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變種】Omicron空氣傳播力強 袁國勇:戴外科口罩外加布口罩 美國疾控中心實驗:可阻擋85.4%咳嗽粒子 只戴外科口罩擋56.1%
【明報專訊】港大微生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午到北角楓林花園第3期調查垂直傳播後表示,美國呼籲戴N95呼吸器,但本港暫不需要,因美加確診量多,需戴N95防止傳播,但本港社區個案數字仍很低,加上N95比較貴,長時間戴也妨礙呼吸,且難以為全港700多萬市民做面型配合測試(Fit Test),暫不需全民用N95。他建議大家可戴雙口罩增強保護。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實驗,只戴外科口罩可阻擋56.1%模擬咳嗽粒子;外科口罩外加布口罩,可阻擋85.4%咳嗽粒子。另外,英國有大學做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空氣中逗留20分鐘後,感染能力已大跌90%。研究尚未經同行審閱。《衛報》報道,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保持社交距離及戴口罩是預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相關文章:【新冠變種】梁卓偉:Omicron可1傳6至10人 空姐母親已傳7人 袁國勇:社區定有隱形傳播鏈
袁國勇建議戴外科口罩外加布口罩 美國疾控中心實驗:可阻擋85.4%咳嗽粒子
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的國泰男機艙服務員在屯門藥房逗留約5分鐘,藥房東主已受感染,兩人當時皆有戴口罩。袁國勇表示,這證明Omicron空氣傳播力很強。他表示,市民暫不需全民用N95。他當時建議市民可考慮戴兩個外科口罩,「增加保護力、過濾能力,值得考慮」。其後他向本報說,可戴一個外科口罩,外加一個布口罩,特別建議高危者如機場職員採用此方法。他解釋,此舉可讓布口罩壓緊外科口罩,貼實用家面部。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實驗,只戴外科口罩可阻擋56.1%模擬咳嗽粒子;在外科口罩外加上布口罩,則可阻擋85.4%咳嗽粒子;而將口罩耳圈打結,並收好兩邊開口(見圖),則可擋77.0%咳嗽粒子。
相關文章:【新冠變種】Omicron發病高風險地區 理大推算未來一周將延伸荃灣、沙田、九龍灣、觀塘、元朗
英研究:社交距離口罩最有效防感染
另外,英國有大學做了全球首個模擬新冠病毒在呼出空氣中存活能力的研究,發現病毒在空氣中逗留20分鐘後,感染能力已大跌90%。研究尚未經同行審閱。《衛報》報道,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保持社交距離及戴口罩是預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空氣是否流通只屬次要。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研究員研發一款裝置,可製造帶病毒微粒,並讓微粒浮游於兩個電子環之間,可令它們漂浮5秒至20分鐘,裝置亦可控制溫度、濕度與紫外光線強度,以模擬不同環境。研究顯示,病毒顆粒離開肺部較潮濕與富二氧化碳的環境後,就會迅速失去水分及變乾,而當轉移到低二氧化碳水平的環境時,酸鹼數(pH)值會大升。
濕度低於50%病毒感染力5秒減半
這兩項因素均影響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在濕度低於50%、類似於辦公室較乾燥的環境下,病毒感染能力在5秒內大減約一半,之後感染力下滑速度會更慢更穩定,其後5分鐘再跌19%。在濕度達90%、類似於蒸氣室或淋浴間的環境下,經過5分鐘後仍有52%病毒具感染力,20分鐘後跌至10%。至於空氣溫度則不會影響病毒感染力
(衛報/中央社)
(新冠疫情)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 【致敏原】港45%過敏患者對曱甴敏感 第二常見 中大發現7種新致敏原 (附防曱甴滋生方法)
- 21間社區檢測中心、自費核酸、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科興、復必泰二價疫苗等)、隔離設施最新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