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敏感】蜜糖、洗米水、青瓜、牛奶可護膚?天然護膚品同樣可致皮膚過敏 3個步驟教你DIY潤膚膏面膜

【明報專訊】外敷蜜糖有助改善皮膚色澤?青瓜面膜可保濕?洗米水洗臉可令皮膚變得白滑?以及時下流行的排毒南瓜泥面膜,到底有沒有根據?用天然食材護膚,有什麼需要留意?不過,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俊彥提醒,天然護護品同樣會致敏,若使用時出現皮膚敏感,如有針刺感覺、脫皮、痕癢等情况,已可能是過敏反應。註冊中醫潘咨遐指,亂用天然食材護膚,擔心會有過敏情况。 Read more

【香港腳】對付足癬外用藥多 選殺真菌或抑制 常見5類劑型 塗沫注意3件事

【明報專訊】天氣溫暖潮濕,雙腳痕癢又脫皮,是不是足癬(俗稱「香港腳」)來襲?足癬屬於真菌感染,其外用藥品繁多,成分各異,外用抗真菌藥物有兩大原理,一種是殺死真菌細胞,另一種是抑制真菌生長,如何選擇?即使同一品牌都有不同劑型,到底哪一種才適合自己?明明已經用藥,香港腳為何反覆發作無法根治?小心長期亂用「消炎」藥膏,反加速真菌增長,令病情惡化!(編者按:無論選哪一種劑型,每次使用足癬外用藥品前,記得3件事。此外,足癬、濕疹、汗皰疹都會出現脫皮、痕癢、水疱等徵狀,如何分辨?如何對症下藥呢?) 香港腳發作?對付足癬首選殺真菌外用藥 5類劑型需切合個人需要 足癬屬於真菌感染,坊間藥房可找到很多外用膏藥處理。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董吳以晴表示,對付症狀輕微的足癬,首選外用抗真菌藥物,塗抹在患處,這類外用藥物毋須醫生處方,但有部分需要在藥劑師監督下售賣。 「外用抗真菌藥物有兩大原理,一種是殺死真菌細胞,另一種是抑制真菌生長,卻不能直接殺掉。」市面上能殺滅真菌的藥物大部分屬於唑類,「英文名字最後帶有azole的藥物都屬於唑類,例如咪康唑(miconazole)、克霉唑(clotrim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異康唑(isoconazole)等。它們每一種成分都有點不同,但藥理相同」。其他能殺滅真菌的非唑類抗真菌藥,還包括特比萘芬(terbinafine)及阿莫羅芬(amorolfine)等不同種類。   塗抹藥品注意3件事 應先清洗抹乾腳 另一種治療香港腳的藥物tolnaftate,則屬於抑制真菌生長,這類藥物用於初期能見效,但較容易復發。吳以晴建議首選唑類或特比萘芬等能殺滅真菌的藥物。至於哪一種成分最有效呢? 她指因人而異,「通常建議病人要試哪一種更適合自己,因為每個人的皮膚和所感染的真菌略有不同,其實都是trial and error」;加上市面上有不同劑型,如藥膏、噴霧、乾粉,要視乎病人症狀、使用便利度及接受度來選擇。 無論選哪一種劑型,每次使用前記得以下3件事: 1. 先清洗腳部 2. 抹乾腳部 3. 將藥品均勻塗抹在感染處及其周圍,尤其是趾縫,最容易出現脫皮和痕癢。 相關閲讀:個人衛生:洗腳唔抹腳香港腳易惡化 5類常見劑型和適應症 吳以晴列舉以下5類現時常見劑型和適應症: •乳膏:通常是白色,cream狀,比較滋潤 •凝膠:透明或半透明,油分較乳膏低,比較清爽 •軟膏(油膏):比較油膩,適用於皮膚乾燥、脫皮患者 •噴霧:使用方便,不沾手,可噴於鞋子或襪子裏;比較乾身,不適用皮膚較乾、脫皮患者 •乾粉:以水溶解後浸泡,比較清爽,香港較少見 症狀消失 也須完成療程 除劑型外,藥效長短也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terbinafine標榜每天使用1次,1星期即可痊癒;而其他藥膏,藥劑師通常會建議用3至4星期,或待症狀消失,再使用1星期」,確保所有真菌都被殺滅,減低復發機率,亦會根據病人情况調整用藥。吳提醒,最重要是堅持完成整個療程,「很多人塗2天,覺得沒效就停下來,其實不是藥膏沒用,而是還沒有使用到能夠發揮效用的程度」。另外,即使症狀已經消失,仍應該完成整個療程,不然會有復發風險。 舊式藥物水楊酸 無法殺真菌 以往治療香港腳的舊式藥物,主要成分是水楊酸。吳以晴指出,水楊酸主要用途是去角質,無法殺滅真菌,現在較少用,「有些病人因角質增生變厚,藥物很難滲透至皮膚裏面,此情况下便會採用水楊酸來輔助治療」。這些通常是二合一複方藥物,除水楊酸外,還加入硼酸(boric acid),用於抑制真菌生長,治療香港腳。不過,去角質成分較刺激皮膚,病人或出現過敏、輕度燒灼感、發紅或痕癢等副作用,通常不建議作為第一線的療程。 相關閲讀:【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長用類固醇反加速真菌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用於治療皮膚炎症的外用類固醇藥物,雖然可用於初期消炎、止痕,但吳以晴不建議長期用於治療足癬,「類固醇是消炎的藥物,能幫助止癢消炎,但類固醇不是用於抗真菌;若長期使用,皮膚會變薄,加速真菌增長,隨時可能令香港腳或真菌感染的情况惡化」,特別是治療足癬的療程通常較長,故千萬不可亂用。 知多啲:足癬、濕疹 同樣可致汗皰疹 足癬、濕疹、汗皰疹,同樣出現脫皮、痕癢、水疱等徵狀,令人混淆! 依生活習慣、徵狀找成因 足癬是真菌感染,濕疹是皮膚過敏反應,至於汗皰疹,「這是一種急性皮膚炎的反應,不同病因都有可能引致;足癬、濕疹亦可能是原因之一」。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俊彥解釋,感染真菌,有些人只是趾縫間脫皮、痕癢;但有小部分人因免疫系統對真菌反應過大,出現急性皮膚炎。另外,受濕疹困擾的人,在春夏或汗流過多的時候,手掌、腳掌可能出現汗皰疹。汗皰疹成因還包括接觸性皮膚炎、接受化療或標靶藥治療,甚至單純多汗也可能引致。 當汗皰疹出現,我們怎樣分辨是足癬還是濕疹引致呢?陳俊彥指,雖然兩者病徵近似,但亦不難區分,可根據病人生活習慣和臨牀徵狀幫助診斷,「足癬最常見是脫皮、痕癢;若脫皮的同時出現水疱,水疱呈圓圈狀,外圍有紅疹,再加上有灰甲的話,足癬引起汗皰疹的可能較大」。患者若近期去過泳池、醫院或焗桑拿等高危地方,這些都能幫助確認。 相反,如果病人一直受濕疹困擾,手腳關節內側容易出現濕疹,自己或家人有敏感傾向,包括鼻敏感、哮喘和眼睛敏感的話,汗皰疹多數源自異位性皮膚炎。此外,有些人單純在特定季節,如春天,就會出現汗皰疹,而沒有任何濕疹相關的證據,那可能和多汗有關。 相關閲讀:【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先短暫塗類固醇消炎 不論是何種原因的汗皰疹,治療急性皮膚炎, 陳俊彥表示通常會首先使用外塗類固醇,用藥時間短,主要是減輕過敏反應,加快消炎。若汗皰疹是異位性皮膚炎引起,通常使用外塗類固醇已經能解決,「若痕癢比較厲害,就可能會加上口服抗敏感藥如抗組織胺幫助」。若是因足癬引起的汗皰疹,外用類固醇減退皮膚炎便要停藥,需要用上抗真菌藥物才能抑制真菌,病情嚴重者才會考慮處方口服抗真菌藥物。 文: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享受美食後,出現腹瀉、皮膚過敏、呼吸急促等不適徵狀,有可能是食物過敏,但原來食物不耐也會引起類似病徵。要食得安心,就必須清楚兩者不同之處,並透過各種測試了解身體對食物的不良反應。 相關閲讀:【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有別 前者與免疫系統有關 必有致敏原 進食後不舒服,可以統稱為「不良食物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而不良食物反應可分為兩大種類,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指出,不良食物反應主要以是否與免疫系統有關作區分,與免疫系統有關的包括食物過敏症、乳糜瀉等,其中食物過敏可再分為是否與免疫球蛋白E(IgE)有關。簡單而言,醫學上的食物過敏是由於免疫系統錯誤地認為某些食物對身體有害,從而作出攻擊,令身體產生各種反應,我們可理解為「打錯仗」。 食物過敏必定有一個致敏原,而致敏原必須是蛋白質的某一部分,例如牛奶、雞蛋、魚的蛋白質。換言之糖、油、鹽等其他成分引起的不良食物反應皆不能稱為食物過敏。由於食物過敏是免疫系統發動攻擊,通常很快便有不良反應出現,一般是進食後2小時以內,而且每次接觸致敏原都會出現過敏症狀。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單一測試 無法判斷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測試有很多種,單憑一種測試無法準確判斷。主要測試食物過敏症的測試: ․血液IgE測試:IgE是人體其中一種免疫蛋白,負責辨識出致敏原,醫生可透過IgE指數評估病人對有關食物是否過敏。 ․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將致敏原刺於皮膚表層,若有過敏情况,皮膚會產生過敏反應。 無論是IgE測試還是皮膚點刺測試,都不能夠依靠單一測試來判定患者是否有食物過敏,因為它們只屬於表面的免疫系統警號,醫生更需要一個已知過敏反應作參考,兩者配合才能判定是否食物過敏,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在醫生面前進食過敏的食物作觀察,即食物激發測試(Food Challenge)。 IgG測試不能測試食物過敏 近年市面上更出現IgG過敏測試,陳勁芝解釋,IgG測試在醫學上無法檢查出任何食物過敏症,因為一般情况下,身體接觸所有外來的蛋白質均會製造IgG,但不代表身體出現過敏反應。在美國、英國、香港等地都有指引表示IgG測試不適用於食物過敏症,而且當IgE過敏症患者開始耐受致敏原時IgG指數會上升,甚至是進食任何食物時IgG指數都有機會有波動,所以測試並不可作準。 現時有關IgG測試的醫學文獻支持仍然不足,所以醫生不會用這個測試來檢查是否過敏。市民亦不應單憑報告結果便自行決定戒食,應聽從醫生指示,避免影響健康。 食物不耐原因多不勝數 或與消化不良、代謝過程有關 陳勁芝解釋進食後所引起不良反應,但免疫系統並沒有發動攻擊,大多可稱為食物不耐症,即是俗語所說的「受不了」。不耐症可以由任何食物引起而不限於蛋白質,亦有機會是不良的消化、吸收或代謝過程。以較常見的乳糖不耐症為例,因為患者體內沒有足夠消化乳糖的酵素,令乳糖未能充分分解,並殘留於腸道,從而影響腸道不斷分泌水分,形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亦有部分的不耐症狀是吸收後才出現,如吃味精後會頭痛,是代謝食物時影響到神經系統,但重點是與免疫系統無關。 食物不耐症的患者有機會是進食過量才會有不良反應,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飲一杯牛奶會肚瀉,但卻能夠飲奶茶、吃菠蘿包,甚至雪糕。不耐的症狀可能相隔甚久才出現,由4小時到一兩天不等,因為食物進入腸道開始消化後才有不耐反應出現,亦可能累積多次才出現不耐反應。 飲食排除法 找出不耐逐點擊破 由於食物不耐症有很多種,而吸收、消化、代謝等過程都有可能導致不耐徵狀出現,所以沒有單一測試能夠直接檢查出食物不耐。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可進行呼氣測試,醫生會讓患者進食乳糖食物,然後觀察他們呼氣內的氫含量,觀察病人在消化過程有什麼反應,其他不耐症亦以激發測試為主。在醫學上亦可進行排除飲食法(Elimination diet),患者先戒食懷疑不耐的食物2至6星期,看徵狀會否消失,然後再重新進食,醫生從而觀察其身體反應。 Read more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明報專訊】全球約有兩成兒童患濕疹,惟目前未有方法可根治。港大醫學院聯同國際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一種新型單基因疾病「STAT6功能增益疾病」(下簡稱STAT6)變種,可引致嚴重過敏,繼而發現本港現已有一款獲批的生物製劑Dupilumab,可針對STAT6治療,改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病情。有嚴重過敏患者在使用Dupilumab治療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不再皮膚痕癢、痛、乾燥脫屑及變厚。研究團隊亦指出,確定引致嚴重過敏的基因關係對精準療法十分重要,期望日後可找到其他較少副作用的藥物,可更有效幫助患者。 相關閲讀:【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嚴重過敏病例:用生物製劑一年見效 改善皮膚痕癢脫屑變厚 21歲的Jesse為本港首名檢驗出STAT6基因突變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他因皮膚過敏致頭髮完全掉落,內臟受損讓他不能正常吸取營養,曾尋求過不同治療方法但未能紓緩病情,「連正常生活都做不到,每日只是在生存!」他已使用Dupilumab治療逾兩年,說用藥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現時皮膚不再痛癢、乾燥脫屑及變厚,亦能正常飲食和長高了20厘米,「現在可以像正常人歎冷氣」。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發現現有生物製劑可治 研究負責人、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提醒家長,若子女出現嚴重濕疹、哮喘,或對多種食物及藥物敏感,應向專科醫生求診,做STAT6或其他過敏疾病檢測,提早發現病情及治療。他指現時私人市場每劑Dupilumab約需8000元,若患者檢測到STAT6並成研究對象,其治療費會由醫管局承擔。相關結果已在醫學期刊Jour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發表。 港大醫學院與法國、意大利、英國等10國逾90名學者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全球三大洲的10個家庭中,識別出16名早期病發嚴重免疫失調病人,包括患全身難治型濕疹、哮喘等症狀。經研究發現病人身上的STAT6與引發嚴重過敏有關。團隊亦發現目前用於治療成人及兒童嚴重哮喘和濕疹的Dupilumab,可針對STAT6基因路徑。 參與研究的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博士生梁子熙稱,Dupilumab為STAT6基因路徑的上游分子,可針對STAT6突變基因進入細胞核,避免造成過敏反應,達至精準治療;治療初期病人須每兩周皮下注射Dupilumab,按病情減少注射頻率。 Read more

【新冠後遺症】染疫癒後誘發濕疹、蕁麻疹 痕癢加劇?與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有關 日常生活注意4件事(醫食因緣)

【明報專訊】感染新冠病毒痊癒後,有人出現皮膚痕癢,長出一塊塊像被蚊叮的風團或有水液滲出的丘疹!亦有本身患有蕁麻疹、濕疹人士,染疫痊癒後痕癢加劇,晚上不能入睡!究竟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况呢?(編者按:肺與皮膚毛孔有密切聯繫,故新冠患者痊癒的,致病物質停留在肺、皮膚裏,便會咳嗽和形成皮膚問題,尤其以蕁麻疹、濕疹多見。)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新冠痊癒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 多見濕疹、蕁麻疹 影響皮膚毛孔 新冠病毒是傳染病,中醫稱為「疫病」;不論老少有同樣病徵,會相互傳染。這疫病有熱的特徵,是有溫熱性質的穢濁之氣。它從口鼻進入身體,口鼻連着肺,而肺與皮膚毛孔有密切聯繫。當肺氣被這些風、熱、濕等穢濁之氣蓋着,氣不能正常升降、出入,與肺有聯繫的皮膚毛孔便不會懂得開合,冷暖調節能力受到阻礙。所以,感染新冠或一般感冒時,我們會沾寒沾凍,而皮膚病患者多兼有鼻敏感、哮喘,都是肺氣受到影響而反映在皮膚的一種表現。 痊癒後,這些致病物質停留在肺、皮膚裏,便會咳嗽和形成皮膚問題,尤其以蕁麻疹、濕疹多見。 染疫後疑患濕疹皮膚痕癢 確診蕁麻疹 曾經遇到一個患者,說自己染疫後患上濕疹,皮膚痕癢3個月。望診時一看患者雙手皮膚光滑,沒有呈對稱的潮紅皮損、滲液、結痂,不像是濕疹。再仔細一問,是不是有蚊叮樣淡紅色、大小不一的風團,時隱時現、無特定出現位置、消退後不留痕迹的呢?「是的。」她說。這其實是蕁麻疹,進一步檢查患者各處皮膚情况,發現腿踝有少許會滲液的丘疹,有濕的特徵。 中醫治病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辨證施治,要把病仔細看清楚,不要忽略細節,看準了才開藥。患者以蕁麻疹為主,兼夾有濕。所以治療時宣肺清熱行血,輕輕打開遮蓋肺氣的風熱,加少許祛濕的皮膚專用藥,如土茯苓、白蘚皮、徐長卿,把濕氣逐步帶走。 藥物以外日常生活4注意 洗澡忌用過熱水 宜穿純棉衣 治療後,患者全身風團消失,染疫後3個月沒有來經的問題都解決了。除藥物外,患者生活上積極配合是不可或缺,例如: 1.保持皮膚清潔 2.忌用過熱的水和肥皂等刺激因素 3.穿純棉衣服 4.適當忌口 知多啲:紫蘇解蟹毒 和解痕癢 香港是一個沿海城市,經常有海鮮讓我們大飽口福;但其實是利口不利福,進食後會使皮膚痕癢加劇。大家都會留意到,買大閘蟹時,店員通常附上一包紫蘇葉,叮囑蒸蟹時要加紫蘇葉同蒸。為什麼這捆紫綠色又不起眼的紫蘇葉要和蟹一起蒸煮呢? 驅風散寒 行氣寬中 相傳在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投宿客棧時,遇到一群青年在比賽吃螃蟹,空殼堆滿了桌子。華佗上前勸說:「螃蟹吃多了會腹痛,還可能有生命危險呢。」青年沒有理會,繼續大吃特吃。半夜,幾個吃螃蟹的青年突然肚子痛,有的痛得在地上打滾。由於當時未知此病的治療方法,華佗苦惱萬分。忽然,華佗想起有次採藥,看到小水獺吞吃了一條魚,肚子撐得像個小鼓;牠一時下水,一時上岸,顯得很難受。後來,牠爬到岸上吃了些紫色草葉,不久後便沒事了。華佗心想,那紫色草葉能解魚毒,一定也能解蟹毒。於是,他立即喚醒弟子採些紫色的草葉,煎湯給青年服下。少頃,青年肚子果然不痛了。華佗想了想,這種紫色草藥,病人吃了它腹中舒服,就叫它紫舒(音類蘇)吧! 《長沙藥解》記載:「蘇葉辛散之性,破寒凝,而下冲道,擴胸腹而消脹滿。」對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的食物,例如蝦、蟹、蠔、蜆等有殼海鮮,紫蘇葉都有一定幫助,它經常用來驅風散寒,行氣寬中,和解因魚蟹等發物而引起皮膚痕癢或腸胃不適。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詠恩(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會員、註冊中醫) Read more

頭皮牛皮癬被誤診為濕疹 慘現脫髮問題?中醫教你重新辨別兩大常見頭皮疾病

衛生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全港約有兩萬名患者飽受額頭、頸、手肘及頭皮牛皮癬困擾,但坊間對此病的認識不多,有患者初期自以為,甚至被醫生誤診為濕疹而誤用治療方式,以致出現脫髮問題,嚴重影響外觀,對患者造成身心創傷。為何不少患者及醫生都會將頭皮牛皮癬誤以為是頭皮濕疹?德善健髮顧問醫師兼皮膚專科中醫師潘子剛醫師表示,雖然兩症都會在皮膚表面形成紅腫及痕癢,但其症型及發病機理卻大相逕庭。 Read more

【膽固醇】大閘蟹蟹膏愈多膽固醇愈高 解構食蟹3大禁忌 痛風、懷孕等4類人士忌吃

【明報專訊】大閘蟹一年當造一次,鮮美蟹膏真的避之則吉嗎?有說蟹與柿相剋,又有指吃蟹時不能喝酒,孰真孰假?中醫指蟹寒涼,營養師又說蟹含高膽固醇,明明含豐富蛋白質、鈣質兼低脂,卻被標籤為「不利健康」。蟹,真的如此「邪惡」嗎?怎樣才可驅寒解毒?膽固醇攝取上限早已取消,來一個大閘蟹放題也不怕超標?專家解構關於食蟹的3大禁忌問題,還有痛風、懷孕等哪4類人士不適合食蟹呢? Read more

【食物過敏】戒口治濕疹 慢性過敏走漏眼 食物加熱減低過敏原性(養生帖)

【明報專訊】海鮮、芒果、牛羊肉、燒鵝等都列在耳熟能詳的濕疹戒口清單上。雖然不少人中西醫雙管齊下,但濕疹並未得到根治,特別是兒童患者,濕疹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睡眠和心情,加上各種各樣戒口,令孩子發育明顯遲緩。而問題癥結便是戒口。   相關文章: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食物加熱 減低過敏原性 食物過敏分急性和慢性,英國過敏協會調查顯示,人群中50%可能存在各類慢性過敏,而急性過敏者只有1.5%。急性過敏多數表現在皮膚、呼吸道和腸道;而慢性過敏則會影響人體各組織器官。海鮮帶來皮膚紅腫痕癢的急性反應,很容易引起我們的重視,但日常食物引起慢性過敏則常常被忽視。其中最容易引起兒童過敏反應的包括牛奶、雞蛋和小麥麵包。牛奶中的酪蛋白、乙種乳球蛋白,蛋白中卵白蛋白、卵類黏蛋白,都是變態反應原。長期進食這類食品誘發持續過敏狀態,不但引起皮膚炎症,牛奶過敏甚至會誘發血小板減少、腸出血等。 對於防不勝防的日常飲食過敏,如何應對呢?原來加熱可減低大多數食物的變應原性,胃酸和消化酶也有助減少食物過敏。同時戒口要有的放矢,最好先通過檢測了解自己對什麼食物過敏,選擇低過敏原的食物,並通過烹飪加熱等方法減低過敏原性。中醫認為,過敏體質除了先天因素外,與脾胃有關,通過健脾祛濕、清熱解毒也有望預防和緩解皮膚過敏徵狀。   ◆ 清熱祛濕湯 材料:綠豆150克、海帶100克、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豬脊骨250克、生薑3片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做法: 1. 薏米、赤小豆和綠豆分開浸泡半小時洗淨 2. 冷水3碗煮綠豆,煮沸後先取出綠色湯水備用 3. 海帶浸泡及洗淨,豬脊洗淨汆水 4. 綠豆及其他材料以12碗水煲約2小時,混合綠色湯水飲用   文:董爽(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課程統籌主任、註冊中醫)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皮膚突然變得紅腫、出疹兼痕癢,究竟是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癩」)來襲,或是濕疹(Eczema)發作?雖然蕁麻疹與濕疹都屬皮膚敏感,徵狀也有相似之處,但其實兩者的成因、病理,以至治療方法都截然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患者若能找出致敏源頭,便有機會減低復發機會,甚至與皮膚敏感說「拜拜」! Read more

分辨熱痱與濕疹 熱痱可觸動濕疹大發作 患者注意汗水積聚身體要散熱

【明報專訊】皮膚出現紅疹,又痕又癢!究竟是熱痱還是濕疹呢?成人「長熱痱」是否常見?熱痱水、冰濕紙巾,甚至牙膏,是否處理熱痱良方?有皮膚專科醫生指出,要分辨是熱痱還是濕疹,可從疹塊分佈位置入手;一般而言,熱痱常出現在被衣物包裹的地方,如胸口、背脊等;而濕疹較常見於關節內側。另外,濕疹的疹塊會較大,邊界較模糊,不像熱痱可看到一粒粒分散(discrete)的紅點,濕疹表面更常有脫皮狀况。至於要避免長熱痱和誘發濕疹,又有何方法呢?中西醫話你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