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明報專訊】胃食管反流病(俗稱「胃酸倒流」)在全球非常普遍,現時亞太地區有10%至15%人患有相關疾病,惟藥物不能完全根治。中大研發一款以無線供電的電子支架,透過非入侵方式經口腔植入食道,通過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研發團隊稱,計劃未來6至12個月內改進電子支架原型,期望兩年內可進行人類臨牀研究。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6個典型症狀:胸口灼熱、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咳嗽、口苦 中醫:飲食不節壓力大肝胃不和 電子支架置入食道  通過電刺激治胃酸倒流 團隊曾於活豬做實驗,發現電子支架可持續提供電刺激,從而有助增加食道下括約肌的壓力,防止胃酸倒流,活豬在進食時亦無出現吞嚥困難。相關研究結果已在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並已申請美國專利。 非入侵方式 用內窺鏡可取回 參與研發的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陳啟楓稱,以往一些入侵手術如腹腔鏡胃底折疊術及磁環增強術等,存一定感染風險,新研發的無線供電電子支架則可透過特製工具經口腔植入食道,相對風險減少;電子支架可回收,用內窺鏡就能取出,比一般手術安全。 中大領導研發的無線供電電子支架由具彈性的醫用食管支架、液態金屬天線,以及可伸縮的柔性脈衝發電器組成。研發團隊解釋,液態金屬的熔點低和容易導電,在人體體溫下保持柔軟狀態,令電子支架可隨食道蠕動變形,柔性脈衝發電器則具高伸展力及有穩定性能,在食道蠕動下亦可提供穩定雙相電流刺激。團隊亦設計了體外可穿戴式無線供能線圈,液態金屬天線可穿透人體組織收集能量,為體內電子支架供電。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3個常見特徵 嚴重可致肺炎、缺水 「嚥」得是福(姿治通鑑) 曾做活豬實驗 盼兩年內臨牀研究 陳啟楓稱,團隊未來會研究將電子支架結合壓力感應器,用作生理評估,並將病理數據實時調整電刺激參數以達精準治療。他說,技術亦可用於胃腸道其他部位或其他有自然孔洞器官。團隊稱現時研究未涉及人體,期望兩年內臨牀研究。 Read more

【胃酸倒流】6個典型症狀:胸口灼熱、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咳嗽、口苦 中醫:飲食不節壓力大肝胃不和

【明報專訊】暴飲暴食、進食太多難消化食物?壓力過大、憂思過度?原來都可以導致胃酸倒流,中醫稱此為「吐酸」,在臨牀上常見。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刺痛、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慢性咳嗽、口苦等。病機主要與五臟中的肝、脾失調有關,以致影響飲食運化功能。通過內服中藥,調整飲食作息,理氣和胃,可改善胃酸倒流帶來的不適。 相關文章: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胃酸倒流6個症狀 飲食不節 壓力過大 肝胃不和 胃酸倒流的具體病理,主要涉及連接胃與食道的賁門過度鬆弛、關閉不緊,以致胃液和胃中未消化的食物很容易通過賁門往上逆流;以及由於胃腸蠕動功能紊亂,或因肥胖、懷孕等導致腹脹、腹壓過大,胃酸及胃內容物就可能被推擠出胃部,進入食道,形成胃食道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年齡增長、吸煙、飲酒、精神壓力、高脂或高糖飲食等,都會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中醫認為吐酸其中一種常見病因與肝胃不和有關,屬實證。由於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進食太多難消化食物;或情志不舒,如壓力過大、憂思過度等,可導致食滯胃腸或肝氣鬱結。當肝臟負責調暢氣機的功能受影響,肝失疏泄,氣機運行不暢,便可形成氣滯,妨礙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胃氣以降為順」,若因氣機阻滯引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便可出現噯氣、呃逆、反酸、嘔吐等問題。患者會出現胸悶、腹脹、惡心、食慾不振、身體兩側脹痛(脅痛)、時常唉聲嘆氣、舌色暗、舌面上可見瘀斑瘀點等。 要改善因肝胃不和而引起的吐酸,需要疏肝、理氣、和胃,減輕脹氣,幫助消化。常用的中藥包括柴胡、枳殼、厚朴、佛手、陳皮、炒麥芽等;中藥方劑則包括柴胡疏肝散、平胃散等。 過食生冷 脘腹受寒 脾胃氣虛 另一種常見吐酸原因是脾胃氣虛,屬虛證。由於年老體衰,或過食生冷、脘腹受寒等,以致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的能力欠佳,即使正常飲食也有可能出現消化不良。當食物停留在消化道的時間增加,便會產生大量氣體,導致脘痞腹脹,增加吐酸風險。而且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胃氣虛,可引致肌肉鬆軟,升提乏力,患者不僅會感覺體力不支、肌肉不實、易倦乏力,如果消化道的肌肉也因氣虛而變得鬆弛無力,也會增加胃氣上逆造成吐酸的機率。 脾胃氣虛者在臨牀上的典型症狀,包括神疲體倦、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身體浮腫、語聲低微乏力、食少、容易腹瀉等。診舌時可見舌體腫脹或胖大,以致舌邊滿佈齒痕,舌苔質地潤滑。 要改善因脾胃氣虛而引起的吐酸,需要健脾補氣,輔以行氣,促進消化功能,增加氣力,升提舉陷。常用的中藥包括黃芪、黨參、白朮、砂仁等;中藥方劑包括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對應貼士:改善坐姿 預防吐酸 要預防胃酸倒流,飲食要定時,不要暴飲暴食。食物選擇方面應少吃油膩、太甜、辛辣、生冷等刺激食物,如肥肉、甜點、辣椒、凍飲、咖啡、濃茶等,以及容易產氣的難消化食物,如米粉、即食麵、果仁、薯仔、豆製品、奶製品等。也建議患者少食多餐,多吃瓜類及深綠色蔬菜,戒煙酒。用餐時不要狼吞虎嚥,要慢慢進食,把食物充分嚼碎才吞下,可減輕腸胃的負擔,幫助消化。晚餐不宜吃得太急太飽,用餐後最好等2、3小時才上牀睡覺,以免在睡覺時因胃氣脹及消化力減慢、肌肉放鬆,加上平臥的姿勢而誘發胃酸倒流。 相關文章:哮吼症初期症狀如感冒 狗吠般的咳嗽聲嚴重影響兒童呼吸 了解哮吼症的5個常見警號 亢奮動怒焦慮 肝火上炎 除調整飲食習慣外,調暢情志對防治胃酸倒流也十分重要。精神過於亢奮、動怒、焦慮緊張,易引起肝火上炎或氣機鬱滯。根據五行「木剋土」的規律,肝木過盛將會過度遏制脾土的功能,造成胃酸過多、脹氣、胃腸動力減慢。因此對平日容易焦慮緊張的人來說,鼓勵他們學習鬆弛減壓,檢視壓力源頭,並嘗試改變看待事物的態度,以紓緩精神壓力。用餐後不宜馬上做緊張的活動,如埋首工作、玩電子遊戲等,建議可輕鬆散步15至20分鐘,配合深呼吸、輕柔按摩腹部的動作,促進消化。 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就是要注意日常的姿勢。如經常坐在太軟的椅子、沙發、睡牀上,或者長時間寒背、躬身、收腹,因為下腹的壓力增加,或會妨礙消化,有可能引起脹氣和胃酸倒流。因此平日應留意坐着時要把腰板挺直,以理順氣機。而坐墊硬度亦宜保持適中,不宜太軟,避免坐下時身體過於凹陷,影響筋骨和腸胃健康。 拆解迷思:胃酸過多直接湧出? 很多人以為當胃酸過多時,胃酸便會直接湧出胃部而造成胃酸倒流,其實並不正確。真正原理是當胃酸過多時,會刺激胃壁黏膜導致炎症反應,除可引起痛楚外,更會妨礙消化功能,造成脹氣。當消化道的壓力過大時,胃內的胃液、氣體及內容物便有可能通過賁門逆流到食道,甚至造成惡心、噯腐吞酸等。 中醫認為胃酸過多主要與「肝旺脾虛」有關,治療宜清瀉肝火,兼理氣和胃,常用方劑如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或由中藥浙貝母、海螵蛸(烏賊骨)組成的偏方「烏貝散」,有安胃制酸的功效。 相關文章:【健康減肥】假期暴食?肥胖、消化不良、便秘怎辦?專家教你有營飲食慎防三高、脂肪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胃酸倒流】症狀:胃酸上湧、火燒心 了解胃酸倒流成因、併發症和治療 肥胖不良飲食習慣是元兇?(醫學滿東華)

【明報專訊】胃酸倒流症狀包括:胃酸湧上食道或喉嚨、火燒心……等。從事設計的阿強(化名)受胃酸倒流困擾,影響日常工作及休息。他嘗試過市面上的制酸藥物,惟情况時好時壞,於是前來求診。因他的症狀較嚴重,遂建議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並安排胃鏡檢查,發現他因胃食管反流病引致食道發炎。 Read more

【消化不良】胃氣脹、胃痛、胃酸倒流 氣滯皆因暴飲暴食、思慮過度?中醫教改善脾胃氣滯

【明報專訊】胃氣脹、胃痛、胃酸倒流等毛病臨牀上十分常見,中醫認為與體內「氣」的運行失調有關,以致影響脾胃正常運化飲食及水液的功能。通過中藥、針灸等治療,配合食療養生,有助改善氣機運行,擺脫消化不良之苦。「氣機」是中醫術語,是指氣的運行機制,包括氣的升、降、出、入四方面。維持生命功能的「氣」遍佈全身,五臟六腑、筋骨、關節、皮毛等要發揮正常功能,均有賴於氣的濡養,以及氣機運行暢順。人體氣機以暢通為貴,如果運行失常,就是氣機失調。氣滯與胃脹、胃痛、胃酸倒流等消化不良症狀有關常見氣機失調有氣陷、氣滯、氣逆三類。三者之中,氣滯與胃脹、胃痛、胃酸倒流等消化不良症狀密切相關。導致氣滯其中一個原因是暴飲暴食、過量進食肥甘厚味,或跌仆損傷積瘀,又或寄生蟲、異物、體內砂石增生等阻塞,引起食積、痰濁、瘀血等,這些病理產物會妨礙氣的正常運行。 Read more

【食道癌】死亡率高 常見病徵吞嚥困難 注意5大高危因素:吸煙、嗜酒、長期胃酸倒流

【明報專訊】食道癌不是常見癌症,但相對其他癌症死亡率較高,而且病發率於高危群組特別高,故不能掉以輕心。其實大部分食道癌都有病徵,但因為病人不察覺,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機會。醫學界目前對食道癌成因未有定論,但以下5大高危因素不得不注意,尤其是有胃酸倒流,更應及早處理。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2019年共有386宗食道癌新症,在本港最常見癌症中排第20位,男性較為普遍,有301宗;女性有85宗。長者病發比率一般較高,發病年齡由30多歲開始,最高峰為65至70歲。值得留意是,食道癌死亡率極高,於2020年導致318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2.1%。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10位。 Read more

【濕疹與壓力】出現月經不準、胃痛、胃酸倒流?情志不舒引發嚴重濕疹(醫食因緣)

【明報專訊】年輕貌美的A小姐,一臉倦容,眼周黯黑,因濕疹問題求診。她飽受濕疹之苦已經多年,最近一年大學畢業進入Big 4工作後濕疹加劇了,她伸手出來給我把脈,手指皮膚滿佈傷口及脫屑。問診了解到她的作息狀况,她每晚放工回家已是凌晨3點,梳洗上牀已是5點,早上9點起牀再返工,持續了幾個月。 Read more

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速、壓力大,胃痛、胃氣、消化不良等情况十分常見,但背後隱藏的問題或可大可小,絕不能輕視!常見的三大消化系統疾病包括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究竟病徵有何不同?要治療或預防又有什麼方法呢? Read more

【痛症】留意胸痛警號 成因多隨時與心臟病、肺部感染、胃酸倒流有關

胸痛或俗稱「心口痛」泛指胸部、頸部、上腹等位置,出現痛楚、壓力,甚至窒息或麻痺等不適感覺。胸痛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徵狀,與心臟、肺部等相關的疾病都有機會引致胸痛,所以「心口痛」的出現可能是一個警號,市民切勿輕視。 Read more

胃痛?胃酸倒流?十二指腸潰瘍?查找病因 勿亂服藥致反效果

胃痛十分常見,成因有很多,例如可能是焦慮、緊張和不安而引起的心理性胃痛,亦可以是胃有問題而引起生理性胃痛,例如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酸倒流,以至消化不良,甚至可能是與胃無關,而是膽石、胰臟及心臟病所引起的上腹痛,令人誤以為是胃痛作怪。要治療胃痛最緊要查找病因,對症下藥,若胡亂服藥,隨時引致反效果,令胃更傷!     養和醫院駐院醫生曾尚賢醫生表示,醫生面對胃痛求診者,必須要詳細問診,包括症狀出現多久、有沒有特別的起因等,而胃痛發生的時間,有可能也帶來一點病因的提示。   胃痛時間提示病因 「若是半夜痛,好有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有些人開始時懷疑是胃痛,但痛楚慢慢移往右下腹,結果發現其實是盲腸炎;有時吃完肥膩食物後疼痛,則有機會是膽出了問題或者消化不良;至於吃飽後立即痛呢?則可以是胃潰瘍所致。」   曾醫生又稱,如果胃痛的出現,是在做運動或追巴士等情况下出現,則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若在考試季節或緊張時有胃痛,則多與心理有關。   止痛藥僅可紓緩 亂服更傷胃 出現胃痛時,如何處理呢?不少人都會自行服用止痛藥或胃藥,但曾醫生提醒,此舉往往效果不彰。   他解釋,普通的止痛藥如撲熱息痛,或可以稍為紓緩一些痛楚,但卻未能針對問題根源所在,故實際幫助不大,但若使用強力止痛藥如骨科止痛藥,則會更胃更「傷」。至於胃酸抑制劑亦只對與胃酸引起的胃部不適發揮效用,若因其他原因,也不會見效。   服藥後吐鮮血或嘔吐 必須立即求醫 他以胃潰瘍為例,成因很多時都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藥只是紓緩痛楚,需要處方抗生素才能有效處理;心理引起的胃痛則要從減壓及調整生活入手改善。因此他提醒市民,若服用普通藥物後症狀依舊,甚至是胃痛更嚴重或出現一些危險症狀,例如吐鮮血或咖啡渣嘔吐物、大便有黑水等,便應該盡早求醫處理。   根據英國的NICE臨牀指引,若病人接受臨牀檢查及服藥後,症狀仍持續,便需要進一步接受檢查,包括照胃鏡及驗血等,以釐清胃的狀况,以免錯失發現嚴重潰瘍、出血及癌症等危重疾病的機會。但若照胃鏡後仍沒有發現,而醫生有疑慮,便可能需要以超聲波及電腦掃描等檢查其他器官。   5個護「胃」貼士 要遠離胃痛或紓緩胃部不適,便要從日常飲食習慣做起,好好護「胃」,曾醫生有以下建議: 。平日盡量減少食用難消化的食物,以免消化不良; 。不要吃宵夜,會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進食時速度慢一點、食物咬碎一點,也不要吃得太飽; 。胃痛不適時,切記要少食多餐,以減輕胃部負擔; 。有些人特別容易有胃痛,例如煙民、長期飲酒及經常服用止痛藥的人,更需要加倍注意飲食。 腸胃毛病系列 Read more

茶粿熱量比較 1個眉豆蝦米茶粿=1碗飯 花生芝麻餡高脂 糯米高GI控血糖人士注意

【明報專訊】清明節原來都有應節小食。俗稱「清明仔」、「清明粄」的茶粿本是供奉先祖的祭品,現已成為常見的傳統美食。外皮煙韌,餡料豐富多樣,鹹甜各有捧場客。然而,1個手掌大的茶粿已接近1碗飯的熱量!想應節該選哪些餡料,美味之餘又不會使熱量、糖分超標?吃完黏黏糯糯的茶粿,選配哪些茶飲消膩解滯呢?(編者按:需管理血糖升幅的人士,茶粿含糯米,升糖指數[GI]較高,若吃過茶粿後要注意什麼呢?另見附表:鹹甜茶粿熱量比較。) 鹹甜茶粿熱量比較 1個眉豆蝦米茶粿=1碗飯 茶粿歷史悠久,由傳統無餡的雞屎藤,到現在出現不同口味餡料的茶粿。註冊營養師梁曦允指:「餡料多數分鹹甜兩款,鹹的有眉豆、蝦米、白蘿蔔、菜脯等材料,而甜就有花生、芝麻、椰絲。」新派茶粿還會以紅豆、南瓜、紫薯、斑蘭等作餡。 各種口味的茶粿,熱量可相差1倍。梁曦允參考網上食譜,比較不同茶粿的熱量。鹹茶粿中,以眉豆蝦米口味熱量最高,主要材料是眉豆與蝦米,並以五香粉、油、鹽、糖等調味,「(1個手掌大的茶粿)外皮連同餡料,有約205千卡熱量(即每100克約202千卡),大約等於1碗飯」。她解釋,蝦米和眉豆皆蛋白質豐富,眉豆還含高澱粉質,因而將熱量推高。 白蘿蔔茶粿熱量低 蝦米加菜脯推高鈉含量 至於白蘿蔔茶粿,因材料中白蘿蔔佔的比重較高,本身熱量較低,所以製作的茶粿熱量亦較低。梁曦允比較兩款白蘿蔔口味的茶粿,一款以白蘿蔔、冬菇、蝦米、瑤柱、葱頭、碎豬肉等作餡,每100克熱量約117千卡;另一款白蘿蔔菜脯口味的茶粿則加入白蘿蔔、菜脯、蝦米、蝦皮、葱頭等,每100克熱量約136千卡。 鈉含量方面,3款鹹茶粿每100克均逾300毫克,尤以白蘿蔔菜脯口味最高鈉。「元兇」除了蝦米,還有經醃製的菜脯,1個茶粿含有接近400毫克鈉,佔成年人建議的每日鈉攝取量(2000毫克)的五分之一。 花生芝麻高脂 比鹹茶粿多1倍 至於甜茶粿,最常見花生芝麻味的熱量最高,每100克有近230千卡。「花生、芝麻、椰絲本身脂肪高,15克餡料已有5.5克脂肪,相等於1茶匙油,脂肪量比鹹茶粿多1倍。」熱量較低之選有南瓜或紫薯餡,每100克分別約126及141千卡,「(這些食材)煮成蓉後一般不會再大量調味,只加少許糖提升甜度,脂肪量近乎零」;紅豆餡熱量相對較高,尤其是日式紅豆蓉,一般會預先加入較多糖,每100克茶粿的熱量約189千卡、糖含量33.9克,比花生芝麻餡的糖含量(每100克28.1克)更高,吃1個(40克餡料)相等於2粒方糖。 糯米較高GI 控血糖人士限吃1個 「食材選擇上,較推薦白蘿蔔、眉豆、瑤柱、唐芹等,不建議加入菜脯和肥豬肉。」眉豆蝦米味的茶粿雖然熱量較高,但撇除蝦米,眉豆本身低脂,而且富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與同樣是乾豆類的紅豆相比,因為製作成鹹食,毋須加大量糖調味,相對健康。甜食方面,南瓜、紫薯餡較可取,紅豆則建議自己煮,以天然代糖取代白砂糖,大大減少糖的攝取量;花生芝麻口味則不建議多吃。 「對於要管理血糖升幅的人而言,茶粿含糯米,升糖指數較高,而且1個茶粿的分量亦不小,建議最多吃1個。」吃過茶粿後亦需相應扣減正餐的澱粉質、鈉質等,避免超標。 相關閲讀:【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中醫意見:雞屎藤祛風除濕 艾草改善虛寒 時近清明,草藥雞屎藤、艾草當造,常加入茶粿之中,將糯米外皮染成草綠色,故茶粿又得「青團」之名。 寒底、孕婦 慎吃雞屎藤 從中醫角度,雞屎藤及艾草的性味、藥效有較大差別。註冊中醫郭瑩瑩表示,雞屎藤味甘微苦,性味平和,是南方民間常用藥材之一,具有祛風除濕、消食化積、解毒消腫等功效,特別是香港天氣潮濕,在春夏交界時很多人漸漸出現濕熱問題,服用性味平和而又能清濕熱的雞屎藤相當合適,「惟要注意體質虛寒,即長期怕冷、疲倦、手腳冰冷、容易腹瀉等人士需盡量少吃,因大量雞屎藤會令他們感到難受,甚至愈來愈寒」。另外,雞屎藤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孕婦避免大量服用。 艾草則恰恰相反,味苦辛,性溫,芳香化濕,常用於治療虛寒的疾病,「比如艾草藥浴、艾灸等,能紓緩長期因寒導致的關節疼痛、經痛等問題」。大量服用有溫補作用,所以不適合虛熱或實熱體質的人士服用,有可能引致咽痛、失眠、便秘等上火的不適症狀。不過,茶粿所含的藥材量很低,故毋須過於擔心。 糯米黏稠難消化 普洱助消食 茶粿主要材料是糯米,一不留神吃得太多容易消化不良,腹脹難受。郭瑩瑩指,糯米味甘性溫,益氣健脾,適當服用具有養胃的功效,但因其性質黏稠難以消化,臨牀上常見患者大量食用糯米後,出現腹脹、胃酸倒流等不適,不可多吃,尤其是腸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更需要留心。若食完茶粿感到腹脹或消化不良,建議服用消食化滯的茶飲,例如陳皮、山楂、荷葉等,而紅茶、黑茶如普洱發酵度高,有助消食,適合大部分人。 相關閲讀: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茶飲食譜:菊花品種多 功效各不同 清明掃墓,最常見是菊花。除此之外,菊花也常用於泡茶,當中功效你又知幾多?註冊中醫孫頴儀指菊花性微寒,有疏風散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恰好踏入春季,正是最佳的養肝季節,適合飲用菊花茶。 體寒或胃寒 不宜每天飲菊花茶 菊花有不同種類,如黃菊、白菊、胎菊、洋甘菊等,功效各有不同。 「白菊和胎菊比較接近,兩者都是清熱解毒、養肝明目,可紓緩喉嚨痛;黃菊擅長疏散風熱,更適合應對風熱感冒;洋甘菊則比較特別,有助降血糖及血壓,還可紓緩頭痛及經痛。」不過菊花性味偏涼,體寒或胃寒、容易肚瀉人士不建議每天飲菊花茶,這個季節可飲用祛濕茶,以粟米鬚、陳皮、冬瓜籽和山楂焗茶,有利水祛濕,同時達解滯作用。 而在營養學角度,註冊營養師梁曦允指,「菊花和洋甘菊均含豐富的類黃酮、多酚類抗氧化物,兩者都具抗炎、抗氧化功效」。菊花可減低疲勞、幫助放鬆。當用於皮膚上,有研究發現有助減低黑色素與色斑;至於洋甘菊,除了可減低腸胃不適,「當中有一款叫芹菜素的類黃酮素,可助大腦放鬆,更易入眠」,亦可紓緩焦慮、抑鬱的情緒。不過,無論是菊花茶抑或洋甘菊茶,都不建議過量飲用,尤其是本身對花過敏的人。 「市面上最常接觸到的菊花飲品,定是紙包菊花茶,選擇時應留意糖分。」梁曦允指市面上大部分紙包菊花茶都加糖,以一款蜜糖菊花茶為例,每100毫升含9.6克糖,一包375毫升則有36克糖,喝畢一整包,以每日攝取2000千卡熱量的成人為例,已達世衛建議的每日游離糖攝取量上限(不多於50克)七成!建議選擇低糖版本,「再健康一點,可用花茶包冲茶,就能做到無糖」。 泡茶清肝明目 解毒化滯 註冊中醫郭瑩瑩推介2款茶飲,助清肝明目,清熱解毒,消食化滯。 ■.消滯山楂陳皮茶 材料(1人分量): 山楂3粒、陳皮6克、熱水適量 步驟:藥材以熱水冲洗乾淨,加入約80℃至90℃水泡10至15分鐘即可,能回冲多次飲用 ■.清熱金銀花菊花茶 材料(1人分量): 菊花6克、金銀花6克、甘草3克、冰糖、熱水適量 步驟:洗淨材料,放入茶壺,加熱水,按喜好加冰糖;糖尿患者不放冰糖 文:陳真紀、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