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5個不可忽視的併發症 慎防糖尿足、心臟病、糖尿上眼 控血糖貼士

糖尿病是都市人常見的病症之一,據研究數字顯示,香港現時有逾70萬人糖尿患者,近年更有持續上升趨勢。有研究指出,成年糖尿病患者比無糖尿病人士,其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會高約2至4倍。一旦血糖控制不理想,糖尿病還會帶來糖尿足、糖尿上眼、糖尿病腎病等的併發症,是否毫無逆轉機會呢?立即細閱專家教路,防病外,更要注意日常生活、改變一些飲食、作息等的壞習慣,同樣可以好好管理糖尿病! Read more

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據研究數字顯示,香港現時約有百分之九的人口患有糖尿病,即達70萬名患者,數目更有持續上升趨勢,社區中更不乏隱形個案。當患者的血糖長期超標或不受控,糖尿病的併發症便會無聲無息地出現,當中包括俗稱「糖尿上眼」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王逸軒醫生引述本地研究指出,每100名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三分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上眼,當中部分患者的視力已受到影響,需要跟進和治療。糖尿病患者應如何減低糖尿上眼的風險呢? Read more

瞬間看港人眼疾問題 養和眼科實踐3T核心價值 守護視力與港並進

人人都知道眼睛和視力有多重要,但懂得好好保護和認識這對靈魂之窗卻並非很多人做到。早於1980年成立的養和醫院眼科部,創立初期原來僅得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一人坐鎮,由治療、驗眼至配鏡都要「一腳踢」,時至今天已擴展至16名眼科專科醫生,各展專科所長的同時,整個過百人團隊更同步實踐3T Read more

現代中醫:黃斑水腫可致失明 健脾滲濕改善

【明報專訊】眼底視網膜中心的黃斑區域,有十分豐富的感光細胞(一種視神經細胞),是視力最敏銳的部位。黃斑水腫是黃斑區出現水腫,膨脹或增厚,導致視物模糊,看東西變形和扭曲,例如把直線看成曲線或是間斷的線條,視力明顯下降,嚴重者甚至失明。 新生血管 易破滲液出血 引起黃斑水腫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有:1.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約一成糖尿病患者會併發黃斑水腫)、2. 視網膜靜脈阻塞、3. 視網膜血管炎、4. 白內障手術、5. 眼外傷。以上原因可引起黃斑區域周圍出現新生血管,這些新生血管通常不太穩定,很容易破裂,出現滲液和出血,導致黃斑區域水腫、滲血和視網膜膨脹,進而嚴重影響中心視力。如果水腫未能及時清除,感光細胞受損,會造成永久的視力損傷。 黃斑水腫會嚴重影響視力,及時而有效的治療對保護感光細胞免受損傷非常重要。西醫對黃斑水腫的治療主要是經眼球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藥物,使新生血管萎縮,降低滲血滲液的風險。如藥物治療效果欠佳,也可採用雷射治療,阻止血管破裂和滲血滲液。 治療2至4周 止血改善視力 大多數黃斑水腫病人都採用西醫西藥來治療,其實,中醫藥亦能有效改善因黃斑周圍血管發炎變性所引發的黃斑水腫。中醫認為,本病發病是由於機體脾氣虛弱,致使土(中醫臟腑理論中脾臟屬土)不制水,水濕泛溢,滲於眼底,而出現黃斑水腫。除了水腫,黃斑周圍的血管損傷所引起的滲血也和黃斑水腫如影隨形,因此,有效地阻止血管滲血也是治療的重要一環。臨牀上採用參苓白朮散健脾滲濕,同時結合犀角地黃湯涼血止血,隨證增損加減,經觀察一些病例,發現都能取得理想效果。一般經過2至4周治療,經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黃斑區水腫和膨脹減輕,患者視物變形和扭曲的現象也能改善。 以下是治療黃斑水腫的基本處方: 太子參12克、茯苓12克、白朮10克、炒扁豆10克、生苡仁25克、砂仁(後下)4克、車前子10克、澤瀉10克、生黃芪15克、益母草10克、生地黃15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仙鶴草10克、槐花10克、甘草4克 以上為成年人用量,一般每日一劑,早晚分服。也可選用顆粒劑,更容易堅持完成療程。加減方面,如果黃斑水腫伴有視網膜靜脈阻塞,可加田七粉3克(分兩次吞服),伴有血壓偏高者,加生珍珠母30克、生龍骨25克、生牡蠣25克(上三藥需先煎)、鈎藤12克。建議患者找註冊中醫師診治,希望能得到個體化治療。 生活調攝 預防復發 由於本病容易復發,生活調攝具有重要意義。患者需要注意: 1. 積極控制原發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 2. 飲食要健康,營養要均衡,少吃煎炸油膩之品 3. 堅持每天適量運動,改善氣血流通,並保證充足睡眠 4. 避免長時間注視電腦和手機熒幕,防止眼睛過勞 5. 戒煙酒 文:林志秀(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Young Old 健康】 常見眼疾:青光眼、老人黃斑點病變、糖尿眼 定期驗眼及早發現 減視力受損機會

不要以為年紀大出現眼矇、流眼水、眼乾很常見,便掉以輕心,原來這些可能是一些眼疾的先兆,常見的眼疾例如青光眼、糖尿眼、老人黃斑點病變、白內障等,如果任其惡化或會影響視力,因此最好定期驗眼,檢查有否潛在的眼疾風險。 Read more

10 個加強認識糖尿病小知識 有效管理血糖 患者生活如常

糖尿病是都市人常患的疾病之一,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意味著患者數目愈來愈多。與此同時,近月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依然嚴峻,更有醫生指出,糖尿病患者-旦感染此病毒,病情和治療方面都會更見複雜……因此以下 10 個加強認識及管理糖尿病的小知識,對於糖尿病友及其照顧者都要溫故知新! Read more

【有片】50歲以上10%患黃斑前膜 視網膜長皺紋 世界扭曲了

【明報專訊】視力變得模糊,直線看成曲線,是因為眼睛過勞還是老眼昏花? 視網膜中心的黃斑區,有大量感光細胞,讓我們清晰看到物件細節,維持正常的中央視力。黃斑前膜是指在黃斑表面增生一層纖維薄膜,令視網膜皺褶,引起視物模糊、變形。根據香港大學研究,本港50歲以上人士10%患有黃斑前膜。 測試中央視力——阿姆斯勒方格表用來測試中央視力。病人單眼注視表(明報製圖)   問醫生 譚:譚文蔚(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王:王逸軒(眼科專科醫生)   黃斑老了 中央視力模糊? 問:視力模糊,常見原因是什麼? 譚:引起視力模糊的疾病有很多,如屈光不正、白內障、青光眼及黃斑點疾病,是眼球不同組織出問題所致。眼球組織十分精密,晶體負責將光線聚焦及投射於視網膜上,通過視覺神經傳送至大腦,如果晶體聚焦和眼球長度出現問題,令光線無法準確聚焦在視網膜上,影像便會模糊,造成在不同年齡層出現的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散光及老花。   而晶體隨年紀增加,出現硬化及混濁而造成白內障,令視力模糊。另外,青光眼是由於眼球壓力過高令視覺神經受損,視力變得模糊,因早期病徵不明顯,患者會由邊緣至中央慢慢失去視力。 另外,黃斑病也是常見隱病,黃斑區位於視網膜中央,主要用來分辨顏色、物件大小及精細閱讀。隨年齡增長黃斑會退化,黃斑是負責中央視力和顏色視力,黃斑出問題會令患者中央視力模糊,視物變形或有暗點,常見包括老年黃斑病變及黃斑前膜等。 視網膜出現缺口?   問:黃斑前膜是什麼?如何形成? 王:視網膜中央的黃斑區聚集了大量感光神經細胞,負責重要的中央視野。黃斑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簡稱ERM)是由於視網膜表面出現微細缺口,令視網膜內的纖維細胞從缺口中走到黃斑表面從而增生一層纖維薄膜,當纖維膜不斷變厚及收縮,令視網膜出現皺褶。早期沒有明顯病徵,病人可能完全不察覺,大多在定期檢查中意外發現。病情一旦嚴重,患者會因黃斑水腫導致中央視力功能受損,看東西會模糊、變形扭曲、雙重影像,甚至導致黃斑裂孔等併發症。 年老、深近視高危?   圖上為正常的視網膜,圖下為黃斑前膜。(受訪者提供)   問:如何診斷黃斑前膜?誰是高危群? 王:黃斑前膜的成因不明,但基本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黃斑前膜,主因是年老眼睛退化,超過40歲以上便有可能患上,也常見於深近視一族。繼發性則是患者曾經有視網膜撕裂或脫離,眼部曾受創,或有俗稱「糖尿上眼」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另外,有患者曾因視網膜穿孔接受激光手術,但手術未能百分百填補視網膜的微細缺口,以致纖維細胞有機可乘,走到黃斑區表面增生。   根據香港大學早前研究,本港黃斑前膜的患病率為: 50歲以上:10% 60歲以上:12% 70歲以上:17%   比起較多人提及的老年黃斑病變(香港每年約有3000宗新症),黃斑前膜更為普遍。由於黃斑前膜屬慢性病,患者初期沒有任何病徵,即使視力模糊,也會被另一隻健康眼睛補充了不足的視力因而不易察覺,結果延誤醫治。所以建議超過50歲人士,每年定期接受眼科檢查。 診斷黃斑前膜,除了檢查基本視力、眼壓及眼底,眼科醫生通過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簡稱OCT)幫助斷診。OCT利用光束掃描檢查視網膜結構和厚度,只需1至2分鐘的眼球掃描,便可看到黃斑區橫切面及眼球血管結構,從而量度出黃斑前膜厚度,清楚分析前膜收縮引致視網膜皺褶的情况。 睇方格表即現形?   問:病人因視力問題求診,家庭醫生會安排哪些初步檢查? 譚:首先會做初步視力測試,如病人有明顯視力減退及視物變形,便會利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檢查眼睛,主要測試中央視力。病人用單眼注視表格中的小點,如看見波浪線,或有模糊、黑影,或部分線條缺損,都可能是黃斑出現問題,需要轉介眼科醫生進一步檢查。 無藥可救,只能施手術?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譚文蔚,眼科專科醫生王逸軒(黃志東攝)   問:如何治療黃斑前膜?有沒有後遺症? 王:患者如沒有明顯病徵,視力沒有受損,只需保持緊密監察,在家中定期用阿姆斯勒方格表檢查,每隔半年見眼科醫生覆診。如病情開始惡化,增生的前膜變厚令黃斑皺褶加深並出現水腫,令視物模糊和影像變形,影響日常生活,便需要手術。黃斑前膜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手術是唯一有效的醫治方法。 手術採用微創方式,首先移除眼球內的透明玻璃體,然後用一支微型鉗伸入眼球內撕走黃斑區增生的前膜,最後將前膜底下的內界膜一併移除,基本手術便完成,之後眼睛會分泌液體填充。由於內界膜位於視網膜最外層,可讓纖維細胞攀爬並走到黃斑區增生,一旦內界膜被移除便可以杜絕黃斑前膜復發。 黃斑前膜手術風險少於百分之一,據臨牀經驗,年齡超過60歲的患者接受玻璃體移除手術後很容易出現白內障,因此通常建議年長患者同步接受白內障手術,避免日後要再做一次眼部手術。病情輕微者手術治療後可恢復百分百視力,但病情較嚴重者即使完成手術,可能只恢復一半視力;因此患者一旦有病徵就應該盡早接受手術治療,以得到最佳療效。   文:吳敏霞 插圖:杜思頴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肥胖系列】糖尿上眼 無聲無息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再一次提醒預防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性!本港約有百分之十的成年人患糖尿病,當中三分之一,可能會出現糖尿上眼的問題。糖尿上眼有機會導致糖尿視網膜病變、黃斑點病變、白內障、視網膜脫落、青光眼等。若處理不當,失明機會較普通人高25倍。 (網上圖片)養和醫院眼科手術中心主任曾雁醫生表示,早期糖尿上眼並沒有徵狀,但其後有機會導致糖尿視網膜病變、黃斑點病變、白內障等。故糖尿病者應嚴控血糖外,還要定期看糖尿科醫生和眼科醫生。 早期糖尿上眼並沒有徵狀,病人眼睛不紅不痛,視力正常。但其後視網膜的微絲血管會逐漸膨脹,出現微小血管瘤,滲漏出血漿和血脂,部分微絲血管更會閉塞並導致缺氧。 【Power Up推介】關注血糖人士請入:由廚具入手,智能多功能低醣電飯煲助你食得健康!   初期並無徵狀 嚴控血糖定期檢查 養和醫院眼科手術中心主任曾雁醫生提醒,如果病人沒好好控制病情,或根本不知道糖尿已上眼,以上問題繼續惡化,眼底會長出脆弱的新生血管。萬一爆裂,血塊滲入眼球中的玻璃體,患者會忽然看見大量飛蚊、視力下降,嚴重的會完全失明。 患者應嚴控血糖、血壓和體重、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避免吸煙,定期看糖尿科醫生和眼科醫生。如果發現患上糖尿上眼,甚至已出現新生血管,醫生可在病人的眼內注射藥物,或進行激光光凝,都有助改善和控制病情。 一型糖尿患者,應在確診後第五年接受一次全面眼科檢查,之後每年一次定期檢查。二型糖尿患者,當確診便應立即接受眼科檢查,然後根據醫生指示,定期覆診。患有糖尿的孕婦,宜在懷孕首三個月作一次眼科檢查。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糖尿病】戳破謬誤:糖尿病非肥人「專利」

【明報專訊】雖然糖尿病例普遍,但仍有不少人對糖尿病存在很多誤解。 問:瘦人不會患上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人是遺傳及自身免疫力出現問題,與體型無關,瘦人也可患上;二型糖尿病患者中有部分是因胰島素分泌不足,除遺傳因素,還可能是出世不足磅或不足月,影響胰臟成長。這類患者的血糖指數可以很高,但身形反而偏瘦,出現如口乾、體重下跌、疲倦等徵狀。治療方法主要是胰島素,其他方案不太有用。 不同成因糖尿病 未必要用胰島素 問:一旦確診糖尿病,便一定要用胰島素治療,別無他選? 因人而異,要先了解患者病理。一型病人及部分胰島素分泌低的二型患者,治療方案確實是以補充胰島素為主,同時也要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其他二型患者伴隨中央肥胖,大多是由於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過高。曾有患者不斷補充胰島素,以為可抵消胰島素抵抗問題,結果無效用外,患者反而愈來愈肥,因胰島素會刺激胃口,添增肥胖風險。這類患者主要透過減肥及減少胰島素抵抗的治療方法。若病人肥胖但沒有代謝綜合症徵狀例如三高,病情又輕微的話,可先由生活習慣入手,改善飲食,多做運動有助降低胰島素抵抗,雙管齊下,如有改善,便毋須用藥。 如病人有代謝綜合症,便需要謹慎處理,不止要嚴控血糖水平,更要全方位改善,包括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可反映近3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血壓及低密度膽固醇。此類患者大多需要用藥治療,可服用SGLT-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有助促進葡萄糖從小便排出,降低血糖影響,兼改善血壓、減少蛋白尿,連隨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一類藥物GLP-1 RA(GLP-1 receptor agonist)促效劑,10多年前已有口服藥,現在還發展成針劑,效果也加強;主要作用是增加腸道一種激素,輔助胰臟控制餐後血糖,有助患者減體重,降血壓,減少心血管病風險及死亡率。醫生會因應病人情况處方不同藥物,有些病人可能要針劑加口服藥。如以上兩種藥沒有效用,就只能採用胰島素治療。 各類型患者 併發症不一 問:一旦患上糖尿病便後患無窮,一定引發肝、腎及眼疾? 每個患者的併發症及病情發展並不一樣,糖尿病會影響肝、腎及眼,但不同類型患者的患病風險也不一樣。 一型、二型瘦人糖尿病的微血管併發症風險較大,如視網膜病變、腎小球腎炎最終可引致腎衰竭,四肢的微細血管及神經線病變可引致手腳麻痺等,主要是微血管受影響,截肢風險相對較低。惟微血管病變並非一朝一夕,可能要10多年時間演變。 對於有代謝綜合症的患者,病理上主要是出現胰島素抵抗,伴隨高血壓、三酸甘油脂過高、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過低、血脂紊亂、高血壓損害腎臟出現蛋白尿,患者有較高的大血管風險,如心臟病、中風、腎衰竭及足部大血管病變,較易出現感染、潰爛及壞疽,嚴重更需要截肢。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