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明報專訊】由新加坡、美國、英國及波蘭學者共同發表的研究指出,推算全球新冠確診個案中有約5%(約2700萬人)染疫後6個月味覺與嗅覺仍有問題。研究亦指女性較易受影響。國際專家組分析北美、歐洲、亞洲共18項研究的數據,涉及3699名病人,發現約74%患者在30天後恢復嗅覺,學者亦發現女性較難恢復味覺和嗅覺。 18項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較難恢復味覺嗅覺 國際專家組分析北美、歐洲、亞洲共18項研究的數據,涉及3699名病人,發現約74%患者在30天後恢復嗅覺,90天後升至90%,至於在相同時間恢復味覺的比率則是近79%和約90%。學者亦利用模型推算有多少人在染疫後出現味覺和嗅覺改變問題並持續最少6個月,估計有5.6%患者會有嗅覺障礙,4.4%人味覺有變。 學者亦發現女性較難恢復味覺和嗅覺,而染疫初期嗅覺受損嚴重者及有鼻塞的患者,亦較難恢復嗅覺;一名女性患者向研究員表示,她在初次感染後27個月仍未恢復嗅覺。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有個案疫後27月未恢復嗅覺 由於學者分析的研究報告質素參差,數據亦依賴患者自行提供,因此研究人員承認可能「高估」了人們康復情况。研究作者之一、新加坡中央醫院耳鼻喉及頭頸外科主任杜松大(Song Tar Toh)指出,過去研究都發現客觀氣味測試較自行報告可發現更多嗅覺受損的人,因此實際受影響人數或遠高於估計。研究報告周三(27日)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BMJ)。 (衛報/NBC新聞) 冠狀病毒通用疫苗取進展 倘成功 可預防新冠、感冒 另外,英國科學家的冠狀病毒通用疫苗(universal coronavirus vaccine)研發取得「良好」進展,指出疫苗針對新冠病毒棘突蛋白的S2次單位,若研發成功,將可預防感染各種新冠病毒變異株以至普通感冒病毒。 冠狀病毒的棘突蛋白由S1及S2兩個次單位(subunit)組成,分別位於較表面和較深入位置。倫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研究員在周三(27日)刊登於《科學轉化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報告指出,他們研究針對新冠病毒棘突蛋白S2次單位的抗體是否亦可中和其他冠狀病毒。研究員為實驗鼠注射「Sars-CoV-2 S2」疫苗後,實驗鼠體內產生的抗體能對抗多種動物及人類冠狀病毒,包括可引致感冒的冠狀病毒HCoV-OC43、新冠原始病毒株和D614G、Alpha、Beta、Delta、Omicron等新冠變異株,以及兩種蝙蝠冠狀病毒。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針對棘突蛋白「S2次單位」取突破 研究員稱,研發一種能夠預防多種冠狀病毒的疫苗是一大挑戰,因這病毒家族有多個關鍵差異、經常出現突變,導致人們產生的保護能力不足以預防再感染,因此人們會重複患感冒,及可能多次感染不同的新冠病毒變異株。有科學家指出,冠狀病毒通用疫苗必須能夠觸發可辨認並中和一系列冠狀病毒的抗體,以阻止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並自我複製。 研究員指出,以棘突蛋白S2次單位為研發疫苗基礎一直被忽視。報告其中一名作者Kevin Ng指出,對研發泛冠狀病毒疫苗而言,棘突蛋白S2次單位是「頗有希望」的目標,因為比起棘突蛋白S1次單位,不同冠狀病毒之間的棘突蛋白S2次單位更相似;由於S2次單位受突變影響較少,因此針對這部份的疫苗應更有效。 (衛報) (新冠疫情) Read more

【鼻咽癌】早期鼻咽癌徵狀不明顯 鼻塞、頸側脹大是警號?三大風險因素你要知 

香港著名導演陳木勝因鼻咽癌離世,終年58歲,曾執導《天若有情》、《保持通話》、《新警察故事》等電影的他,於去年底拍攝新片《怒火》期間感不適,檢查後證實患上鼻咽癌末期。鼻咽癌又稱為「廣東癌」。鼻咽癌長期位列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香港人發病率偏高,尤其男士……究竟鼻咽癌早期的徵狀是否難以察覺呢?長時間鼻塞、頸側脹大是警號?屬家族遺傳病嗎?跟常吃鹹魚或飲食習慣有關嗎?還有哪些風險因素呢?治療鼻咽癌是否只有放射治療呢?若想治未病,但又沒有明顯病徵或家族病史,應檢測哪些癌症項目呢? Read more

【有片】孩子持續噴嚏鼻塞 誤當感冒醫 鼻敏感拖得耐 棚牙合唔埋

踏入流感高峰期,小朋友持續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吃了傷風感冒藥也不斷尾,何解? 香港每4名兒童便有1人患上鼻敏感;如果父母誤把鼻敏感當作感冒看待,延誤醫治,持續性鼻敏感可演變成睡眠窒息症、鼻竇炎或中耳積水,甚至下顎咬合不正。 Read more

EBV病毒與鼻咽癌及多種淋巴癌等關係密切(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19歲王小姐發燒超過3星期,扁桃腺、頸部淋巴結及脾臟脹大。驗血檢查顯示王小姐有貧血,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亦減少;血液見非典型淋巴細胞,同時有嚴重肝炎現象。病毒基因測試發現大數量的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同時IgM病毒抗體呈陽性反應,確診急性愛潑斯坦-巴爾病毒感染。骨髓出現噬血細胞現象(hemophagocytosis),巨噬細胞(macrophage)吞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醫生處方對付B淋巴細胞的利妥昔單抗(rituximab),王小姐迅速康復。(編者按:鼻咽癌及淋巴癌兩種癌症同樣與愛潑斯坦-巴爾病毒關係密切,發病時可在患者血液找到病毒基因。) 相關閲讀:【貧血症狀】易攰頭暈食慾不振 4個缺鐵性貧血指數 愛喝酒長痔瘡男女要注意 受EBV感染病毒傳染性極高 與鼻咽癌及多種淋巴癌關係密切 急性愛潑斯坦-巴爾病毒感染,誘發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俗稱接吻病(kissing disease)。受愛潑斯坦-巴爾病毒感染後,病毒在唾液留存多月,傳染性極高。 50歲陳先生最近有鼻塞和流鼻血現象,磁力共振掃描顯示鼻咽有腫瘤,活檢確診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40歲李先生上顎出現小腫塊,磁力共振掃描顯示鼻咽有腫瘤擴散至上顎,活檢確診鼻腔自然殺手/T-細胞淋巴癌(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在中國南部地區,鼻腔腫瘤非常流行,包括鼻咽癌及鼻腔自然殺手/T-細胞淋巴癌,在西方國家則極為罕見。兩種癌症同樣與愛潑斯坦-巴爾病毒關係密切,發病時可在患者血液找到病毒基因。 相關閲讀:【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或與遺傳、其他環境因素有關 愛潑斯坦-巴爾病毒還與多種淋巴癌關係密切,包括器官移植後出現的淋巴癌(post organ transplant lymphoma)、伯基特氏淋巴癌(Burkitt lymphoma)、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 lymphoma),某些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及與愛滋病病毒感染有關的淋巴癌(HIV related lymphoma),還包括某些胃癌。這些癌症在地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發病率,可能與遺傳或其他環境因素有關。 相關閲讀:【鼻咽癌】早期鼻咽癌徵狀不明顯 鼻塞、頸側脹大是警號?三大風險因素你要知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新冠每半年出現高峰?孔繁毅:抗體每6個月下跌 料市民反覆感染 高峰或變弱

【明報專訊】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透露,按醫管局估計,今波新冠疫情高峰要3至4周後始見頂,之後回落。他說未來每半年會出現一次類似高峰,直至巿民反覆感染,高峰才有可能減弱,促醫管局增加內科病房資源及人手。另一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日前在商台《政經星期六》亦認為,新冠疫情約每半年至9個月便出現「小波幅」,但認為不會造成嚴重挑戰。另,孔相信XBB變異病毒會在香港成為主流,料下半年針對XBB病毒的單價疫苗有機會供港,但估計非長者及非高危者要自費注射。 孔繁毅:上次高峰12月底混合免疫屏障較高 抗體每半年下跌 本港正經歷3月1日撤銷口罩令後首個新冠病毒感染高峰,這波截至上周中已出現近千宗嚴重或死亡感染個案。醫衛局長盧寵茂日前受訪時確認本港疫情自3月底出現「一小波高峰」。按衛生防護中心每周公布,由3月底至本月24日共錄得998宗嚴重感染個案或經初步評估為死因與新冠有關的死亡個案(見表)。孔繁毅昨在now《大鳴大放》表示,今波高峰是預料之內,上波較多個案的疫情是去年12月底至1月初發生,內地亦然,當時不少巿民透過感染而得到抗體,加上已打3針,混合免疫屏障較高,但抗體隨時間下跌,尤其長者,至今年5月初剛好6個月過去,故個案增加,近日每天有數千至過萬宗感染個案。孔透露,按醫管局估計,相信仍有3至4周這一波新冠疫潮才達高峰,之後會回落。 相關閲讀:【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多次重複感染後 新冠疫情高峰或變低 被問及新冠病毒是否如流感般每年出現兩次高峰期,孔繁毅稱新冠情况有點不同,現估計大約每半年新冠抗體就會下跌,到時混合免疫屏障就會跌,「通常由上一波開始計的6個月後就會有一個高峰」。他並稱,每半年一次的高峰暫時仍會較高,但相信隨着巿民多次重複感染,混合免疫屏障愈來愈牢固,可能令高峰變得愈來愈低,惟要視乎有否新的變種病毒,例如XBB1.15或1.16傳染性較高,倘變異大,高峰可能會較高。另一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昨在商台《政經星期六》亦認為,新冠疫情約每半年至9個月便出現「小波幅」,但認為不會造成嚴重挑戰。 料XBB單價疫苗下半年抵港 或須自費 另外,孔繁毅稱XBB變異病毒成為主流,美國現在XBB1.15或1.16感染個案開始上升,有可能成為主流病毒株,相信香港亦然,但不用太擔心,其破壞力與其他Omicron變異病毒株相若,即使再感染,大部分屬輕症,而現時本港使用的二價疫苗相信對XBB病毒株有一定保護力。他建議長者及高危者感染或打針後6個月可補一針二價,預計下半年針對XBB的疫苗可供應香港,並認為所有人都可考慮打XBB加強劑,相信政府會用現有機制,如60歲或以上長者或長期病患會納入疫苗接種機制,但其他非高危者可能要自費注射。孔提及可留意將來XBB疫苗在不同平台的效果,在中和抗體保護方面有無分別,待臨牀數據面世,這對巿民做選擇有重要影響。 相關閲讀:【新冠疫情】港府推算新冠感染人數日逾1萬宗 孔繁毅:長遠需針對XBB變種單價疫苗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鼻敏感易致兒童睡眠窒息症 注意張開口睡覺打鼻鼾 度身治療免損健康成長

睡眠窒息症是本港常見疾病,不少人或以為只有成人才有機會患上,但其實小童同樣有罹患風險,一旦沒有接受適切治療,對其身心發展有深遠影響,家長不應輕視。有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指出,鼻敏感是常見引致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原因,因此治療睡眠窒息症必須由問題根源入手,有需要可能會處方口服藥、噴鼻劑,甚至讓患者佩戴呼吸機睡覺,以改善病情。 相關閲讀:睡眠窒息分三級 輕中嚴重程度治療有不同 注意鼻軒聲不斷、經常扎醒 了解什麼是深層睡眠 鼻敏感屬兒童睡眠窒息症高危因素 睡覺張口呼吸弊處多 養和醫院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吳國強醫生引述數據指出,本港有40%兒童患有鼻敏感,鼻敏感會引致兒童鼻塞,睡覺時需要張開口用力呼吸,從而令舌頭向下墮,阻塞氣道而令他們呼吸困難,引致打鼻鼾,甚至患上睡眠窒息症;此外,睡覺時經常用口呼吸,吸入的空氣缺少了經鼻孔過濾的過程,直接刺激扁桃腺發大,同樣會阻塞氣道,導致睡眠窒息症。因此,鼻敏感是其中一個導致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高危因素,令其睡眠質素欠佳。 家長留意打鼻鼾、磨牙是警號 影響睡眠質素 吳醫生指出,要及早發現兒童是否罹患睡眠窒息症,家長需要多注意兒童就寢後與日間活動時的表現。 在睡覺時段,打鼻鼾是常見被家長忽略的症狀,其實年幼子女一旦一星期有3晚以上出現打鼻鼾,患有睡眠窒息症的機會是非常高,因此家長可留意子女打鼻鼾的頻率、睡覺期間有否磨牙、張開口呼吸或出現無法呼吸等情况,上述均是睡眠窒息症的警號;此外,睡眠窒息症亦會令兒童出現復發性遺尿的問題,一般5歲以上的兒童不會再有遺尿,一旦發現有持續尿床情况,亦必須警惕,及早帶子女接受檢查。 相關閲讀:【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影響兒童專注力 情緒易衝動 由於睡眠窒息症會嚴重影響兒童的睡眠質素,因此對其日間的活動亦有所影響。吳醫生解釋,兒童日間會出現專注力不足,課堂難以專注,令學習能力下降;其情緒亦會較波動,變得容易衝動,可能會經常打斷別人的說話,因此子女突然性情有變及學業成績退步,都有機會是睡眠窒息症所導致。 吳醫生強調,不要低估睡眠窒息症對兒童身心帶來的影響,一旦延誤治療,其專注力及認知能力會在成長階段受到嚴重影響,有機會演變成過度活躍症,長遠更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的風險,建議及早求醫接受檢查和治療。 精準檢查揪出問題根源 要診斷兒童有否患上睡眠窒息症,吳醫生指出,醫生一般會先詳細了解其已有病徵及請家長填寫問卷,之後會安排兒童接受睡眠窒息測試,兒童在晚上睡覺時需要接駁特定的儀器,以測量呼吸頻律、血含氧量、鼻鼾聲浪等數據,由於兒童睡眠期間較容易翻來覆去,因此通常會建議家長讓子女在醫院接受測試,醫護人員可監察過程,一旦有任何儀器鬆脫,都可即時修正,診斷結果會更精準。 完成睡眠窒息測試後,會進一步安排睡眠內窺鏡檢查,注射藥物助兒童進入睡眠狀態,醫生會透過內窺鏡檢查找出阻塞呼吸的源頭,以助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治療度身訂造  對症下藥 吳醫生強調,睡眠窒息症的治療方案必須度身訂造,因為不同兒童患者的問題根源可以完全不一樣,如果問題主因是鼻敏感,則必須先控制鼻敏感病情,例如會處方類固醇噴鼻劑和抗敏感口服藥等,亦會教導患者用鹽水洗鼻;如果是跟扁桃腺發大有關,有需要可能會考慮切除扁桃腺;如果是上顎與下顎的形狀有問題,則可能會轉介至牙科醫生訂造牙托矯正。 肥胖患者宜戴呼吸機 如果是肥胖的兒童患者,則較適宜佩戴呼吸機,因為呼吸機能減少睡眠窒息的情况,從而增加產生飽腹感荷爾蒙的敏感度,令兒童不會經常感覺肚餓,有助減少進食,配合運動減肥,減重後能有助改善睡眠窒息的情况。 Read more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相信不少人都曾經歷過失眠之苦,躺在床上「眼光光」,輾轉難眠。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去年一項研究發現,近四分一青年人有失眠問題。間中失眠致翌日精神欠佳和疲倦,只需晚上補眠便可,但如果失眠問題持續,不單影響專注力和工作效率,久而久之會增加患上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機會,更會誘發抑鬱、焦慮症等精神問題,部分人甚至會借酒精或藥物助眠,長遠或導致依賴酒精或濫藥。究竟何謂失眠呢?立即了解失眠的7大成因和睡眠衛生的Do’s and Don’ts,以改善難眠之苦! 相關閲讀:【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何謂失眠:一周至少三晚難入睡持續3個月 7大失眠成因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王澤塘醫生表示,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失眠患者必須對其睡眠時間的「質」和「量」感到不滿,包括一星期至少有3晚出現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太早醒來、醒來後難以再入睡等,而且問題維持至少3個月。深受失眠困擾的人士,即使有睡覺的機會,仍難以入睡。 王醫生指出,失眠的成因很多,常見是由於壓力所致,也會因為不良習慣和一些生理上的問題影響睡眠質素。以下是7大失眠成因: 壓力:人體的自律神經會因學業、工作及家庭等壓力而過度亢奮,引致心悸及肌肉繃緊。特別是需要夜間上班或輪班工作的人士、或要經常穿越多個時區的航空機組人員等,其生理時鐘容易受到干擾,增加失眠的風險。 不良習慣:一些不良習慣例如傍晚吃得太飽,有機會引起胃酸倒流;飲水過多則會導致夜尿;傍晚或晚上吸煙、飲用咖啡、濃茶及酒類等,也會刺激大腦。其他不良習慣例如躺在床上看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或者睡房的溫度及光暗度不舒適,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導致難以入睡。 身體疾病:除了外在因素,一些生理上的問題也可以導致失眠,王醫生解釋,好像前列腺增生、膀胱過度活躍症及糖尿病會引致尿頻,令患者夜間頻頻上廁所;甲狀腺亢奮會令患者心理及生理難以平復;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臟衰竭的患者亦會容易因呼吸困難而失眠。 精神疾病:失眠可以是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精神疾病的徵狀之一。 藥物:某類藥物會造成失眠,例如抗抑鬱藥SSRI、治療哮喘的氣管擴張藥及某些高血壓藥。其他非處方藥物若含偽麻黃素(如通鼻塞藥),亦可引致失眠。 睡眠相關疾病:睡眠窒息症、週期性腿部抽動症及不寧腿症候群等都會影響睡眠質素。 原發性失眠:如臨床評估完全排除以上所有失眠原因,患者則屬於原發性失眠。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睡眠測試評估失眠原因 王醫生指出,若患者因為失眠問題求醫,醫生會先透過問症了解其睡眠模式,並安排合適的身體檢查及化驗,甚至會進行睡眠測試,期間監測患者的腦電波、呼吸、心跳、眼球運動和身體動作等數據,找出是否有其他引致失眠的潛藏疾病。 睡眠衞生注意事項Do’s and Don’ts ✓ ✗ 定時上床睡覺及起床;限制小睡時間(最好少於30分鐘) 經常小睡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寧靜,室內光線和溫度適中 太餓或太飽就寢 放鬆心情,睡前可以聽聽輕鬆的音樂,或用暖水洗澡 睡前飲用含咖啡因飲品,例如咖啡、可樂或茶 如未能入睡,切忌勉強,可起來做些小事情,待有睡意時才睡 睡前使用光亮螢幕,如平板電腦、手機、電視 如果能夠確認造成失眠的源頭,必須「對症下藥」,醫生亦會向病人講解良好睡眠習慣,協助調整生活和睡眠,作為第一線的治療方案,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針對失眠的心理治療之一,效果不比安眠藥遜色,而且安全得多。治療會教導患者辨識導致失眠的原因,糾正不正確的睡眠觀念,例如沒有藥物和酒精一定不能入睡等。 非處方藥物:這類藥物可直接於藥房或超市購買,毋須醫生處方,例如用作傷風感冒藥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服用後會產生睡意,但要留意青光眼及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宜使用;至於褪黑激素對需要輪班或經常穿越不同時區人士可能有幫助,但治療失眠的效果未必顯著。 處方藥物:如以上方法沒明顯效用,或在認知行為治療發揮功效前,醫生可能會處方安眠藥作短期治療,以加快入睡及增加睡眠時間。常用的安眠藥有苯二氮䓬類(Benzodiazepine),如勞拉西泮(Lorazepam)及地西泮(Diazepam),服用後可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和減少醒後的困倦感。這類藥物較適合作短期治療,若連續使用數星期有機會出現依賴性,以及影響記憶、產生幻覺、壓抑呼吸及增加長者跌倒風險。另一類非苯二氮䓬類(Non-Benzodiazepine)又稱為「Z藥」,常用的包括佐匹克隆(Zopiclone)及唑吡坦(Zolpidem),其化學結構與苯二氮卓類完全不同,但藥效、不良反應和風險相似。 正確治療失眠,對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質素都非常重要。王醫生提醒,如持續受失眠問題困擾,務必諮詢醫生意見,不應自行服用來歴不明的保健品或成藥,更不要自行增加處方藥物劑量。 Read more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明報專訊】鼻敏感在香港頗普遍,花粉症則較少見。日本的花粉症盛行,更稱為「國民病」,常見由柳杉和柏樹的花粉引起過敏反應。東京都政府預測,今年春季花粉量比去年同期高出2.7倍,到日本旅行要小心花粉症嗎?香港花卉展覽周五開鑼,身處繽紛花海,要提防花粉症來襲嗎?(編者按:究竟引發兩症發作的致敏原有何分別?有研究指空氣污染都有可能令花粉症發作,如何減少發作和紓緩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徵狀呢?) 致敏原有不同 鼻敏感:塵蟎、動物毛髮 花粉症:花粉刺激 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針對鼻敏感和花粉症,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李立言指出,過敏性鼻炎即鼻敏感,分為全年性和季節性過敏。主要由塵蟎、霉菌、動物毛髮、昆蟲等致敏原引起;至於花粉症,通常由花粉導致。 花粉過敏,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李立言解釋,當致敏原(花粉)刺激身體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並黏附在肥大細胞上,下次再接觸致敏原時,已帶有IgE的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引起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鼻癢等徵狀,有時還會導致過敏性結膜炎,出現眼睛發癢、流眼水等。另外,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在花粉症致病機制同樣起重要作用。當人體接觸到花粉時,淋巴細胞產生細胞因子可刺激嗜酸性粒細胞生成,使其釋放化學物質引發過敏徵狀。 相關閲讀:【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風力傳播花粉細而輕 較易吸入引發花粉症 花粉症與花粉的傳播方式、環境、遺傳基因等因素息息相關。香港教育大學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偉展表示,植物為了繁殖下一代,花粉通常要從一株植物傳播到另一株植物,過程稱為授粉。部分植物能夠自花授粉,有些是靠風力或昆蟲動物作為傳播媒介。 藉風力傳播授粉的植物(風媒花),花粉產量一般較多,而且細小和輕,甚至小至2.5微米,肉眼看不見(一條頭髮直徑約70微米)。風媒花外表通常不豔麗且沒香味,例如松樹、白樺、白千層、楓樹等,花粉依靠風力在空中飄散,相對容易被吸入體內,從而誘發花粉症。 以昆蟲傳播花粉的植物(蟲媒花)如玫瑰、牽牛花、蘭花等,大多顏色豔麗或芳香撲鼻,從而吸引昆蟲。雖然蟲媒花都可能引起花粉症,但由於花粉粒一般較大、重而黏,所以難以在空氣中飄散,不至於引致花粉症大規模流行。 在日本,花粉症罪魁禍首主要是柳杉和柏樹。根據東京都福祉保健局資料,幾乎全年都有不同種類植物傳播花粉,其中柳杉傳播期約在2月初至4月下旬,柏樹則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左右。遊客春遊日本會患上花粉症嗎? 父母皆過敏 子女遺傳機率約30% 李立言表示,不是人人都對花粉過敏。花粉濃度高低是誘發花粉症的外在因素,而遺傳基因是主要內在因素。花粉症有一定遺傳傾向,如果父母一方有過敏性疾病,子女過敏機率約10%;如果父母雙方皆有過敏,子女就有約30%的機率出現過敏。 相關閲讀:全港首個脫敏免疫治療研究 證有效治療合併過敏症 改善鼻敏感、濕疹、哮喘病情 建議:戴口罩、抗組織胺藥物傍身助止痕、打噴嚏 數據顯示,哮喘患者同時較易患上敏感性鼻炎,李立言建議他們到花粉症流行地區或花卉展,可佩戴口罩阻擋花粉,並帶備抗組織胺藥物,有助止痕及控制打噴嚏、流鼻水徵狀,約30分鐘見效;嚴重的話可能需要類固醇噴鼻劑,通常連續使用5至7天才見效,建議哮喘患者在出發前1、2星期開始使用。如出現花粉過敏徵狀,一般在遠離致敏原後1至2日即可減輕徵狀。 賞花眼看手勿動 繡球花汁液有毒 李偉展補充,花卉展覽通常展出繽紛豔麗的蟲媒花,花粉較大,通常要靠近嗅聞才會吸入花粉,所以遵守賞花禮儀,眼看手勿動,不要觸摸或摘下花朵,加上戴口罩,已可減低致敏風險,市民去花卉展覽不必太憂慮。 特別一提,賞花除了小心花粉,也要提防有毒花卉。今屆花卉展以繡球花為主題花,繡球花的汁液有毒,世界各地均有因修剪繡球時意外接觸汁液而引起過敏性皮炎的個案,日本曾有餐廳誤把繡球葉入饌導致數人食物中毒。過敏者應避免直接接觸繡球花的汁液,市民亦不要為「打卡」而壓爛繡球花,以免有毒汁液流出。 知多啲: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 花粉症,顧名思義與花有關,理論上在花草樹木繁茂的郊區更常見?答案可能不是。即使生活在市區,亦不一定倖免於花粉症。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偉展解釋,空氣中污染物如塵蟎和廢氣都是致敏原,會刺激呼吸道引起不適,而空氣污染亦會使花粉症更嚴重。今年發表於科學期刊PLOS ONE的研究發現,城市化和空氣污染可能會增加白樺樹花粉的過敏原濃度,並影響蛋白質結構,導致蛋白質的過敏度增加,可能令花粉症更常發作。 郊區兒童較少過敏 此外,交通污染可能會使花粉症惡化,因為車輛會揚起灰塵,混合花粉並在空氣傳播,使其更容易接觸到人們的眼睛、鼻和喉嚨。當受污染的花粉再次黏附在污染物,便會增加花粉的致敏度。 李偉展續指,多項研究發現,與城市的兒童相比,生活在郊區或常接觸農場的兒童較少患上過敏症。2000年刊於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的研究指出,奧地利農場的兒童患花粉症、哮喘和過敏症機率較低,原因可能是他們從小親近大自然,對花粉產生免疫耐受(immunotolerance),免疫系統漸漸「適應」特定抗原,但長大後突然接觸就未必獲得免疫耐受。 中醫意見:按穴茶飲 扶正固本改善鼻鼽 中醫並無「花粉症」、「過敏」的名詞,但根據臨牀表現可歸類於鼻鼽(類似過敏性鼻炎)、癮疹(相當於風癩,又稱蕁麻疹)等範疇。從中醫角度,花粉症的主要表現是癢,譬如眼鼻和皮膚痕癢等。註冊中醫潘咨遐指,癢多因風邪引起,瘙癢位置游走不定,尤其春天多風、秋天氣候乾燥,容易引發皮膚癢。花粉症不一定是皮膚瘙癢,部分患者可能會打噴嚏、咳嗽、流鼻水等。 中醫認為,花粉症患者的體質大多屬於肺、脾、腎虛,衛表不固(人體防禦系統不足),當受風寒或風熱夾雜花粉的外邪入侵,容易造成體內邪正相爭,導致肺氣宣降功能失常。肺主氣且通調水道,調節全身氣機和水液運行;同時,肺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若肺氣不宣,就未能正常發揮各種生理功能,外邪容易從口鼻、皮毛入侵,引發花粉症。 治療花粉症,中醫以扶正、固本、祛邪為主。中藥以外,還會用針灸和天灸治療。此外,按壓相關穴位(見圖)可改善花粉症徵狀,用拇指或食指按摩,用力適度,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約2至3分鐘。 桑葉菊花薄荷茶 清熱明目 最後,潘咨遐介紹「桑葉菊花薄荷茶」,有助紓緩花粉症引起的鼻子不適,飲用前建議先諮詢中醫。 材料:桑葉6克、杭菊花9克、薄荷3克、熱水150毫升 做法:用水浸泡10分鐘,再用熱水冲 作用:疏風清熱、明目通竅 註:G6PD患者不要加薄荷;孕婦慎服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Read more

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明報專訊】「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痛楚可持續數年,患者會出現包括發燒、頭痛、皮疹、凸起的水疱形成帶狀致患處劇痛等7大症狀。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兼臨牀教授孔繁毅昨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他另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孔強調,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生蛇7大症狀 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風險仍增 孔繁毅:高風險者打「蛇針」 孔繁毅表示,感染水痘後病毒會潛伏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會重新活躍,而多項外國研究顯示,感染新冠會可令患者T淋巴細胞減少,即降低免疫力,或會重新激活疱疹病毒,引致「生蛇」。他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 外國研究:50歲以上新冠感染者生蛇風險增15% 孔繁毅引述一項美國研究稱,889名新冠患者有16人同時「生蛇」,比率約1.8%,較醫院錄得「生蛇」個案的0.43%高1.37個百分點,而基於年齡、性別、慢性病的不同調整,兩者差距最高可達5倍。另一項外國研究分析200萬名50歲或以上新冠或非新冠患者,發現前者「生蛇」風險高15%,逾半「生蛇」個案是在確診新冠或因新冠而住院的一周內「生蛇」,有部分個案則在8至10周內,而確診半年內「生蛇」的風險仍增加。 本港97% 39歲以上人士帶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3人中1人或生蛇 孔表示,本港有97%的39歲以上者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每3人就有一人有可能生蛇,風險隨年齡增加。他稱,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 先感刺痛麻痹 數天後出現紅疹膿疱 小心「惡蛇」作怪(醫學滿東華) 對生蛇存謬誤 調查:三成以為接觸可傳染 生蛇風險高,但市民認識卻不足。孔繁毅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甚至有人誤以為「飲用白牡丹茶」、「少些外出」、「出過水痘」等可降低「生蛇」風險。 談及治療及預防方法,孔稱患者可服用抗病毒藥物,但需於病發72小時內使用才有最佳效果,且未必有效阻截「後遺神經痛」。他建議市民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其中較新的重組疫苗成分是結合抗原及佐劑,需完成接種兩針。他稱由於免疫力缺陷者注射傳統的減活疫苗或誘發水痘病毒,故可選用重組疫苗,兩者副作用相近。 預防生蛇 倡長遠考慮疫苗計劃納「蛇針」 一項本地研究顯示,「生蛇」入院個案的平均住院日數為5至14日,每次直接醫療成本為3.2萬至7.7萬元不等。孔繁毅認為,因「生蛇」而住院的成本大,或加重醫療負擔,建議長遠可考慮將「蛇針」納入政府疫苗接種計劃。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康復者】第五波女童確診高燒併發腦炎抽搐需插喉呼吸 康復後接種第1針新冠疫苗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仍肆虐,加上冬季流感高峰期將至,兩種病毒夾擊下,若染疫後更易出現嚴重併發症。現時兩歲的欣欣(圖)今年初第五波疫情高峰期確診新冠,當時沒接種疫苗的她曾持續高燒至40℃,更併發腦炎而抽搐發作,一度不能自主呼吸,在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半個月,幸最終康復。欣欣父親說首次面對女兒如此病况,「極度驚慌」,直言「(此情况)可一不可再」,決定讓新冠康復後的女兒接種新冠疫苗,以免二次感染再引發重症。屯門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袁志立引述屯門醫院於第五波接收新冠病人數據,指11名要送往深切治療部的患者中,只有兩名超過10歲,故鼓勵家長盡早帶兒童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以免受「雙重打擊」引發重症。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16個月女童確診高燒不退抽搐需插喉  康復後決心接種第1針新冠疫苗 今年3月初只有16個月大的欣欣確診,當時高燒不退,家人為她沖冷水降溫後,她開始抽筋,其父李先生即送她到博愛醫院求診,因情况嚴重而轉介到屯門醫院急症室。當時欣欣已不省人事,身體抽搐不停,須即時插喉接駁呼吸機,送到兒童深切治療部(PICU),首周不能自主呼吸,以抗病毒藥瑞德西韋、免疫抑制藥物類固醇及托珠單抗等治療,以避免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攻擊正常身體細胞,遏止腦炎引發的抽筋。 父親:憂幼女嚴重 不理會藥物副作用 先救人 李父憶述,當日看到幼女情况嚴重,即使藥物或有強勁的副作用,當下也果斷回應醫生「不理會(副作用)了 ,先救人」,最終漸漸康復。他8月中詢問醫生意見後,決定帶欣欣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新冠可引發長期嘶哮症和腦炎 屯院11重症入ICU 9人屬10歲以下 屯門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袁志立表示,新冠病毒可引發長期嘶哮症和腦炎,甚至死亡率達三成的壞死性腦炎,兒童感染更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他指入冬是流感高峰期,流感同樣能引發嘶哮症和腦炎,如加上新冠併發症,病情「更為可怕」。袁引述屯門醫院於第五波接收新冠病人數據,指11名要送往深切治療部的患者中,只有兩名超過10歲,故鼓勵家長盡早帶兒童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以免受「雙重打擊」引發重症。 (新冠疫情)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