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系統及器官捐贈專題網站已優化(衛生處方)

雖然醫學進步,對某些器官衰竭病人來說,器官移植依然是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礙於捐贈器官的來源供應有限,以致在香港每天都有超過2000名病者在等待器官移植,有不少病人等不及適合的器官便已離世。 為縮短病者等候的時間,使他們能及早重獲新生,市民積極支持器官捐贈,實在十分重要。為便利市民認識器官捐贈及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衞生署已分別於今年4月及8月優化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中央名冊)系統及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相關文章:知多啲:3器官衰竭 死亡率達七成 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中央名冊於2008年設立,為市民提供一個方便的途徑,讓他們登記離世後捐贈器官的意願。中央名冊也提供一個可靠及有效的方法,讓醫院管理局的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在病人身故時,確定他們生前已表明離世後捐贈器官的意願,以便盡快聯絡家屬並取得他們的同意,捐出死者的器官來救助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 中央名冊系統優化後,市民除了以原有的方法(包括郵寄、傳真,或在中央名冊網站以手動方式填寫申請表格,並隨後以電話核實身分)登記外,亦可選擇在中央名冊網站以「智方便」的自動填表功能進行登記或親身登記,並同時提供香港身分證作身分核實。新的登記方法可在申請過程中同時完成身分核實,而無需隨後進行電話核實,更方便快捷。不管使用哪一種申請方法,成功登記的申請人都會在提交申請的14日內收到登記結果通知。 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另外,衞生署亦已優化器官捐贈專題網站(www.organdonation.gov.hk)。優化後的網站採用了更現代化的外觀和更方便用家的功能,讓網站更清晰悅目和簡單易用。衞生署會持續更新網站內容,讓市民獲得更多有關器官捐贈的資訊。 器官捐贈日2022 今年11月12日是器官捐贈日,衞生署舉行了一系列宣傳活動,包括於「器官捐贈在香港」Facebook 專頁舉辦有獎問答遊戲、於網上平台及公共交通工具展示廣告等,呼籲市民透過「器官捐贈3S」,把支持器官捐贈的信息傳遍社會每個角落︰ 登記意願 (Sign-up) 市民可於中央名冊網站(www.codr.gov.hk)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 告訴家人 (Speak-out) 當病人去世後,醫護團隊需要得到家人同意才能進行器官捐贈手術。因此,把你的意願告訴家人至為重要。你可以善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例如看見有關器官捐贈的新聞或宣傳片時,與家人展開討論。 傳播希望(Spread-out) 鼓勵你身邊家人朋友支持器官捐贈,一齊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重燃別人的生命。 就更多有關器官捐贈的資訊,請瀏覽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www.organdonation.gov.hk 或「器官捐贈在香港」Facebook專頁 www.facebook.com/organdonationhk。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合作研發噴鼻式疫苗 袁國勇:有效對抗Omicron 保護率有多少? (附與科興及復必泰針劑疫苗比較) 盡快接種新冠疫苗 除了支持器官捐贈,接種疫苗亦十分重要。本地疫情仍然持續,新冠疫苗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病重症及死亡情况高度有效,尚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特別是長者及幼童,作為他們的家人或父母,應盡快安排長者及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接種疫苗,以得到最有效的保護。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病絕非一般傷風感冒,有機會併發腦炎等重症,甚至死亡。不要再等,請為家人作出好決定,打齊針,寧早莫遲,減低一旦感染後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香港即將進入冬季流感季節,家長應盡快安排子女接種新冠疫苗,以及同時接種流感疫苗,以加強對兒童的保護。 撰文:楊芊芊醫生(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醫生) Read more

淋巴腫脹是傷風感冒?鼻竇炎?鼻咽癌?服用消炎藥仍逾月不退大件事?

【明報專訊】頸部突然出現腫塊,是淋巴腫大?是癌症警號?傷風感冒、鼻竇炎、肺結核、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甚至鼻咽癌、頭頸癌,都可能引起頸部淋巴腫脹。而病毒性感染如傷風感冒,或細菌性感染如中耳炎、鼻竇炎、扁桃腺發炎,都可令淋巴結腫脹;而慢性炎症如肺結核、愛滋病,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乾燥綜合症,亦有可能導致淋巴腫脹。除了淋巴組織,頸部還有甲狀腺、副甲狀腺及血管可能出現腫脹,所以必須透過臨牀評估,才能推斷是良性還是惡性腫塊。 Read more

【冬季保健系列】小心猩紅熱  徵狀:紅疹+「士多啤梨脷」

流感肆虐,加強個人保護措施的同時,也要留意不少傳染病的徵狀,其實都與普通傷風感冒類似。以每年在冬季及五、六月肆虐的猩紅熱便是其中之一。患者如在病發初期掉以輕心,病情惡化後,併發症可能比傷風感冒嚴重得多! ▲(網上圖片)不少傳染病的徵狀都與普通傷風感冒類似,猩紅熱就是其中之一,除了發燒、喉痛或嘔吐外,患者還會出現「士多啤梨脷」、發燒翌日身軀出現紅疹,並擴散到四肢。一旦發現這些徵狀便要盡快求醫。 識別猩紅熱徵狀:士多啤梨脷、身體現紅疹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醫生說,猩紅熱部分徵狀與一般感冒相似,例如發燒、喉痛或嘔吐,但亦有一些較為容易識別的徵狀,例如:喉嚨發炎疼痛,並有白色膿點;出現「士多啤梨脷」,舌頭脷苔腫脹、不平滑及呈鮮紅色;面頰泛紅但唇邊呈白色及嘴唇十分乾燥;發燒翌日身軀出現像沙紙般的紅疹,並擴散到四肢。 張醫生提醒,患者可能只出現部分徵狀,尤其是紅疹不易察覺,更有家長誤以為是敏感,故一旦發現不妥便要求醫。 經飛沫鼻涕傳播 引發不同併發症 猩紅熱主要由患者的飛沫及鼻涕傳播,潛伏期約為1至5日。患病必須請病假,而個案亦要上報衞生署。此病的併發症通常在10至14日內出現,患者有機會扁桃腺含膿腫脹,導致呼吸困難,嚴重的話會有性命危險。其他併發症包括:腦膜、肺炎、中毒性休克綜合症、骨髓炎、風濕性心臟症、腎小球腎炎及肝炎等。 雖然猩紅熱容易互相傳染及有機會引致嚴重併發症,但只要進行快速測試或種菌測試斷症,治療相對簡單。病人只要用上合適的盤尼西林類抗生素,一般用藥兩日病情就會好轉。如果病人對此類抗生素敏感,醫生會改用紅黴素或其他抗生素醫治。確診用藥後,兩三日紅疹便會慢慢消褪;大約病發一星期後,手指、腳趾可能會脫皮。 服用抗生素 做足家居清潔防爆發 為免猩紅熱爆發,患者應勤洗手並要戴上口罩,服用合適之抗生素,退燒後最少一日才可上學上班;而且要用1:99的漂白水消毒家居環境,但金屬則要用酒精消毒,以確保清潔。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