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糖尿病是最常見的長期病之一,本港大約每10人有1人患有糖尿病,並且可引致各種併發症,例如多達三至四成患者因糖尿影響腎臟而出現「糖尿腎」,卻因為過程悄然無聲,令患者的腎臟在不知不覺間受損,最終或因腎衰竭而要洗腎甚至換腎。如能及早察覺,患者可以轉用一些有助保護腎臟的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加上改善生活習慣,如戒煙、減肥等,有助預防和延緩腎功能衰退。 Read more

【蛋白尿】小便有泡 同時配合特定徵狀 腎功能或已受損 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應提高警覺

小便後一看尿液若浮着一層泡沫,或會懷疑是蛋白尿,甚至腎臟健康有問題?尿液有泡未必一定是疾病引起,但確實有可能是腎功能受損而引起的蛋白尿,特別是出現泡泡尿及同時有手腫、腳腫等明顯徵狀,即有機會是反映腎臟發生病變,甚至是腎衰竭等徵兆,需要盡早接受適當跟進和治療。其中糖尿病及高血壓病人更是高危族群,一旦延誤有可能要洗腎或換腎才能維持生命。 Read more

【世界糖尿病日】5個關於糖尿病與併發症的問題 醫生話你知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本港有超過70萬人罹患糖尿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病情惡化會影響全身血管,一旦供應養分予腎臟的大血管,以及腎小球的微血管損壞,腎功能便會受影響,嚴重更會致腎衰竭。養和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楊俊業醫生指出,糖尿病人要控制「糖尿腎」,主要是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嚴格控制血糖及血壓,同時醫生會處方藥物減緩腎功能惡化。 Read more

新貴蟬花 廉價版冬蟲夏草 甘寒治腎病 過量服用停呼吸

【明報專訊】蟬花是蟲草的一種,與名貴中藥材冬蟲夏草同屬蟲菌複合體。研究顯示,蟬花具抗疲勞、解熱鎮痛、治療腎病等作用,藥用價值媲美冬蟲夏草,而價錢卻便宜一大截,近年蟬花被推廣作為冬蟲夏草的代替品。 Read more

醫言有理:眼腫腳腫 提防腎病綜合症

【明報專訊】媽媽發現8歲兒子小明突然雙眼浮腫,雙腿並且有水腫現象。檢查結果顯示,小明的尿液含大量蛋白,最後確診「腎病綜合症」(Nephrotic syndrome)。 「腎病綜合症」患者經尿液排出大量「蛋白質」,每日超過3.5克,主要是「白蛋白」(Albumin),因此使血液的白蛋白水平下降至30g/L以下(hypoalbuminemia);這令血液「滲透壓」(Osmotic pressure)下跌至低水平,大量水分因而從血管流失至周邊組織,導致全身出現水腫現象(Oedema)。     兒童成人病因有別 「腎病綜合症」的常見病因是「急性腎小球發炎」,屬「自體免疫系統疾病」(Autoimmune disease)的一種。兒童的病理變化多是「最小變化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成人個案則三成屬「繼發性」情况(Secondary disease),本因包括「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及「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aematosus)等毛病。「腎穿刺活檢」(Renal biopsy)有助診斷。   「腎病綜合症」的主要病徵是「蛋白尿」(Proteinuria)及水腫,大量蛋白質經尿液流失,主要是「白蛋白」,其他還有「血凝固抑制蛋白」(Clotting inhibitors)、「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及各種「激素攜帶蛋白」(Hormone carrier proteins)。缺少白蛋白,可引致「低血量」狀態,最後誘發「急性腎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其他併發症還包括「激素流失」及「高血脂」(Hyperlipidaemia),「動脈粥樣硬化」(Accelerated atherosclerosis)風險亦增加,並且容易出現「靜脈或動脈血栓」(Venous or arterial thrombosis)及「肺動脈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患者相對較容易受感染。   戒鹽有助減少水腫 治療「腎病綜合症」,可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降低「腎小球內血壓」(Intraglomerular pressure),有助減少蛋白經尿液流失,紓緩水腫;又建議戒鹽,加上小心使用「利尿劑」(Diuretic),亦可減少水腫。個別病者或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或用其他免疫系統抑制劑(Immunosuppression),或可加速腎臟康復;其他還有抗血凝藥物,可減少血管栓塞的機會。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問醫生:高血壓孕婦 留意蛋白尿 醫言有理系列文章:  澱粉樣變性 蛋白沉積主器官攞命 雷諾氏現象 手指變色白藍紅 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尿道炎】早期腎癌局部切 衰竭風險減 微創須趕25分鐘內完成

  【明報專訊】體檢報告驗出小便隱血,可能是患上腎癌?治療腎癌,必須以手術切除全個腎臟?從此腎功能減半? 若本身有三高問題,腎功能弱。手術切除腎臟後,豈不是加速腎衰竭? 隨身體檢查普及、醫療技術進步,現時大部分確診腎癌的患者多屬早期。及早發現,醫學界鼓勵採取局部切除方案,保留腎臟及大部分腎功能之下,將癌症根治,並減低因腎功能弱而增加腎衰竭、心臟病風險的後遺症。   問醫生 鄭:鄭嘉怡(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朱:朱永康(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小便帶血難察覺? 問:腎癌有何早期病徵? 鄭:腎臟位於較隱藏的位置,大部分腎癌患者在初期並沒有明顯病徵,部分人會出現以下病徵: 小便帶血或隱血 腰痛 與腎臟無關的病徵,如無故發燒、體重下降、食慾不振、血鈣水平高、貧血等   小便帶血,肉眼未必看見,有可能是檢驗小便時從顯微鏡中發現隱血。小便隱血可由多種成因引致,包括尿道炎、腎小球炎、腎石或腎癌等,須進一步檢查再作診斷。如在超聲波檢查中,發現腎臟有腫塊,甚至出現血管增生或有鈣化點等,有可能是腎癌的初期病徵。   腫瘤細過7cm 九成半根治? 問:病人患上腎癌,一般會做什麼治療方案? 朱:當懷疑病人患上腎癌,醫生會做詳細檢查,核實病情、分辨期數及檢查有否出現擴散,常用檢查如超聲波或電腦掃描檢查腹部及肺部。 早期:檢查發現腫瘤小於7cm,透過手術切除,徹底根治機會達九成半以上。 中至後期:癌細胞由腎臟入侵至血管,檢查時會發現血管內有腫瘤;更嚴重情况,腫瘤會在血管內生長,一路延伸至胸肺,甚至心室內亦有腫瘤,這些情况手術更為複雜,須跟其他專科醫生合作處理。但透過手術仍可處理,將腎臟及血管等位置的腫瘤一併拿走。 已擴散:須與腫瘤科醫生一同商量,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如使用標靶藥、免疫治療等。   切腎功能必大跌? 問:治療腎癌,一定會影響腎功能? 鄭:談到腎癌治療,不少病人擔心一旦切除腎臟,腎功能會減半或此後腎功能會出現問題。現時醫學技術進步,腎癌治療亦大有進步,我曾有一名65歲的病人,本身有糖尿病、血壓高,腎功能已受影響,擔心做手術後更會令腎功能大跌。不過現時大部分病人毋須做全腎切除手術,只將腎局部切除,盡量保留更多腎功能。   不切腎難斷尾? 問:早期腎癌,治療有何選擇? 朱:身體檢查普及,不少病人發現腎癌時多數屬早期,治療方案很多樣化: 局部切除:目前最新型治療,好處是可切除腫瘤之外,保留盡量多的腎功能,將病人長遠出現腎衰竭風險減至最低 全腎切除:透過開放式手術或微創手術形式進行,將整個腎臟切除,可有效根治早期腎癌 積極監控:適合年紀大、身體狀况未必適合做手術者 消融治療或冷凍治療:透過熱力或冷凍的溫度,將癌細胞局部處理,但長遠復發率會比手術為高   傳統手術 用冰防腎壞死? 問:局部切除手術有什麼難度? 朱:根治性的全腎切除手術,是切除整個腎臟、腎上腺,以及周圍脂肪和相連血管,清除所有癌細胞。至於局部切除手術,傳統開放式手術,手術期間會以止血鉗鉗住血管,令腎臟短暫時間停止供血,再將腫瘤切除。而為免腎臟太長時間無血供應令細胞壞死,過程中會放置冰塊,令腎臟新陳代謝率減低,以保護腎臟。 隨技術進步,現時手術可以微創方式進行,但無法用冰塊令腎臟處於低溫狀態,令難度增加。故停止供血期間,須在最短時間將腫瘤切除、止血及針線縫合傷口,這些步驟須在20至25分鐘內完成。近10年使用達芬奇機械臂施手術,提高準確度,手術過程及針線縫合過程更為順利。手術完成後,病人身體狀况及腎功能更快復元。   文:吳穎湘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知多啲:陰囊現血管膨脹 觸摸微痛要留神 知多啲:腎癌「一刀切」過時 新法愈切愈小

Read more

【有片】細路長屙泡泡尿 因住腎病 誤當熱氣 可惡化致腎衰竭

【明報專訊】小便有泡只是熱氣? 小便持續有泡,有可能是蛋白尿,代表腎臟出問題,應盡快接受檢查。如果小便有泡兼且面部或四肢出現水腫,可能患上腎病綜合症候群,不容忽視。這種疾病可以在任何年齡出現,但更常見於兒童。 ▲明報製圖 問醫生 何:何仲平(腎病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熱氣、蛋白尿點分? 問:小便有泡要睇醫生嗎? 鄭:假如發現持續地小便有泡,例如持續一整天都有,而非早上有、下午沒有,建議去找醫生,接受簡單的小便測試。因為小便有泡,未必是熱氣,醫生會擔心是否因蛋白尿引起,尿液裏含蛋白質過多,會令小便容易起泡。如果證實有蛋白尿,便需要認真跟進,因為不排除有腎病的可能。 屙蛋白尿因腎功能失效? 問:檢查發現有蛋白尿怎麼辦? 鄭:簡單來說,兩個腎臟就像是篩子或茶隔的過濾系統,它們有些細孔,蛋白質這類較大的分子,不能通過篩子,所以不應出現在小便中。因此,當發現小便裏有過多蛋白質,便會懷疑腎臟出現問題,醫生會循腎臟疾病方向跟進檢查。有關檢查包括:24小時小便採集觀察、抽血檢驗腎功能;另外會建議病人接受超聲波掃描,檢查腎臟形狀、大小,有沒有先天問題。更可能要進一步檢查膀胱、前列腺等。如有需要,或會安排入侵性的腎組織抽取檢查。 但大家毋須太憂慮,發現有蛋白尿而要接受以上多項檢查,並確診有嚴重腎病的機率不是很大,雖然如此,發現有蛋白尿亦不應輕視,找醫生徹底跟進,找出原因。 ▲賴俊傑攝 花一日驗尿先至準? 問:如何檢驗蛋白尿? 鄭:簡單的小便測試,將試紙放入收集到的尿液中,便能檢驗出是否含有蛋白質,並能粗略估計蛋白質的多少,結果會以1至4個加號表示,加號愈多則尿中蛋白質愈多。但就算檢驗結果只有1+,如果持續出現也需要仔細跟進。 由於劇烈運動、發燒等原因也可以引起蛋白尿,為了排除是偶發性的蛋白尿,會建議病人做24小時小便採集觀察。透過24小時小便採集量度小便與蛋白質的比率,同時能計算24小時小便中的蛋白質總含量,量化後就能比較準確得知腎臟是否出現了毛病。做法是,醫生給病人一個大瓶子,病人要找一天,最好是假日不要出外,從早上計時開始,每次小便都用一個較小的瓶子收集尿液,再倒進大瓶子裏,就連晚上醒來如廁也要一併收集,24小時後,將瓶子交回醫生,送到化驗所檢驗。 何:單次的尿液檢驗不太準確,例如有病人驗出有3+的蛋白尿,他飲用大量清水後,下一次的檢驗降為1+,這並不代表病情改善,只是因為大量清水稀釋導致蛋白質含量暫時降低。24小時小便採集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即使喝了很多水,尿液蛋白質濃度降低,但24小時的總分量多了,不易受尿液濃縮或稀釋程度影響,較能準確反映蛋白尿程度。 24小時小便採集雖然較準確,但非常不方便。現時有新的檢驗方法,只需要一泡小便就能得知24小時的蛋白質量。原理是檢驗小便的蛋白質濃度及肌酸酐濃度,用兩者的比例來計算每日流失的蛋白量。但這個方法不太準確,只可以用來監察病人治療進展,比較用藥前後小便中蛋白質含量的變化。 ▲賴俊傑攝 腎病會誘發水腫? 問:什麼是腎病綜合症候群?有何徵狀? 何:一般人24小時尿液含有0.15克蛋白質,但腎病綜合症候群患者24小時尿液含有3.5克蛋白質。徵狀有4個: 1. 尿液含有大量蛋白質 2. 由於大量蛋白質排出體外,導致血清中的蛋白質很低 3. 血清中的蛋白質低而造成水腫,早上醒來時臉部有可能出現水腫,但主要是下肢水腫,包括腳部、膝蓋、大腿、男性陰囊,甚至會出現腹水 4. 血中的膽固醇升高 患有腎病綜合症候群病人,腎功能正常;但如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就有可能發展成為腎衰竭。 夾埋糖尿病仲大鑊? 問:腎病綜合症候群的成因和治療方法? 何:大多數的成因是自體免疫問題,身體產生抗體攻擊自己的細胞和組織,導致腎小球發炎。不過,腎小球炎細分有5類,病人需接受穿刺檢查抽取腎臟組織分類是哪一種腎小球炎,才能對症下藥。如果是微小病變型腎小球炎,以類固醇治療即可;嚴重者就要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以微小病變型腎小球炎為例,通常接受3至6個月的類固醇療程就能痊癒,雖然時間較長,但劑量會隨時間逐漸減少。 除自體免疫問題外,近20年有很多病例是糖尿病患者。一般糖尿病人的尿液裏不會有蛋白質,但若病情嚴重或血糖控制不佳,會慢慢出現蛋白尿,而且愈來愈多,最後形成腎病綜合症候群。糖尿病人患上腎病綜合症候群,病情會特別嚴重,急需控制血壓和血糖,否則腎功能會惡化得很快,而某幾種血壓藥對此病症特別有效。 文:李欣敏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冬季保健系列】小心猩紅熱  徵狀:紅疹+「士多啤梨脷」

流感肆虐,加強個人保護措施的同時,也要留意不少傳染病的徵狀,其實都與普通傷風感冒類似。以每年在冬季及五、六月肆虐的猩紅熱便是其中之一。患者如在病發初期掉以輕心,病情惡化後,併發症可能比傷風感冒嚴重得多! ▲(網上圖片)不少傳染病的徵狀都與普通傷風感冒類似,猩紅熱就是其中之一,除了發燒、喉痛或嘔吐外,患者還會出現「士多啤梨脷」、發燒翌日身軀出現紅疹,並擴散到四肢。一旦發現這些徵狀便要盡快求醫。 識別猩紅熱徵狀:士多啤梨脷、身體現紅疹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醫生說,猩紅熱部分徵狀與一般感冒相似,例如發燒、喉痛或嘔吐,但亦有一些較為容易識別的徵狀,例如:喉嚨發炎疼痛,並有白色膿點;出現「士多啤梨脷」,舌頭脷苔腫脹、不平滑及呈鮮紅色;面頰泛紅但唇邊呈白色及嘴唇十分乾燥;發燒翌日身軀出現像沙紙般的紅疹,並擴散到四肢。 張醫生提醒,患者可能只出現部分徵狀,尤其是紅疹不易察覺,更有家長誤以為是敏感,故一旦發現不妥便要求醫。 經飛沫鼻涕傳播 引發不同併發症 猩紅熱主要由患者的飛沫及鼻涕傳播,潛伏期約為1至5日。患病必須請病假,而個案亦要上報衞生署。此病的併發症通常在10至14日內出現,患者有機會扁桃腺含膿腫脹,導致呼吸困難,嚴重的話會有性命危險。其他併發症包括:腦膜、肺炎、中毒性休克綜合症、骨髓炎、風濕性心臟症、腎小球腎炎及肝炎等。 雖然猩紅熱容易互相傳染及有機會引致嚴重併發症,但只要進行快速測試或種菌測試斷症,治療相對簡單。病人只要用上合適的盤尼西林類抗生素,一般用藥兩日病情就會好轉。如果病人對此類抗生素敏感,醫生會改用紅黴素或其他抗生素醫治。確診用藥後,兩三日紅疹便會慢慢消褪;大約病發一星期後,手指、腳趾可能會脫皮。 服用抗生素 做足家居清潔防爆發 為免猩紅熱爆發,患者應勤洗手並要戴上口罩,服用合適之抗生素,退燒後最少一日才可上學上班;而且要用1:99的漂白水消毒家居環境,但金屬則要用酒精消毒,以確保清潔。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