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從來不吸煙不飲酒 為何患上肺癌?肺細胞長期發炎加速癌症形成

【明報專訊】愈來愈多肺癌病人是非吸煙人士。這些病人都會問:自己從來不煙不酒,為何會患上肺癌呢?近年生物醫學研究發現,肺癌成因和肺部某些細胞發炎有關。無獨有偶,中醫認為肺癌病人大多是肺陰虛、肺有火。如何貫通中西醫兩方面的知識,減低患肺癌的風險呢? 不煙不酒為何患上肺癌?肺細胞發炎「助攻」引發癌症 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症,可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 ‧癌症初始期(tumour initiation) ‧癌症啟動期(tumour promotion) ‧癌症發展期(tumour progression) 癌細胞3個變異階段 正常肺細胞出現基因突變 正常細胞要變成侵略的癌症細胞,必先經過這3階段變異。假如任何情况能夠阻斷這3個階段的變異,癌細胞便會消滅於萌芽,不能發展成傷害身體的癌症。最容易理解是第三階段癌症發展期,當細胞變異到了最後階段 ,最後守住關口的便是身體免疫力。假如免疫力不足,不能制止癌細胞衝破第三階段,便會形成真正的癌症。 第一階段癌症初始期,主要和細胞的基因變異有關。第二階段癌症啟動期,研究發現與細胞組織發炎密切相關。 相關閲讀:【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煙草致癌物傷肺細胞 長期發炎加速形成癌症 以肺癌為例,傳統認知是減少吸煙就會減低肺癌風險,因為煙草內有很多致癌物,這些致癌物會損傷正常肺細胞基因,引起肺細胞基因突變。隨病人年紀愈大和吸煙年數愈長,身體的基因修復機制不能夠完全回復煙草致癌物所引起的基因破損,正常肺組織細胞產生了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就像街道的垃圾,當垃圾愈積愈多,但清道夫人數卻愈來愈少,垃圾堆積便會臭氣熏天),使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這便是第一階段的癌症初始期。 但如果只有第一階段基因突變的肺細胞,沒有第二階段的癌症啟動期「助攻」, 這些變異細胞不能完全形成為癌症。以往並不肯定什麼在「助攻」, 但現在研究發現組織發炎便是第二階段的助攻。原來當肺細胞長期發炎,會吸引巨噬細胞(tumour associated macrophage)走到發炎細胞內,這些在肺部的巨噬細胞會不斷分泌發炎因子,可以促進原本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基因變異肺細胞,加速生長變成癌症。 研究:藥物抑發炎因子 減肺癌風險 幾年前發表的一個大型研究(CANTOS trial),研究本來目標是透過一種免疫球蛋白去抑制體內一種發炎因子(interleukin 1 beta,下稱 IL-1β),希望用這一種藥物減低重複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因為由冠動脈阻塞引起的心肌梗塞,和血管有炎症有很大關係)。這個大型研究無意中發現,研究參與者注射了藥物壓抑IL-1β減低身體發炎,肺癌發生機率隨之也降低;而且用藥劑量愈大,肺癌發生率愈低。這無意中證實了,臨牀上若能夠壓抑肺部發炎,確實是可以減少肺癌的發生(當然不能夠用這隻藥去治療肺癌)。 回到非吸煙人士身上,究竟他們為什麼會患上肺癌呢?在香港,不少非吸煙人士所患的肺癌通常是帶有獨特基因變異,最常見是EGFR基因突變。這類肺癌廣為人知的是,可以利用針對EGFR突變的標靶藥來治療。那麼,EGFR這一類基因突變為何會在肺細胞出現?答案雖然未完全清楚,但近來研究發現可能和年紀大基因破損有關;亦即是說不像吸煙人士般接觸了特別的致癌物,而是肺部細胞修復正常基因突變細胞的能力,隨年紀大機能減退。近來甚至有研究發現,在沒有肺癌的人抽取一些肺組織細胞來檢測,正常肺組織細胞也可以帶有EGFR基因突變。那麼,即是說不是單有EGFR基因突變,就一定會出現肺癌。 相關閲讀:【世界無煙日】吸煙令患癌風險大增 電子煙無助戒煙反上癮 中西醫戒煙有法 PM2.5微粒可致肺部發炎 原來另一關鍵是空氣污染。空氣中PM2.5微粒會引起肺部發炎,促進第二階段的癌症啟動期。PM2.5微粒在大氣中的濃度愈高,出現這一類EGFR肺癌的機率也愈高。這項結果無論是在實驗室老鼠當中,或是在公共衛生統計學方面都有相對的研究支持。所以空氣污染引起肺部發炎,可能是肺癌一個主要的成因。 另外,吸煙同時間影響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因為吸煙一方面提供致癌物,引起第一階段的基因變異,也直接導致肺部長期發炎。 中醫理論:養肺良方:睡眠足忌吃辣 郊外做運動 中醫藥方面,一直以來中醫認為肺癌病人是肺陰虛、有虛火。肺有虛火,轉換到現代術語,其實就是肺有長期發炎的意思。 肺有虛火的症狀,包括長期乾咳、喉嚨乾、皮膚乾,以及容易受外邪感染。中醫認為利用簡單食療,例如:沙參、麥冬、梨,是簡單養陰降火的方法。另外,降肺火要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吃辛辣和熱氣食物,避免經常發怒。這些生活調適轉換到現代醫學也有根據,因為充足睡眠能夠協助修補DNA破損(第一階段),經常吃高熱量等熱氣食物會促進細胞發炎(第二階段),所以中西醫藥有時確實是一脈相承。 中醫養肺的方法還包括常到郊區做運動。所謂肺氣需要舒張,就是說要多到郊區空氣好的地方,多做深呼吸的運動,促進肺部健康。這與練氣功的人,要在人流低的郊區練功,道理如出一轍;避免吸入城市中的污染空氣,確實是可以減低肺部發炎。 有趣的是,傳統智慧選購房屋時,一般也不希望在最繁忙的大街,反而喜歡靜中帶旺,甚至在郊區選購大宅。原來確實是有健康的意義在其中。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肺癌】早期無病徵 57%新症屬第四期 「大包圍」檢測基因 精準狙擊晚期肺癌

【明報專訊】人體已知的基因有2萬多種,其中不少和肺癌有關,若這些基因出現突變,有可能引起不同種類的肺癌。肺癌是本港的頭號癌症及頭號殺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2019年有5575宗肺癌新症,比10年前上升約 27%;引致死亡個案有4033宗,可見肺癌死亡率相當高。掌握愈多關於基因突變與肺癌的關係,就能幫助愈多病人。 時至今日,肺癌有很多治療方法。肺癌可分4期,第一、二期屬於早期,腫瘤比較細小,視乎病人意願、年紀、腫瘤實際位置等,只要情况許可,基本上可以手術切除,是治療早期肺癌最有效方法。第三期屬於局部晚期,首先需要替病人做基因檢測,看看會否和某些基因突變相關,以判斷是否適合使用標靶藥(有時會加入化療或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第四期屬於晚期,腫瘤已出現轉移,主要會採用化療,以及在檢測到基因突變之下使用標靶藥,或化療和免疫治療的組合治療。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早期無病徵 57%新症屬四期 簡單來說,若確診時已是第四期肺癌,決定治療方案的主要關鍵是:有否出現基因突變。而早期肺癌並無病徵,在2019年新症中,約57%初次確診時已是第四期。以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EGFR陽性為例,若確診肺癌時已屬第四期,並檢測出EGFR陽性,現時會以第一或第二代標靶藥作為一線治療,但部分病人用藥1年後或出現抗藥性,需改用第三代標靶藥。 隨藥物和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我們注意到,肺癌治療已出現了「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s)。舉例說,一名肺癌病人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院方替他做基因檢測,結果沒檢測到基因突變,因此不會使用標靶藥。然而,本港公立醫院為肺癌病人提供的基因測試,只包括較常見的3種:EGFR、ALK、ROS1。只要沒檢測出這3種基因突變,就會視為不適合使用標靶藥。那麼,有多少肺癌個案和這3種以外的基因突變有關,卻被拒諸標靶藥或其他適切療法以外? 免費提供逾300種基因測試 為了找出答案,把更精準的治療模式引進前線腫瘤門診,幫助肺癌患者及醫生掌握治療方向,香港大學醫學院聯同政府及私人機構,合作推出「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佔整體個案約82%。這計劃目標是在醫管局轄下7間癌症中心,招募1800名合資格的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免費提供全面癌症基因檢測,即涵蓋和肺癌相關的300多種基因。 參與這計劃的病人接受檢測之後,醫生可掌握更多病人資訊,從而為病人度身訂做最適切的治療方案。舉例說,若檢測出病人有EGFR、ALK、ROS1以外的基因突變,在現有10多種標靶藥中可能有適合他們使用的,有助他們控制癌症病情及延長存活期。 個案:揪出隱性基因突變 度身訂做治療方案 一名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確診時發現肺部右下葉有一粒4.3厘米腫瘤,且轉移到淋巴結、肝、胸膜、骨、腦。病人到過不同私家醫院接受基因檢測,但都找不到和肺癌相關的基因突變,所以開始了化療和免疫治療組合的方案。最近參加「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檢測後發現他身上有隱性基因突變,主要是EML4-ALK 融合(變體 3a/b),在之前的檢測中並沒有發現。 這結果改變了他的治療方案,能夠接受較精準及個人化的標靶藥物治療。 文:李浩勳(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副教授)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化療傷身?標靶、免疫治療更好? 抗癌三大療法 各擅勝場 精準醫學:建基因組數據庫 尋肺癌觸發成因 透過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除了為病人提供精準診斷和治療,亦期望達到以下目標: 1. 期望計劃所得的數據,奠定本港臨牀基因組數據庫的基礎,可以對比亞洲或外國的肺癌病人,基因突變有無明顯分別,從中找出會否因為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包括吸煙等,引致不同肺癌演變,甚至觸發肺癌。 2. 希望找到在亞洲尤其是香港肺癌病人身上,除了EGFR、ALK、ROS1這3種基因突變,還有哪些和肺癌關係較密切,從而探討公立醫療需否把更多基因納入為常規檢測。若發現和肺癌關係密切但過去未受重視的基因,未來在學術上或製藥工業上的研究也多一個方向,長遠幫助更多肺癌病人。 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 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全面癌症基因檢測」,詳情可致電9500 2757或電郵至nsclcgen@hku.hk,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的研究團隊查詢,篩選結果由醫生決定。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肺癌為本港癌症的頭號殺手,根據醫管局數字,每年新增的確診個案平均約有5000人,病發率僅次於腸癌。不少肺癌患者由於在病情初期未必會出現病徵,甚至X光檢查亦無法發現,往往病情已屆後期才能確診。然而,現時已推出不同療法,按病人的病情及需要來選用,冀能穩定病情免於惡化,延長存活期,或有望根治。 Read more

【水煙害處】與口腔癌、肺癌、食道癌相關 影響心血管及生殖系統 注意吸食1小時水煙=100至200支煙 戒煙有法

【明報專訊】香港人的吸煙率(2019年約10.2%)雖為全球最低的地區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另類煙草如:電子煙、加熱煙、水煙卻被吹捧成潮流;尤其是水煙,有蘋果味、士多啤梨味,吸引不少年輕人躍躍欲試。專家指出,水煙害處不亞於煙支,吸1小時水煙等同吸100至200支煙,同樣可致癌!有研究證實水煙與多種癌症相關,包括口腔癌、肺癌、食道癌等,對心血管系統、生殖系統等亦有影響。新年伊始,是時候扚起心肝戒煙,找回健康! Read more

【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明報專訊】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昨日公布本港最新癌症數字。2019年本港癌症新症再達新高,錄得超過3.5萬宗,按年上升3.1%,其中肺癌新症按年增加6.2%,是自2012年以來再次超越大腸癌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且57%患者確診時已達第四期,是香港最致命的癌症。致命癌症排名首三位依次為肺癌、大腸癌及肝癌,合共佔癌症死亡總數逾半。至於有「沉默殺手」之稱的胰臟癌新症個案在本港顯著增加,2019年已躍升為本港第11位最常見癌症,該年錄得946宗新症,按年增10.6%,而過去10年新症累積升幅達九成,升幅比乳癌更大。 Read more

肺結節不等同肺癌 定期監察適時跟進 及早發現病變

肺癌一直是本港癌症的頭號殺手,部分港人在體檢中發現肺部有小於3厘米的結節,便擔心是肺癌先兆,或未經詳細診斷便急於進行切除手術。有呼吸系統科醫生指出,肺結節不等同肺癌,兩者不能畫上等號。肺結節十分常見,而且大部分屬良性,患者只需定期監察結節的變化,便能及早發現異常病變,毋須動輒採用手術切除肺組織,以免影響肺功能。 Read more

【世界無煙日】世衛鼓勵新冠疫情下立即戒煙 呼吸系統科醫生:吸煙易出現鼻竇炎、慢阻肺病 增肺癌風險10倍以上

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世界衛生組織(世衛)將2021年的主題訂為「承諾戒煙」(Commit-to-quit),鼓勵全球吸煙人士在新冠疫情下立即戒煙。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今年用「疫境同行.無煙起步」做主題,配合無煙日舉辦推廣計劃,呼籲市民一齊支持「無煙跑服日」,今日著跑服或運動服同多做運動,由運動做起,一齊投入無煙健康生活。委員會亦會安排流動宣傳車同街站,在6月走訪多區宣傳,聯同無煙代言人「咪點我」,一齊「砵」走煙癮同二手煙,還會向市民免費派發限量檸檬同無煙宣傳品。檸檬被視為最佳天然戒煙法寶之一,含有豐富維他命C,有助刺激唾液分泌,不但可紓緩戒煙時常見嘅退癮徵狀,例如口乾、精神難集中等,亦增強免疫力,甚至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Read more

肺結節莫非肺癌來襲? 正確診斷、定期監察肺部 隨時可免「一刀切」

照肺發現有細小的結節,很多人都擔心是肺癌來襲或日後會變成腫瘤,於是未經詳細診斷便急不及待打算進行手術切除肺組織,是否必須呢?其實肺結節(nodule)十分常見,而且大多屬良性,尤其是體積愈細小的結節,風險愈低,患者通常只需定期監察結節的變化,便能及早發現異常病變。動輒無辜「一刀切」掉肺葉,隨時有傷及肺功能的可能,甚至影響日後生活。 Read more

【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癌症屬本港的頭號殺手,罹癌人數按年攀升,然而及早透過適當的檢查發現癌症,則可盡快介入治療,以延長存活率,甚至有機會根治。不過,癌症篩查五花八門,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等都有個別的篩查方法,應如何選擇呢?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素懷醫生解釋,決定接受哪一種癌症篩查前,都應先諮詢醫生,因為醫生會按照每位病人的個別背景,基於7個高危因素,針對性地建議相對合適的篩查項目,惟需注意癌症篩查只適合無任何病徵人士的檢測,身體出現任何不適,應盡早諮詢醫生,以安排檢查及治療。 Read more

【肺癌】早期肺癌不易察覺 免疫治療增患者希望

【肺癌】「配音王」譚炳文日前因肺癌病逝。根據香港癌症資料中心2017年的統計數字顯示,每年肺癌發病個案有逾5000人,肺癌仍是本港十大癌症的頭號殺手。有專科醫生指出,由於肺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病徵,故有約八成患者,因出現病徵而確診時往往已屬肺癌晚期。究竟肺癌的成因、治療方法是什麼呢?可以預防嗎?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