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MailBox】食得鹹多 腎功能衰退

【明報專訊】問﹕我一家都偏愛較濃味及偏鹹的食物,不少朋友都提醒我吃太鹹的食物會引致腎虧,究竟兩者有關連嗎? 答﹕如果腎功能下降,我們會稱之為「腎功能衰退」,嚴重的話甚至要洗腎或換腎。將「飲食過鹹」與「腎功能衰退」兩者聯繫起來,這個說法不無道理。 增加高血壓風險 臨牀上引起腎功能衰退,甚至需要洗腎的成因,最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及腎炎。鹽分太高的飲食會增加腎臟的負荷;同時間,也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以及令高血壓患者的情况惡化,而高血壓正是腎功能衰退其中一個主因。因此,如果閣下和家人都有高鹽飲食的習慣,最好先檢查一下血壓,如有血壓高就要小心留意了。 至於糖尿病所引起的腎功能衰退,原因是高血糖令血管硬化及微絲血管病變,從而損傷腎小球。如果血糖控制得宜,可大大減低出現腎功能衰退的機會。但如血糖時常超標,若干年後就會惡化成腎衰竭了。 疲倦作悶 已是腎衰竭末期 而腎炎有多個不同種類、不同的徵狀,部分種類的腎炎會嚴重至影響腎功能,甚至導致腎衰竭,所以也應及早發現及求醫。 不過,腎功能衰退幾乎毫無病徵,部分病人可能出現小便有泡或血尿等徵狀。不少病人往往到接近末期腎衰竭的階段才有疲倦乏力和作悶作嘔的徵狀,此時已需要長期洗腎。因此關心腎功能的讀者,除了定時量度血壓,每年亦可找醫生抽血及接受尿液檢查,以準確了解自己的腎功能。 文﹕曾廣源(腎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糖尿病患者最怕要戒甜、戒口「無啖好食」?其實更令患者擔心的是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背後有機會增加患上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糖尿腎等併發症的風險!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由2021開始至2013年的活動主題便是「讓糖尿病患者獲得護理」(Access to Diabetes Care),呼籲大眾關注糖尿病者的日常血糖水平監測、調節血糖水平的藥物、健康飲食、運動及心理支援等範疇。事實上,只要日常做好管理血糖、按醫生處方依時服藥,注意運動作息,患者同樣可以生活如常! 要預防糖尿病,應保持適當體重和腰圍、均衡飲食、恆常運動且遠離煙酒。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應遵從醫囑控制血糖,預防出現各種併發症。(網上圖片) 糖尿病常見併發症: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糖尿腎等 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有眼科專科醫生指,糖尿上眼發病初期有可能是完全沒有病徵,患者眼睛不紅不痛、視力亦不受影響;不過,一旦視力出現模糊,病情可能已屬中至後期!原來,香港每100名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三分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上眼,當中部分患者的視力已受到影響,需要跟進和治療。糖尿病患者應如何減低糖尿上眼的風險呢? 【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部分糖尿病人平日沒有留意足部狀况,有些中年糖尿病患者直至糖尿足發生傷口感染,出現腳腫及發燒入院,才知道自己患病。亦有病人因為細菌入侵趾骨造成骨髓炎,最後甚至要截除腳趾保命。足病診療師提醒患者,若發現雙腳有傷口但不覺痛、手指腳趾等出現麻痺或針刺等異常感覺、走短路程容易感疲倦、腳部冰冷等,就要提高警覺,小心是糖尿足來襲! 【糖尿病併發症】血糖失控易引發心臟病 糖尿病患者風險增2至4倍 及早控制三高為上策 有研究指出,成年糖尿病患者比無糖尿病人士,其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會高約2至4倍。而「三高」中的血壓高及血脂高,與糖尿病亦是息息相關……如及能早發現及控制糖尿病病情,除了可穩定血糖水平,亦間接降低了患上「三高」及心臟病的風險。 【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在香港,大約每10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當中多達三至四成患者因糖尿影響腎臟而出現「糖尿腎」,卻因為過程悄然無聲,令患者的腎臟在不知不覺間受損,最終或因腎衰竭而要洗腎甚至換腎。腎功能喪失後便無法逆轉!如能及早察覺,患者可以轉用一些有助保護腎臟的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加上改善生活習慣,如戒煙、減肥等,有助預防和延緩腎功能衰退。 【糖尿病】注意兒童糖尿病3大病徵 尿頻夜尿體重減 研究: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患脂肪肝風險可能增加 小朋友都有機會患上糖尿病?現時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平均每月有7名兒童確診糖尿病。兒童糖尿協會發現本港一型或二型糖尿病兒童確診人數持續上升,協會研究亦發現,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後患脂肪肝的風險可能增加。兒童專科醫生指,糖尿病病徵包括尿頻、夜尿、體重減輕等,這些都是小孩較易見到徵狀,故提醒家長多加留意子女身體狀况。 關注糖尿病患者情緒 拆解7類口服藥優缺點 糖尿病|7類口服糖尿藥副作用有不同?服藥後會增磅?醫生拆解5個關於糖尿藥的問題 糖尿病人需服藥控制血糖水平,年輕病人擔心服藥後增磅,年長病人則擔心藥物導致血糖過低暈倒,自行減藥。現時有7類口服糖尿藥,控糖之餘,各有不同優點和副作用,患者應如何選擇?新藥一定勝舊藥?醫生即時為你拆解。 糖尿病、妊娠糖尿患者情緒易受影響 家人、朋友正面支持成心理健康關鍵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中有近三分之一病人同時出現了抑鬱等心理上的困擾,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的護理是24小時全天候無休,加上不同人際關係中所帶來的壓力,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另外,研究發現心理困擾亦有機會是源於本身糖尿病導致的皮質醇變化,水平升高有機會致抑鬱症。就着糖尿病患者的情緒健康,患者的家人、朋友等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多關心、多陪伴、多善意提點能協助患者的思想走向正面,令患者可積極面對病情。 防止血糖失控要「計數」 定時定量均衡飲食法則 【糖尿飲食】不想血糖飇升?糖尿病人為三餐計計數 節日美食吃得開懷(有片) 臨近年尾,節日假期往往令人容易「失控」!糖尿病人需要控制飲食,難道大時大節都要勒住肚皮?營養師柳提醒糖尿病人要學識「計數」,尤其是面對大量美食,計算食物分量十分重要,食得精明自然無懼血糖飇升!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病人的胰島素阻抗問題,是其中一個形成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出現胰島素阻抗有7個成因,因此戒除各種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注重健康飲食及勤運動,有望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從而控制糖尿病病情! 【糖尿病飲食】採用211陣型飲食技巧 定量攝取澱粉質及營養元素 健康控糖(附建議菜單) 有註冊營養師指出,糖尿病患者除了應改掉會影響血糖穩定的生活習慣外,亦建議採用「211陣型」飲食技巧,透過定量攝取澱粉質及其他營養元素,不但不會有捱餓感覺,更可控制血糖水平。那麼,何謂「211陣型」?飲食技巧有何重點?外出用餐又能否做到? 【心臟病與三高】逆轉糖尿病腎病 遵循9大法則控制飲食做起 原來即使糖尿病一度惡化至「糖尿病腎病」,病情初期仍然可以控制,甚至逆轉。由於「糖尿病腎病」與飲食等生活細節環環相扣,註冊營養師提出9大法則,提醒病人改善生活習慣及控制飲食,以防「糖尿病腎病」影響健康。 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BMI正常不代表無中央肥胖?不少人以為自己體重在正常範圍,體重指標(BMI)沒有超標便等同於健康,但其實腹部積聚過量的內臟脂肪,構成中央肥胖問題,即使BMI在正常水平,仍會有較高風險患上二型糖尿病。註冊營養師指出,要解決中央肥胖問題,關鍵在於將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透過恆常運動及改善飲食習慣能有助脂肪轉化,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 動起來!控制血糖 由恆常運動開始 【糖尿病】每天久坐逾6小時致二型糖尿病風險 每周100分鐘運動助控血糖 患者4點要注意:勿空腹、睡前運動 針對體重超標的前期糖尿患者,透過運動減重,血糖改善效果尤其顯著。不過,糖尿病患者在做運動前後,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適合空腹或睡前做運動嗎?糖尿患者有以下4點必須注意。 【心臟病與三高】血糖失控?撃退糖尿病由重啟恆常運動開始 物理治療師:7個重要建議 要由不運動變成恆常運動,是需要時間轉變的,物理治療師建議大家可以由日常生活入手,循序漸進。而糖尿病人在運動前、後以及運動期間,亦應注意水分攝取及血糖值,避免身體不適,7個重要建議你要知! 八段錦8招易學易做 健身氣功對高血壓糖尿有幫助 多項研究證實,健身氣功有效管理壓力,能減輕抑鬱及焦慮徵狀,同時,氣功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亦產生正面作用,究竟背後機制是怎樣呢? Read more

【世界高血壓日】你的血壓標準嗎?血壓失控或致中風?預防嚴重併發症從定期監測、調節生活習慣入手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World-Hypertension-Day)。高血壓是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有超過90%的病人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即沒有明確原因導致的高血壓問題。究竟血壓標準是什麼呢?怎樣才算高血壓?根據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及美國心臟協會(ACC/AHA)指引,理想血壓為上壓(收縮壓)少於120mmHg,下壓(舒張壓)低於80mmHg;只要上壓高於130mmHg,下壓高於80mmHg就算是高血壓。高血壓有機會誘發嚴重併發症如中風、慢性腎病、冠心病等,若疏忽處理,後果可大可小,有預防方法嗎?從定期監測血壓、飲食和生活習慣開始…… Read more

【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糖尿病是最常見的長期病之一,本港大約每10人有1人患有糖尿病,並且可引致各種併發症,例如多達三至四成患者因糖尿影響腎臟而出現「糖尿腎」,卻因為過程悄然無聲,令患者的腎臟在不知不覺間受損,最終或因腎衰竭而要洗腎甚至換腎。如能及早察覺,患者可以轉用一些有助保護腎臟的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加上改善生活習慣,如戒煙、減肥等,有助預防和延緩腎功能衰退。 Read more

【高血壓】上下血壓130/90合標準嗎?高血壓沒有症狀 慎防中風等併發症 改善飲食由低鈉開始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國際高血壓日。都市人工作繁忙,往往輕視了高血壓這種常見都市病。據衛生署的一項人口健康調查顯示,15-84歲人士患有高血壓的總患病率為27.7%,而高血壓的總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持續上升,比例由15-24歲的 4.5%上升至 65-84 歲的 64.8%。可見高血壓問題實不容忽視。 Read more

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痛風(Gout)是由於體內尿酸水平過高,導致尿酸在關節和軟組織內形成針狀結晶(尿酸鹽),刺激免疫系統而引發的關節炎。現時在香港每100人便有3人患有痛風,數目比10年前上升了一倍,成為最常見的炎症性關節炎。患者大多是40歲以上,當中以男性居多。痛風尿酸水平過高所致-初期影響單一關節-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表示,人體內的尿酸約八成來自新陳代謝,其餘兩成由食物內的嘌呤轉化而成,大部分尿酸會經腎臟由尿液排出,但當腎臟因為某些原因,例如肥胖、遺傳、腎功能衰退、受藥物影響等未能有效排走尿酸,就會令血液內的尿酸濃度增加,誘發痛風。 Read more

【糖尿病】疫境自保 拆解糖尿病診治與飲食方案

糖尿病是香港常見的都市病,大多數病人沒有病徵,並有機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及腎病。隨新冠肺炎來襲,糖尿病人一旦受到感染,將會面對較嚴重的併發症及較高死亡風險。為了在疫境自保,養和醫院及《 明報 》健康網特別安排醫生及營養師專訪,講解糖尿病的診治及飲食宜忌,共抗疫情及防範糖尿病。新冠肺炎對糖尿病人構成健康威脅,養和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楊俊業醫生指出:「 根據內地資料顯示,糖尿病人患上新冠肺炎,病情會較一般人嚴重,多兩倍機會需要接 受深切治療,死亡率也比非糖尿病人高出三倍;病人有機會出現心臟病、心肌梗塞、心律 不齊或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因此,病人首要控制糖尿病病情,萬一感染新冠肺炎,能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或死亡率。 」如病人想減少到醫院覆診,降低受感染機會,楊醫生認為只要病人的血糖及血壓穩定,沒有腎衰竭及心臟病等問題,可與醫生溝通,增加配藥數量,減少到醫院覆診驗血。 Read more

預防痛風由飲食著手

  痛風是一種因嘌呤代謝障礙,使尿酸積聚而引起的疾病,屬於關節炎的一種。痛風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要減少復發,須從日常保健、減輕痛楚及控制尿酸水平著手。養和醫院及《明報》健康網早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辦「痛風診療新趨勢」講座,分享痛風診治及各種痛風飲食,拆解坊間對痛風食療的謬誤。 年紀愈大患上痛風機會愈高。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表示,70歲以上患有痛風機會明顯增加,主因是機能衰退,尤其是腎功能衰退影響尿酸排出,使尿酸積聚導致痛風機會增加。較常積聚的位置包括關節、筋腱及滑囊。病徵多為急性關節痛,痛楚會在24小時內形成,令關節紅腫、嚴重疼痛、不能活動。若出現在腳趾公位置,甚至會痛得不能站立。有需要可進行超聲波或雙能量電腦掃描,檢查關節發炎及尿酸沉積情況以作診斷。 避免持續高尿酸 尿酸值反映痛風機會,5毫克/分升以下的痛風機會近乎零,但升至7至9毫克,患痛風機會就會直線上升。張錚強調,痛風並非純粹由尿酸引致。他以點火為例,積聚的尿酸是柴枝,來自動物脂肪的長鏈脂肪酸、醋酸鹽(酒精)及高尿酸,是引起痛風的燃點物,即大魚大肉及飲酒,容易引發痛風。而攝取奧米加3、食用纖維及短鏈脂肪酸(奶類食品如芝士及牛奶),則有助減少痛風復發。 雖然痛風病徵一般會在7至10日自然消減,但患者若不服藥治理,尿酸會持續沉積形成尿酸石,痛楚程度及發病時間亦會隨之增加。而關節因長期發炎及受到破壞,將影響關節活動能力。張錚指出,治療急性痛風的藥物全屬消炎目的,不能降低尿酸值。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鹼、生物製劑。藥物成效相若,選擇取決於病人體質及對患者是否有明顯副作用。 痛風只是高尿酸的警號,患有痛風而又不處理高尿酸問題,會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風險。高尿酸主因是腎臟排出尿酸功能欠佳,遺傳、腎功能衰退、肥胖或藥物都是影響因素。尿酸值每高出1毫克,高血壓風險增加13%。尿酸高的患者患心血管病的風險增加46%、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增加34%、中風風險增加41%。若尿酸值高於8毫克,腎衰竭風險較常人高出9倍。張錚鼓勵一年有超過一次急性痛風發作或患有痛風共病的患者,應考慮服食降尿酸藥。其中,別嘌醇及非布司他用於阻截嘌呤成為尿酸;丙磺舒幫助排出尿酸。不過,別嘌醇有機會增加出現嚴重藥物敏感風險,醫生在處方藥物前,可通過遺傳基因測試預計患者對別嘌醇的敏感風險。他亦提醒,由於尿酸水平波動有機會引發痛風,因此患者在服藥首六個月,即使成功降低尿酸水平,亦未必見到成效,但病人應繼續服藥,藥效會逐漸出現。醫生或會同時提供預防痛風藥物,當中最常用是秋水仙鹼。 營養師拆解嘌呤謬誤 嘌呤的代謝產生尿酸,因此嘌呤攝取過多,會令尿酸增加。由於嘌呤佔八成源自人體內部,兩成由進食攝取,而動物或植物性食物都含有嘌呤,份量高低各有不同,因此追求零嘌呤並不可能。養和醫院營養師鄭智俐表示,戒口未必有助降尿酸,如何排走尿酸才重要。其中要多吃蔬菜及水果等鹼性食物,每日喝2至3公升水份,包括清水、清湯、檸檬水、牛奶、花茶或綠茶。而濃茶、咖啡及酒則不作水份計算。另外,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也有助排走尿酸。 坊間有指痛風患者啤酒不能沾,紅酒或白酒則可小酌。鄭智俐澄清這是一個謬誤,乙醇會引發乳酸及酮體的積聚,不單會阻礙尿酸排出身體,更會刺激關節發炎引發痛風,因此任何酒精都會對痛風帶來影響。而啤酒含有嘌呤,會促進尿酸的合成,因此對痛風患者影響較大。 坊間亦有指全素食可避免痛風發作,鄭智俐指出,素食不等於低嘌呤飲食,當中也有很多中嘌呤的食物,例如黃豆、豆芽、菇藻類、蘆筍、竹筍等,每日應進食少於半杯,沒有必要堅持「全素食」。另外,因水溶性的嘌呤在加工過程中流失,黃豆加工成豆腐或豆腐皮後,其嘌呤含量會大幅下降。在痛風緩解期,可以適量攝入大豆製品,建議順序是豆腐、豆乾、豆漿、整粒豆,攝入量也應按順序減少。而100克的乾黑木耳含有超過100毫克嘌呤,看似是屬高嘌呤食物,但浸水後重量會增加10至12倍,嘌呤含量下降成為低嘌呤食物。 暴食及節食都可誘發痛風復發,要預防就應避免進食高嘌呤、高脂、煎炸、過鹹及辛辣的食物。其中,蛋白質食物如鯖魚、沙甸魚、動物內臟、肉汁等都屬於高嘌呤食物;肉類及海鮮都是中嘌呤食物,每日應限制6至8両;低嘌呤食物特別推介雞蛋。飲品方面,內臟製成的湯、燉湯及酒精飲品都是高嘌呤;肉湯屬中嘌呤;蔬菜湯、果汁、汽水、咖啡及茶,都屬於低嘌呤。鄭智俐強調,痛風復發期間,應減少每日攝取的嘌呤總含量,盡量選擇低嘌呤組合的食物。  

Read more

【有片】唔使睇醫生?關節「結晶」持續爆痛 痛風年發2次應長期服藥

【明報專訊】忽然手指、腳趾劇痛,可能患上痛風?從此與紅肉、豆腐、冬菇絕緣?痛風1年才發作2、3次,毋須長期用藥?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指, 只有25%患者有服藥習慣,其餘75%因痛風發作次數較疏而不願用藥。延誤診治,急性發作次數變得頻密,關節持續疼痛,紅腫時間拉長,演變成慢性痛風關節炎。 Read more

譚談健康:空氣污染傷腎

【明報專訊】我們知道,空氣污染對人的心臟、氣管、肺等健康有很大影響,但原來腎臟也不能倖免。美國腎病期刊最近刊登的研究報告,發現空氣污染會對腎臟健康造成很壞的影響。 ▲空氣污染——美國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患上腎病、腎衰竭和洗腎病人的比例都會隨污染程度而增加。(資料圖片) 有毒物質經呼吸入肺入血 大家時常聽到的懸浮粒子(PM2.5),是指懸浮於空氣中的固體或液滴,它非常微小,直徑是小於或等於2.5微米(um)。它在空氣中的濃度,是用來量度空氣污染程度的一個指標。這種懸浮粒子由於非常微細,通常可以在空氣中停留很長時間,不會下墜。因此,當我們呼吸時,便會把這些微粒吸入體內,積聚在氣管或肺部,影響健康。 科學家現在認為,懸浮粒子由於體積微細,很容易附着有毒或有害的物質,好像重金屬,例如鉛、鋅、砷、鎘等,這些重金屬都是由工業排放出來的廢料,甚至可能附着有毒的微生物等。透過呼吸,我們把這些懸浮粒子吸入體內,它們很有可能透過肺部的氣體交換,進入血液,從而帶來健康問題。 污染嚴重地區 腎病患者增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進行一個大規模調查研究,他們運用不同數據,包括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空氣污染數據,以及美國軍人(包括退伍軍人)的健康資料比較調查,研究對象約有240萬人;同時,他們採用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衛星資料,研究各地區空氣污染的嚴重程度,做了比較和同樣的研究,竟發現兩組不同研究數據得出相同的結論——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病人患上腎病比例、腎功能衰退比例、需要洗腎病人比例,都隨着空氣污染的程度而大幅增加。這個研究結果非常重要,空氣污染中懸浮粒子,原來對我們的腎臟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影響。所以,乾淨的空氣是非常重要的。 核能發電當然亦有安全問題、核廢料處理問題,但傳統的火力發電、用煤炭發電帶來的空氣污染,健康影響也非常嚴重,空氣污染對我們的健康有着不可輕視的影響。這個也是台灣討論是否要非核家園,或要以核養綠的其中一個可以考慮的視角。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