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煙方法】中醫針灸戒煙成功率逾三成 減低頭暈、便秘、情緒暴躁等不適(附戒煙熱線)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情下戒煙求助錄得增幅,衛生署控煙酒辦公室高級醫生關思禮表示,近半年戒煙求助上升一倍,戒煙熱線由今年初每月接獲400次求助,升至6月約800次,相信因吸煙者擔憂感染新冠病毒會增加重症風險,以及機構提供居家戒煙服務,增加他們戒煙的意欲。負責博愛醫院中醫針灸戒煙計劃的中醫一級醫師何蕙均表示,疫情下市民需常戴口罩,除口罩吸煙會增受感染風險,提升煙民戒煙意欲,近兩個月中醫戒煙人數亦增兩三成。 Read more

【中醫治療】中藥針灸雙管齊下 改善鼻敏感

【明報專訊】改善鼻敏感,最好是中藥及針灸雙管齊下。嚴耀堅說:「針灸主要集中在鼻附近的穴位,直接紓緩徵狀,對於病情較輕微的病人,基本上針灸一次,病情已得到改善。用藥方面,以通鼻竅功能為主,常用辛夷花。」 另外,運動對改善鼻敏感有很大幫助,嚴解釋:「運動令肺氣及脾氣運行暢順,氣血運行也改善。」他補充,治療鼻敏感並非難事,但病人若不改善飲食、生活和運動習慣,很快打回原形。   (明報製圖) 辛夷蘇葉茶 材料:辛夷花6克,蘇葉9克,薑、葱、糖或鹽適量 煮法:將辛夷花和蘇葉製成粗粉末,用紗布包好,以沸水冲泡,飲用前加入薑、葱、糖或鹽調味。每日1劑,代茶頻飲。徵狀改善後可停 功效:疏散風寒,宣通鼻竅   指腹按穴 每日15分鐘 另外,日常多按壓以下穴位可改善鼻敏感,每日用指腹按壓15分鐘,按至感到痠脹: 迎香:於鼻翼旁開一厘米位置 上迎香:位於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近鼻唇溝上端處 印堂:印堂位於面額部,兩眉頭連線的中點   中醫治療文章: 【中醫治療】雞屎藤止痕癢 治濕疹難斷尾 食用過量 腹瀉頭暈 【中醫治療】食療推介:濕疹分急性慢性 前者要清熱 後者潤燥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中醫治療】穴位紓緩咳嗽 杏仁豬肺湯性溫助止咳 【中醫治療】芡實祛濕不全面 反致肚脹氣鬱 【中醫治療】知多啲:赤小豆祛濕最強慎用 【中醫治療】知多啲:芡實+淮山+無花果 簡易家常祛濕湯 Read more

浸大指頭皮針灸改善自閉童 講師倡與言語治療雙管齊下

【明報專訊】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研究發現,頭皮針灸對自閉症兒童的病情有改善作用。該學院在2010年至2013年間,為68名自閉童進行針灸後,社交及語言能力等方面有改善,對2歲或之前出現自閉徵狀的兒童療效較顯著。不過,部分兒童有同時接受其他言語及職業治療,故未能準確估算針灸所佔的效用,但浸大中醫師指雙管齊下對學童治療較為有效。 浸大中醫藥學院在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研究,為68名年介2至10歲的自閉童作頭皮針灸,包括57男11女。每人每個療程為30次針灸,每周針灸兩次,每次一小時。 刺激穴位 提升腦部細胞聯繫 浸大中醫藥學院講師尤傳香解釋,以針灸刺激自閉童的穴位,如四神聰及神庭,提升腦部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和功能,改善自閉童的溝通能力等。 原發性患者療效較顯著 研究為自閉童常見的5個徵狀評分,分別為社交障礙、語言遲緩、行為固執、聲音敏感及飲食挑剔,每人總分20,分數愈高徵狀愈明顯。參與研究的兒童中,有47人為2歲或之前已出現徵狀的「原發性自閉症」患者,其餘21人為兩歲後語言等功能倒退的「退行性自閉症」患者。 結果顯示,原發性患者在語言遲緩及退行性患者的總分跌幅分別為37.9%及31.4%,原發性患者療效較顯著。此外,整體有效率為97%,即只有2人被評定無效。 5歲半的龐卓煒在2014年6月被確診患自閉症,於兩年前接受針灸,以及言語和職業治療等。其母龐太表示,兒子完成兩個針灸療程後病情「明顯改善」,他3歲前「不懂得發單音字」,治療後懂得叫父母,專注力亦改善。卓煒的情况逐漸改善,今個學年已由特殊幼稚園轉到主流學校。 尤傳香指出,部分參與研究的自閉童同時接受針灸及其他言語治療等療程,認為雙管齊下較能提升療效。

Read more

胡途中西:針灸解背痛 心理作用?

他一九八三年在上海中醫學院畢業,三年後遠赴美國留學,九二年取得馬里蘭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在來港出任港大中醫藥學院院長前,勞教授是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醫學院教授暨中西結合治療中心中醫部(Centre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 Division of Chinese Medicine)總監。 作為念中醫出身的學者,勞力行教授深信中醫藥的療效,認為它可以幫助患者解除疾病的枷鎖。他分享當年在美國行醫時,一個受背痛困擾多年的病人的經歷。這個病人曾試過不同治療,包括藥物及物理治療等,但痛楚仍未消失,輾轉下來到勞教授的大學醫學院診所求診。當時,病人接受針灸治療後,背痛頓時減輕不少。儘管如此,由於這個病人首次接受針灸治療,對這數支幼針便能夠治好纏繞多時的背痛半信半疑,再加上曾嘗過多次治療失敗的經驗,故認為這只是出於心理作用的安慰劑效果(placebo effect),病灶並沒有真正消除,更認為過了不久痛楚便會再次出現。當時勞教授也沒有多作辯解,着病人一星期後覆診。最後,因為各種原因,這位病人的覆診時間一再推遲,但背痛並無復發,病人才不得不相信,針灸真箇成功幫助她脫離背痛的困擾。 有系統羅列針灸療效 勞力行教授相信,每位中醫師都遇過相似的病患,以醫術令患者從滿腹狐疑變為心悅誠服。不過,透過這些病患的個人經歷,並不足以把中醫藥推廣予西方社會。今天針灸在外國已相當流行,其止痛療效廣為外國所認同及接受,當中轉捩點來自二十多年以來有關針灸的臨牀醫學研究報告,有系統地羅列出針灸的療效,令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把針灸納入為認可的醫療儀器。 這也可以說是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應用於中醫藥的成功例子。勞力行教授指出,循證醫學是透過統合各項科學化的研究報告,以評估治療方案的成效,最終找出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即使這套方法是由現代醫學發展出來,也可應用於中醫藥及其他醫學,因為天下間所有病人對治療的期望並無二致,均希望藥到病除。因此,無論是中醫或是西醫的研究,均是以消除病徵為最終目的,而循證醫學作為其中一個能讓西醫有效了解及掌握中醫療效的途徑,有助推動中西醫合作,讓病人獲得最大福祉。 文:胡志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主任)

Read more

【中醫治療】養生帖:壓力可致癌 針灸按穴助放鬆

【明報專訊】壓力是威脅現代人身心健康的最大敵人,其中包含了癌症。長期經歷壓力易引起免疫力下降,特別是細胞的免疫功能下降,是間接導致癌症的因素。 抑壓情緒 影響免疫系統 德國癌症醫師瑞克.基爾得.黑默(Ryke Geerd Hamer)研究過上萬名病人後曾提出一份報告:大多數癌症患者,在發病前的3至6個月內,都曾經歷過一些重大的人生變故,無論是親人過世,與至愛的子女、伴侶交惡或者其他無可避免的天災人禍等重大創傷。於是黑默醫師推斷:當人處於衝突、憤怒、哀傷等負面情緒中,得不到適當的抒發時,將會嚴重影響到身體的免疫系統,進而演變成癌細胞。因為壓力是在不知不覺地長期慢慢入侵人體,預防癌症的方法,就是不能受到長期持續性的壓力。 如果你受壓力困擾,已經困擾了很長時間,一定要想辦法去緩解壓力。針灸減壓是多種療法中的一種。中醫認為:壓力為七情內傷,可導致正不抑邪,臟腑經絡氣血失和,身體處於氣滯、血瘀、痰凝、濕濁、熱毒而致癌症。 針灸緩解精神壓力的原則是疏肝解鬱、調暢氣機、調理體質,以達到減壓的治療功效。常取的穴位包括百會、支溝、足三里、太衝等。 文:秦愛平(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學部 中醫副教授)

Read more

【中醫治療】養生帖:針灸合谷穴改善自閉症

【明報專訊】自閉症為一種腦部因發育障礙所導致的疾病,其特徵主要是情緒表達困難、社交互動障礙以及日常上常見的重複動作,明顯的特定興趣等臨牀表現。自閉症的病因仍然未知。近幾年來連續有研究結果報道,患有自閉症的兒童體內的催產素含量明顯比正常兒童少,這些驚人的研究發現,證明某種行為習慣和人體激素有關。因此荷爾蒙激素療法被認為是能夠緩解孩子的自閉症的一種藥物療法,這種荷爾蒙為「催產素」,又被稱為「愛的荷爾蒙」。 促使釋放「愛的荷爾蒙」 在針灸療法中合谷穴(見右圖)是常用穴位之一,歷來已認識到針刺刺激合谷穴能促使人體自身釋放催產素,因此可以間接地理解為通過針刺合谷穴,針灸的效用有類似西藥催產素的作用,可以改善患兒理解他人的感情和想法,特別對重複的動作和特定興趣等臨牀表現有治療作用。它可以提高自閉症兒童大腦活躍性,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很多自閉症的家長一般在同一時期中嘗試多種治療方法,所以在西醫建議的多種治療方法之上,加上針灸療法,可能會提高臨牀療效。 此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每次按揉雙側合谷穴各5分鐘左右,隔日一次。 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學部中醫副教授 秦愛平

Read more

【富貴包】肩頸上肢痠痛勞損 長期低頭機不離手 3大隱患

【明報專訊】今時今日智能電話已經成為日常不可或缺之物,它能帶給我們生活上的方便,但同時也對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對經常「機不離手」的人來說,可能因為姿勢不良致頸、肩、上肢勞損,也有可能因為長期專注用眼而出現眼睛疲勞或視力問題,更有可能因滑手機「上癮」而出現休息不足、壓力過大、焦慮等精神情緒失調。(編者按:長期低頭者肩頸痠痛易勞損外,甚至會在頸胸椎交界處長出突起的軟組織增生,俗稱「富貴包」,患者甚至會因頸椎間盤退化而引起神經、血管卡壓,以及骨質增生等,這些病變可統稱為頸椎病。了解長期低頭的3大隱患。) 隱患1:長期低頭聳肩 頸肩上肢勞損 富貴包或致頸椎間盤退化 不少人使用手機時沒有注意保持姿勢正確,出現長期低頭、聳肩等不良姿勢,以致肩頸肌肉持續收縮繃緊,因過用而勞損。 患者除肩、頸、上背繃緊痠痛外,還有頭頸活動不順暢、頭暈、耳鳴、咬合不正、上肢麻痹等症狀。長期低頭者甚至會在頸胸椎交界處長出突起的軟組織增生,俗稱「富貴包」,妨礙仰頭動作。此類患者在接受身體檢查時常會發現位於頸部兩側的胸鎖乳突肌過度緊張、頸椎生理弧度消失(頸椎變直)、頸椎小關節錯位,甚至因頸椎間盤退化而引起神經、血管卡壓,以及骨質增生等,這些病變可統稱為頸椎病。 中醫認為若長時間姿勢不良,妨礙氣血運行,造成經絡瘀滯,不通則痛。在治療方面可從改善局部病灶狀態入手,運用針灸、推拿等治療手段,放鬆肌肉,理順筋絡,改善氣血運行。針對頸椎病的常用穴包括風池、完骨、天柱、頸百勞、肩井、天宗、後溪等。如兼具上肢麻痹、痠痛等症狀,可選用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穴(見圖一),以及患處局部的「阿是穴」(壓痛點)。若經檢查發現頸椎小關節有錯位問題,可通過推拿及復位手法矯正。 要預防頸肩及上肢勞損,在使用手機時應保持正確姿勢,避免長期低頭、聳肩,建議將手機舉起與眼睛平視,並每隔30分鐘做2至3分鐘的肩頸單方向伸展運動,包括仰頭、低頭、左右轉動、左右側彎、頭部前伸,以及順逆時針旋轉肩關節等,鬆弛頸肩肌肉。如經常感覺肩頸繃緊,可熱敷患處,艾灸、拔罐、刮痧等亦有紓緩作用。 相關閲讀:以為瞓捩頸?低頭族易令頸椎退化勞損 手痹肩頸痛 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預防 隱患2:視物昏花 眼澀不適 長遠影響視力 當眼睛長時間專注凝視近距離物件時,容易造成眼肌疲勞,以致視物昏花、對焦能力下降等,長遠影響視力導致近視。除此之外當眼睛長期盯着發光屏幕,可令眨眼次數減少,容易出現眼乾、眼澀等不適。 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目,肝開竅於目,《內經》云:「肝受血而能視。」若用眼過度,久視傷血,會導致肝血不足,無法濡養眼睛,從而出現眼花、視物不清、眼睛乾澀不適,甚至出現怕光、飛蚊、迎風流淚、眼瞼肌肉不自主跳動等,皆與血虛、陰虧有關。治療方面可以採用補肝血、養肝陰的辦法,常用中藥包括枸杞子、桑椹、黑芝麻、何首烏等,中藥方劑可用杞菊地黃丸、左歸飲、四物湯等。 針灸或穴位按摩治療一方面可選用位於眼睛周圍的近部穴位,如攢竹、絲竹空、睛明、四白(見圖二)等,另一方面可選用有養肝、滋陰補血作用的遠部穴位,如位於手上的內關、養老,位於下肢的三陰交、光明、昆侖等,可針刺或以中等力度按揉,以改善眼睛周圍的血液循環並放鬆眼周肌肉。 為預防眼睛疲勞,建議每當注視屏幕1小時,便要讓眼睛休息5分鐘,可閉目養神或遠眺戶外風景,以放鬆處於緊張狀態的眼肌。若在專注用眼時感覺視力模糊、頭脹、眉心重墜,可閉目運睛2至3分鐘,配合摩擦、按揉眼周穴位,以紓緩疲勞。眼睛乾澀者可透過多眨眼,以及按揉太陽、絲竹空等穴位,以刺激淚水分泌。如果本身屬於肝腎陰虛體質,易見口乾、眼乾、皮膚乾燥、煩躁、多夢者,便要更加留意眼睛保養,切忌過用。 相關閲讀:【有片】WFH長期低頭致頸生富貴包? 骨折風險增七成 窒礙腦供血 隱患3:影響睡眠質素 焦慮壓力大 不少都市人都有滑手機「上癮」問題,無時無刻都想着要操作手機,不止令手機使用時間過長,而且當「機不傍身」或網絡信號欠佳時,常會感到緊張焦慮、坐立不安,非要拿出手機漫無目的地操作一番不可。 瀏覽手機時間過長,尤其在夜晚,有可能妨礙睡眠,使休息時間減少,且降低睡眠質素,如難以入睡、早醒、多夢等。若用餐時邊吃邊滑手機,有可能影響消化,造成胃氣脹、胃痛等。「機不離手」亦可導致精神過度緊張,引起頭痛、心悸、冒汗、尿頻等與壓力過大相關的不適。 中醫認為壓力過大、過度勞神容易引起精血耗損,且妨礙氣機運動。精血虧虛者常見面色蒼白無華、精神委靡、睏倦欲睡、頭暈耳鳴、舌淡、脈象沉細。若經常焦躁不安,身體處於燥熱、火盛的狀態,則常見身熱盜汗、心悸、口乾、舌紅等。如果思慮過多,思則氣結,氣機不暢者可致胸悶、呼吸不暢、胃氣脹痛、月經不順等。 針對精血虧虛、燥熱偏盛的「心腎不交」失調,中醫治療既要補益精血(常用方藥如六味地黃丸),也要清熱寧心(常用方藥如天王補心丹),氣機失調者可配合理氣舒鬱。運用針灸或推拿調節精神狀態,可選用手部的內關、神門、勞宮(見圖三),以及位於下肢的陰陵泉、三陰交、太衝(見圖四)。 要避免過度消耗精力,日常建議調整心態,妥善分配時間,不要把時間表塞得密密麻麻,不做「無事忙」。使用手機要有節制,對資訊內容需有取捨,要給自己閒適、放空的空間,學習靜養、調神,保持充足睡眠,達到生活張弛有度、動靜平衡。在日常飲食方面,建議少吃辛辣、燥熱刺激的食物,以免傷陰助火。多吃瓜菜、水果等可補充津液、減輕燥火,而且能幫助消化。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五十肩】對付肩周炎運動、改善姿勢習慣最實際

【明報專訊】肩周炎俗稱「五十肩」,患者因肩膊無法靈活伸直或屈曲,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連刷牙也有困難。中醫認為此症是「氣血不通」導致「不通則痛」,過勞、肩部經常吹冷氣等,都可能令肩膊「凍結」;物理治療師則指出, 不良姿勢或久坐不動都是致病原因。(編者按:如何治療或紓緩肩周炎呢?中醫提醒,改善姿勢習慣最為重要;物理治療師也表示,以鍛煉、伸展運動和手法治療等,幫助病人改善肩膊活動範圍和減輕疼痛 ……即看對付肩周炎的運動和紓緩肩痛方法。) 對付肩周炎(五十肩)做運動最好? 肩膊痛手臂難伸直 中醫稱肩周炎為肩凝症、漏肩風,屬痹證範疇。註冊中醫倪詠梅指出,此症「以肩部疼痛沉重,活動受限為主要病徵。病人一般難以完全伸直或後屈手臂,影響日常生活,如無法拿花灑、握扶手;嚴重者洗頭、梳頭、穿衣服、女士扣胸圍也有困難。曾治療過最嚴重的個案,手稍為上提已痛,連刷牙也不能」。她強調,肩周炎不一定於50歲或以後才出現,有病人早於20至30歲便患上。「病因是肩關節周圍筋肉組織退化性病變,使其感到肩膊痠痛或鈍痛。」 肩周炎分早中後3期 疼痛症狀有不同 倪指肩周炎一般分3期,患者在不同時期均有疼痛症狀:「早期肩部腫脹明顯,疼痛劇烈,甚或擴散至同側肘部,日輕夜重,影響睡眠;中期肩部疼痛減輕,但活動障礙顯著,診斷時可在肩峰下滑囊及三角肌下滑囊、肱二頭肌長頭腱溝、三角肌後緣、岡上肌與岡下肌附着點,以及肩外俞穴、肩貞穴、天宗穴等部位找到明顯壓痛點;後期疼痛減輕,但活動靈活度大幅降低,有可能出現肩部肌肉萎縮和肩關節黏連,猶如『凍結』狀。」 相關閲讀:【五十肩】非50歲專有 了解肩周炎成因 肌肉變僵硬肩關節疼痛 天氣變冷要注意(醫學滿東華) 「氣血不通,不通則痛」 中醫認為肩周炎主要是「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所致,倪解釋常見成因包括: .肩部過勞或長期維持同一姿勢 .平日愛穿單薄衣物或吹冷氣,導致肩部受風邪入侵;或肩部被冷水/汗水浸濕沒抹乾,氣血不通,從而筋脈緊束而痛 .好冷飲或肥膩生冷食物、家居潮濕、少運動出汗等,都會導致濕氣滯留筋骨,濕鬱化熱,濕熱致筋骨重痛,氣血不通 .年老體虛,氣血不足,筋骼退化,致不榮則痛 .部分屬虛症,沒勞動或受傷史,但身體易疲勞、筋骨乏力,都容易出現肩周炎 改善姿勢習慣 伸展筋骨 常見病人為單肩出現肩周炎,大多因常用一邊肩膊或姿勢不良所致。倪舉例,「例如經常斜對着電腦屏幕工作,若身體總是側向左邊,肩周炎就會出現在左側;又或總用右手提重物,肩周炎多出現在右側」。雙肩同時出現的個案較少,「即使雙肩同出現症狀,多數也是一側重一側輕」。 中醫治療肩周炎會根據病因處方疏風散寒、除濕去瘀、活血通絡的中藥。「常用伸筋草、葛根、麻黃、羌活等。針灸會在肩髃、肩井、肩髎、曲池、合谷、條口等下針。拔罐、推拿亦能助放鬆肩部肌肉。」 倪提醒,改善姿勢習慣才最重要。「工作久了要多轉換不同姿勢,每45分鐘起身舒展筋骨30秒;提重物多換手,或是小量多次提取;用背囊代替單肩包或手提包;肩部要常保暖,不要吹風、受涼;肩部出汗後要抹乾,不要穿濕衣;睡覺時勿露出肩部等。」 知多啲:肩周炎解凍期宜繼續治療 肩周炎正式學名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物理治療師趙顧恩指出,「由於肩關節囊及肩關節周圍組織發炎變僵硬,導致疼痛和肩膊活動範圍受限。肩周炎確切成因尚未完全清楚,相信可能因受傷、手術和肩部長時間不動引起。此外,某些風險因素例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心臟病和柏金遜症等,患肩周炎的風險較沒類似疾病人士高」。 由於肩周炎症狀如疼痛和肩膊活動受限,跟肩袖肌群夾擊綜合徵(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相似,兩者容易混淆。不過趙顧恩解釋:「肩袖肌群夾擊綜合徵通常涉及特定動作或運動時才出現疼痛症狀,如舉手時才會感到痛楚,但肩膊內外轉動未必受限;相反,肩周炎患者則是整個肩膊出現疼痛僵硬。一般來說,臨牀診斷和磁力共振能找出兩者的區別。」 肩周炎一般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凍結期、冰凍期和解凍期。「凍結期特點是肩部疼痛和僵硬加劇,情况可持續長達9個月。冰凍期是僵硬情况達至頂點,亦可以維持長達9個月。至於最後的解凍期,肩膀活動受限範圍逐漸恢復,可持續長達12個月。」趙指出,病人到了最後的解凍期往往以為病情開始好轉,便不再接受治療。「事實是這階段接受治療仍有其好處,免卻康復過程拖得太長。」 物理治療師:適度伸展 避免肩膊長期不動 物理治療師治療肩周炎會以鍛煉、伸展運動和手法治療等,幫助病人改善肩膊活動範圍和減輕疼痛,某些情况會轉介醫生使用藥物治療或皮質類固醇注射來減輕疼痛和炎症,趙說:「當以上治療無法改善病症,或病情過於嚴重,手術是最後選擇。」 趙提醒,持續不良姿勢或再次受傷,都有可能導致肩周炎復發。要預防肩周炎,經常鍛煉和保持良好姿勢非常重要。「適度肩部伸展運動絕對有幫助。更重要是避免肩膊長時間不動,尤其在受傷或手術後手臂長時間被肩帶固定着,康復後更要做運動改善。」 相關閲讀:【寒背】上半身肌力失衡致五十肩等痛症?強化上背肌 自動矯姿擺脫寒背(談痛說情) 知多啲:拉毛巾扮爬牆 緩解肩痛 輕度伸展和強化肩部肌肉鍛煉,像手部鐘擺練習、爬牆練習和擠壓肩胛骨等,均有助緩解肩周炎。不過趙顧恩提醒,任何鍛煉前應先諮詢物理治療師和醫生意見,因有些動作做錯,可能使病情惡化。(示範:物理治療師趙顧恩  圖:受訪者提供) 文:馮淑玲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耳鳴】腎虛引起3成因 鳴響聲小音調高礙睡眠 易有頭暈眼花 愈勞累愈嚴重

【明報專訊】耳鳴是指在沒有任何外來刺激下,持續自覺耳內或腦內有單一音調在鳴響,影響患者起居生活及精神情緒。腎精虧虛是耳鳴成因之一,亦是常見的都市病,病因與勞累、虛損有關,可通過中藥、針灸、穴位保健、養生調攝、食療等改善。(編者按:這種由腎虛精虧引起的耳鳴,常見的成因有3個:年老、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患者除了有音調高的鳴響聲外,還可伴隨容易頭暈眼花、健忘、煩躁、口乾、手足心熱、夜睡不寧等。) 腎虛耳鳴3成因 臨牀特點鳴響聲小音調高 愈勞累愈嚴重 有關耳鳴的中醫理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文獻記載;到隋代《諸病源候論》有〈耳鳴候〉一章專述耳鳴,把耳鳴原因分為風邪外襲(外因)、勞傷氣血(內因)等類型,並提出「耳鳴不止,則變成聾」的觀點。到宋代以後的中醫典籍,記載不少治療耳鳴的內服中藥方劑,如《聖濟總錄.耳虛鳴》一節載方13首,並且按照辨證選方,對後世辨治耳鳴有指導意義。 由腎精虧虛引起虛證耳鳴,臨牀特點包括耳鳴聲量較小,音調呈高頻,患者形容耳鳴聲音像蟬鳴,或出現持續「吱吱」聲,初時多不影響聽覺。這種耳鳴發病規律多有晝輕夜重的特性,即在日間充滿各種聲音環境下,患者大多不會察覺耳鳴存在,但在寧靜晚上則很容易感覺耳鳴發作,甚至會妨礙睡眠;而且病情可在勞倦或精神緊張時加重,在得到充分休息或鬆弛後可減輕,提示本病屬於虛損的性質。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持續高頻耳鳴患者 或聴力下降致耳聾 為掩蓋耳鳴聲,以減輕不適或幫助入睡,患者可能需要在夜間開啟收音機或電視,製造小量聲響或白噪音,以免環境過度寧靜。長時間持續出現高頻耳鳴患者,或可伴隨聽力下降,最終引致耳聾。 常見成因:年老、過度勞神、休息不足 年老、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是這種腎虛精虧耳鳴的常見成因。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由於年齡增長,腎氣逐漸不足,腎虛則無法濡養清竅,可引致漸進式耳鳴耳聾。若過度勞神、缺乏休息,不論男女老少皆可導致精血耗損。當腎精不足時,由於陰血虧虛,繼而可引起陰虛內熱,當虛火上炎時,即可出現自覺耳內有聲響刺激的耳鳴徵狀。 或伴隨頭暈眼花煩躁口乾 耳鳴的辨證必須同時考慮全身狀况。因腎精不足而出現耳鳴者,除音量小、音調高的鳴響聲外,可伴隨容易頭暈眼花、健忘、煩躁、口乾、手足心熱、夜睡不寧、舌紅質乾等表現。若陰虛火旺明顯,患者可出現潮熱、盜汗、咽痛、口舌生瘡等。 中藥治療虛證耳鳴,會採用「虛則補之」原則,針對腎虛精虧者會採用滋陰、補腎、填精的治法,常用中藥包括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等,在中藥方劑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以補腎育陰。臨牀上當耳鳴持續不止時,可配合使用有重鎮、安神作用的藥物,如龍骨、牡蠣、珍珠母、磁石等,有鎮靜之效。要防治因腎虛精虧而引起的虛證耳鳴,最重要是避免長時間精神疲勞,要保持充足休息。起居生活應張弛有度,如平日工作繁忙壓力大者,在公餘要安排時間鬆弛減壓,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大家亦可藉着調整自己看待事物的心態,減少偏執,避免長時間處於「戰或逃」的精神緊張狀態。 「久視傷血」、「久聽傷神」,長時間集中精神伏案工作,看書時間太長,經常盯着電腦或手機屏幕,以及長時間經常戴着耳機聽音樂,長期待在嘈吵環境等,會損耗肝血和腎精,容易引起頭暈、視物昏花、耳鳴、精神委靡。要減少精血耗損,不要做個「機不離手」的「無事忙」,每當專注用眼、用耳達1小時,應該稍事休息5分鐘,給自己靜養的空間。對鋪天蓋地的資訊要有所取捨,以免過度用神造成勞損。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成人最少6小時睡眠 充足睡眠對身體和精神恢復都十分重要,睡眠絕非躲懶、浪費生產力的表現。建議要做好時間分配,成年人每天應最少有6小時睡眠,兒童或青少年則要睡得更多(8至10小時),以使精神充沛、改善記憶和提升專注力。如持續出現難以入睡、早醒、經常精神不振等,建議需要積極處理。 知多啲:古法「鳴天鼓」 助改善聽力 針灸治療耳鳴,一方面可近部取穴,選用耳朵周圍穴位,如聽宮、耳門、聽會、翳風,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另一方面則可根據辨證選穴,如因操勞過度引致腎精虧虛,可選用有滋陰補腎性能的穴位,如位於腰部的腎俞穴,位於下肢的三陰交穴、太溪穴、湧泉穴等。針灸治療虛證多用有補益功效的運針手法,如小幅度捻轉提插、留針時間較長,或配合溫針、艾灸等,一般每周治療2至3次。 推拿手法方面,要醫治腎虛精虧引致的耳鳴,可配合以雙手搓暖雙耳來刺激耳朵周圍的血液循環,以及古代養生方法「鳴天鼓」。「鳴天鼓」最先記載在道家邱處機的《頤身集》,方法是先以雙手掩耳,手指放於後腦上,然後將食指壓在中指上,接着把食指彈撥到後腦,彈撥時會發出聲響,是謂「鳴天鼓」,可重複彈指動作50至100次,每天做1至2回。透過鳴天鼓的動作,可以祛邪驅風、暢通經絡,有助改善耳鳴、聽力下降、眩暈等問題,亦可強本固腎。 知多啲:補腎益精湯水濡養耳竅 日常保健食療方面,針對因腎精虛損而引致的耳鳴,策略以補肝血、益腎精為主,以濡養耳竅,維持其正常功能。針對陰虛精虧的失調,要注意不應過用藥性溫燥的補益藥物,以免傷陰助火。 相關閲讀:世界睡眠日|你睡得好嗎?了解睡眠周期 找出失眠、鼻鼾、夜尿成因 培養助眠生活及飲食習慣 ■淮山杞子核桃瘦肉湯 材料: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麥冬12克、茯神15克、核桃30克、大棗2枚、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先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腎益精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以為瞓捩頸?低頭族易令頸椎退化勞損 手痹肩頸痛 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預防

【明報專訊】肩頸痛,是「瞓捩頸」(落枕)嗎?手麻痹,是網球肘嗎?其實都可能是頸椎退化的徵狀。現代人機不離身,加上流動辦公桌(hot desk)在近年興起,筆記簿電腦成為工作伙伴,上班對着電腦,下班對着手機,消閒時也離不開平板電腦。長時間低頭使用電子產品,往往是頸椎退化勞損的重要原因。(編者按:怎樣預防頸椎勞損?工作時記得要保持正確姿勢,並要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這個法則要注意什麼呢?) 低頭族易手痹肩痛 或頸椎退化勞損 勿當瞓捩頸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大行其道,致使現今男女老幼都成為「低頭族」。神經外科專科醫生熊偉民指出,頸椎問題有年輕化趨勢,「不良姿勢導致頸椎骨骼過度勞損,提早退化。但另一方面,由於大家健康意識提升,尤其年輕人發覺頸椎有問題,亦會及早求醫」。 相關閲讀:【瞓捩頸】仰睡、側睡 頭頸肩要接觸及枕頭 睡眠毛巾填滿後頸空隙 免落枕、肌肉繃緊、手麻痹 徵狀輕微可針灸服止痛藥 頸椎勞損,手痹或手痛可以是徵狀之一;病人亦可能出現頸痛、背痛、肩膊痛等,要透過臨牀診斷,找出頸椎問題所涉及範圍和影響部位。不同頸椎節數和不同問題,會引發不同病徵,舉例說:若第四節頸椎病變,可能會影響頸肩之間肌肉;而五、六節頸椎病變,有可能影響第五條神經線,令肩膊出現痹痛;但實際影響需要醫生透過檢查,估算病變大概位置;若配合掃描和磁力共振檢查,就能更準確找出問題所在。 熊偉民指出,較輕微的頸椎退化,例如頸椎或附近肌肉疼痛,但手腳活動能力正常,未影響日常生活工作的話,可接受保守治療如針灸、服止痛藥等,情况會有改善。若病情嚴重,影響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和周邊神經,出現如骨刺或椎間盤移位壓着神經線,虎口、前臂等肌肉萎縮等,甚至會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和工作。醫生會綜合病人的病歷、疼痛範圍和嚴重程度,包括有無頸痛、手痛、麻痹或乏力等情况,再配合X光片、磁力共振等來診斷。 不少病人頸椎嚴重退化,卻誤當是肌肉疲勞、「瞓捩頸」等輕微問題,只接受一般治療,如按摩、服止痛藥等;直至痛楚持續,生活和工作大受困擾後才找專科診治。熊偉民建議,肩頸出現不適時,病人要多加注意:「是否只是頸痛?抑或還有手部肌肉和關節徵狀,如疼痛、乏力、麻痹等?問題持續了多久?若持續數星期以上,接受一般治療後仍不見效果,就要注意。」 預防頸椎退化 時刻保持正確姿勢 預防頸椎退化,熊偉民提醒要時時刻刻保持正確姿勢,「只要長期保持良好姿勢,已是最根本的改善」;電腦屏幕要置於適當高度,最好放在使用者正前方,「有時工作的地方,會把電腦屏幕放在枱的左邊或右邊,使用者要轉動頭頸來觀看屏幕,增加頸椎壓力」。 熊偉民亦提醒要做適量運動,尤其建議游泳,能藉着浮力減輕脊椎的負荷;並注意攝取足夠營養,特別是鈣質和蛋白質,有助強健骨骼和肌肉。另外,提重物時要把重量平均分配在身體兩邊,不要只揹在一側,令頸項和肩膊用力不均。 相關閲讀:【痛症】頭痛原因多 注意頭顱重逾4公斤足見頸椎壓力大 致頸椎退化非罕見 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 手肘、膝關節、腰腎成90度角 要預防頸椎因長期受壓而勞損,工作時要保持正確姿勢,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手肘關節形成第一個90度角,膝關節亦要保持90度角,最後是腰臀形成90度角,這樣最合乎人體工學」。物理治療師何淑玲指出,愈來愈多人習慣使用筆記簿電腦或平板電腦工作,會不自覺地低頭遷就屏幕。「尤其近年流行在家工作,或在咖啡店內矮桌子上用電腦,更導致使用電腦的姿勢不當。」 人體頭顱重約10至15磅,佔體重約十分之一。使用電子產品時,頭部若前傾約15度,頸椎便要承受2至3倍壓力;前傾約45度,頸椎承受壓力更高達5倍。「頭部重10磅,頸椎即要承受50磅重量,故使用電子產品時要格外注意。」何淑玲解釋,頸椎共有7節,最受壓多屬第六七節。「因其弧度較大,若長時間受壓,例如長期低頭工作,容易導致頸椎退化、椎間盤突出或肌肉疲勞等問題。嚴重者更會令神經線受壓,出現頭痛和手痹等。」 頭前傾45度 頸椎承受50磅重量 她提醒,使用電子產品時頸要挺直,眼睛應平視屏幕第一行,這才不會導致頭部下垂,背部要貼着椅背。「因工作久了,身體會不自覺向前傾,從而導致頭部也跟着向前傾,造成頸膊疼痛,背靠椅背可減少這情况出現。」此外,長時間使用平板電腦一定要添加外置鍵盤,使眼睛和手部跟電腦屏幕保持一定距離,能減少頭部向前傾以遷就平板電腦屏幕的情况出現。 有時候工作專心,會不自覺維持同一姿勢兩三小時,「若是不良姿勢,持續兩三小時會影響很大」。何淑玲建議有頸椎問題的病人設定響鬧裝置,提醒自己每工作1小時後要小休。「可能的話,最好走動一下;最起碼提醒自己做一些伸展動作,讓頸椎減壓。」 相關閲讀:【痛症】補充維他命B改善麻痺刺痛?過量攝取B1、B6、B12加重腎負荷 3招鬆頸 忙中抽空伸一伸 何淑玲建議在家中或辦公室小休時,做3個簡單的伸展運動,包括:側頸伸展、內收下巴和打開胸口,有助紓緩頸部肌肉。(詳見圖) 文:馮淑玲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