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患者】9歲染疫童不治無上呼吸道病徵 專家疑新陳代謝問題或免疫風暴 注意5個「腦部不正常運作」警號及血糖變化

【明報專訊】本港新冠確診新增個案單日破1萬宗。昨亦公布第4名染疫離世兒童,一名患肌肉遺傳病、沒有打針的9歲男童昨突然昏迷,入院時已無心跳,前後約數小時不治。有病理學專家指新陳代謝問題或「免疫風暴」,或可令受病毒感染兒童短時間內死亡。若小孩突然出現不願進食、打機、「亂講嘢」等5個情况,可能已經是「腦部不正常運作」的警號,而新陳代謝的問題,則有可能出現血糖過低。另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引述醫管局分析指九成染疫童現上呼吸道感染,近一成發燒抽筋,但9歲童死前沒這些病徵。 Read more

熱昏厥餵水敷退熱貼更傷

  【明報專訊】今個夏天,遊行集會特別多,在人潮中行走,又熱又侷促,不少人不支昏倒。熱心人立即施救,有人遞上電解質飲品、有人掏藥油猛捽、有人建議橫卧抬腿…… 醫生指出,突然昏倒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低血壓、低血糖、熱昏厥,甚至是心臟病。急救昏倒者,最重要是在安全環境下檢查其脈搏及呼吸。胡亂施救,小心錯失救命的黃金時機。   又熱又侷促 易熱昏厥 酷熱天氣下遊行,不少人在人潮中感到不適甚至昏倒。家庭醫生林永和估計,昏倒原因很可能是熱昏厥(heat syncope),「如果在一個很熱、侷促、散熱不良的環境,當事人大量出汗又面紅紅,這情况下昏倒,是熱昏厥居多」。林解釋,熱昏厥是熱病之一,情况較中暑輕微。因長時間在高溫、侷促的環境下,大量出汗令身體水分流失;加上皮膚血管擴張讓身體散熱,以致大腦供血減少,導致血壓降低而昏厥。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蕭粵中補充,昏厥時間長短視乎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熱昏厥較輕微,昏厥時間約1至2分鐘,但病情較嚴重者或同時出現熱衰竭(heat exhaustion),昏厥時間則會較長,患者流失大量水分及鹽分,影響心臟及血管功能。     突然受驚 眼前一黑昏倒 另一種昏厥時間較短,屬迷走神經昏厥。迷走神經接連頭胸腹部各個重要器官,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心跳就會變慢。迷走神經昏厥通常在長時間站立、環境侷促、突然受驚、疼痛、腹瀉時發生;當迷走神經受刺激,會令心跳減慢,血液輸出量減少,加上身體周邊血管擴張,令供應至大腦的血液下降,導致昏厥。林永和表示,這類患者在昏厥前通常會感到滿天星斗、眼前一黑、耳鳴、聲音變得愈來愈遠、視野收窄。蕭粵中指出,此類患者昏厥時,因腦細胞短暫性缺血,擾亂腦電波,有可能導致抽筋情况出現。   空腹致低血糖昏迷 無法自行蘇醒 低血糖是另一個導致突然昏倒的原因。林永和指出,沒吃早餐、超過6小時沒有進食的人可以出現低血糖;而服食舊式糖尿病藥物的病人,若沒吃東西而服藥,亦可能因血糖低而昏倒。一般昏厥症患者昏倒地下後,血流改變,血液由下肢流回腦部,躺下約半分鐘左右便會自行醒來;然而,低血糖人士昏倒後,若不補充糖分,通常不會自然醒來。蕭粵中補充,因血糖低昏倒的情况在香港較少見。     心律不協調 昏厥失脈搏呼吸 昏厥亦可由心臟疾病引致,其中以心室纖維顫動最為危險。蕭粵中指出此類患者昏厥時,心律失去協調,「個心好像打冷震」,心臟不能有效泵血至腦部及身體其他部分,導致昏厥,同時失去脈搏及呼吸;一旦身邊人不及時施行心肺復蘇法,每分鐘死亡率上升3%至4%。   感冒成藥 削弱排汗易中暑 為防昏厥,蕭粵中提醒參與戶外活動前,宜先留意天氣,若是炎熱濕侷,宜先自行評估身體狀况是否適合參與。有些人感冒不適,自覺病情輕微,購買成藥服用後繼續戶外活動,但感冒成藥或含抗組織胺,會削弱排汗功能,令人體更難散熱,增加中暑風險。因此如有感冒徵狀,應在家休息。林永和補充,某些藥物容易導致頭暈,例如降血壓藥、精神科藥物、心絞痛藥。他以降血壓藥為例,血壓藥物會影響身體自然調節血壓的機制,容易引發姿勢性低血壓 (postural hypotension),從坐或躺到站起時,血壓相差大,可能導致昏厥。     電解飲品防抽筋 每15分鐘補水 如在炎熱天氣參與戶外活動時,要穿通爽透氣的衣物,攜帶小風扇或紙扇,有助保持空氣流通,身體更易排熱,減少熱昏厥風險。另外,如長時間逗留戶外,身體大量流汗時,除了多飲水,亦應飲用電解質飲品,蕭粵中解釋,「因為汗水成分不只有水,亦有電解質,如果只補水,身體電解質會失衡,誘發抽筋。」 林永和建議,戶外活動或運動前應先喝水,活動期間亦要定時喝水,大約15分鐘飲1次水,視乎活動及個人需要。另外亦可留意小便顏色,如呈深黃便代表身體開始缺水。   文:鄧安琪、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急救須知:先檢查呼吸脈搏 患者側卧免窒息 【急救知識】碰撞跌倒亂急救 傷上加傷 【急救知識】有片: 紅十字會示範撼頭骨折正確急救方法 【夏日系列】消暑錯招逐個捉 冰凍甜飲 愈飲愈熱 【夏日系列】夏日養陽祛寒邪 一熱一冷招風癩 Read more

【管理糖尿病系列】糖尿病人外遊Tips 勿吃過量 藥物隨身帶

為了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糖尿病人每天需定時「篤手指」驗血糖和服藥。平時的生活作息時間穩定,病人容易遵從。但如果出埠外遊,他們應如何處理? 養和醫院糖尿科專科護士劉鎂然建議病人在出發前,宜向糖尿病科專科醫生諮詢藥物處理和用藥劑量,並請醫生發出病歷證明書,方便病人攜帶藥物和針藥出入境。藥物應隨身攜帶,最好帶兩倍分量並分開擺放,以防一旦遺失其中一袋,仍有後備可使用。胰島素使用者應預備胰島素保冷袋儲存針藥。 出發前做足準備 旅途中頻密監測血糖 出發前,建議病人除了購買適合自己的旅行保險外,也因為到外地旅遊,心情容易興奮,作息和飲食也會改變,這些均會影響血糖值,病人需要比平時更頻密監測血糖。此外,最好先了解及認識旅遊目的地的飲食文化、烹調用料及食物成分,以免一時開懷而吃太多,令血糖上升。病人亦可在旅遊前向營養師查詢,盡可能定時定量進食,多選高纖、低脂、低熱量的食物及蔬菜,並多喝白開水、礦泉水、茶水或代糖飲料,避免暴飲暴食。 還有在預訂航班時,宜先向航空公司預訂糖尿病餐,並隨身帶備適量小食及糖果,以應付突然出現低血糖時的需要。有糖尿血管病變患者,若乘坐長途飛機時,應注意脫水問題,多作舒展關節和四肢的活動,保持血液循環,以防血管栓塞。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空腹吃或致低血糖 未熟荔枝毒死人?

【明報專訊】印度最大荔枝產地穆扎夫法爾普爾(Muzaffarpur),每年荔枝季節,當地都有大量兒童在果園食荔枝後不適,甚至死亡。 印度兒童「荔枝中毒」,究竟是因感染寄生蟲?殺蟲劑惹禍?還是與荔枝有關?香港人經常參加荔枝團到果園即摘即食,究竟有沒有危險? 兒童抽搐、神志不清 死亡率31% 穆扎夫法爾普爾是印度最大的荔枝產區,自1995年開始,在每年五、六月荔枝盛產季節,都爆發季節性不明疾病,主要影響兒童,出現急性腦神經徵狀,如神志不清、全身抽搐等,死亡率極高。而當踏入七月,荔枝產季過去,疫情就會大大減退。 由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資助的印度醫學團隊,上月在著名醫學期刊《刺血針》(The Lancet)發表研究報告。研究員在當地兩家醫院蒐集數據,在2014年5至7月,共有390名兒童因為相關徵狀送院,其中122人死亡(佔31%)。 未熟含兩種高濃度毒物 研究報告指出,入院的小朋友大都有兩個特徵,一是低血糖,二是血液中的次甘氨酸 (Hypoglycin)和甲基環丙基甘氨酸(Methyl-cyclopropyl -glycine,簡稱MCPG)偏高。研究團隊到果園化驗,結果顯示,以上兩種物質在未成熟荔枝中濃度,較成熟荔枝高出一至兩倍。 影響新陳代謝致低血糖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馬青雲指出,「正常情况,次甘氨酸和MCPG這兩種物質不應在血液中出現,而在一些未成熟的水果中,它們含量高」。 研究員開始懷疑,這與牙買加曾經出現的情况相似,一種名為阿開木(Ackee)的水果,曾引致當地人不適。香港急症醫學院臨牀毒理專科委員會主席劉飛龍醫生解釋,阿開木,又名西非荔枝果,與荔枝、龍眼屬同一「家族」,「未成熟的阿開木,含有有毒物質次甘氨酸,影響新陳代謝,令身體不能運用血糖」。 營養不良空腹吃易中招 印度小朋友出現「荔枝中毒」,馬青雲解釋,是有多個因素同時出現才發生,包括﹕貧窮地區營養較差的小朋友、空腹、進食含次甘氨酸和MCPG的未成熟荔枝。他解釋,由於當地小朋友沒有足夠食物,營養差,當荔枝果園結出荔枝,雖然未成熟,小朋友仍摘取充飢,結果兩種有毒物質影響新陳代謝;加上沒有足夠糧食,身體又沒有多餘的能量儲備,結果便出現低血糖徵狀。 唔熟唔食 兒童勿食逾300克 劉飛龍表示,香港未見過相關情况,因為香港人食荔枝「唔熟唔食」,亦甚少單以荔枝充飢,所以不用太擔心。然而,他提醒,荔枝當造季節時不少市民參加荔枝團,在荔枝園內「閒閒哋」食一兩斤,就要小心,尤其小朋友不應食過量,最好一次不要食超過300克。另外,一旦出現低血糖徵狀,如﹕頭暈、臉色蒼白、發抖、冒冷汗、心悸,可嘗試補充糖分,並盡快求醫。 ■知多啲 抽絲剝繭找出病源 教育公眾防護 研究人員為了尋找印度小朋友無故暴斃的原因,就像偵探查案一樣,抽查了病人的血液、尿液、脊髓液樣本化驗,又在環境中抽查了不同傳染病源、農藥、有毒金屬等,結果發現病人血液中的次甘氨酸和MCPG異常,就開始向荔枝埋首,化驗樹上的荔枝、跌在地上的荔枝、成熟的荔枝、未成熟的荔枝等,逐步拆開小朋友暴斃之謎。 「當研究發現小朋友暴斃,是因為空腹食了未成熟的荔枝,當地相關官員就提醒父母和小孩,不要採食未成熟荔枝,病例就大幅下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馬青雲指山,《刺血針》這篇「荔枝中毒」報告,正好闡釋公共衛生的重要,當出現一個流行病,醫生和研究員找出病源,透過教育提醒公眾,令病情得以改善。 文: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