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肘管綜合徵3成因 初期病徵:手肘前臂刺痛腫脹無力 惡化或致「爪狀手」

【明報專訊】什麼是肘管綜合徵?你有無試過,睡夢中因手痛或麻痹而醒來,但只要稍微郁動一下手腕、手指,痹痛很快就減緩,出現此情况很多人都未必理會。然而,如果手部經常有這種痹痛,很可能是患上了腕管綜合徵(又稱腕隊道綜合徵,carpal tunnel syndrome)、肘管綜合徵(又稱肘隧道綜合徵,cubital tunnel syndrome),或是頸椎出現問題。腕管綜合徵大家聽得多,近年漸趨常見的肘管綜合徵較容易被人忽略。(編者按:肘管綜合徵的主要成因是什麼?原來與姿勢不良有關,患者在起病初期會出現間歇手肘內側及前臂感到麻木、刺痛、腫脹無力,但若置之不理,有機會令病情惡化,出現「爪狀手」,應如何應對?) 肘管綜合徵成因與姿勢不良有關 初期手肘刺痛腫脹無力 肘管綜合徵是周邊壓迫性神經病變,肘管尺神經(ulnar nerve)受壓迫所致(見右圖),其常見程度僅次於腕管綜合徵。導致肘管綜合徵原因有很多,常見是姿勢不良或外力撞擊,而一些因工作或生活習慣而經常令手肘受壓的人,都是高危人士,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病因: 1.三頭肌過度發達的健身愛好者 2.經常需要負重的建築工人,手肘退化或神經線被骨刺壓迫 3.手肘位置曾經嚴重受傷 患者在起病初期會出現間歇麻痛感,由於尺神經影響的範圍包括小指及無名指外半側,而它亦負責控制前臂肌肉的手部動作,所以不少患者的症狀都會由手肘內側延伸至前臂及手指。一般來說初期患者病徵較為輕微: ‧手肘內側及前臂感到麻木、刺痛 ‧腫脹及無力 ‧間歇麻痛感逐漸延伸至小指及無名指 病情惡化或致「爪狀手」嚴重可致長期麻痛延至肩膀 如果盡早求醫配合適當治理,加上足夠休息或停止某些負重動作,不少病者可減緩病情。若置之不理,病情惡化或會出現「爪狀手」(claw hand),嚴重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病况: ‧長期持續的麻痛感,可能蔓延到肩膀或前臂 ‧痛感於夜晚較強烈,甚至令患者痛醒 ‧由尺神經控制的手部肌肉逐漸萎縮,形成「爪狀手」 ‧手部動作變得遲鈍、欠缺靈活度 ‧手握力下降,影響手部活動能力 相關閲讀:手痹手麻 入夜特別痛 握拳屈掌 揮別腕管綜合症 診斷:近肘關節疼痛點 測試手掌握力、手觸覺 要診斷肘管綜合徵,醫生一般會先作臨牀判斷,檢查肘關節附近的疼痛及麻木點,亦會測試患者手部掌握力、運動及手部觸覺,以判斷病徵的嚴重程度。 另外,亦會以神經傳導試驗及肌電圖作詳細檢查,進一步了解尺神經受壓迫程度,以及肌肉是否有萎縮情况,再提供建議診斷方法。 嚴重可做手術 尺神經減壓 對於肘管綜合徵初期患者,除了建議停止引起症狀的不良動作外,亦可選擇配合保守療法,例如佩戴護具、物理治療、服用或注射非類固醇消炎藥等,都是常用保守療法,有效紓緩尺神經受壓帶來的麻痛感。 若病情比較嚴重,患者可視乎情况考慮接受手術治療,緩解尺神經承受的壓力。手術分為「原處減壓法」及「前方轉位術」兩種。前者比較適合病徵較輕之患者,只需切開對尺神經產生壓迫的厚韌帶,即可釋放受壓的尺神經;後者則需轉移尺神經的管道到前方,再重新安排尺神經、韌帶及筋膜的位置,令尺神經不再受壓。 知多啲:腕管肘管內藏神經大不同 腕管是由腕橫韌帶和腕骨組成的管道,管道內含9條肌腱和正中神經(median nerve),它從前臂延展到手掌,是三大產生手部感覺的神經線之一。 腕管綜合徵源於手腕肌腱腫脹,令腕管內的正中神經線受壓,造成痛楚和麻痹的感覺。肌腱腫脹原因很多,有關乎工作時重複的手腕活動,例如提物、長期使用鍵盤和滑鼠等。 其他原因包括局部發炎、痛風關節炎及懷孕等。有時一些感染個案中,如結核菌感染或腫瘤等,亦會導致腕管內的正中神經線受壓。 相關閲讀:【腰背痛】姿勢不良久坐少運動 增腰背肌肉、椎間盤壓力 辦公室簡易伸展4招紓緩 肘關節僵硬難伸直 肘管屬於肘背內側的一條被軟組織及韌帶覆蓋的管道,讓尺神經通過手臂內側的肌肉、手掌、尾指及部分無名指。 肘管綜合徵因肘管內的尺神經線受擠壓所致,壓力或源於筋膜發炎、肘部肌肉萎縮或肘關節因退化衍生的骨贅。患者的肘關節常會較僵硬,難以伸直,多是曾經受外傷或過度勞損所致。 文:李崇義(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春夏濕度上升 頭皮發霉惹頭癬!中醫一文辨清濕疹和頭皮癬

每逢轉季,頭皮易發紅發癢,很多人以為是濕疹發作,其實亦有機會患上了頭皮癬。踏入春季,潮濕悶熱天氣最適合真菌滋長,假如不小心將真菌帶到頭部,就可能形成頭皮癬,患者不只頭癢、脫屑、起膿疱,甚至可致永久性疤痕型脫髮,嚴重損害外觀。坊間經常將濕疹和頭皮癬互相混淆,但事實上兩者的發病成因、病徵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這次就請來德善健髮的註冊中醫何健榮教大家分辨濕疹和頭皮癬,並提供一些日常護理貼士,讓大家保持頭皮健康。 頭皮癬不容小覷  嚴重可致敗血病 「疥癬之疾」一詞泛指小問題,但是頭皮癬絕不簡單,不單令人痕癢難當,還有機會引致敗血病﹗德善健髮的註冊中醫師何健榮表示,頭皮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一般免疫系統較差的人,例如小朋友、長者、長期病患者、患有癌症等虛損性疾病、愛滋病及白血病等免疫系統疾病人士,都較容易患有頭皮癬。另外,身處潮濕環境、衛生意識不足、飼養寵物、經常進出醫院等人士,也屬高危一族。 從中醫角度來看,頭皮癬的形成以外因為主。何醫師指出,稟賦不足的人士較易因氣候潮濕、環境轉變,受風邪蟲毒入侵體內,出現夾熱、夾濕、夾寒的症狀,而風邪蟲毒蘊結在頭部毛髮皮膚,就會促成頭皮癬。一般免疫力較強的人士,經治療後很快痊癒;但免疫力較低的人士若感染頭皮癬又疏於處理,待時間一長,黴菌會深入毛囊而導致頭髮斷裂、脫髮,若抓傷頭皮,不僅可能留下永久疤痕,還有機會造成血管感染,最嚴重可致敗血病,危及生命。 頭皮癬及濕疹發病成因大不同 很多人將頭皮濕疹及頭皮癬混淆,但兩者發病機制絕不類同。何醫師解釋,濕疹主要是體內濕熱蘊結而成。天氣轉變或進食「發物」,例如竹筍或甲殼類海鮮等,就會誘發身體濕熱之毒向外排出,令皮膚泛紅、痕癢,出現丘疹。此外,濕疹、鼻敏感和哮喘被稱「過敏三聯症」,若患者同時有鼻敏感或哮喘問題,且多在進食海鮮後出現皮膚泛紅等症狀,幾可斷定為濕疹。 頭皮濕疹 頭皮癬 • 多於季節交替、潮濕或乾燥的天氣下發病 • 多於潮濕的天氣下發病 • 不會傳染 • 會傳染 • 多發病於頭皮、頸部、手足、四肢彎曲處等 • 多發病於多汗而不通風的位置,如頭皮、腋下、手臂內側或背部等 • 分佈面積較大,並在身體左右對稱分佈 • 分佈面積較小,以圓型方式逐漸擴大,可在頭部有數個發病位置 • 擴展迅速,影響範圍可能自然縮小 • 擴展緩慢,影響範圍不會自然縮小 • 徵狀:頭皮乾燥痕癢、泛紅、頭屑黏膩、出現丘疹,且隱隱作痛 • 徵狀:頭痕、出現黃色痂皮、斷髮、髮尾出現白色的菌絲 中醫藥內外夾擊 有效根治頭皮癬 頭皮癬常見種類有大小孢子菌、黃癬菌、斷髮癬菌、紫色毛癬菌等,各有不同特徵,例如斷髮癬菌最明顯是頭髮折斷,黃癬菌則會令頭皮「流黃水」。假如疏忽處理,頭皮癬可漫延至整個頭部。 西醫一般處方藥膏治療頭皮癬,用以殺滅真菌。但何醫師指出,長期使用藥膏會令皮膚屏障變乾、變薄,增加二次感染的機會。此外,類固醇對治療頭皮癬的作用亦不大;類固醇雖能抑制炎症,卻也會抑制免疫系統,當病人停用類固醇後,免疫系統失調的情況再次惡化,令病情加重。中藥則能避免以上問題,中醫治療頭皮癬主要以外敷藥物為主,採用大黃、黃連、黃柏等清熱消炎中藥,配合花椒及苦參等中藥祛風殺蟲。患者只需要每星期敷藥一次,每次敷一小時,大多半年內皆可治癒。同時亦需特別注重個人及環境衛生,以免頭皮癬再次復發。 誤診更難根治 何醫師指坊間常混淆頭皮濕疹與頭皮癬,由於頭皮濕疹及頭皮癬的治療大不同,錯用治療方法有機會加重病情。何醫師表示,治療濕疹的中藥以清熱解毒及袪濕為主,若患有頭皮癬的病人長期誤服,則有可能削弱自身免疫力,令真菌更難受控。相反,將治療頭皮癬的外敷藥用於治療頭皮濕疹,就有可能激發身體免疫反應,令皮疹泛紅、痕癢及滲水的問題更為嚴重,甚至出現刺痛感,令濕疹範圍擴散,更難根治。 同時患上頭皮濕疹及頭皮癬  中醫分階段精準治療 何醫師分享了一個真實個案,年約四十的陳女士自家居裝修後開始有頭皮敏感的問題,再者飲食不定時令免疫系統出現紊亂,又因疏忽個人衛生而感染真菌。患者先後向西醫及中醫求診,惟用藥效果欠佳,停藥後更令病情加重。陳女士不僅飽受頭痕之苦,夜不能眠,日間生活及工作亦大受影響。問題持續近半年後,遂向德善健髮求助。 經頭皮檢查及把脈問診後,發現陳女士的頭皮大範圍泛紅、輕微滲水、出現脫皮,頭髮出現菌絲,加上自身體質脾虛濕盛,確診同時患上頭皮濕疹和頭皮癬。何醫師先為病人處方內服中藥來調理濕疹,重整免疫力,並以外敷中藥處理頭皮癬,消除真菌。為減低外敷中藥對濕疹的刺激,醫師先以低刺激性的中藥外敷消炎,再逐步加入花椒及苦參等提升殺滅真菌療效,經過四個月病情已有顯著改善,頭痕情況大幅減少。 患者經治療後,頭皮濕疹及頭皮癬問題大有改善,回復正常健康狀態。 中醫分享日常保健小貼士 有效防治頭皮癬 1. 不宜過度進食甲殼類海鮮、無鱗魚、菇類、辛辣食品、筍、鵝等發物。 2. 洗頭不可過密、水溫過熱及過度大力刺激,且必須暖風吹乾。 3. 避免與家人共用毛巾,或與頭癬患者共用洗衣機。 4. 定期用滾水清洗毛巾及枕具。 5. 注意日常清潔衛生,並須保持家居環境乾爽。 6. 經常搔抓者必須定期修剪指甲。 7. 可定期用土茯苓、薏苡仁、生地黃、馬齒莧等煲湯飲用,有助健脾去濕。 常見問題 頭痕難忍,可如何止痕? 頭皮癬病人不宜搔頭,因為抓傷頭皮有機會令真菌入血。病人要定期修剪指甲,搔頭時也要盡量使用指腹,減少損傷頭皮機會。除了盡快求醫,可服用土伏苓及薏米的湯水,能有助改善頭痕症狀。 斷髮上的菌絲可以存活一年? 有研究顯示,頭皮癬的真菌在掉落的頭髮上仍可存活長達一年。何醫師解釋,浴室潮濕環境適合真菌滋長,單一真菌可在浴室生存三個月,落在去水管的斷髮菌群可存活一年以上絕不出奇。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學士 了解更多:

Read more

孔繁毅:第五波兩類高危群組染疫後體內病毒難清除 或需集中照顧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感染在港已演變成風土病,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提到,第五波疫情起發現曾接受器官移植病人、80歲以上長者等高危群組,染疫後較難清除體內病毒,估計佔整體感染人數約5%,日後或需較集中照顧相關病人。他亦估計新冠疫情6、7月或輕微反彈。他另倡議在港、九及新界3區各設傳染病中心,提供負壓病牀及較佳的實驗室設施,以防疫情再次爆發。另外,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建議政府可為長者優先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及加大疫苗資助計畫金額,使長者可毋須支付額外費用亦可選擇更適合他們的疫苗。 相關閲讀:【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孔繁毅:曾接受器官移植、80歲以上長者等高危群組難清毒 炎症持續或需集中照顧 孔繁毅提到,第五波疫情起發現曾接受器官移植病人、80歲以上長者等高危群組,染疫後較難清除體內病毒,估計佔整體感染人數約5%,日後或需較集中照顧相關病人。他補充,相關患者炎症會持續一段時間,多數須處方3至4周類固醇,痊癒率達七至八成,港大正蒐集相關數據展開研究。 孔繁毅料疫情6、7月輕微反彈 倡設傳染病中心 身兼政府專家顧問的孔繁毅接受港台專訪稱,第五波疫情結束後6個月,部分患者體內抗體或已降至低水平,料年中疫情或輕微反彈,但料大部分個案病徵輕微。他倡議在港、九及新界設傳染病中心,各提供300至500張負壓病牀、增設實驗室設施,另大幅增加內科病牀及醫護人手等,以防再爆疫。 醫管局回覆本報時,未有正面回應會否考慮增設傳染病中心;發言人稱局方在SARS疫情已提升防治大型事故及傳染病能力,包括各聯網已設感染控制組,安排前線醫護的感染控制培訓等,而去年6月亦成立「緊急應變指揮中心」,加強對外協調和聯繫工作。醫衛局則稱,政府會持續總結經驗,將已優化和有效的方案常規化。(明報記者)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研究指新冠與甲型流感雙重夾擊 死亡率高6倍 另外,本港經歷3年新冠疫情後終復常,縱觀過往經驗,有安老院舍代表指剛過去冬季,院舍面對新冠及流感高峰期雙重夾擊,長者與員工面對歷來最艱鉅時刻。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呼籲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李輝則建議政府優化院舍防疫注射計劃,考慮採購對長者保護力更好的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本港每次有傳染病爆發時,院舍總是首當其衝。曾祈殷表示院舍長者較多患有長期疾病及缺乏自理能力,以過往流感高峰期為例,院舍爆發情況亦會較嚴重,長者送院率較其他高風險群組高。新冠病毒尚未完全消失,若同時感染流感病毒,情況令人擔憂。本港及外國都有研究顯示,新冠與甲型流感雙重感染,兩種病毒互相干擾,壓抑免疫系統,增加病毒破壞力,令患者病情更嚴重,死亡率甚至高6倍。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加強保護 目前已有3款不同技術的流感疫苗已在港註冊使用,包括滅活流感疫苗、減活流感疫苗及重組流感疫苗,各款疫苗生產技術有異,當中最常見的滅活流感疫苗及重組流感疫苗,均適用於包括院友在內的長者。美國CDC及英國JCVI等衛生部門亦建議65歲以上長者應優先接種高劑量四價流感滅活疫苗、四價佐劑疫苗或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為提高長者健康保障,曾祈殷建議政府可利用科學數據為基礎,為長者優先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及加大疫苗資助計畫金額,使長者可毋須支付額外費用亦可選擇更適合他們的疫苗。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鼻敏感易致兒童睡眠窒息症 注意張開口睡覺打鼻鼾 度身治療免損健康成長

睡眠窒息症是本港常見疾病,不少人或以為只有成人才有機會患上,但其實小童同樣有罹患風險,一旦沒有接受適切治療,對其身心發展有深遠影響,家長不應輕視。有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指出,鼻敏感是常見引致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原因,因此治療睡眠窒息症必須由問題根源入手,有需要可能會處方口服藥、噴鼻劑,甚至讓患者佩戴呼吸機睡覺,以改善病情。 相關閲讀:睡眠窒息分三級 輕中嚴重程度治療有不同 注意鼻軒聲不斷、經常扎醒 了解什麼是深層睡眠 鼻敏感屬兒童睡眠窒息症高危因素 睡覺張口呼吸弊處多 養和醫院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吳國強醫生引述數據指出,本港有40%兒童患有鼻敏感,鼻敏感會引致兒童鼻塞,睡覺時需要張開口用力呼吸,從而令舌頭向下墮,阻塞氣道而令他們呼吸困難,引致打鼻鼾,甚至患上睡眠窒息症;此外,睡覺時經常用口呼吸,吸入的空氣缺少了經鼻孔過濾的過程,直接刺激扁桃腺發大,同樣會阻塞氣道,導致睡眠窒息症。因此,鼻敏感是其中一個導致兒童患上睡眠窒息症的高危因素,令其睡眠質素欠佳。 家長留意打鼻鼾、磨牙是警號 影響睡眠質素 吳醫生指出,要及早發現兒童是否罹患睡眠窒息症,家長需要多注意兒童就寢後與日間活動時的表現。 在睡覺時段,打鼻鼾是常見被家長忽略的症狀,其實年幼子女一旦一星期有3晚以上出現打鼻鼾,患有睡眠窒息症的機會是非常高,因此家長可留意子女打鼻鼾的頻率、睡覺期間有否磨牙、張開口呼吸或出現無法呼吸等情况,上述均是睡眠窒息症的警號;此外,睡眠窒息症亦會令兒童出現復發性遺尿的問題,一般5歲以上的兒童不會再有遺尿,一旦發現有持續尿床情况,亦必須警惕,及早帶子女接受檢查。 相關閲讀:【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影響兒童專注力 情緒易衝動 由於睡眠窒息症會嚴重影響兒童的睡眠質素,因此對其日間的活動亦有所影響。吳醫生解釋,兒童日間會出現專注力不足,課堂難以專注,令學習能力下降;其情緒亦會較波動,變得容易衝動,可能會經常打斷別人的說話,因此子女突然性情有變及學業成績退步,都有機會是睡眠窒息症所導致。 吳醫生強調,不要低估睡眠窒息症對兒童身心帶來的影響,一旦延誤治療,其專注力及認知能力會在成長階段受到嚴重影響,有機會演變成過度活躍症,長遠更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的風險,建議及早求醫接受檢查和治療。 精準檢查揪出問題根源 要診斷兒童有否患上睡眠窒息症,吳醫生指出,醫生一般會先詳細了解其已有病徵及請家長填寫問卷,之後會安排兒童接受睡眠窒息測試,兒童在晚上睡覺時需要接駁特定的儀器,以測量呼吸頻律、血含氧量、鼻鼾聲浪等數據,由於兒童睡眠期間較容易翻來覆去,因此通常會建議家長讓子女在醫院接受測試,醫護人員可監察過程,一旦有任何儀器鬆脫,都可即時修正,診斷結果會更精準。 完成睡眠窒息測試後,會進一步安排睡眠內窺鏡檢查,注射藥物助兒童進入睡眠狀態,醫生會透過內窺鏡檢查找出阻塞呼吸的源頭,以助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治療度身訂造  對症下藥 吳醫生強調,睡眠窒息症的治療方案必須度身訂造,因為不同兒童患者的問題根源可以完全不一樣,如果問題主因是鼻敏感,則必須先控制鼻敏感病情,例如會處方類固醇噴鼻劑和抗敏感口服藥等,亦會教導患者用鹽水洗鼻;如果是跟扁桃腺發大有關,有需要可能會考慮切除扁桃腺;如果是上顎與下顎的形狀有問題,則可能會轉介至牙科醫生訂造牙托矯正。 肥胖患者宜戴呼吸機 如果是肥胖的兒童患者,則較適宜佩戴呼吸機,因為呼吸機能減少睡眠窒息的情况,從而增加產生飽腹感荷爾蒙的敏感度,令兒童不會經常感覺肚餓,有助減少進食,配合運動減肥,減重後能有助改善睡眠窒息的情况。 Read more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明報專訊】鼻敏感在香港頗普遍,花粉症則較少見。日本的花粉症盛行,更稱為「國民病」,常見由柳杉和柏樹的花粉引起過敏反應。東京都政府預測,今年春季花粉量比去年同期高出2.7倍,到日本旅行要小心花粉症嗎?香港花卉展覽周五開鑼,身處繽紛花海,要提防花粉症來襲嗎?(編者按:究竟引發兩症發作的致敏原有何分別?有研究指空氣污染都有可能令花粉症發作,如何減少發作和紓緩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徵狀呢?) 致敏原有不同 鼻敏感:塵蟎、動物毛髮 花粉症:花粉刺激 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針對鼻敏感和花粉症,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李立言指出,過敏性鼻炎即鼻敏感,分為全年性和季節性過敏。主要由塵蟎、霉菌、動物毛髮、昆蟲等致敏原引起;至於花粉症,通常由花粉導致。 花粉過敏,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李立言解釋,當致敏原(花粉)刺激身體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並黏附在肥大細胞上,下次再接觸致敏原時,已帶有IgE的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引起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鼻癢等徵狀,有時還會導致過敏性結膜炎,出現眼睛發癢、流眼水等。另外,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在花粉症致病機制同樣起重要作用。當人體接觸到花粉時,淋巴細胞產生細胞因子可刺激嗜酸性粒細胞生成,使其釋放化學物質引發過敏徵狀。 相關閲讀:【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風力傳播花粉細而輕 較易吸入引發花粉症 花粉症與花粉的傳播方式、環境、遺傳基因等因素息息相關。香港教育大學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偉展表示,植物為了繁殖下一代,花粉通常要從一株植物傳播到另一株植物,過程稱為授粉。部分植物能夠自花授粉,有些是靠風力或昆蟲動物作為傳播媒介。 藉風力傳播授粉的植物(風媒花),花粉產量一般較多,而且細小和輕,甚至小至2.5微米,肉眼看不見(一條頭髮直徑約70微米)。風媒花外表通常不豔麗且沒香味,例如松樹、白樺、白千層、楓樹等,花粉依靠風力在空中飄散,相對容易被吸入體內,從而誘發花粉症。 以昆蟲傳播花粉的植物(蟲媒花)如玫瑰、牽牛花、蘭花等,大多顏色豔麗或芳香撲鼻,從而吸引昆蟲。雖然蟲媒花都可能引起花粉症,但由於花粉粒一般較大、重而黏,所以難以在空氣中飄散,不至於引致花粉症大規模流行。 在日本,花粉症罪魁禍首主要是柳杉和柏樹。根據東京都福祉保健局資料,幾乎全年都有不同種類植物傳播花粉,其中柳杉傳播期約在2月初至4月下旬,柏樹則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左右。遊客春遊日本會患上花粉症嗎? 父母皆過敏 子女遺傳機率約30% 李立言表示,不是人人都對花粉過敏。花粉濃度高低是誘發花粉症的外在因素,而遺傳基因是主要內在因素。花粉症有一定遺傳傾向,如果父母一方有過敏性疾病,子女過敏機率約10%;如果父母雙方皆有過敏,子女就有約30%的機率出現過敏。 相關閲讀:全港首個脫敏免疫治療研究 證有效治療合併過敏症 改善鼻敏感、濕疹、哮喘病情 建議:戴口罩、抗組織胺藥物傍身助止痕、打噴嚏 數據顯示,哮喘患者同時較易患上敏感性鼻炎,李立言建議他們到花粉症流行地區或花卉展,可佩戴口罩阻擋花粉,並帶備抗組織胺藥物,有助止痕及控制打噴嚏、流鼻水徵狀,約30分鐘見效;嚴重的話可能需要類固醇噴鼻劑,通常連續使用5至7天才見效,建議哮喘患者在出發前1、2星期開始使用。如出現花粉過敏徵狀,一般在遠離致敏原後1至2日即可減輕徵狀。 賞花眼看手勿動 繡球花汁液有毒 李偉展補充,花卉展覽通常展出繽紛豔麗的蟲媒花,花粉較大,通常要靠近嗅聞才會吸入花粉,所以遵守賞花禮儀,眼看手勿動,不要觸摸或摘下花朵,加上戴口罩,已可減低致敏風險,市民去花卉展覽不必太憂慮。 特別一提,賞花除了小心花粉,也要提防有毒花卉。今屆花卉展以繡球花為主題花,繡球花的汁液有毒,世界各地均有因修剪繡球時意外接觸汁液而引起過敏性皮炎的個案,日本曾有餐廳誤把繡球葉入饌導致數人食物中毒。過敏者應避免直接接觸繡球花的汁液,市民亦不要為「打卡」而壓爛繡球花,以免有毒汁液流出。 知多啲: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 花粉症,顧名思義與花有關,理論上在花草樹木繁茂的郊區更常見?答案可能不是。即使生活在市區,亦不一定倖免於花粉症。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偉展解釋,空氣中污染物如塵蟎和廢氣都是致敏原,會刺激呼吸道引起不適,而空氣污染亦會使花粉症更嚴重。今年發表於科學期刊PLOS ONE的研究發現,城市化和空氣污染可能會增加白樺樹花粉的過敏原濃度,並影響蛋白質結構,導致蛋白質的過敏度增加,可能令花粉症更常發作。 郊區兒童較少過敏 此外,交通污染可能會使花粉症惡化,因為車輛會揚起灰塵,混合花粉並在空氣傳播,使其更容易接觸到人們的眼睛、鼻和喉嚨。當受污染的花粉再次黏附在污染物,便會增加花粉的致敏度。 李偉展續指,多項研究發現,與城市的兒童相比,生活在郊區或常接觸農場的兒童較少患上過敏症。2000年刊於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的研究指出,奧地利農場的兒童患花粉症、哮喘和過敏症機率較低,原因可能是他們從小親近大自然,對花粉產生免疫耐受(immunotolerance),免疫系統漸漸「適應」特定抗原,但長大後突然接觸就未必獲得免疫耐受。 中醫意見:按穴茶飲 扶正固本改善鼻鼽 中醫並無「花粉症」、「過敏」的名詞,但根據臨牀表現可歸類於鼻鼽(類似過敏性鼻炎)、癮疹(相當於風癩,又稱蕁麻疹)等範疇。從中醫角度,花粉症的主要表現是癢,譬如眼鼻和皮膚痕癢等。註冊中醫潘咨遐指,癢多因風邪引起,瘙癢位置游走不定,尤其春天多風、秋天氣候乾燥,容易引發皮膚癢。花粉症不一定是皮膚瘙癢,部分患者可能會打噴嚏、咳嗽、流鼻水等。 中醫認為,花粉症患者的體質大多屬於肺、脾、腎虛,衛表不固(人體防禦系統不足),當受風寒或風熱夾雜花粉的外邪入侵,容易造成體內邪正相爭,導致肺氣宣降功能失常。肺主氣且通調水道,調節全身氣機和水液運行;同時,肺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若肺氣不宣,就未能正常發揮各種生理功能,外邪容易從口鼻、皮毛入侵,引發花粉症。 治療花粉症,中醫以扶正、固本、祛邪為主。中藥以外,還會用針灸和天灸治療。此外,按壓相關穴位(見圖)可改善花粉症徵狀,用拇指或食指按摩,用力適度,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約2至3分鐘。 桑葉菊花薄荷茶 清熱明目 最後,潘咨遐介紹「桑葉菊花薄荷茶」,有助紓緩花粉症引起的鼻子不適,飲用前建議先諮詢中醫。 材料:桑葉6克、杭菊花9克、薄荷3克、熱水150毫升 做法:用水浸泡10分鐘,再用熱水冲 作用:疏風清熱、明目通竅 註:G6PD患者不要加薄荷;孕婦慎服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Read more

皮膚缺水 小心 㿺㿭變濕疹 雪花膏?豬油膏?凡士林?解構3種潤膚產品補水鎖水特性

【明報專訊】皮膚㿺㿭、掹掹緊、周身痕,甚至龜裂、流血。這些都是皮膚缺水發出的求救信號!長期忽視警號,可併發皮膚炎症,嚴重可演變成濕疹。想皮膚好好過冬,最重要是保濕。保濕,有人推介雪花膏,有人出動豬油膏,也有人視凡士林為救星。究竟應該怎樣選擇潤膚產品呢?不如先由了解3種潤膚產品的成分、補水、鎖水等特性入手。 (設計圖片,RyanKing999、xamtiw@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皮膚缺水呈網狀紋失光澤 忽視㿺㿭可引發炎症、濕疹 皮膚是否缺水,單憑肉眼也可判斷。「如果皮膚細胞不夠水分,會呈現網狀乾紋,亦會失去光澤,膚色變得暗啞。」明德國際醫院皮膚科名譽顧問、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湧指,當皮膚缺水至甩皮、龜裂,就已是㿺㿭了。 他說,輕微㿺㿭不難處理,只要頻密地塗潤膚膏,為皮膚補水即可,「但要揀選不含刺激物的皮膚護理產品,磨砂、果酸就盡量少用,避免皮膚更乾燥。可使用針對乾燥皮膚,更多保濕成分的潤膚膏,加強潤膚效果」。 然而,㿺㿭並非小事,長期忽視,有可能引發炎症,甚至演變成濕疹。陳湧解釋,當皮膚乾裂、脫皮,皮膚細胞不再緊緊黏在一起,而是呈現空隙,這時便容易遭到致敏原、細菌病毒入侵,有可能出現皮膚發炎、出紅疹、搔癢等濕疹病徵。 誘發濕疹成因多 刺激物易走入皮膚加劇發炎 中文大學醫院顧問醫生、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盧景勳補充,誘發濕疹原因很多,但天氣乾燥、濕度低肯定是其中一個元兇,他以「主婦手」為例,「『主婦手』是接觸性皮炎,即手部濕疹,是長期接觸水和清潔劑所導致,但很多時,冬天情况會特別差。這是由於患者皮膚已經裂開,皮膚水分不斷流失,遇上冬天濕度低,雙手更是乾上加乾、裂上加裂,外來刺激物就更加容易走入皮膚內,加劇發炎」。 濕疹併發其他感染 腫痛流膿 他強調,濕疹患者平日除要注意皮膚保濕,更要盡快尋求治療,否則形成惡性循環,手尾更長。「醫生一般會處方消炎藥膏,包括外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藥膏,控制發炎情况。假如濕疹爆發嚴重,併發其他感染,例如感染金黃葡萄球菌,患者皮膚不單痕癢、出紅疹,甚至會腫脹、疼痛或流膿,這時就可能需要使用口服抗生素。 知多啲:解構3種潤膚產品特性  冷霜補水好惟添加防腐劑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湧表示,冷霜、豬油膏和凡士林各有特性(見下表)。三者之中,以冷霜含水分最多,補水效果最好,但也有缺點,「冷霜往往需要添加防腐劑,可能對皮膚敏感的人士,帶來刺激」。 凡士林阻擋外來致敏原 無補水作用 凡士林則是一種密封型潤膚產品,「就好像幫皮膚蓋上保鮮紙一樣」,它可以幫助皮膚阻擋外來致敏原、鎖緊皮膚水分,但缺點是它不含水,因此無補水作用。 豬油膏兼有水份和油分 潤膚膏忌太香 至於豬油膏,陳湧形容它介乎冷霜與凡士林之間,「同時有水分和油分,所以也集結了兩者的好處和缺點」。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盧景勳則認為,潤膚膏質地稀薄或濃稠,純屬個人喜好,無分好壞,重點是不要選用有過多香味、防腐劑的產品。「我較建議用油分高些的潤膚膏,因油本身可抑制細菌,產品就不用添加防腐劑。例如凡士林,主要成分是石蠟,所以沒有防腐劑。」 皮膚洗手沐浴後未乾透 塗潤膚膏最佳 另要懂得正確使用潤膚膏,才可發揮作用,「趁皮膚沾水後未乾透時,例如洗手或沐浴後,立即塗潤膚膏,效果是最好,尤其是凡士林,因它本身沒有補水作用,功效只是鎖水,所以在皮膚『乾爭爭』時去塗,是沒有意思」。 相關文章:【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文:沈雅詩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拗柴】足踝扭傷6大風險 逾七成半傷者外側韌帶受傷 簡易運動強小腿肌肉

【明報專訊】不少人愛行山遠足或到球場打波,活動筋骨。運動為身體帶來好處,但若準備不足,會引發受傷危機。一般來說,膝部是最常因運動而受傷的部位之一;其次是足踝關節,當中足踝韌帶扭傷(俗稱拗柴)是常見的足踝關節創傷。 足踝是足部與小腿相連的部分,足踝關節由脛骨、腓骨、距骨及跟骨組成(見右圖)。足踝主要可向4個方向活動——足背屈(腳掌向上)、蹠屈(腳掌向下)、內翻及外翻。足背屈及蹠屈的活動主要靠距骨小腿關節,而足踝內翻、外翻則主要靠距骨及跟骨關節(又稱距下關節)。 相關文章:【膝痛】對付膝關節炎3種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功效和副作用 止痛兼減慢關節退化? 拗柴:逾七成半傷者外側韌帶受傷 注意足踝扭傷6大風險 與其他關節一樣,足踝關節除了由外圍肌肉維持穩定外,兩側韌帶亦提供保護。足踝內側由扇形的三角韌帶(deltoid ligament)保護,而外側主要有3條韌帶固定,分別為:前距腓韌帶(ATFL)、後距腓韌帶(PTFL)及跟腓韌帶(CFL),前面兩條韌帶連接腓骨與距骨,後者連接腓骨與跟骨。 常見扭傷多發生在不平坦地面跑步、足踝跳起落地未及調整角度,或行山落斜時誤踏凹凸不平石面。當足踝幅度超出正常關節活動的幅度,便導致保護關節的韌帶或肌肉受傷。 美國運動創傷防護員協會(NATA)文獻指出,超過四分之三足踝扭傷的人是外側韌帶受傷,即足部過分向內並向下翻(蹠屈),因過分拉扯足踝外側的韌帶而受傷。 足踝外側韌帶群中,最常受傷是前距腓韌帶,佔超過七成。因為足踝外側3條韌帶中,前距腓韌帶的承受力是最弱,力量只及後距腓韌帶一半。 小腿肌力不足、平衡力差高危 足踝扭傷風險 ‧在不平坦的地面步行或運動 ‧穿著不合適鞋履,如不合尺寸的鞋、穿高跟鞋運動等 ‧足部小腿肌肉柔韌度及力量不足 ‧足踝曾受傷(如骨折) 影響活動幅度 ‧平衡力較差 ‧足踝外側韌帶曾扭傷 再次扭傷風險高3倍 我們的肌肉、筋腱及關節內均有感覺接受器,會因應身體當刻的姿勢、關節的位置而發放信號給腦部,此為「本體感覺」。腦部整合信息後會發出信號,控制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作出即時反應,從而調整姿勢以保持平衡。急性扭傷後會削弱足踝外側肌肉及韌帶組織的穩定度,本體感覺亦會因受傷而減弱,繼而影響平衡力,增加再次扭傷的風險。NATA期刊指出,有12%至47%足踝扭傷皆為重複扭傷。大多數扭傷患者經治療後,數星期後可回復日常生活;但根據美國急症室統計,三分之一曾扭傷足踝的人會發展成慢性踝關節不穩(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患者步行有時會「軟一軟」,更或引發創傷後足踝關節炎,造成痛症及影響日常生活,令患者或未能再次投入喜愛的運動。美國亦有大型研究發現,有扭傷歷史的軍校學員,對比沒有扭傷過的同伴,再次扭傷的風險高約3倍,可見預防扭傷的重要。 簡易運動:「低頭族」易踏空扭傷 強化小腿減風險 不少扭傷足踝的意外並非因運動引起,所以日常生活要多加留心 ,如避免做「低頭族」只顧看手機,可減少上落樓梯踏空而扭傷情况。要減低受傷風險,除了運動時挑選合適衣服鞋履,定期做小腿伸展運動、小腿肌肉訓練、本體感覺及平衡訓練等,亦有效減低足踝扭傷的機率。 小腿伸展練平衡 一、小腿肌肉伸展運動 每邊3次為1組,每日做3組 1. 弓箭步小腿伸展 (針對腓腸肌) 雙手輕扶椅背(或穩固物件)正面站立,前腳屈曲,後腳伸直;趾尖向前,腳跟不離地,直至後小腿有拉扯感覺,維持15秒,回復原來位置,換邊再做 2. 弓箭步小腿伸展 (針對比目魚肌) 雙手輕扶椅背(或穩固物件) 正面站立,向前踏步,後膝屈曲;趾尖向前,腳跟不離地,直至後小腿有拉扯感覺,維持15秒,回復原來位置,換邊再做 二、平衡訓練 ‧初階平衡訓練 單手扶椅背側面站立,微微提起左腳,維持10秒,換邊再做。每邊10次為1組,每日做2至3組 備註:如能輕鬆掌握以上運動,可延長時間以提升難度 ‧進階平衡訓練 1.中級難度: 雙手交叉放胸前挺直站立,微微提起左腳,維持10秒,換邊再做。每邊10次為1組,每天做2至3組 2. 高難度: 雙手交叉放胸前挺直站立,提起左腳畫三角形,即凌空向前、外側及背後3點移動。畫完3點為1組,重複3至5組。換邊再做 注意:移動腳部時,身體盡量保持挺直 三、小腿肌力訓練 正面輕扶椅背,提起雙腳腳跟,身體垂直慢慢向上升,維持10秒後慢慢放下腳跟。做10次為1組,重複3組。每星期做3次。節奏宜慢上慢落 備註:急性足踝扭傷患者如有疼痛、發熱、腫脹或活動幅度受限制,建議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意見。以上運動絕不能取代經專業人士評估後的治療方案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示範:莫穎東(聖雅各福群會健體訓練主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張凱茵(聖雅各福群會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Read more

乾眼症早期3大病徵 突然視力模糊流眼水?眼睛都有長新冠 專家教暖敷按摩清潔三部曲

【明報專訊】新冠康復後,原來眼睛都有「長新冠」!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於3月發表研究結果,發現每5名新冠康復者中就有1人出現乾眼症相關徵狀,而新冠康復者的瞼板腺功能亦較健康人士差。另外,疫情下大家經常佩戴口罩,但口罩尺寸不合適,亦會誘發乾眼症。究竟什麼是乾眼症?早期有哪些病徵?視力模糊?流眼水?不少人以為眼乾只要滴眼藥水就可「治癒」,其實治標不治本。專家教授簡易三部曲為眼皮做spa,令雙眸變得滋潤又明亮!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轉陰後仍感疲倦口乾氣管敏感痰黏 藥膳食療應對「長新冠」注意益氣養陰健脾補肺(養生帖) 長新冠、口罩過大易誘發乾眼症 了解早期3大病徵 新冠康復後出現失眠、氣促、腦霧時有聽聞,原來眼睛都有「長新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眼科專科醫生莊金隆表示,「瞼板腺萎縮很多時與身體炎症有關,相信因新冠會引起全身的炎症反應,瞼板腺也因而受影響」。 另外,有外國研究顯示,佩戴尺寸過大的口罩,會增加患乾眼症風險。莊金隆解釋,如果口罩不合身,呼吸時會「漏風」,像有風扇吹着雙眼,刺激眼睛及促進淚液揮發,久而久之眼睛變得乾涸。 另外,有外國研究顯示,佩戴尺寸過大的口罩,會增加患乾眼症風險。莊金隆解釋,如果口罩不合身,呼吸時會「漏風」,像有風扇吹着雙眼,刺激眼睛及促進淚液揮發,久而久之眼睛變得乾涸。 天氣乾燥,眼睛也跟着乾澀痕癢,是否乾眼症?「大約每4個香港人就有1個有乾眼症。」專家指出,乾眼症非同小可,有患者要每5分鐘滴1次眼藥水,甚至睡覺時雙眼會「乾醒」,張開眼睛有撕裂感覺。 病徵:視力時清時矇 不少人以為眼乾只要滴眼藥水就可「治癒」,其實治標不治本。「很多人以為乾眼只是雙眼乾燥,滴眼藥水就會痊癒,但這是其中一種最難處理的慢性眼疾,往往難以根治,好像血壓高、糖尿病人般要長期鬥爭。」莊金隆指,乾眼症影響眼睛外觀及功能,患者日日夜夜都不舒服;因長期受眼睛不適困擾,有文獻指出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種類和程度的情緒問題。 「大約每4個人就有1人有乾眼症。」莊金隆稱,它的常見程度與近視不相伯仲,問題卻未得到重視,患者即使有病徵也未必會去求診,亦有人誤會眼睛不適是由其他眼疾,如老花、白內障、淚管閉塞等引致。乾眼症除了眼睛痕癢外,常見早期病徵有: 突然視力模糊,但眨眼幾次就變回清晰,很大可能是乾眼症;而白內障、近視度數變深等,視力模糊情况固定,不會因眨眼而變回清晰。 病徵:流眼水 屬刺激性流眼水,眼睛為了紓緩乾澀不適,在自我保護機制下不停分泌眼水。 病徵:眼紅、「煙熏」感 眼白變紅,眼皮常感沉重、疲乏,不願睜開眼;時常有似被煙熏的不適感覺 莊金隆指,病情嚴重時,角膜或會乾到破損(俗稱眼表㿺㿭),未有妥善處理會引致感染、潰瘍,甚至溶穿,「千萬不要輕視乾眼症,嚴重可以影響視力,甚至令視力永久受損」。 相關文章:白內障5個徵狀 視力模糊、鬼影、近視加深 延遲治療增患青光眼風險 眼藥水紓緩 治標不治本 紓緩乾眼,立即想到眼藥水。「這個概念正確,不過治標不治本。」莊金隆表示,多種疾病都會導致淚水分泌不足,需要對症下藥。另外,不少人以為淚水成分只有水,其實由淚腺分泌的水分只佔90%,眼睛表面與空氣接觸的一層,是由瞼板腺分泌的油分,能減少淚水揮發;最底還有黏液層,幫助淚水緊貼眼球表面,只要其中一個元素分泌或分佈有問題,便會造成乾眼症。可大致分3個類型: 1. 水分不足引致缺水型 2. 油脂分泌不足或分佈不好引致揮發型 3. 混合型 「中國人的乾眼症,八成以上都是因瞼板腺功能障礙引致。當瞼板腺堵塞,未能分泌油脂,就會出現揮發型乾眼症。」莊金隆表示,只要培養暖敷、按摩、清潔眼瞼邊緣的習慣,有機會令本身功能較弱或已萎縮的瞼板腺恢復功能,「就像幫眼皮做spa,打通瞼板腺,油分就會自行分泌」。即使沒有患乾眼症,也應該養成這個習慣,保養眼睛,減低患病風險。 暖敷、按摩、清潔三部曲 1. 清潔雙手,以42至45℃電子恆溫產品、自動發熱眼膜或暖毛巾,暖敷眼睛10至15分鐘 2. 按摩瞼板腺,用手指按摩上下眼瞼,再將油脂推向睫毛根方向(圖A) 3. 用眼部清潔專用濕紙巾清潔睫毛根部(圖B) 雙眼痕癢 改用冷敷 「溫度、時間和方法次序都很重要。」莊金隆提醒,溫度、時間足夠才能令油脂由固體變成液體,而電子暖敷產品有恆溫功能,暖敷效果較理想,亦可減低灼傷風險。「感到眼乾,第一時間不是滴眼藥水,而是做暖敷、按摩、清潔。」他指每日做3至4次作日常保健,如果眼睛分泌物多可增至6至8次,只要注意衛生、安全,這就像深呼吸或伸展一樣,是個很好的保健辦法。可是,雙眼痕癢時就不應暖敷,「如果眼腫或痕癢,很想揉眼睛,可以冷敷,既可止痕又可去腫」。 不同眼疾或全身性疾病都可能引起乾眼症,如過敏症、甲狀腺眼病,以及免疫系統疾病如乾燥症等;一些治療也會引起乾眼問題,如長期使用青光眼藥水、服食情緒病藥物、接受頭頸腫瘤電療等。另外,接受激光矯視、年紀增長、患糖尿病等都增加患乾眼症風險。 環境等因素也會誘發乾眼症,如天氣乾燥、濕度低、長時間佩戴隱形眼鏡等。莊金隆建議患者盡量避開風險因素,如減少逗留在大風乾燥的極端環境,避免長期看電子產品而不休息,並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有助減低患乾眼症風險。 文:李欣敏 編輯:朱建勳 人工淚液潤眼 先試低濃度 眼睛是珍貴又脆弱的器官,如有不適,求醫處理就最安心。當排除嚴重疾病,可以人工淚液紓緩乾眼徵狀。坊間產品有不同配方,如透明質酸、維他命、薄荷。選購時有什麼要留意? 眼科專科醫生莊金隆表示,眼藥水分為有藥性及無藥性,前者用以醫治眼疾,例子包括含抗生素、抗炎、類固醇藥水;無藥性屬人工淚液,可滋潤眼睛,紓緩乾燥不適。他建議選擇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因長期使用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可能產生敏感反應。 華人乾眼症主要是油分不足引致。莊金隆指,含有透明質酸的人工淚液,有鎖水功效,濃度愈高功效愈強,但若徵狀不太嚴重,可先試用較低的濃度,「因為人工淚液太濃稠、黏𥹉,而清潔做得不好時,反而容易生眼瘡」。另外,有些配方會加入維他命,有實驗證明維他命A有助促進眼睛健康,但維他命B、E等則未有足夠醫學根據證明有效。 密封放雪櫃 達冰涼效果 至於含薄荷成分的人工淚液,會否刺激眼睛?莊金隆稱,暫時未有數據顯示薄荷對眼睛的影響,「如果想有冰涼感覺,其實毋須薄荷,將人工淚液放在雪櫃後使用,會有很好效果」,但緊記要把藥水放在密封盒內保存,以免被雪櫃內的食物污染。 使用人工淚液後,眼乾未有改善,應及早求醫。醫生可處方適合眼藥水、潤眼啫喱、藥膏,亦可考慮脈衝和彩光治療乾眼症。 相關文章:白內障丨手術無風險?如何選擇人工晶體? 了解白內障手術的 5個問題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面癱是腦中風先兆?顏面神經受感染 嘴角歪、影響皺眉、喝水、味覺 了解成因與治療 

【明報專訊】面癱,指臉部肌肉癱瘓。常見是一側臉部肌肉無法活動,做不到皺眉、鼓腮、露齒笑等動作,嘴角歪向正常一側,在喝水、漱口時嘴角漏水,甚至眼睛不能完全閉合,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缺失。很多人更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中醫認為面癱原因為「風中經絡」,引致經絡阻滯。運用中藥、針刺、溫灸、按摩等方法,有助瀉實補虛,驅風通絡。 知多啲:面癱與腦中風、小中風病理無關聯 症狀有不同 很多人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更有說法認為凡患過面癱者日後腦卒中的風險大增,其實都有誤解。面癱和俗稱「中風」的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完全不同,兩者並無關聯。面癱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神經感染;腦中風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血管梗塞或出血,涉及神經元的破壞。腦中風患者除口面歪斜外,還可出現口齒不清、無法吞嚥、肢體癱瘓等症狀,這是面癱患者所沒有的。 相關文章:中風有先兆?高血糖、心房顫動、肥胖增風險 預防中風7件事 DASH、地中海飲食法有效嗎? 腦中風可口齒不清肢體癱瘓 面癱為何會和腦中風混淆,可能是中、西醫學對「中風」一詞有不同理解所致。西醫所指的中風,一般理解是指「腦血管疾病」,是個病名;中醫在理解面癱方面所指的中風,是「風邪入中」的意思,是抽象病機,不是疾病的名詞。雖然中、西醫都有「中風」的術語,但兩者具體意思不同,不要混淆兩者而造成不必要的擔憂。 面癱成因:操勞過度、休息不足 顏面神經感染 一側面失活動功能 臨牀常見的面癱在西醫診斷稱為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病理為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受到感染,以致受影響一側面部肌肉失去活動功能,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中醫認為面癱的機理為「絡脈空虛,風邪入中」。患者可由於操勞過度、休息不足、情志過極、久病體衰等因素,以致精血虧虛,經絡失養。一旦受到風邪侵襲,如頭面部吹風受寒,或者是因體虛出現「虛風自生」,引致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便會導致面癱。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研究:每10萬人接種科興疫苗 約增4.8人患面癱 打疫苗效益仍高於風險 中西醫遇面癱患人 首要排除中風 遇上面癱的人,無論是首先求診西醫或中醫,都必須先排除像中風(腦血管意外)一類嚴重疾病。西醫治療貝爾氏麻痹,主要用口服類固醇加物理治療,以控制炎症及幫助復康;中醫治療面癱的原則是驅風、通絡,減輕致病因素對身體的破壞,同時為康復製造有利條件。對面癱久治不癒者可配合補益扶正、行氣活血、化痰等,具體方法包括內服/外用中藥、針刺、溫灸、拔罐、按摩等。 蟲類入藥 活血搜風通絡 中藥常用於治療面癱的方藥包括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蠍)、地龍、羌活、防風、天麻等,都有祛風、通絡的作用,可以祛邪。應用蟲類藥是中醫治療面癱的特色之一,因蟲類有走竄的特性,由此取類比象,這些蟲類入藥後可起活血、搜風、通絡的作用,改善經絡痹阻引致的肌肉失用。針對痰濕阻滯經絡者,症見痰多、舌苔厚膩,治宜祛濕豁痰,如膽南星、法半夏。面癱時間長久者,常見面部肌肉僵硬或萎縮無力,中醫理解有氣滯血瘀或正氣不足的因素。若病久氣血瘀滯,可配合使用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若氣血不足者,可治以補益氣血,如黃芪、當歸。在外用中藥方面,有報道指出運用中藥馬錢子(有劇毒)製成馬錢子膏敷貼患處,有活絡止痛,治療面神經麻痹癱瘓的功效。 辨證取穴 調整身體機能 針灸治療方面,局部用穴包括位於頭面的風池、翳風、陽白、攢竹、太陽、下關、地倉、頰車、水溝(人中)、迎香等。循經取穴可選用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除局部用穴外,面癱的針灸亦重視辨證取穴,視乎病性選用相關的穴位,例如痰濕阻滯者可選用足三里、豐隆,陰虛內熱者可選用三陰交、太衝,藉着調整身體機能以促進面癱康復。在針刺時可配合手法運針刺激得氣,或採用電針刺激,一般可隔天治療。 針灸治療可分為針刺與溫灸兩部分。面癱患者除可透過針刺刺激穴位經絡外,也可通過對面癱患處局部經絡穴位施以灸法,達到溫經驅寒、行氣活血通絡的效果。特別是面癱日久,患處腫痛已消退,自覺面部肌肉僵硬繃緊的患者,輔以溫灸刺激行氣活血,促進復元。溫灸一般可採用艾條懸灸、隔物灸,或在針刺時加溫針。 按穴、做表情動作 刺激面肌 拔罐也有刺激經絡、鬆弛面肌、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在操作時考慮到會在面上留下罐斑的問題,一般會用「閃罐法」,即用傳統「拔火罐」的方式,但吸罐後隨即拿起拔罐,不作留罐,重複多次操作至局部潮紅及微熱感,選穴一般是位於面部患處的位置。患者日常可用適中力度多按揉面癱患處局部的穴位,多做表情動作(初期可用手輔助推動肌肉),以持續刺激及鍛煉面部肌肉。 思慮阻氣血運行 有礙復元 面癱的復元進度因人而異,臨牀上有人僅經數次治療便完全恢復功能,有些則要十餘至數十次治療不等。但大多數貝爾氏麻痹的面癱患者,面肌功能可以在半年內康復。患者需留意保持飲食清淡,少吃溫熱刺激及生冷食物,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勿過度操勞,為早日康復製造有利條件。此外患者還要保持樂觀正面的心境,思慮過多則容易阻滯氣血運行,有礙復元。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新冠康復者】第五波女童確診高燒併發腦炎抽搐需插喉呼吸 康復後接種第1針新冠疫苗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仍肆虐,加上冬季流感高峰期將至,兩種病毒夾擊下,若染疫後更易出現嚴重併發症。現時兩歲的欣欣(圖)今年初第五波疫情高峰期確診新冠,當時沒接種疫苗的她曾持續高燒至40℃,更併發腦炎而抽搐發作,一度不能自主呼吸,在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半個月,幸最終康復。欣欣父親說首次面對女兒如此病况,「極度驚慌」,直言「(此情况)可一不可再」,決定讓新冠康復後的女兒接種新冠疫苗,以免二次感染再引發重症。屯門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袁志立引述屯門醫院於第五波接收新冠病人數據,指11名要送往深切治療部的患者中,只有兩名超過10歲,故鼓勵家長盡早帶兒童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以免受「雙重打擊」引發重症。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16個月女童確診高燒不退抽搐需插喉  康復後決心接種第1針新冠疫苗 今年3月初只有16個月大的欣欣確診,當時高燒不退,家人為她沖冷水降溫後,她開始抽筋,其父李先生即送她到博愛醫院求診,因情况嚴重而轉介到屯門醫院急症室。當時欣欣已不省人事,身體抽搐不停,須即時插喉接駁呼吸機,送到兒童深切治療部(PICU),首周不能自主呼吸,以抗病毒藥瑞德西韋、免疫抑制藥物類固醇及托珠單抗等治療,以避免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攻擊正常身體細胞,遏止腦炎引發的抽筋。 父親:憂幼女嚴重 不理會藥物副作用 先救人 李父憶述,當日看到幼女情况嚴重,即使藥物或有強勁的副作用,當下也果斷回應醫生「不理會(副作用)了 ,先救人」,最終漸漸康復。他8月中詢問醫生意見後,決定帶欣欣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新冠可引發長期嘶哮症和腦炎 屯院11重症入ICU 9人屬10歲以下 屯門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袁志立表示,新冠病毒可引發長期嘶哮症和腦炎,甚至死亡率達三成的壞死性腦炎,兒童感染更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他指入冬是流感高峰期,流感同樣能引發嘶哮症和腦炎,如加上新冠併發症,病情「更為可怕」。袁引述屯門醫院於第五波接收新冠病人數據,指11名要送往深切治療部的患者中,只有兩名超過10歲,故鼓勵家長盡早帶兒童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以免受「雙重打擊」引發重症。 (新冠疫情)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