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明報專訊】鼻敏感在香港頗普遍,花粉症則較少見。日本的花粉症盛行,更稱為「國民病」,常見由柳杉和柏樹的花粉引起過敏反應。東京都政府預測,今年春季花粉量比去年同期高出2.7倍,到日本旅行要小心花粉症嗎?香港花卉展覽周五開鑼,身處繽紛花海,要提防花粉症來襲嗎?(編者按:究竟引發兩症發作的致敏原有何分別?有研究指空氣污染都有可能令花粉症發作,如何減少發作和紓緩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徵狀呢?) 致敏原有不同 鼻敏感:塵蟎、動物毛髮 花粉症:花粉刺激 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針對鼻敏感和花粉症,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李立言指出,過敏性鼻炎即鼻敏感,分為全年性和季節性過敏。主要由塵蟎、霉菌、動物毛髮、昆蟲等致敏原引起;至於花粉症,通常由花粉導致。 花粉過敏,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李立言解釋,當致敏原(花粉)刺激身體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並黏附在肥大細胞上,下次再接觸致敏原時,已帶有IgE的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引起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鼻癢等徵狀,有時還會導致過敏性結膜炎,出現眼睛發癢、流眼水等。另外,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在花粉症致病機制同樣起重要作用。當人體接觸到花粉時,淋巴細胞產生細胞因子可刺激嗜酸性粒細胞生成,使其釋放化學物質引發過敏徵狀。 相關閲讀:【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風力傳播花粉細而輕 較易吸入引發花粉症 花粉症與花粉的傳播方式、環境、遺傳基因等因素息息相關。香港教育大學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偉展表示,植物為了繁殖下一代,花粉通常要從一株植物傳播到另一株植物,過程稱為授粉。部分植物能夠自花授粉,有些是靠風力或昆蟲動物作為傳播媒介。 藉風力傳播授粉的植物(風媒花),花粉產量一般較多,而且細小和輕,甚至小至2.5微米,肉眼看不見(一條頭髮直徑約70微米)。風媒花外表通常不豔麗且沒香味,例如松樹、白樺、白千層、楓樹等,花粉依靠風力在空中飄散,相對容易被吸入體內,從而誘發花粉症。 以昆蟲傳播花粉的植物(蟲媒花)如玫瑰、牽牛花、蘭花等,大多顏色豔麗或芳香撲鼻,從而吸引昆蟲。雖然蟲媒花都可能引起花粉症,但由於花粉粒一般較大、重而黏,所以難以在空氣中飄散,不至於引致花粉症大規模流行。 在日本,花粉症罪魁禍首主要是柳杉和柏樹。根據東京都福祉保健局資料,幾乎全年都有不同種類植物傳播花粉,其中柳杉傳播期約在2月初至4月下旬,柏樹則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左右。遊客春遊日本會患上花粉症嗎? 父母皆過敏 子女遺傳機率約30% 李立言表示,不是人人都對花粉過敏。花粉濃度高低是誘發花粉症的外在因素,而遺傳基因是主要內在因素。花粉症有一定遺傳傾向,如果父母一方有過敏性疾病,子女過敏機率約10%;如果父母雙方皆有過敏,子女就有約30%的機率出現過敏。 相關閲讀:全港首個脫敏免疫治療研究 證有效治療合併過敏症 改善鼻敏感、濕疹、哮喘病情 建議:戴口罩、抗組織胺藥物傍身助止痕、打噴嚏 數據顯示,哮喘患者同時較易患上敏感性鼻炎,李立言建議他們到花粉症流行地區或花卉展,可佩戴口罩阻擋花粉,並帶備抗組織胺藥物,有助止痕及控制打噴嚏、流鼻水徵狀,約30分鐘見效;嚴重的話可能需要類固醇噴鼻劑,通常連續使用5至7天才見效,建議哮喘患者在出發前1、2星期開始使用。如出現花粉過敏徵狀,一般在遠離致敏原後1至2日即可減輕徵狀。 賞花眼看手勿動 繡球花汁液有毒 李偉展補充,花卉展覽通常展出繽紛豔麗的蟲媒花,花粉較大,通常要靠近嗅聞才會吸入花粉,所以遵守賞花禮儀,眼看手勿動,不要觸摸或摘下花朵,加上戴口罩,已可減低致敏風險,市民去花卉展覽不必太憂慮。 特別一提,賞花除了小心花粉,也要提防有毒花卉。今屆花卉展以繡球花為主題花,繡球花的汁液有毒,世界各地均有因修剪繡球時意外接觸汁液而引起過敏性皮炎的個案,日本曾有餐廳誤把繡球葉入饌導致數人食物中毒。過敏者應避免直接接觸繡球花的汁液,市民亦不要為「打卡」而壓爛繡球花,以免有毒汁液流出。 知多啲: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 花粉症,顧名思義與花有關,理論上在花草樹木繁茂的郊區更常見?答案可能不是。即使生活在市區,亦不一定倖免於花粉症。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偉展解釋,空氣中污染物如塵蟎和廢氣都是致敏原,會刺激呼吸道引起不適,而空氣污染亦會使花粉症更嚴重。今年發表於科學期刊PLOS ONE的研究發現,城市化和空氣污染可能會增加白樺樹花粉的過敏原濃度,並影響蛋白質結構,導致蛋白質的過敏度增加,可能令花粉症更常發作。 郊區兒童較少過敏 此外,交通污染可能會使花粉症惡化,因為車輛會揚起灰塵,混合花粉並在空氣傳播,使其更容易接觸到人們的眼睛、鼻和喉嚨。當受污染的花粉再次黏附在污染物,便會增加花粉的致敏度。 李偉展續指,多項研究發現,與城市的兒童相比,生活在郊區或常接觸農場的兒童較少患上過敏症。2000年刊於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的研究指出,奧地利農場的兒童患花粉症、哮喘和過敏症機率較低,原因可能是他們從小親近大自然,對花粉產生免疫耐受(immunotolerance),免疫系統漸漸「適應」特定抗原,但長大後突然接觸就未必獲得免疫耐受。 中醫意見:按穴茶飲 扶正固本改善鼻鼽 中醫並無「花粉症」、「過敏」的名詞,但根據臨牀表現可歸類於鼻鼽(類似過敏性鼻炎)、癮疹(相當於風癩,又稱蕁麻疹)等範疇。從中醫角度,花粉症的主要表現是癢,譬如眼鼻和皮膚痕癢等。註冊中醫潘咨遐指,癢多因風邪引起,瘙癢位置游走不定,尤其春天多風、秋天氣候乾燥,容易引發皮膚癢。花粉症不一定是皮膚瘙癢,部分患者可能會打噴嚏、咳嗽、流鼻水等。 中醫認為,花粉症患者的體質大多屬於肺、脾、腎虛,衛表不固(人體防禦系統不足),當受風寒或風熱夾雜花粉的外邪入侵,容易造成體內邪正相爭,導致肺氣宣降功能失常。肺主氣且通調水道,調節全身氣機和水液運行;同時,肺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若肺氣不宣,就未能正常發揮各種生理功能,外邪容易從口鼻、皮毛入侵,引發花粉症。 治療花粉症,中醫以扶正、固本、祛邪為主。中藥以外,還會用針灸和天灸治療。此外,按壓相關穴位(見圖)可改善花粉症徵狀,用拇指或食指按摩,用力適度,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約2至3分鐘。 桑葉菊花薄荷茶 清熱明目 最後,潘咨遐介紹「桑葉菊花薄荷茶」,有助紓緩花粉症引起的鼻子不適,飲用前建議先諮詢中醫。 材料:桑葉6克、杭菊花9克、薄荷3克、熱水150毫升 做法:用水浸泡10分鐘,再用熱水冲 作用:疏風清熱、明目通竅 註:G6PD患者不要加薄荷;孕婦慎服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Read more

衛生處方: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你知幾多?

空氣污染——每年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主題是「空氣污染」。空氣污染不單影響上呼吸道,污染物還會深入肺部、心臟和腦部。(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世界許多地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空氣污染。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90%的人每天呼吸受污染的空氣。空氣污染無處不在,無論你在哪裏居住,可能都無法逃離。   約90%人每日吸污染空氣 很多人以為空氣污染只會影響上呼吸道,例如令鼻子及喉嚨痕癢、或咳嗽一兩聲。事實上,空氣中的細微污染物可以突破身體防線,深入呼吸和循環系統,損害肺部、心臟,甚至腦部。 常見的空氣污染物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和懸浮粒子,它們多與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有關,例如來自交通運輸和發電上。燃燒化石燃料會產生及排放含有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及懸浮粒子的廢氣,而臭氧則是由廢氣中的氮氧化合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陽光下產生的化學反應而形成。我們有時會感覺下午的空氣特別差,可能是因為臭氧濃度通常在下午時段較高。   長期接觸 降呼吸系統抵抗力 視乎接觸的濃度與時間長短等,空氣污染對健康的潛在影響有很多。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臭氧會刺激眼睛、鼻、咽喉及呼吸道的黏膜。這些空氣污染物亦會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病情惡化,長時間接觸可能會減弱肺部功能,以及降低呼吸系統抵抗疾病的能力。研究亦顯示,接觸臭氧可導致哮喘患者發作。   懸浮粒子增肺癌風險 空氣污染物之中,最影響健康的可能是懸浮粒子,通常縮寫為PM。直徑為10微米或更小的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可以進入肺部;對健康損害更大的是直徑為2.5微米或以下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它們非常微小,只有人類頭髮直徑的六十分之一,可以透過肺氣泡進入血液系統。長期吸入這些懸浮粒子可能會加大患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的風險。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主題正是「空氣污染」,旨在呼籲各界採取行動,共同應對這個現今其中一個最大的環境挑戰。最後,在政府多管齊下處理空氣污染的同時,希望大家也出一分力,在日常生活減低能源消耗,例如在不需要時把冷氣機、燈和電腦關掉,外出時適當地選擇步行、騎單車及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助減少空氣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減低空氣污染相關疾病的風險。 為了向市民提供適時及有用的空氣污染資料,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推出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以便採取適當的個人預防措施,保障健康。有關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的資料,可瀏覽環保署網頁(www.aqhi.gov.hk/tc.html)。市民亦可參閱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網頁(www.chp.gov.hk/tc/content/9/460/3557.html),了解更多有關空氣污染對健康影響的資料。   相關文章: 譚談健康:空氣污染傷腎 空氣污染增患口腔癌風險 瘤言情深:地球很危險? 勿被飲食謬誤所困 電子煙 無助戒煙反上癮 【有片】電子煙、「女人煙」無咁傷? 慢阻肺病照樣上門   文:馮安兒(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高級醫生(環境衛生及毒物安全監察)) Read more

譚談健康:空氣污染傷腎

【明報專訊】我們知道,空氣污染對人的心臟、氣管、肺等健康有很大影響,但原來腎臟也不能倖免。美國腎病期刊最近刊登的研究報告,發現空氣污染會對腎臟健康造成很壞的影響。 ▲空氣污染——美國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患上腎病、腎衰竭和洗腎病人的比例都會隨污染程度而增加。(資料圖片) 有毒物質經呼吸入肺入血 大家時常聽到的懸浮粒子(PM2.5),是指懸浮於空氣中的固體或液滴,它非常微小,直徑是小於或等於2.5微米(um)。它在空氣中的濃度,是用來量度空氣污染程度的一個指標。這種懸浮粒子由於非常微細,通常可以在空氣中停留很長時間,不會下墜。因此,當我們呼吸時,便會把這些微粒吸入體內,積聚在氣管或肺部,影響健康。 科學家現在認為,懸浮粒子由於體積微細,很容易附着有毒或有害的物質,好像重金屬,例如鉛、鋅、砷、鎘等,這些重金屬都是由工業排放出來的廢料,甚至可能附着有毒的微生物等。透過呼吸,我們把這些懸浮粒子吸入體內,它們很有可能透過肺部的氣體交換,進入血液,從而帶來健康問題。 污染嚴重地區 腎病患者增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進行一個大規模調查研究,他們運用不同數據,包括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空氣污染數據,以及美國軍人(包括退伍軍人)的健康資料比較調查,研究對象約有240萬人;同時,他們採用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衛星資料,研究各地區空氣污染的嚴重程度,做了比較和同樣的研究,竟發現兩組不同研究數據得出相同的結論——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病人患上腎病比例、腎功能衰退比例、需要洗腎病人比例,都隨着空氣污染的程度而大幅增加。這個研究結果非常重要,空氣污染中懸浮粒子,原來對我們的腎臟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影響。所以,乾淨的空氣是非常重要的。 核能發電當然亦有安全問題、核廢料處理問題,但傳統的火力發電、用煤炭發電帶來的空氣污染,健康影響也非常嚴重,空氣污染對我們的健康有着不可輕視的影響。這個也是台灣討論是否要非核家園,或要以核養綠的其中一個可以考慮的視角。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空氣污染增患口腔癌風險

台灣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高濃度空氣污染,尤其是PM2.5的懸浮粒子,或與口腔癌風險增加有聯繫,是歷來首次有公開研究提出這說法。研究結果刊登於《調查醫學期刊》。 研究人員分析了台灣的官方癌症、衛生、保險和在1998年至2011年全台灣共66個空氣監測站的官方空氣質素數據,當中潛在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臭氧和懸浮粒子等。研究人員取得482695份平均年齡為40歲的男性志願者的醫療紀錄,分析他們接觸潛在危險污染物的程度,另外剔除吸煙和嚼檳榔等已知致癌因素。結果顯示,隨著PM2.5濃度變高,台灣男性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會相應增加,臭氧亦有影響,但程度不及PM2.5。 外界早知PM2.5等空氣污染物會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健康有害,撰文學者發表聲明指,這項有龐大樣本數據的研究是首次將口腔癌與PM2.5聯繫起來。 (綜合報道)

Read more

【肺癌】從來不吸煙不飲酒 為何患上肺癌?肺細胞長期發炎加速癌症形成

【明報專訊】愈來愈多肺癌病人是非吸煙人士。這些病人都會問:自己從來不煙不酒,為何會患上肺癌呢?近年生物醫學研究發現,肺癌成因和肺部某些細胞發炎有關。無獨有偶,中醫認為肺癌病人大多是肺陰虛、肺有火。如何貫通中西醫兩方面的知識,減低患肺癌的風險呢? 不煙不酒為何患上肺癌?肺細胞發炎「助攻」引發癌症 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症,可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 ‧癌症初始期(tumour initiation) ‧癌症啟動期(tumour promotion) ‧癌症發展期(tumour progression) 癌細胞3個變異階段 正常肺細胞出現基因突變 正常細胞要變成侵略的癌症細胞,必先經過這3階段變異。假如任何情况能夠阻斷這3個階段的變異,癌細胞便會消滅於萌芽,不能發展成傷害身體的癌症。最容易理解是第三階段癌症發展期,當細胞變異到了最後階段 ,最後守住關口的便是身體免疫力。假如免疫力不足,不能制止癌細胞衝破第三階段,便會形成真正的癌症。 第一階段癌症初始期,主要和細胞的基因變異有關。第二階段癌症啟動期,研究發現與細胞組織發炎密切相關。 相關閲讀:【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煙草致癌物傷肺細胞 長期發炎加速形成癌症 以肺癌為例,傳統認知是減少吸煙就會減低肺癌風險,因為煙草內有很多致癌物,這些致癌物會損傷正常肺細胞基因,引起肺細胞基因突變。隨病人年紀愈大和吸煙年數愈長,身體的基因修復機制不能夠完全回復煙草致癌物所引起的基因破損,正常肺組織細胞產生了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就像街道的垃圾,當垃圾愈積愈多,但清道夫人數卻愈來愈少,垃圾堆積便會臭氣熏天),使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這便是第一階段的癌症初始期。 但如果只有第一階段基因突變的肺細胞,沒有第二階段的癌症啟動期「助攻」, 這些變異細胞不能完全形成為癌症。以往並不肯定什麼在「助攻」, 但現在研究發現組織發炎便是第二階段的助攻。原來當肺細胞長期發炎,會吸引巨噬細胞(tumour associated macrophage)走到發炎細胞內,這些在肺部的巨噬細胞會不斷分泌發炎因子,可以促進原本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基因變異肺細胞,加速生長變成癌症。 研究:藥物抑發炎因子 減肺癌風險 幾年前發表的一個大型研究(CANTOS trial),研究本來目標是透過一種免疫球蛋白去抑制體內一種發炎因子(interleukin 1 beta,下稱 IL-1β),希望用這一種藥物減低重複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因為由冠動脈阻塞引起的心肌梗塞,和血管有炎症有很大關係)。這個大型研究無意中發現,研究參與者注射了藥物壓抑IL-1β減低身體發炎,肺癌發生機率隨之也降低;而且用藥劑量愈大,肺癌發生率愈低。這無意中證實了,臨牀上若能夠壓抑肺部發炎,確實是可以減少肺癌的發生(當然不能夠用這隻藥去治療肺癌)。 回到非吸煙人士身上,究竟他們為什麼會患上肺癌呢?在香港,不少非吸煙人士所患的肺癌通常是帶有獨特基因變異,最常見是EGFR基因突變。這類肺癌廣為人知的是,可以利用針對EGFR突變的標靶藥來治療。那麼,EGFR這一類基因突變為何會在肺細胞出現?答案雖然未完全清楚,但近來研究發現可能和年紀大基因破損有關;亦即是說不像吸煙人士般接觸了特別的致癌物,而是肺部細胞修復正常基因突變細胞的能力,隨年紀大機能減退。近來甚至有研究發現,在沒有肺癌的人抽取一些肺組織細胞來檢測,正常肺組織細胞也可以帶有EGFR基因突變。那麼,即是說不是單有EGFR基因突變,就一定會出現肺癌。 相關閲讀:【世界無煙日】吸煙令患癌風險大增 電子煙無助戒煙反上癮 中西醫戒煙有法 PM2.5微粒可致肺部發炎 原來另一關鍵是空氣污染。空氣中PM2.5微粒會引起肺部發炎,促進第二階段的癌症啟動期。PM2.5微粒在大氣中的濃度愈高,出現這一類EGFR肺癌的機率也愈高。這項結果無論是在實驗室老鼠當中,或是在公共衛生統計學方面都有相對的研究支持。所以空氣污染引起肺部發炎,可能是肺癌一個主要的成因。 另外,吸煙同時間影響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因為吸煙一方面提供致癌物,引起第一階段的基因變異,也直接導致肺部長期發炎。 中醫理論:養肺良方:睡眠足忌吃辣 郊外做運動 中醫藥方面,一直以來中醫認為肺癌病人是肺陰虛、有虛火。肺有虛火,轉換到現代術語,其實就是肺有長期發炎的意思。 肺有虛火的症狀,包括長期乾咳、喉嚨乾、皮膚乾,以及容易受外邪感染。中醫認為利用簡單食療,例如:沙參、麥冬、梨,是簡單養陰降火的方法。另外,降肺火要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吃辛辣和熱氣食物,避免經常發怒。這些生活調適轉換到現代醫學也有根據,因為充足睡眠能夠協助修補DNA破損(第一階段),經常吃高熱量等熱氣食物會促進細胞發炎(第二階段),所以中西醫藥有時確實是一脈相承。 中醫養肺的方法還包括常到郊區做運動。所謂肺氣需要舒張,就是說要多到郊區空氣好的地方,多做深呼吸的運動,促進肺部健康。這與練氣功的人,要在人流低的郊區練功,道理如出一轍;避免吸入城市中的污染空氣,確實是可以減低肺部發炎。 有趣的是,傳統智慧選購房屋時,一般也不希望在最繁忙的大街,反而喜歡靜中帶旺,甚至在郊區選購大宅。原來確實是有健康的意義在其中。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你還在戴口罩是焦慮?習慣?羊群心理?分析3大重要因素(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口罩令解除了,許多市民仍然選擇戴口罩,為什麼呢?這種現象背後,反映我們對健康和安全的擔憂和防範意識,以及戴口罩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習慣。(編者按:市民繼續戴口罩的3大重要因素是什麼呢?焦慮?日常習慣?羊群心理?且看逐一拆解。)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3大因素:戴口罩予安全感和保護感 減焦慮 首先,焦慮是影響市民繼續戴口罩的一個重要因素。疫情期間,口罩成為了我們防範病毒的重要工具。對於一些人來說,戴口罩已經成為一種安全感和保護感。口罩的防護作用得到廣泛認可,人們意識到戴口罩有效減少病毒傳播的風險,而除了新冠病毒,口罩亦能防止流感等病毒傳播。因此當口罩令解除後,有市民可能擔心病毒再次傳播,選擇繼續戴口罩以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 戴口罩如刷牙洗臉 成生活一部分 其次是日常習慣,就像刷牙、洗臉一樣。戴口罩可以減少空氣污染和塵埃帶來的不適,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功用。因此,即使口罩令解除,許多人仍然習慣戴口罩,因為它已經成為生活中一部分。而且,之前購買的口罩還沒有用完,市民可能出於實際考慮而繼續佩戴。 羊群心理:傾向跟隨大眾行為免被弧立 另一個因素是羊群心理。羊群心理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指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情况下,傾向跟隨大眾的行為和看法。在過去一段日子,戴口罩已成為社會共識。因此,當口罩令解除初期,大部分市民會先觀察其他人有沒有除下口罩。當還有很多人在戴口罩時,其他人也會跟隨,以避免被排斥和孤立。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社交、面容焦慮 戴口罩減不安 對於一些社交焦慮患者來說,戴口罩可以減低社交焦慮,減輕他們在人群中的不適和緊張,減少他們對別人關注和評價的擔憂,可更加自在。因此,即使解除了口罩令仍然選擇戴口罩。 另外,面容焦慮也是有些人繼續戴口罩的原因之一。面容焦慮是指對自己外表和形象感到不安和不滿,這心理現象在缺乏自信的人中容易出現。戴口罩可以遮蓋面部,減輕這些人對外表和形象的焦慮和不安。 總的來說,市民已習慣了戴口罩,現在要改變可能需要一點時間。相信隨着大家對疫情的恐懼減輕,戴口罩的人將愈來愈少,進一步使其他人也跟隨。大家對除下口罩的不習慣,相信亦會隨時間慢慢適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關注小兒哮喘留意咳嗽氣促喘鳴徵狀 及早治療增「斷尾」機會

哮喘是常見兒童疾病之一,若幼童出現咳嗽、氣促、喘鳴等徵狀便需分外注意。養和醫院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吳國強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中指出,如沒有及時處理已出現的徵狀,有機會嚴重影響兒童身心發展,嚴重更可致命,因此建議及早求醫,以助有效控制病情,減低哮喘發作機會。哮喘是一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一般由感染或過敏引起,例如氣管發炎、病毒感染,或經接觸花粉、塵等致敏源而引致。吳國強醫生指出,哮喘的病徵是氣管收窄,患者容易出現反覆咳嗽,特別會在晚上「咳醒」,運動時容易感到氣促及胸悶, 醫生透過聽診能聽出「hehe 」聲的喘鳴現象。 小兒哮喘若失控 日後患慢阻肺病機會增 家族遺傳是其中一個兒童患上哮喘的風險因素。假如母親患有哮喘,子或女患上哮喘的風險比其他兒童大兩倍;父親患有哮喘,兒子患上哮喘的風險大四倍。吳醫生表示,母親懷孕時吸煙、接觸二手煙及處於空氣污染的環境等,有機會影響胎兒氣管發育而導致氣管構造較窄;未滿38周的早產嬰兒亦較常有氣管狹窄的問題,出生後較容易因感染而出現喘鳴現象。如果兒童在三歲前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而導致患有細支氣管炎,也會引致喘鳴,增加患上哮喘的機會。 吳醫生引述研究指出,30%兒童會在三歲前出現喘鳴,以及半數兒童會在六歲前出現喘鳴,而這些有喘鳴的兒童當中,有40%會在六歲後發展成哮喘。如病童未能有效控制哮喘病情,他們長大後會有較高風險演變為成人哮喘,甚至慢性阻塞性肺病,屆時可能連簡單走路亦會氣喘。 量化病情有助調節藥物劑量 要有效控制哮喘,需要準確監察病情的變化。吳醫生表示,由於部分兒童的哮喘徵狀不明顯,因此需透過峰值呼氣流量測試(PEF)來量度哮喘的控制情況。患者向峰速計的管道用力吹氣以測試氣流速,假如早晚兩次測試結果相差兩成或以上,即代表哮喘病情控制欠佳。 對於不能用力及快速地呼氣的兒童,可使用強制震盪技術(Forced oscillation technique)來量度正常呼吸下的氣管阻力,以判斷氣管有否收窄;或可測量呼出的一氧化氮含量,以了解氣管發炎程度,醫生可按結果調節藥物劑量。此外,病童或其家長每日填寫哮喘日記,記錄每日病情狀況及用藥習慣,亦是重要的診斷和監察的工具,有助量化病情,讓醫生調整藥量。 類固醇是治療哮喘的重要藥物,不少家長或擔心有許多副作用。吳醫生解釋,哮喘藥主要是吸入式藥物,類固醇劑量是口服藥的百分之一,屬安全劑量,而且藥物直接用於氣管,而且不會進入身體循環。兒童吸入藥物後,可漱口清潔口腔,有助進一步減低藥物副作用。氣管發炎是引發哮喘的重要因素,但患者未必有明顯徵狀。吳醫生強調,家長如因兒童停止咳嗽、感覺上有好轉而停藥,此舉會對病情控制有重大影響,因為持續無徵狀的發炎會導致氣管的平滑肌及上皮組織增厚,令氣管內空間收窄,減低哮喘「斷尾」機會。病童需要持續三個月至半年無徵狀,做運動及吃冷凍食物都沒有不適,醫生才會因應情況,考慮開始減藥。 遠離致敏源增強氣管健康 患哮喘的兒童氣管敏感,容易受外來刺激令哮喘發作。吳醫生提醒,良好的生活環境有助控制哮喘病情,因此家人切忌在家中吸煙及燒香,煮食時要關上廚房門,以阻隔燃燒時產生的污染物。如家中有人吸煙,可考慮使用裝設高效濾網(HEPA)的空氣清新機。家中若有飼養貓狗亦要小心,如兒童已患上哮喘或對貓狗過敏,應盡量避免貓狗跳上病童的睡,以免受貓狗毛髮刺激氣管而引起哮喘;不過,幼兒如在兩歲前已曾接觸貓狗,則有助身體適應,減低患哮喘的風險。 吳醫生指出,運動可增強氣管健康,幫助肺部發展,更有助哮喘「斷尾」,建議兒童應多做需要應用雙臂的運動,例如乒乓球及羽毛球等運動。然而,他提醒病童在做運動前15分鐘應使用氣管舒張劑,或在運動前一小時服食「孟魯司特(Montelukast) 」,防止運動期間引發哮喘。此外,不論是進行運動或戶外活動,出門前要留意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避免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室外環境做運動。 奉行健康飲食亦相當重要,建議每星期進食三至四餐深海魚及適時曬太陽,攝取足夠維他命D及奧米加3脂肪酸;每日進食兩份生果及三份蔬菜,可依照「彩虹飲食」來選取蔬果進食,有助攝取充足抗氧化物;亦要避免進食過量餐桌鹽及豉油,保持氣管健康。如兒童有偏食情況,應及早跟醫生商量,以判斷是否跟食物敏感有關,否則應確保兒童有均衡飲食。 Read more

兒童哮喘難斷尾?家長注意:及早診斷、勿自行停藥 7個預防貼士

哮喘是常見的兒童疾病之一,患者早於兩、三歲已可能出現咳嗽、喘鳴及呼吸不順等徵狀,尤其多見於運動或大笑大哭過後,若沒有適當處理或輕視這些徵狀,有機會嚴重妨礙孩子的身心發展,甚至致命。有醫生指出,有部分家長因擔心吸入式類固醇的副作用或認為孩子的徵狀稍為緩減,便自行停藥,惟孩子的氣管炎症根本從未「清零」,有機會令氣喘不斷復發,或致哮喘斷尾無期。 Read more

【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肺癌為本港癌症的頭號殺手,根據醫管局數字,每年新增的確診個案平均約有5000人,病發率僅次於腸癌。不少肺癌患者由於在病情初期未必會出現病徵,甚至X光檢查亦無法發現,往往病情已屆後期才能確診。然而,現時已推出不同療法,按病人的病情及需要來選用,冀能穩定病情免於惡化,延長存活期,或有望根治。 Read more

上呼吸道感染|學童爆發個案續增 6 成涉幼稚園、幼兒中心 周六起停課 梁子超:與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有不同

本港近日爆發的上呼吸道感染個案,截至今(12日)早9時半,衛生署共錄得171宗,超過1900人受影響,其中101宗、即近六成涉及幼稚園、幼兒園暨幼兒中心或幼兒中心,局方非常關注,情況令人憂慮。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在港台節目中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與上呼吸道感染的傳播途徑不同,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疾病,而引致感染的病毒已經風土化,一般會透過飛沫、接觸或空氣等傳播。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今宣布全港幼稚園及幼兒中心本周六(14日)起暫停面授課堂或服務14天至11月27日。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