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細路長屙泡泡尿 因住腎病 誤當熱氣 可惡化致腎衰竭

【明報專訊】小便有泡只是熱氣? 小便持續有泡,有可能是蛋白尿,代表腎臟出問題,應盡快接受檢查。如果小便有泡兼且面部或四肢出現水腫,可能患上腎病綜合症候群,不容忽視。這種疾病可以在任何年齡出現,但更常見於兒童。 ▲明報製圖 問醫生 何:何仲平(腎病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熱氣、蛋白尿點分? 問:小便有泡要睇醫生嗎? 鄭:假如發現持續地小便有泡,例如持續一整天都有,而非早上有、下午沒有,建議去找醫生,接受簡單的小便測試。因為小便有泡,未必是熱氣,醫生會擔心是否因蛋白尿引起,尿液裏含蛋白質過多,會令小便容易起泡。如果證實有蛋白尿,便需要認真跟進,因為不排除有腎病的可能。 屙蛋白尿因腎功能失效? 問:檢查發現有蛋白尿怎麼辦? 鄭:簡單來說,兩個腎臟就像是篩子或茶隔的過濾系統,它們有些細孔,蛋白質這類較大的分子,不能通過篩子,所以不應出現在小便中。因此,當發現小便裏有過多蛋白質,便會懷疑腎臟出現問題,醫生會循腎臟疾病方向跟進檢查。有關檢查包括:24小時小便採集觀察、抽血檢驗腎功能;另外會建議病人接受超聲波掃描,檢查腎臟形狀、大小,有沒有先天問題。更可能要進一步檢查膀胱、前列腺等。如有需要,或會安排入侵性的腎組織抽取檢查。 但大家毋須太憂慮,發現有蛋白尿而要接受以上多項檢查,並確診有嚴重腎病的機率不是很大,雖然如此,發現有蛋白尿亦不應輕視,找醫生徹底跟進,找出原因。 ▲賴俊傑攝 花一日驗尿先至準? 問:如何檢驗蛋白尿? 鄭:簡單的小便測試,將試紙放入收集到的尿液中,便能檢驗出是否含有蛋白質,並能粗略估計蛋白質的多少,結果會以1至4個加號表示,加號愈多則尿中蛋白質愈多。但就算檢驗結果只有1+,如果持續出現也需要仔細跟進。 由於劇烈運動、發燒等原因也可以引起蛋白尿,為了排除是偶發性的蛋白尿,會建議病人做24小時小便採集觀察。透過24小時小便採集量度小便與蛋白質的比率,同時能計算24小時小便中的蛋白質總含量,量化後就能比較準確得知腎臟是否出現了毛病。做法是,醫生給病人一個大瓶子,病人要找一天,最好是假日不要出外,從早上計時開始,每次小便都用一個較小的瓶子收集尿液,再倒進大瓶子裏,就連晚上醒來如廁也要一併收集,24小時後,將瓶子交回醫生,送到化驗所檢驗。 何:單次的尿液檢驗不太準確,例如有病人驗出有3+的蛋白尿,他飲用大量清水後,下一次的檢驗降為1+,這並不代表病情改善,只是因為大量清水稀釋導致蛋白質含量暫時降低。24小時小便採集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即使喝了很多水,尿液蛋白質濃度降低,但24小時的總分量多了,不易受尿液濃縮或稀釋程度影響,較能準確反映蛋白尿程度。 24小時小便採集雖然較準確,但非常不方便。現時有新的檢驗方法,只需要一泡小便就能得知24小時的蛋白質量。原理是檢驗小便的蛋白質濃度及肌酸酐濃度,用兩者的比例來計算每日流失的蛋白量。但這個方法不太準確,只可以用來監察病人治療進展,比較用藥前後小便中蛋白質含量的變化。 ▲賴俊傑攝 腎病會誘發水腫? 問:什麼是腎病綜合症候群?有何徵狀? 何:一般人24小時尿液含有0.15克蛋白質,但腎病綜合症候群患者24小時尿液含有3.5克蛋白質。徵狀有4個: 1. 尿液含有大量蛋白質 2. 由於大量蛋白質排出體外,導致血清中的蛋白質很低 3. 血清中的蛋白質低而造成水腫,早上醒來時臉部有可能出現水腫,但主要是下肢水腫,包括腳部、膝蓋、大腿、男性陰囊,甚至會出現腹水 4. 血中的膽固醇升高 患有腎病綜合症候群病人,腎功能正常;但如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就有可能發展成為腎衰竭。 夾埋糖尿病仲大鑊? 問:腎病綜合症候群的成因和治療方法? 何:大多數的成因是自體免疫問題,身體產生抗體攻擊自己的細胞和組織,導致腎小球發炎。不過,腎小球炎細分有5類,病人需接受穿刺檢查抽取腎臟組織分類是哪一種腎小球炎,才能對症下藥。如果是微小病變型腎小球炎,以類固醇治療即可;嚴重者就要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以微小病變型腎小球炎為例,通常接受3至6個月的類固醇療程就能痊癒,雖然時間較長,但劑量會隨時間逐漸減少。 除自體免疫問題外,近20年有很多病例是糖尿病患者。一般糖尿病人的尿液裏不會有蛋白質,但若病情嚴重或血糖控制不佳,會慢慢出現蛋白尿,而且愈來愈多,最後形成腎病綜合症候群。糖尿病人患上腎病綜合症候群,病情會特別嚴重,急需控制血壓和血糖,否則腎功能會惡化得很快,而某幾種血壓藥對此病症特別有效。 文:李欣敏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浸大中醫草藥配方 治腎衰竭緩惡化

【明報專訊】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昨公布臨牀研究,證實使用蟬花、丹參、川芎及大黃等藥材的「益腎化瘀泄濁法」,對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有明顯療效,七成參與研究的患者在服藥兩個月後,病情有改善,較早期患者的效果明顯。負責研究的浸大中醫藥學院臨牀部訪問學者蔡潯遠稱,療程透過補腎、護肝、排毒及活血等,減緩病情惡化,曾有患者推遲3年才需洗腎。 蔡解釋,益腎化瘀泄濁法為純中草藥配方,每天服兩劑,每兩個月為一個療程。療法有助降低血肌酐指數,即體內毒素;同時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即腎臟將血漿及水分過濾成尿液的能力,以穩定腎功能。 七成第三四期研究患者好轉 該研究於2013年3月至今年8月,觀察33名患腎衰竭第三期或第四期患者使用「益腎化瘀泄濁法」後的病情變化,結果24人(72.7%)有好轉,當中7人明顯改善;其餘無效的9人,大部分是第四期嚴重腎衰竭。他稱,結果反映療法對早期及中期患者較有療效,建議盡早求醫,否則若踏入腎衰竭第四期,出現嘔吐、口有尿味及尿頻等,腎功能已嚴重受損,難以逆轉。 年逾六旬的黃先生中年時已有高血壓,至2014年因腳踝扭傷求醫,醫生發現其腳部水腫,着其檢查,才知腎功能減退。腎科醫生當時告知其病情不能逆轉,將需洗腎。他遂到浸大中醫診所求醫,期望有轉機,結果首次療程後,精神及胃口已好轉,現情况穩定毋須洗腎,尿頻亦改善,由以往每晚起牀小便3至4次,減至每晚2次。 蔡潯遠稱,曾有原本要開始洗腎者,接受益腎化瘀泄濁法治療後,成功延緩惡化,延至3年後才洗腎;另有患者從腎衰竭第三期逆轉至第二期。

Read more

【痛症】關節痛、膝痛、肌肉痛服止痛藥了事?超聲波檢查神經線 直接注射藥物紓緩痛楚

關節痛、膝痛、肌肉痛、腰痠背痛,是久坐不動的上班一族常會遇到的問題,很多時都只是簡單按摩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便了事,但當到達某年紀,痛楚逐步加劇,苦不堪言。根據2017年的研究數字顯示,本港有近三成人口受到不同慢性痛症困擾,當中有一成人所承受的痛楚達嚴重程度。近年亦有調查揭示九成長者有兩個或以上疼痛部位,最常見為膝部、背部及肩膀。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關節痛、膝痛等慢性痛症困擾  注射藥物治療紓緩痛楚  可於診所進行 養和醫院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醫生表示,常見的痛症如膝關節、肩痛、頸痛,甚至是一些內科痛症包括生蛇和頭痛,除了可透過手術治療外,亦可以利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常用的注射藥物治療和射頻,作為另一個治療選擇,程序可在診所中進行,風險相對手術較低。 唐醫生表示,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超聲波或X光,把極幼細的針準確地放在引致痛症的神經旁邊,藉熱力或電流紓緩病人痛楚。現時亦可透過超聲波,檢查神經線是否有腫脹情况導致疼痛,並直接注射止痛藥物,讓診斷和治療可同步進行;部分情况如頸椎退化引起的疼痛,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儀器,在小關節進行神經消融術,阻截神經線信號,有助紓緩痛楚。經治療後,個別背痛或生蛇患者的止痛效果可以維持數年,即使痛楚復發,重複同樣治療的風險和效果亦無異;反之,若以手術治療,當需要再次進行手術,風險和效果就未必相同。 長者肝腎功能弱  增止痛藥帶來副作用 唐醫生特別指出尤其是長者,痛楚經年累月累積,他們飽受痛症困擾之餘,同時可能因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要服用多種藥物。然而由於他們的器官功能轉弱,肝腎功能未必能如常分解和排出藥物,導致長者在服用止痛藥後較大機會出現副作用,部分藥物如消炎藥,更會大大增加胃出血、腎衰竭和心臟病的風險,不建議長者長期服用。 疼痛醫學專科全面評估患者痛楚根源   調整藥物、考慮介入性或手術治療 長年受痛症纏身的痛苦,外人難以明白,唐醫生分享,曾經有病人多年來患有手部神經痛問題,自覺受痛症煎熬多年,當後來發現患上膽管癌時,竟然選擇不接受治療,因為她認為長時間受痛楚折磨,感覺生不如死,寧願及早解脫。 唐醫生表示,他行醫多年看到不少痛症病人,由一開始只是輕微痛楚,以為休息及服止痛消炎藥可以紓緩痛楚便置之不理,直到數年後惡化,才不得已要四出走訪不同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求助。由於坊間對於疼痛醫學專科的認識不深,很多慢性痛症病人未必知道可以尋求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協助,針對痛楚根源對症下藥。 相關文章:痛症難忍 慎防短痛變長痛 慢性痛症包括頭痛、生蛇或癌症所引致疼痛 唐醫生表示,其實當痛症持續一至兩個月,嘗試過不同的治療方法無效,建議可向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求助,除了常見的「都市痛症」,部分慢性痛症如生蛇引起的疼痛、癌症疼痛、頭痛等,經治療後一般都會有所改善,服藥劑量和針藥可逐漸減少。有時病人會服用不同止痛藥,但未必分辨到藥物的效用和副作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會因應病人情况,評估並調整藥物分量,並減除有副作用的藥物,以達致最佳療效。 Read more

【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相信大部分人對「血癌」一詞略有耳聞,但其實「血癌」只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三者均有其獨特之處,會影響造血能力、免疫能力、骨髓等,而且有實體腫瘤及非實體腫瘤之分。部分種類的血癌如果屬慢性,或出現在較隱蔽的位置,患者早期可能毫無病徵,透過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有可能在部分檢查中可找出線索。 Read more

【痛風藥】轉服別嘌醇後出皮膚紅疹、頸腫、發燒 停藥續惡化至「毒性表皮溶解症」彌留方知帶藥物過敏基因

【明報專訊】有年長病人獲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處方並服用痛風藥「別嘌醇(Allopurinol)」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先後出現頸腫、發燒及皮膚紅疹等過敏反應,更惡化為「毒性表皮溶解症」(TEN)等致命過敏徵狀,皮膚潰爛、如重度燒傷,於兩個月後離世。家屬在事主彌留之際,方得悉至親帶有「HLA-B*5801」基因,服用別嘌醇出現副作用的風險較高,其後於網上搜尋亦發現,不少醫學文獻及媒體均有刊載別嘌醇對擁有特定基因者風險的資訊,質疑醫生開藥時未告知副作用是「絕對有不足」,「如果當時有同我哋講……幾多錢都會自己做基因檢測」。醫管局曾在2012年《藥物安全期刊》引述海外研究指出,約有15%華人有HLA-B*5801基因,擁有該基因者服用別嘌醇後,有最多5%機率出現輕度過敏反應、最多2%有嚴重過敏反應,另在5.6萬人中有1人出現「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或TEN。 (明報記者 何珮瑚) 轉服痛風藥「別嘌醇」後出現過敏反應 皮膚紅疹、頸腫、發燒  入院停藥續惡化 死者為患尿酸高、三高及慢性腎衰竭等長期病多年的七旬婦許婆婆。醫管局回覆本報指,個案已轉介死因裁判官跟進,理解家屬對治療程序存有疑問,已安排醫護向家屬詳細解釋,亦會盡力提供協助及跟進其他需要。至於當日基於什麼臨牀因素決定處方別嘌醇,以及涉事醫生有否向病人講解副作用或注意事項,局方未有回應。 相關文章:【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醫局稱已派醫護解釋程序 未答開藥理由 許婆婆女兒蔡小姐向本報說,母親約20年前開始在西灣河普通科門診診所求醫。她憶述,今年4月26日陪媽媽覆診,醫生見其母曾獲發不少止痛藥,遂處方別嘌醇,並稱「對腎好、可以預防痛風」。蔡憶述,當日覆診過程不足5分鐘,醫生無告知別嘌醇任何副作用,取藥時亦無醫護講解需注意的過敏反應。 許婆婆轉藥後,曾因微燒求診家庭醫生,約一個月後出現頸腫、喉嚨痛及發燒等,到威院求醫後獲收入院,多番檢查未能找到病因。許婆婆留院至6月初,院方終懷疑她對別嘌醇過敏,醫生遂決定停藥,蔡小姐嘆道:「如果早啲停(藥)可能無咁嚴重喇!」 停藥後過敏反應持續 皮膚潰爛「痛到震」 臨終前血肉模糊 不過,許婆婆過敏反應未有因停藥好轉,陸續出現皮膚紅疹、痱滋等,6月10日被診斷患「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身上多處皮膚脫落潰爛,如同嚴重燒傷。蔡憶述,母親曾透露洗傷口時「痛到震」、「成地都係血水」。同月21日,婆婆被轉往隔離病房,其後皮膚脫落面積漸增,SJS惡化成「毒性表皮溶解症」(TEN),臨終前嘴角滲血,面上有如嚴重燒傷的傷口,雙耳潰爛成「鴨屎綠色」。 眼見母親在病牀上不斷呻吟、血肉模糊的病容,蔡小姐坦言不敢再直視,需由其他家人繼續探訪,最終母親數天後病歿,出殯時屍體仍有血水滲出,無法瞻仰遺容,「原來有種藥會折磨一個人到咁先死」。 蔡小姐稱,母親彌留之際,她方獲告知母親帶HLA-B*5801基因,服用別嘌醇後出現SJS或TEN等不良反應風險較高。她質疑醫生當日未有盡責告知潛在風險,否則她將安排自費基因檢測,期望局方日後處方別嘌醇前為病人安排基因檢測。 相關文章: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彭鴻昌:轉藥後短期內安排覆診 倡製藥物安全單張 醫管局曾於2012年《藥物安全期刊》公布兩名病人服用別嘌醇後皮膚出現嚴重副作用,局方當時建議開藥前要教育病人,包括提醒服藥後留意病徵等。根據醫管局《病人約章》,病人擁有對處方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的知情權。醫委會《註冊醫生專業守則》亦列明,即使出現嚴重後果的風險偏低,醫生應向病人講解治療可能出現的風險。 跟進個案的社協幹事彭鴻昌稱,醫生應清楚講解藥物副作用,建議局方至少製作藥物安全單張,為病人轉藥後亦應安排病人短期內覆診。他又稱,多年來均有市民關注別嘌醇副作用,建議局方提供清晰處方指引,包括如何衡量處方的必要性等。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認為,講解治療副作用絕非前線醫生單方面責任,醫管局作為全港最大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亦有責任監察醫生或藥劑師。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有藥物敏感?疫苗過敏病史?接種新冠疫苗前可以做什麼準備? 研究:帶HLA-B*5801基因者 服別嘌醇增SJS或TEN等致命過敏風險 此外,國際間多年來不乏研究顯示,帶HLA-B*5801基因者服用別嘌醇後,有較高機率出現「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或「毒性表皮溶解症」(TEN)等致命過敏徵狀,部分別嘌醇藥廠建議向華人處方前先做基因篩查,惟本港醫管局一直未有相關指引。醫管局曾就許婆婆個案安排召開藥物安全委員會會議,檢視不同數據後,建議醫生向所有新獲處方別嘌醇的病人做基因檢測,在電腦系統試行提示檢測功能。委員會主席蘇詠儀稱,委員會有定期審視需否調整處方藥物程序,但不諱言許婆婆個案「催化」局方提早檢視相關做法。 期刊早列風險 今倡新獲藥者做基因檢測 許婆婆獲處方別嘌醇兩個月後離世,彌留之際方得悉因帶HLA-B*5801基因誘發SJS,其女兒蔡小姐慨嘆本港對藥物敏感的認知較低,若母親離世可驅使醫管局強制為所有新處方別嘌醇者檢驗基因,能避免悲劇重演。醫管局曾在2012年《藥物安全期刊》引述海外研究指出,約有15%華人有HLA-B*5801基因,擁有該基因者服用別嘌醇後,有最多5%機率出現輕度過敏反應、最多2%有嚴重過敏反應,另在5.6萬人中有1人出現SJS或TEN。 15%華人有特定基因 最多2%服後嚴重過敏 翻查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網頁,部分藥廠在其生產的別嘌醇藥物標籤上,建議在有較多人帶HLA-B*5801基因的族群,例如「漢族(Han Chinese)」、韓國及泰國等地,處方前為病人先做基因檢測以減風險。港大醫學院去年一項研究顯示,若在處方別嘌醇前為所有病人做基因篩查,比對患者用藥後出現副作用的住院及用藥成本,或可減約67%醫療成本。 電腦系統提示檢測 醫管局:明年初理順 醫管局稱,參考本地及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病例數據後,服用別嘌醇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病率約0.12%至0.3%,相信許婆婆個案屬罕見的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局方專家近日檢視不同數據後,建議更新公院處方別嘌醇程序,包括建議醫生向所有新處方別嘌醇的病人先做HLA-B*5801基因檢測,另在電腦系統加設提示功能,提示醫生向從未服用別嘌醇的病人安排基因測試,預計明年初能理順相關流程。 蘇詠儀補充,局方每年約向6000至8000名病人新處方別嘌醇,做基因檢測的人數每年遞增,至近年按年有約6000人獲藥前有做相關檢測,而為應付日後需求增加,相關實驗室將理順流程以提高檢測量,預計可在數周內提供報告。 Read more

【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糖尿病患者最怕要戒甜、戒口「無啖好食」?其實更令患者擔心的是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背後有機會增加患上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糖尿腎等併發症的風險!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由2021開始至2013年的活動主題便是「讓糖尿病患者獲得護理」(Access to Diabetes Care),呼籲大眾關注糖尿病者的日常血糖水平監測、調節血糖水平的藥物、健康飲食、運動及心理支援等範疇。事實上,只要日常做好管理血糖、按醫生處方依時服藥,注意運動作息,患者同樣可以生活如常! 要預防糖尿病,應保持適當體重和腰圍、均衡飲食、恆常運動且遠離煙酒。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應遵從醫囑控制血糖,預防出現各種併發症。(網上圖片) 糖尿病常見併發症: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糖尿腎等 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有眼科專科醫生指,糖尿上眼發病初期有可能是完全沒有病徵,患者眼睛不紅不痛、視力亦不受影響;不過,一旦視力出現模糊,病情可能已屬中至後期!原來,香港每100名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三分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上眼,當中部分患者的視力已受到影響,需要跟進和治療。糖尿病患者應如何減低糖尿上眼的風險呢? 【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部分糖尿病人平日沒有留意足部狀况,有些中年糖尿病患者直至糖尿足發生傷口感染,出現腳腫及發燒入院,才知道自己患病。亦有病人因為細菌入侵趾骨造成骨髓炎,最後甚至要截除腳趾保命。足病診療師提醒患者,若發現雙腳有傷口但不覺痛、手指腳趾等出現麻痺或針刺等異常感覺、走短路程容易感疲倦、腳部冰冷等,就要提高警覺,小心是糖尿足來襲! 【糖尿病併發症】血糖失控易引發心臟病 糖尿病患者風險增2至4倍 及早控制三高為上策 有研究指出,成年糖尿病患者比無糖尿病人士,其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會高約2至4倍。而「三高」中的血壓高及血脂高,與糖尿病亦是息息相關……如及能早發現及控制糖尿病病情,除了可穩定血糖水平,亦間接降低了患上「三高」及心臟病的風險。 【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在香港,大約每10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當中多達三至四成患者因糖尿影響腎臟而出現「糖尿腎」,卻因為過程悄然無聲,令患者的腎臟在不知不覺間受損,最終或因腎衰竭而要洗腎甚至換腎。腎功能喪失後便無法逆轉!如能及早察覺,患者可以轉用一些有助保護腎臟的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加上改善生活習慣,如戒煙、減肥等,有助預防和延緩腎功能衰退。 【糖尿病】注意兒童糖尿病3大病徵 尿頻夜尿體重減 研究: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患脂肪肝風險可能增加 小朋友都有機會患上糖尿病?現時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平均每月有7名兒童確診糖尿病。兒童糖尿協會發現本港一型或二型糖尿病兒童確診人數持續上升,協會研究亦發現,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後患脂肪肝的風險可能增加。兒童專科醫生指,糖尿病病徵包括尿頻、夜尿、體重減輕等,這些都是小孩較易見到徵狀,故提醒家長多加留意子女身體狀况。 關注糖尿病患者情緒 拆解7類口服藥優缺點 糖尿病|7類口服糖尿藥副作用有不同?服藥後會增磅?醫生拆解5個關於糖尿藥的問題 糖尿病人需服藥控制血糖水平,年輕病人擔心服藥後增磅,年長病人則擔心藥物導致血糖過低暈倒,自行減藥。現時有7類口服糖尿藥,控糖之餘,各有不同優點和副作用,患者應如何選擇?新藥一定勝舊藥?醫生即時為你拆解。 糖尿病、妊娠糖尿患者情緒易受影響 家人、朋友正面支持成心理健康關鍵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中有近三分之一病人同時出現了抑鬱等心理上的困擾,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的護理是24小時全天候無休,加上不同人際關係中所帶來的壓力,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另外,研究發現心理困擾亦有機會是源於本身糖尿病導致的皮質醇變化,水平升高有機會致抑鬱症。就着糖尿病患者的情緒健康,患者的家人、朋友等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多關心、多陪伴、多善意提點能協助患者的思想走向正面,令患者可積極面對病情。 防止血糖失控要「計數」 定時定量均衡飲食法則 【糖尿飲食】不想血糖飇升?糖尿病人為三餐計計數 節日美食吃得開懷(有片) 臨近年尾,節日假期往往令人容易「失控」!糖尿病人需要控制飲食,難道大時大節都要勒住肚皮?營養師柳提醒糖尿病人要學識「計數」,尤其是面對大量美食,計算食物分量十分重要,食得精明自然無懼血糖飇升!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病人的胰島素阻抗問題,是其中一個形成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出現胰島素阻抗有7個成因,因此戒除各種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注重健康飲食及勤運動,有望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從而控制糖尿病病情! 【糖尿病飲食】採用211陣型飲食技巧 定量攝取澱粉質及營養元素 健康控糖(附建議菜單) 有註冊營養師指出,糖尿病患者除了應改掉會影響血糖穩定的生活習慣外,亦建議採用「211陣型」飲食技巧,透過定量攝取澱粉質及其他營養元素,不但不會有捱餓感覺,更可控制血糖水平。那麼,何謂「211陣型」?飲食技巧有何重點?外出用餐又能否做到? 【心臟病與三高】逆轉糖尿病腎病 遵循9大法則控制飲食做起 原來即使糖尿病一度惡化至「糖尿病腎病」,病情初期仍然可以控制,甚至逆轉。由於「糖尿病腎病」與飲食等生活細節環環相扣,註冊營養師提出9大法則,提醒病人改善生活習慣及控制飲食,以防「糖尿病腎病」影響健康。 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BMI正常不代表無中央肥胖?不少人以為自己體重在正常範圍,體重指標(BMI)沒有超標便等同於健康,但其實腹部積聚過量的內臟脂肪,構成中央肥胖問題,即使BMI在正常水平,仍會有較高風險患上二型糖尿病。註冊營養師指出,要解決中央肥胖問題,關鍵在於將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透過恆常運動及改善飲食習慣能有助脂肪轉化,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 動起來!控制血糖 由恆常運動開始 【糖尿病】每天久坐逾6小時致二型糖尿病風險 每周100分鐘運動助控血糖 患者4點要注意:勿空腹、睡前運動 針對體重超標的前期糖尿患者,透過運動減重,血糖改善效果尤其顯著。不過,糖尿病患者在做運動前後,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適合空腹或睡前做運動嗎?糖尿患者有以下4點必須注意。 【心臟病與三高】血糖失控?撃退糖尿病由重啟恆常運動開始 物理治療師:7個重要建議 要由不運動變成恆常運動,是需要時間轉變的,物理治療師建議大家可以由日常生活入手,循序漸進。而糖尿病人在運動前、後以及運動期間,亦應注意水分攝取及血糖值,避免身體不適,7個重要建議你要知! 八段錦8招易學易做 健身氣功對高血壓糖尿有幫助 多項研究證實,健身氣功有效管理壓力,能減輕抑鬱及焦慮徵狀,同時,氣功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亦產生正面作用,究竟背後機制是怎樣呢? Read more

【新冠】第五波確診者沒打針病死率較已打3針者高約70倍 注意長者染疫初無病徵第4天變差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表示,第五波最新染疫病死率為0.68%,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病死率較已打3針的高約70倍(見圖),80歲或以上長者沒打針與打3針的病死率亦相差15倍。本港連日逾200人入院,稱情况令人擔心。另外,再多一名於社區居住的婆婆疫歿,該名85歲婦曾接受兩次局方「護訊鈴」致電評估病情,因無病徵而未獲處方新冠口服藥,其後病情惡化入院後不治。有老人科專科醫生提醒,長者多於染疫第4天後病情轉差,籲勿因起初無病徵便掉以輕心,亦不要忽視疲倦、沒胃口看似「唔關事」的症狀。 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指出,沒數據顯示口服藥對無症狀者具成效,故不宜「浪費彈藥」。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張竹君:第五波染疫者中沒打針的病死率較已打3針高約70倍 80歲或以上長者相差15倍 近月不乏社區居住染疫長者病逝,醫管局昨公布新增逾200名新冠病人入院,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關慧敏提到其中一半為60歲或以上,另有逾20人未滿3歲,強調兩個年齡群組抵抗力弱,應盡快打針。 張竹君補充,第五波最新染疫病死率為0.68%,沒打針的病死率較已打3針的高約70倍(詳見附圖),80歲或以上長者沒打針與打3針的病死率亦相差15倍。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 Omicron新亞系確診或密切接觸者准居家隔離檢疫 完成可自行剪掉電子手環 許樹昌:輕症患者發病5天內 服用口服藥最有效 醫管局昨日公布一名與家人同住的85歲婦前天離世,生前沒接種新冠疫苗,患高血壓和甲狀腺疾病。她7月19日因咳嗽往普通科門診求醫,留下深喉唾液樣本作核酸檢測,翌日結果呈陽性。該老婦兩天後收到醫管局「護訊鈴」來電查詢身體狀况,由於她無病徵而未獲處方口服藥。局方職員其後再致電,她當時亦無病徵。至同月28日,老婦因無胃口、氣喘往急症室求醫,入院時沒發燒,接受核酸檢測仍呈陽性、Ct值27.3(數值愈高,病毒量愈低),需聞氧氣呼吸;其後情况變差,轉送深切治療部,獲靜脈注射抗病毒藥和處方類固醇,但肺花情况嚴重,延至前日離世。 許樹昌向本報稱,輕症患者發病5天內服用口服藥最有效,但沒數據顯示對無症狀患者具成效。他提醒未必全部染疫長者均會發燒,應留意有否咳嗽,以及精神狀態和胃口有否變差。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默沙東新冠口服藥Molnupiravir 專家:可致癌症或畸胎 港藥劑師:新藥臨牀未包括孕婦 嚴重肝腎病患不適用 老人科醫生稱染疫長者多第4日起惡化 醫生籲注意胃口倦意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前主席李舜華昨於港台《千禧年代》稱,長者通常染疫後第四日身體變差,呼籲勿因起初無病徵便太安心;患糖尿病、腎衰竭等致免疫力弱的疾病,可令病毒長時間留體內,即使曾打針亦可連續14至20天檢測陽性,其間可致併發症。她提醒可留意長者胃口、喝水或精神狀况;若家人不同住,應早晚致電或視像通訊聯絡,亦建議當局安排有長期病的獨居長者入住社區隔離設施。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關慧敏於記者會稱,患者「有時病徵未必嚟得咁明顯,但如果一開始有呢啲(病徵)嘅時候,就會惡化得好快」。她指局方一向有留電話給已接觸的病人,有需要可隨時聯絡;至於安排獨居長者入住隔離設施,則需與其他部門研究。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腎結石】誤以為腰痛 夏天患腎結石高峰期?嗜咖啡茶小心?少飲水尿液濃度過高易結石

【明報專訊】夏天是患腎結石的高峰期,加上疫下生活習慣改變,進一步增加患結石風險。當尿液中代謝物難以稀釋,沉澱在泌尿系統會漸成結石,影響排尿功能。腰痛是腎結石常見症狀,惟不少病人誤以為是腰痠背痛,延誤治療令病情惡化,可致急性腎衰竭。有醫生提醒,腎結石最關鍵成因是飲水不足,無論是預防或減低復發風險,必須要有足夠水分。尤其是戶外活動或工作,流汗更多,每隔1小時補充500至600毫升運動飲品。即使曾患腎結石的人更要比正常分量多…… 腰痛:腎結石常見症狀 少飲水尿液無法稀釋代謝物易結石 近日,不但歐美受熱浪衝擊,華南也進入全年最高溫及潮濕的「三伏天」。走到街上,汗流不止。正常人1天尿量約1500至2000毫升,每天排尿次數約6至8次,每次排尿約250至350毫升。尿液主要成分是水,約佔96%;其餘是鈣質、磷質、鎂質、阿摩尼亞、草酸、蛋白質等代謝物,它們亦是形成腎石結晶體的物質。若飲水不足,尿液無法稀釋代謝物,致其濃度過高,容易沉澱在泌尿系統中,逐漸形成結石。泌尿系統任何一個部分都可以出現結石,例如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等。而根據不同結晶體物質,可分為:草酸鈣結石、磷酸鈣結石、尿酸結石等,當中以草酸鈣結石佔大多數。 相關文章:排尿有問題?尿液顏色異常、氣味濃烈要留神(附5種尿液顏色可能涉及的原因) 夏天腎結石高峰期 士多啤梨高草酸 嗜茶啡小心 為何夏天是腎結石個案的高峰期?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指出,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成因: 地理原因 香港位於亞熱帶地區,夏天氣溫高逾30℃,在街上逛一圈已汗流浹背,一般人在炎熱環境下每小時脫水量約275毫升;若再加上飲水不足使排尿減少,就容易引致腎結石。 繁忙生活節奏 很多人到了有口渴感覺,才會主動喝水,其實這時體內可能缺水0.5至1公升,若再加上夏天多汗,進一步加劇缺水問題。 飲食習慣 不少人愛以茶或咖啡代替白開水,而半發酵黑茶(如普洱、鐵觀音)、咖啡等均屬高草酸。水果雖是夏日消暑解渴良品,但備受歡迎的士多啤梨、布冧等亦屬高草酸。當體內草酸濃度提高,就會增加腎結石風險。此外,不少人飲食習慣偏向重口味,食物的鈉含量偏高;當體內鈉質增加,會導致鈣質從尿液中流失,在尿液中更易與草酸結合,誘發腎結石形成。 新冠疫情令大家的日常生活模式改變,亦增加腎結石的風險。張皓琬指出,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不少人選擇進食維他命C補充劑,欲提升身體抵抗力。這類補充劑每粒劑量介乎500至1000毫克,相等於每日建議攝取量5至10倍之多,如果長期攝取過量維他命C,可能會在體內轉化為更多草酸,亦增加腎結石形成的風險。 相關文章:【腎石】少飲水易生腎石?尿液顏色愈深代表什麼?生活中如何保護腎臟健康? 常吃火鍋 尿酸高致結石 「此外,近年發現不少20、30歲患者尿酸水平偏高,引致尿酸結石。原來大家在疫情期間多留家吃火鍋,不少湯底和食材的嘌呤(又名普林,purine)含量較高,例如動物內臟、肉類、肉類熬製的湯底、海產類(尤其是貝殼類)、豆及豆製品、酒精類飲品等。嘌呤被身體消化後,產生尿酸,尿酸水平上升,增加尿酸結石的形成。」張皓琬提醒,腎結石最關鍵成因是飲水不足,無論是預防或減低復發風險,必須要有足夠水分。不同年齡人士身體活動量與代謝率略有不同,飲水量因人而異,可透過飲水方程式計算每人每日飲水量。 飲水方程式 50歲以下:體重(公斤)×35毫升 50至65歲:體重(公斤)×30毫升 65歲以上:體重(公斤)×25毫升 例子:1名30歲人士,體重55公斤,每天飲水量:55×35毫升=1925毫升,然後除以8(每天8杯水),就代表每杯水應有分量。 2小時飲1杯水 白開水為主 張建議大家每2小時飲1杯水,逐啖逐啖慢慢飲。這8杯水可以包括白開水、湯水,或其他飲料如果汁等;但白開水比例要超過1半(最少有4至5杯),其餘飲料應適可而止,以免令身體攝取過多鈉質、糖分等。如果戶外活動或工作,流汗更多,每隔1小時補充500至600毫升運動飲品,既補水,還可補充身體流失的重要礦物質。曾患腎結石的人更要比正常分量多,女性每日喝2公升,男性則喝2.5至3公升。 相關文章: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個案:結石引發腎積水 肚痛誤當腸胃炎 腎臟位於背後兩側腰窩處,若因結石梗阻尿路,可致腰痛或下背痛,所以腰痛是腎結石常見徵兆之一。不過有時初期症狀因類似其他疾病,導致延誤求診。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早前就接觸過一名20多歲年輕女性,因為突然肚痛持續2天,先向普通科醫生求診,後經轉介看泌尿外科專科。「超聲波檢查發現,輸尿管有結石,導致尿液無法順利排出,引發兩邊腎臟積水,左邊腎臟有水腫,右邊腎臟亦有少少水腫。如果發展至兩邊同時水腫,可致急性腎衰竭,嚴重可致命。由於結石沉積在輸尿管,所以她沒有一般腎結石常見的腰背痛感覺,反而是腹痛,誤以為是腸胃炎。」 詳細問症下,發現結石出現與她的飲食習慣有關,原來她平時不習慣喝水,每天只喝兩杯咖啡,每天只得兩次小便。 「近年這類年輕病人為數不少,平時飲水不足,自覺小便次數極少不成問題。幸好接受治療後,她很積極改變生活習慣,每天飲足夠水分,以防腎結石復發。」 知多啲:高檸檬酸食物 助減腎石形成 有傳聞指膠原蛋白補充劑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指出,進食膠原蛋白補充劑後,體內會把所富含的甘氨酸和羥脯氨酸轉化成草酸,暫時未有研究證實膠原蛋白補充劑與腎結石有顯著關連。但要提提大家,腎結石有復發可能,接受過碎石治療後,若依舊少飲水,又不糾正飲食習慣,仍然進食高風險食物,1至2年就可能復發。 她建議患者應避免相關風險食物,如草酸鈣結石患者,應避免高草酸的食物;尿酸結石患者應避免高嘌呤食物等。此外,檸檬酸在尿液中和鈣結合,增加鈣離子濃度,可降低草酸鈣結晶的發生,所以多吃高檸檬酸食物有助減低腎石形成,檸檬水、奇異果是不錯選擇。 文:黎芸迪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新冠疫苗】第4針保護力僅多兩月?劉宇隆:18至59歲人士接種3針染疫出現重症及死亡機率接近零 長者長期病者宜打4劑

【明報專訊】政府上周六(21日)起容許18至59歲市民接種第4劑新冠疫苗。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日前(23日)表示,18至59歲者接種3針後,染疫後出現重症及死亡機率接近零,至於接種第4針,除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外,其他人無必要打第4針,稱第4針僅提供多一至兩個月保護力,比喻如多次溫習也難以再提高分數,強調現時應優先提高80歲長者的第3針接種率。 Read more

【孕婦】妊娠高血壓 持續140/90mmHg 或以上要注意 4類人士屬高風險 定期監測血壓減併發症發生

婦女懷孕期間面對不少生理變化,其中因為要供應更多血液到子宮,血管擴張會令孕婦的血壓較平時低,不過部分孕婦卻會出現血壓高的情况,為什麼呢?暫時醫學界雖未有確切原因解釋妊娠高血壓的成因,但以下4類人士屬較高風險……妊娠高血壓多在懷孕20周後發生-持續140/90mmHg-或以上要注意-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陳運鵬醫生解釋,妊娠高血壓即是孕婦在懷孕過程中出現高血壓,本地研究顯示大約百分之二至三有妊娠高血壓。大部分個案都在懷孕後20周發生,20周前發生的妊娠高血壓個案屬罕見,陳醫生分享有個案在18周左右出現妊娠高血壓,但孕婦是懷有葡萄胎或有血小板相關疾病。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