腫瘤再度發生基因突變,產生抗藥基因令標靶藥慢慢失效。這時候便要重新抽腫瘤細胞組織,再去研究有否其他標靶藥可以使用。假如沒有,便要回歸傳統的化療。這種情况在肺癌病人身上特別多見。 中醫的整全治療,除了考慮腫瘤本身以外,更加全盤考慮病人體質和身體各樣問題。以肺癌病人為例,中醫除了考慮治療要使用針對肺癌的「抗癌中藥」,在不同階段用藥也有不同;病人起初病徵時,肺熱較重,要使用更加多清熱解毒的中藥;但過一段時間,可能病人本身有腸胃問題,脾虛有濕,引起咳嗽痰多,容易肚瀉,加上經過早前治療後熱毒已清除,反而痰濕瘀滯,就需要加上健脾化濕、化痰散結中藥。若病人在治癌過程中,不幸染上新冠病毒,出現氣喘消瘦的問題,便要加入益氣養陰的中藥,同時稍為減少清熱解毒的中藥。 另外,中醫着重生活調理治療腫瘤,例如會叮囑肺癌病人要有充足睡眠,適當戒口,針對病人體質定出合適的湯水藥膳,避免工作過量,要調節情緒等。這些生活上細節看似簡單,其實在中醫學上對於養病的病人甚為重要。所以中醫藥治癌雖然有精準的一面,但更為着重整個人體多方面同時兼顧的整全治療。 相關文章:【了解腸癌】預防大腸癌 從生活飲食習慣入手 前鋒單刀 vs. 隊友助攻 此外,一般中藥處方使用藥材數量很多,跟西藥標靶藥只用一兩種藥物截然不同。中西藥理念之不同,就像世界盃一樣,西藥標靶藥着重找出最有實力的前鋒,希望靠這名明星球員來贏得比賽,但假如這位明星球員因傷未能上陣,或踢法被識破受制(情况好比標靶藥失效),那麼球隊便會輸掉球賽。中藥處方的理念是,十多種中藥就像全隊球員互相配合,雖然沒有哪一個是突出的明星球員,但不同球員互相變陣,在平平無奇之間達到效果,對方難以識破。 想贏得世界盃,最好方法是以上述兩種哲學結合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癌,也正就是精準醫學和整全治療,兩種不同方向達到相輔相成的目標。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Read more

【基因突變】次世代定序檢測一次過篩查數百種基因突變 為癌症患者處方標靶藥等治療 (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什麼是「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檢測呢?癌症令人聞之色變,其實癌症是很籠統的名詞:除了不同器官或組織可能有不同的癌變,如肺癌、肝癌等;某器官上發現的惡性腫瘤,都可以有很多分類,如肺癌的非小細胞及小細胞類型等。隨着科技進步,我們知道引致癌變的基因突變有數百個之多。然而,每一種癌症,甚至每一個人的腫瘤,癌細胞的基因變異特性也可以很不同,因此醫生須制訂最針對病人本身腫瘤特點的治療方案,這就是個人化治療。當然,醫生必須先了解病人腫瘤的特性,尤其是其基因突變,從而處方最適合的標靶藥物,針對相關基因突變來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令這些細胞死亡。 次世代定序一次過篩查數百種基因突變 傳統檢測每次僅針對1種基因測試 約20年前,醫學界已認知到某些癌症會帶有較常見的基因突變,於是我們從腫瘤抽取組織,分離出癌細胞,再用「免疫組化」或「熒光本位雜交」等傳統檢測方法,每次針對1種基因突變做1次基因測試,看看是陽性還是陰性,一般需時1周才有結果。由於每次只能驗1種基因突變,如要檢測10種便要做10次,或需時兩三個月才有齊結果,有可能延誤治療。如需要檢測一些較為罕見的基因突變,便要使用「桑格測序」,掃描整條基因後與正常基因對比,好處是能夠篩查整條基因,代價是時間和需要較多的組織樣本。 肺癌涉常見基因突變約6、7種 當我們對癌症的基因突變認識得愈多,便愈發現其複雜。以肺癌為例,常見基因突變有6至7種,如EGFR、ALK、ROS1等,但幾種突變可以並存,只是其中一種較主導腫瘤的特性,至於主導以外的基因突變,可能較為罕見,但能輔助主導基因令癌細胞生長,又或令原本有效針對主導基因的標靶藥出現抗藥性,影響藥效。所以,醫生有時需要更全面的基因突變資訊來為癌症患者制訂治療方案。幸好我們有更先進的檢測方法: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掌握癌症全景圖 助醫生準確預視抗藥情况訂治療方案 次世代定序有如同時間做幾百次「桑格測序」般,能夠一次過篩查已認知的幾十至幾百種基因突變,可以說是癌症的全景圖,讓醫生掌握基因突變的組合,從而更準確地預視抗藥情况,早點設計出下一治療方案,處方有效的標靶藥物,讓患者維持生活質素,如常上班、行街、睇戲、食飯。 相關文章:【肺癌】早期無病徵 57%新症屬第四期 「大包圍」檢測基因 精準狙擊晚期肺癌 次世代定序限制:需較多腫瘤細胞量、費用數萬元 惟次世代定序也有限制:需要腫瘤細胞量較多(有時腫瘤細、鄰近重要器官,醫生未必能取得足夠癌細胞);不同平台做的檢測,可能有不一致的結果(這是腫瘤異質性所致,即同一腫瘤,不同地方的細胞都可能不同)。病人接受次世代定序檢測,需要支付數萬港元費用,也是尚未普及的原因,現時公立醫院也未有提供。 癌症治療在可見將來,必定是更加複雜和個人化。以更準確的基因檢測,配對最合適的標靶藥物治療,是未來抗癌路上的重要基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李浩勳(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 Read more

【乳癌】女性癌症致死第三號殺手 滿40歲無病徵者 建議每兩年乳癌普查(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乳癌為全球最常見癌症。在過去20、30年間,本港女性確診乳癌的個案更加有倍增趨勢。乳癌由1994年起成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也是婦女癌症致死的第三號殺手。時至今日,香港平均每天有13名女士被診斷出乳癌。跟絕大部分其他癌症一樣,年紀愈大,風險愈高;香港患者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8歲,而大概每14名婦女中就有1人患上乳癌。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滿40歲無病徵女士 每兩年乳癌普查 要對抗乳癌對婦女以至整個社會的威脅,我們提倡「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科技進步及更多治療選擇,令乳癌的治癒率提高。早期發現乳癌,並立即接受治療的患者,存活率都相當高,須接受全乳切除手術或化療的機率較低,醫療費用也較少;而定期檢查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其中一個關鍵。 我們鼓勵40歲以上女士參與乳癌普查計劃,即使沒有病徵都應該每約兩年接受定期檢查。乳癌普查一般包括醫生臨牀觸診及乳房X光造影,而由於亞洲婦女乳腺組織多較密集,3D乳房X光造影再配合超聲波掃描能夠更有效檢測出早期乳房病變。如果普查有異常狀况,就可能需要進一步診斷程序。   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掃描,都是常用的乳房影像檢查方法,各有自己的功用跟角色;醫生會按女士的年齡、病徵、檢查目的等選擇。兩者多數有互相補足的作用;某些女士只需接受其中一種檢查,某些則要加照又或是多於一種檢查,絕不表示做了一種就毋須做第二種。  超聲波 X光檢查 不是二揀一 雖然本港八成乳癌患者均是40歲以上,可是並非年輕就絕對不會患病。再者大部分患者都沒有高危因素,所以任何年紀的女士都應該熟悉自己的乳房,知道它們的外觀和質感,當發現有任何變化時,例如持續的乳房硬塊、乳頭分泌等,就能及早察覺及求醫。  日理萬機的你,即將要開始忙碌的一天嗎?需要你關心操勞、花上心神時間的人和事很多很多……你有考慮過要包括「她們」麼?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可恩(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罕見癌症】腺樣囊性癌可侵蝕神經線致面癱 化療、標靶藥物助延緩病情

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十分罕見,癌細胞不但會導致腫脹和硬塊,甚至會侵蝕神經線,引致面癱,治療後亦仍有機會復發,康復之路並不平坦。近年醫學界發現此癌症與基因突變有關,有助研發新的治療方法。腺樣囊性癌罕見可致面癱 常見頭頸位置-口水腺、腮腺、下頜腺-養和醫院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甘冠明醫生表示,腺樣囊性癌目前成因未明,受影響的位置可以十分廣泛,原發位置較常見於口水腺、腮腺、下頜腺,亦可生長在細小口水腺、鼻咽、鼻竇、肺部主氣管、女性乳腺等。 Read more

【肥胖致癌】世衛報告指歐洲33%兒童59%成年人超重 每年料逾120萬人死亡與肥胖有關 體重升致最少13種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二(3日)發表報告稱,歐洲地區現時有59%成年人和近33%兒童超重。歐洲每年有超過120萬人的死亡與超重(overweight)或肥胖(obese)有關,超重和肥胖已經達到「流行病」的程度。報告又稱,肥胖導致最少13種癌症,相信導致每年最少20萬宗癌症新個案。世衛:肥胖致最少13種癌症-歐洲逾3成兒童及近6成年人超重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