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關節痛、膝痛、肌肉痛服止痛藥了事?超聲波檢查神經線 直接注射藥物紓緩痛楚

關節痛、膝痛、肌肉痛、腰痠背痛,是久坐不動的上班一族常會遇到的問題,很多時都只是簡單按摩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便了事,但當到達某年紀,痛楚逐步加劇,苦不堪言。根據2017年的研究數字顯示,本港有近三成人口受到不同慢性痛症困擾,當中有一成人所承受的痛楚達嚴重程度。近年亦有調查揭示九成長者有兩個或以上疼痛部位,最常見為膝部、背部及肩膀。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關節痛、膝痛等慢性痛症困擾  注射藥物治療紓緩痛楚  可於診所進行 養和醫院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醫生表示,常見的痛症如膝關節、肩痛、頸痛,甚至是一些內科痛症包括生蛇和頭痛,除了可透過手術治療外,亦可以利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常用的注射藥物治療和射頻,作為另一個治療選擇,程序可在診所中進行,風險相對手術較低。 唐醫生表示,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超聲波或X光,把極幼細的針準確地放在引致痛症的神經旁邊,藉熱力或電流紓緩病人痛楚。現時亦可透過超聲波,檢查神經線是否有腫脹情况導致疼痛,並直接注射止痛藥物,讓診斷和治療可同步進行;部分情况如頸椎退化引起的疼痛,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儀器,在小關節進行神經消融術,阻截神經線信號,有助紓緩痛楚。經治療後,個別背痛或生蛇患者的止痛效果可以維持數年,即使痛楚復發,重複同樣治療的風險和效果亦無異;反之,若以手術治療,當需要再次進行手術,風險和效果就未必相同。 長者肝腎功能弱  增止痛藥帶來副作用 唐醫生特別指出尤其是長者,痛楚經年累月累積,他們飽受痛症困擾之餘,同時可能因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要服用多種藥物。然而由於他們的器官功能轉弱,肝腎功能未必能如常分解和排出藥物,導致長者在服用止痛藥後較大機會出現副作用,部分藥物如消炎藥,更會大大增加胃出血、腎衰竭和心臟病的風險,不建議長者長期服用。 疼痛醫學專科全面評估患者痛楚根源   調整藥物、考慮介入性或手術治療 長年受痛症纏身的痛苦,外人難以明白,唐醫生分享,曾經有病人多年來患有手部神經痛問題,自覺受痛症煎熬多年,當後來發現患上膽管癌時,竟然選擇不接受治療,因為她認為長時間受痛楚折磨,感覺生不如死,寧願及早解脫。 唐醫生表示,他行醫多年看到不少痛症病人,由一開始只是輕微痛楚,以為休息及服止痛消炎藥可以紓緩痛楚便置之不理,直到數年後惡化,才不得已要四出走訪不同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求助。由於坊間對於疼痛醫學專科的認識不深,很多慢性痛症病人未必知道可以尋求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協助,針對痛楚根源對症下藥。 相關文章:痛症難忍 慎防短痛變長痛 慢性痛症包括頭痛、生蛇或癌症所引致疼痛 唐醫生表示,其實當痛症持續一至兩個月,嘗試過不同的治療方法無效,建議可向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求助,除了常見的「都市痛症」,部分慢性痛症如生蛇引起的疼痛、癌症疼痛、頭痛等,經治療後一般都會有所改善,服藥劑量和針藥可逐漸減少。有時病人會服用不同止痛藥,但未必分辨到藥物的效用和副作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會因應病人情况,評估並調整藥物分量,並減除有副作用的藥物,以達致最佳療效。 Read more

醫路同行:無創「海扶刀」 超聲波殺死子宮肌瘤

【明報專訊】子宮肌瘤是十分普遍的婦女疾病,超過一半在生育年齡的婦女都會患上,當子宮平滑肌因經期、懷孕或分娩受創,人體幹細胞會修復,但當基因變異,細胞不受控生長,便形成子宮肌瘤。幸好絕大部分子宮肌瘤屬良性,七成患者沒任何徵狀,醫生通常建議觀察而毋須接受治療。 Read more

【有片】揀啱乳房檢查 免嚇自己 磁力共振高敏度 X光+超聲波有效

【明報專訊】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女性新症由2006年的2584人,上升至2016年的4108人。隨着防癌意識提升,不少女士都知道要定期檢查,乳房X光造影、超聲波和磁力共振檢查,各有長短,並非愈貴愈準確,應如何選擇? Read more

超聲波物理治療 紓產婦乳脹苦

【明報專訊】對不少產婦來說,最痛的當然是生產的一瞬間,除此以外,乳房脹痛大概是第二折磨的事。剛誕下第一胎的洪女士,出院回家後開始有乳脹,嚴重得連兩邊腋下都腫如雞蛋一樣。想放棄母乳餵哺之際,她得到瑪嘉烈醫院母乳餵哺超聲波物理治療服務,即時紓緩了疼痛。「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後,看着寶貝女滿足的吸吮母乳,她形容沒什麼比這更有滿足感了。 乳房痛 腋下腫如雞蛋 洪女士兩周前誕下女兒,住了一晚醫院便順利回家,詎料才是噩夢的開端。「那時候剛上奶,乳房腫痛情况很嚴重,很痛很硬,連腋下都腫痛,亦有輕微發燒,晚上也睡得不好。對自己的休息、甚至情緒也有極大影響。」她回想那時候身體十分不適,連寶寶都無法照顧,十分無助,唯有四處問不同媽媽朋友的意見,「按摩乳房、熱敷、冷敷等都試過,但幾日後問題依然持續」。 及後,她從同樣於瑪嘉烈醫院產子的朋友口中得知可向院內母乳顧問求助,她早上9時致電熱線,已立刻得到回覆,10時便能到醫院求診。「物理治療師及母乳顧問雙管齊下,首先用超聲波幫我處理乳房及腋下腫痛的問題,其後母乳顧問幫我『按通』了乳腺,也教我自己用手擠奶。我第二天已好了很多。」 超聲波紓痛 再按通乳腺 瑪嘉烈醫院是全港首間醫院由物理治療師及母乳顧問一同對有乳脹問題的產婦會診,減省轉介時間。該院物理治療部一級物理治療師盧詠恩表示,大概三分之二的授乳媽媽都曾經歷乳腺阻塞而引致的疼痛,超聲波治療能透過高速震動及壓縮能量,轉變成熱能或幼細的按摩功效,加速血液循環及止痛。 盧詠恩又表示,超聲波治療廣泛應用於物理治療上,鮮有應用於乳房阻塞問題上。該院婦產科助產士顧問護師何麗芳則表示,有關應用超聲波治療乳房問題的文獻只有三份:「發現可以一試,很開心看到效果很好。」計劃從2016年4月開始,截至2018年9月已服務203名母親。 目前計劃的服務對象只限於瑪嘉烈醫院生產的母親、葵青區母嬰健康院轉介授乳母親及因乳腺阻塞而發燒入院的授乳母親。瑪嘉烈醫院也開始了「產後助產士主導護理計劃」,安排「產後房」助產士為低風險的產婦作每天的身體評估及監察,提供產後建議。 明報記者

Read more

【有片】超聲波見腎囊腫 空心虛驚 實心多癌變

【明報專訊】公司入職或人到中年,接受身體檢查,做一個最方便簡單的腹腔超聲波,報告發現腎「水囊」。 水囊,聽落似良性,立即鬆一口氣?超聲波檢查腎臟,發現水囊影像呈現黑色圓圈,代表水囊「空心」,多屬良性;但如果超聲波照出灰或白色的「實心」陰影,就有很大可能是惡性腫瘤,要即時施手術切除。   (圖:endopack@iStockphoto)   實心只有一成屬良性 腎臟的初步檢查,主要會照超聲波;而在超聲波檢查時,有可能會發現影像出現不正常的陰影。如果已排除了遺傳病多囊腎,應該如何處理?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楊協和解釋:「醫生會先辨別陰影是『空心』或『實心』,空心多屬良性水囊,而實心則多是惡性腫瘤,但也有一成是良性的腫瘤,包括:血管肌肉脂肪瘤、腎嗜酸細胞瘤。」在超聲波影像中,空心會以黑色圓圈呈現;實心影像代表腎臟裏面含有組織,多會呈現灰色或白色。   再做電腦掃描 辨清種類 不過,楊協和強調超聲波檢查不能準確辨別良性或惡性囊腫,醫生會建議病人多做一個電腦掃描檢查。如有需要,更會替病人注射顯影劑。他舉例:「血管肌肉脂肪瘤屬良性,但它在超聲波影像呈現實心,好像腫瘤。再做電腦掃描,醫生就可清楚辨別囊腫性質,將它分類再決定治療方案。」 超聲波檢查主要依靠醫生或者技術人員的經驗去判斷,相比之下,電腦掃描較為客觀。「電腦掃描影像清晰、分析力強;它能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幫助醫生斷症。」楊協和解釋,腎臟囊腫的分類非常複雜,「簡單來說,腫囊完全空心,裏面沒有『間房』(隔膜)或鈣化物,就可以較為放心。腫囊裏面愈多『間房』、鈣化物或固體成分,就愈大可能屬惡性。」 注射顯影劑,不單可以清晰顯示血管情况,而且可以增強不同組織之間的對比。家庭醫生鄭志文補充:「由靜脈注射顯影劑,透過血液循環帶到腎臟。假設腫囊屬於惡性,理論上它裏面會有血管,亦即是有血液流量。醫生可以憑着顯影劑的集中程度和濃度,評估囊腫的性質。假如只是簡單水囊,就完全不會增強顯影程度。」     良性小於4cm 毋須跟進 根據Bosniak分類系統(Bosniak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renal cystic masses),腎臟囊腫可分為5類。「Type 1和Type 2屬良性。如果不超過4厘米,毋須跟進。」楊協和說,除非有些水囊體積很大,病人感到痛楚或者出現排尿問題,就有可能需要施手術,否則不用任何治療。 Type 2F有5%變癌的可能。楊協和說:「介乎Type 2和Type 3之間,Type 2F需要跟進;建議大約6個月至1年再做(超聲波或電腦掃描)檢查,看看有否病變。」 至於Type 3及4,情况較嚴重。「Type 3有一半可能變癌,風險較高,Type 4則可確診為癌症,建議立即手術切除。」     體檢普及 腎癌早發現 近年腎癌個案新症愈來愈多,鄭志文說與市民的健康意識提升,定期檢查身體有關。「簡單的小便常規檢查已可以驗出隱性出血,從而跟進。而上腹超聲波除了檢查肝、膽、胰、脾,也可看到兩邊腎臟。」接受體檢的人增多,發現腎臟囊腫的個案也相應增多。 楊協和認同:「不少病人都是體檢過後,拿着有陰影的超聲波報告前來求診。相比從前,腎癌個案的確多了,但大部分都屬於早期發現。」他說,及早發現和治療,即使患上腎癌,前景也相對樂觀。     文:麥穎姿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endopack@iStockphoto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逆轉脂肪肝有法(養和醫度百科)

你了解自己的肝臟健康嗎?在本港甚為常見的脂肪肝,未必有明顯的病徵,肝臟會無聲無息地受損,如未有及時介入,最嚴重可能會引致肝癌或肝衰竭。脂肪肝主要是由不良生活習慣所引起,如能及早發現問題,早期的脂肪肝患者單靠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便能逆轉問題。 脂肪肝,顧名思義是肝臟積聚過多脂肪,當脂肪細胞佔整個肝臟多於百分之五,便可界定為脂肪肝。其成因大多與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例如缺乏運動、進食過多高脂食物、過量飲酒等。此外,中央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等慢性病患者,亦有較高風險患上脂肪肝。不少人以為脂肪肝只會發生在肥胖人士身上,實際上體重正常人士同樣可能患上脂肪肝。 若果任由脂肪細胞入侵肝臟細胞,細胞便會發出信號對抗,從而引起發炎反應,長期發炎會令肝臟纖維化,令健康的肝臟細胞變得愈來愈少,最終會演化成難以治癒的肝硬化,屆時患上肝癌或肝衰竭的風險將大幅飈升。 想避免病情惡化而無法逆轉,以下兩個方法,建議大家盡快付諸實行: 1. 定期接受體檢 包括針對肝臟檢查 愈早發現脂肪肝,逆轉病情的機會愈大,因此定期接受檢查尤為重要。一般的體檢套餐通常包括抽血檢查肝功能,部分檢查亦包含超聲波掃描,能初步觀察到肝臟積聚脂肪的情况。如果想更精準知道脂肪肝的嚴重程度,則可接受肝纖維化掃描,醫護將掃描探頭置於肝區的皮膚表面,利用瞬間彈性原理產生衝擊波,以擷取客觀的數據,了解「肝硬度」及「肝脂肪指數」,以更全面檢視肝臟的情况。 相關閲讀: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2. 改變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 當發現脂肪肝的問題後,最佳的「治療」方法不是任何藥物或外科手術,而是徹底糾正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減少進食高脂或高糖食物、戒酒、恆常進行帶氧運動,並且要小心控制慢性病的病情,以免增加脂肪肝惡化的風險。只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模式,早期的脂肪肝有望逆轉;即使在發現之時可能已相對嚴重,仍有助改善及控制病情,避免惡化至難以治療的階段,因此不要放棄! 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醫生 相關閲讀:【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阿基里斯跟腱在哪?跟腱斷裂原因?術後護理、復康訓練4階段

易傷肌腱——跟腱承受人體最高負荷,奔跑、跳躍產生的張力,可達體重10倍,是最常受傷的肌腱。(設計圖片,staticnak1983@iStockphoto) 【明報專訊】阿基里斯跟腱(Achilles tendon)是人體最強壯和最大的肌腱,連接着小腿後肌和跟骨。小腿後肌與跟腱一起負責足踝關節蹠屈的動作(plantarflexion)。跟腱承受人體最高負荷,動作如奔跑、跳躍、單腳跳和跳繩所產生的張力,可達到體重10倍。高負荷的工作令跟腱成為最常受傷的肌腱。【編者按:跟腱斷裂(Achilles tendon rupture)通常發生在30到40歲運動員身上,男女比例為10:1,哪些原因會導致發生跟腱斷裂呢?復康訓練又是怎樣的呢?】 阿基里斯跟腱斷裂有原因  突然加速、轉向、過度拉伸 阿基里斯跟腱源於小腿中部,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融合形成的跟腱(見圖),以螺旋形排列方式連接跟骨後側。螺旋形肌腱纖維讓跟腱有更好的延展度,運動時能儲存更多能量。阿基里斯跟腱主要由第一型膠原蛋白構成,肌腱內細胞主要是由腱母細胞(tenoblasts)和腱細胞(tenocytes)組成。跟腱血液供應可以簡單地分為3部分,中段由腓骨動脈供血,近端和遠端由脛後動脈供血。距離跟骨連接處約2至6厘米區域相對缺乏血液供應,故大部分傷患都在這區域發生。 跟腱斷裂(Achilles tendon rupture)通常發生在30到40歲運動員身上,男女比例為10:1。跟腱相對缺乏血液供應的中間部分(mid portion)就是大多數患者斷裂的位置。跟腱斷裂通常發生在突然加速和改變方向時,足踝關節被迫在小腿肌肉正在收縮向背屈方向移動時斷裂。根據肌腱機械性質,肌腱可以承受4%拉伸,但是當拉伸水平在4%到8%之間時,分子間的交聯會被破壞,導致膠原纖維相互滑動。如果拉伸水平超過8%,就會發生宏觀斷裂,導致跟腱斷裂。 手術治療再斷機率 比非手術低 治療跟腱斷裂,可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接受手術治療,跟腱再斷裂的風險比非手術治療低。手術治療後跟腱再斷裂的機率約2%至3%,而非手術治療跟腱再斷裂的機率約13%。然而手術治療伴隨術後併發症的風險,如傷口感染和黏連。一般而言,醫生通常建議年輕且活動水平高的患者接受手術治療,而對年長或活動水平較低的患者,推薦非手術治療。總括而言,決定採用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是基於對患者情况和期望作全面評估,才可確保選擇最合適的治療。 術後穿特製靴 固定後腳踝 手術後,患者一般可以立即完全負重,不過需要穿上特製靴,並把後腳踝固定在30°背屈位置,以避免過度牽扯跟腱。 術後0至2周,康復目標是控制發炎(紅、腫、熱、痛)。冰敷、磁療和超聲波療法是控制發炎的有效療法。 術後3至6周,患者可開始做足踝活動幅度訓練(詳見「復康運動」),例如足踝關節蹠屈運動(ankle pumps),要注意此階段踝關節還未能背屈(dorsiflexion)超過0°(見上圖)。術後7周,患者不再需要穿上特製靴,足踝關節活動幅度不受限制,復康訓練正式開始。 復康運動:復康初避過度拉伸 閉鏈、伸展運動循序漸進 復康訓練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恢復足踝關節活動度,特別是背屈的活動度。患者可以開始主動背屈運動,例如坐式腳跟滑動(seated heel slide,圖A)。 按摩熱敷電療 助足踝關節活動 按摩、熱敷和電療等輔助手段也能幫助恢復足踝關節的活動。康復治療早期階段應避免對小腿肌肉做被動拉伸(passive stretching),以防止跟腱過度拉伸。跟腱過度拉伸可能導致功能缺陷,例如末端背屈時的力量不足。 輕量負重運動 促膠原蛋白增生 第二階段是強化小腿後肌和跟腱。當患者足踝關節活動已回復正常水平,便可以開始輕量負重運動。研究指出,負重運動能促進肌腱膠原蛋白增生,以及改善整體組織排列和強度,所以負重運動是跟腱康復重要一環。 在康復治療早期階段,建議採用負荷較小和速度較慢的運動,避免跟腱因負荷過大而再次受傷。患者可以做閉鏈運動(closed chain exercise)來逐漸加強小腿後肌肌力和跟腱的韌度。閉鏈運動保持腳與地面或設備接觸,比不保持腳部接觸的開鏈活動更安全。 以下是閉鏈運動例子: 1. 坐式提踵(seated heel raise,圖B) 2.雙腳提踵(double leg heel raise,圖C) 3.單腳提踵(single leg heel raise,圖D) 患者可以通過增加額外負重、運動速度、活動度和平衡力的需求來增加訓練強度。 12至16周可重新慢跑 第三階段是改善整個下肢的力量和協調。在這個階段,可以將功能練習添加到康復訓練中,重點是將小腿和跟腱單元與整個下肢融合起來運用,例如是三關節伸展的運動(triple extension),以下是三關節伸展的運動例子: 1. 前跨弓箭步(lunges,圖E) 2. 弓箭步跳躍(reverse lunge and hop,圖F) 第四階段是回歸運動。基於個人運動需求而自訂的訓練,幫助患者逐漸回歸運動。運動訓練通常包括速度、敏捷度、心肺功能、爆發力和肌耐力等元素。 通常在術後12至16周,便可以重新引入慢跑到日常鍛煉中;16至20周回歸非接觸運動;20至24周回歸接觸式運動。 時間表僅供參考,回歸運動時間應基於個人康復進展。如有任何疑問應諮詢物理治療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李衍晞(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病毒性肝炎分為甲(A)、乙(B)、丙(C)、丁(D)及戊(E)五型,個別肝炎有機會演變成肝纖維化,一旦延誤治療時機,肝纖維化會惡化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大家知否這五種肝炎有何分別? 甲型肝炎屬急性肝炎,病毒經由糞便傳染,也可透過受污染的食物,循口腔及腸道感染。潛伏期約15 至45日,患者輕則長時間渾身疲倦,重則眼睛及皮膚發黃。甲肝不會變成慢性肝炎,亦甚少有肝衰竭等併症,一般可自行痊癒並終身免疫。只要注意個人和飲食衞生,就能有效預防甲肝,亦可接種疫苗,抗體可維持約十年。 相關閲讀:拆解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治療 及早驗血防無聲惡化(更新2023年2月17日) 乙型肝炎是最常見的肝病,本港約8%人口為乙肝帶病毒者。乙肝是一種傳染病而非遺傳病,主要是胎兒經母體血液及胎盤感染,亦可以透過性接觸、共用針筒等傳播。乙肝病毒可隨時間消減,但如果病毒未能清除,可發展成慢性乙肝,受感染時的年齡愈小,風險愈高,約一成半至四成慢性乙肝患者長遠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帶病毒者應每半年抽血及作超聲波檢查監察肝臟,按情况決定是否需要治療。 丙型肝炎潛伏期大約半年,主要透過共用針筒或性接觸等經血液傳染。急性丙肝經治療後一般都能痊癒,不會演變成肝硬化等併發症,但若治療後半年仍驗出帶丙肝病毒,就要服藥跟進,否則可能變成慢性肝炎。近年推出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只需服用三個月,便能消除大部分病毒,副作用亦較少。 丁型肝炎與乙肝有關,通常先有乙肝,再受丁肝病毒感染,發炎會比較嚴重,其跟進及治療與乙肝相近,但在香港較罕見。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戊型肝炎主要因為飲用受污染食水,或進食未經煮熟的內臟(如豬膶)而禍從口入,亦可經血液及體液傳染。戊肝病毒可由孕婦傳給胎兒,而患有戊肝的孕婦死亡率可高達三成。戊肝病徵與甲肝相似,惟香港現時未有疫苗注射,孕婦應避免進食內臟,以防感染。與甲肝一樣,戊肝一般都能自行痊癒,患者康復後可終身免疫。病毒性肝炎只需透過簡單的驗血便可得知病毒類別。及早檢查和治療、持續跟進,有助大大減低出現肝纖維化後期、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安安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出門旅遊】什麼是經濟機艙症候群?久坐飛機竟有潛在致命風險?4大預防貼士

新冠疫情緩和後,世界各地的旅遊業復蘇,不少港人已急不及待要出門旅遊。然而,不少人或認同乘搭長途機是「苦差」,動輒要在鐵鳥中逗留超過6小時以上,其實相當勞累,而且長時間留在座位,更可能誘發「經濟機艙症候群」,如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號,嚴重情况下有機會引致肺動脈栓塞而致命。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馬健庭提醒,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孕婦等高危人士需分外小心,並提供4大貼士,以預防因乘飛機而引發「經濟機艙症候群」。 什麼是經濟機艙症候群?久坐不動易出問題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於2000年的調查指出,平均每6000個乘搭4小時以上飛機的乘客,就有一人會患上「經濟機艙症候群」,究竟「經濟機艙症候群」是什麼? 馬健庭解釋,常見的經濟艙座位空間較窄,如果長期久坐沒有郁動,足部較深處的靜脈有機會形成血塊,其中最常見的是發生在距離心臟最遠的小腿,堵塞的血塊會經血管由肢體回流至心臟,引致深層靜脈血管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亦即俗稱的「經濟機艙症候群」。 相關閲讀:【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12類高危族群要小心 任何損害靜脈的因素,均提高造成深層靜脈血管栓塞的風險,因此以下12類「機艙症候群」的高危族群,乘坐飛機期間及落機後,務必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身體狀况: 40歲以上人士 孕婦 心血管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 靜脈曲張患者 癌症病人或康復者 近期曾進行腰部以下手術的人士 需長期卧床的病人 曾患有血栓或有血栓家族病史的人士 正服用口服避孕藥或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婦女 吸煙 肥胖 落機出現下肢腫脹疼痛 留意徵狀速求醫 不少「經濟機艙症候群」的患者由於小腿血液回流受阻,落機後有機會出現下肢肌肉腫脹、發紅疼痛,甚至有低燒及胸口痛等徵狀;惟亦有部分患者可能毫無病徵,令人防不勝防。 如果發現腿部持續腫脹及發紅,而且皮膚溫度上升,腿部皮下靜脈擴張,建議患者應盡快求醫,因徵狀可能反映血栓已經剝落並進入循環系統,血塊有機會流入肺部,造成肺動脈栓塞(Pulmonary Embolism),嚴重可致命。 醫生一般會先向病人問診,了解病歷及正服用的藥物,之後會安排超聲波及血液測試,以確認患者的血流中是否有血塊。 相關閲讀:【孕婦】妊娠高血壓 持續140/90mmHg 或以上要注意 4類人士屬高風險 定期監測血壓減併發症發生 4大貼士助預防 馬健庭強調,不論長途機或短途機,乘客都必須抽時間走動伸展,以促進血液循環,減低形成血栓的風險。以下4個簡單貼士,有助預防患上「經濟機艙症候群」: 盡量選坐出口或通道的座位,增加雙腳伸展空間 穿著鬆身衣物,避免穿著及膝襪子,以免阻礙血液循環 定時走動伸展,以及按摩雙腳、膝部、小腿及腳踝 多喝清水補充身體水分,避免喝酒或含咖啡因等容易導致脫水的飲料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大鼠戊型肝炎再現】拆解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治療 及早驗血防無聲惡化(更新2023年2月17日)

(編者按) 本港昨(16日)錄今年首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衛生防護中心稱,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有長期病患的28歲男子無接觸齧齒動物或鼠,潛伏期無外遊,暫未確定感染源頭及途徑,會繼續調查。連同此個案,本港去年至今錄得3宗人類大鼠戊肝個案。究竟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是什麼呢?其傳播途徑、潛伏期、治療或預防方法又有何不同呢?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