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擔心染疫死亡壓力大 可致創傷後壓力症

【明報專訊】2003年SARS襲港,奪去299人性命,社會瀰漫一片愁雲慘霧。其中在淘大花園出現大規模爆發,期刊Social Science & Medicine在2005年請來903名淘大花園居民接受研究調查,發現SARS相關的污名(stigma)影響了大多數居民,並在工作、人際關係、學校教育等領域受到迴避、侮辱、邊緣化和排斥。 Read more

疫情社運衝擊 七成人現抑鬱症狀 港大調查:四成現創傷後壓力症狀

本港過去一年受社會運動及疫情衝擊,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調查發現,社會運動及疫情令逾三分之一受訪者同時有兩項精神健康問題的症狀。團隊今年2至7月用電話或問卷訪問11,493名香港市民,近半是25歲以下,73.7%受訪者出現中、高度或嚴重抑鬱症狀,40.9%出現中至高度創傷後壓力症狀;當中36%同時出現兩種中至高度症狀。 Read more

專家:過度憂慮影響心理健康 穩住情緒 擺脫疫情恐慌

隨着本地愈來愈多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巿民大眾對疫情的擔憂又加添幾分,擔心自己和家人受感染,一旦中招要隔離,點算?家裏口罩存貨不足?消毒酒精斷市……面對不確定的疫情,情緒難免失控,臨牀心理學家認為面對疫情,驚慌緊張乃屬人之常情,但若然情緒持續受困逾兩周,則需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Read more

【精神健康】對壓力「無感覺」 想哭哭不出 持續麻木 小心創傷後遺

【明報專訊】「不要對暴力麻木!」「習慣不能!麻木不能!」一幕幕衝突、暴力或血腥畫面,大家慢慢司空見慣。無論是抗爭者或警方,都呼籲大眾面對暴力切勿變得麻木。 Read more

【心理健康】失眠及茶飯不思 可為創傷後壓力症

【明報專訊】「6.12事件」發生至今近兩周,你仍受失眠、不安等困擾,不能集中精神工作嗎?急性壓力失調徵狀會隨時間減退,但亦可能變成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下簡稱:PTSD)。   周偉浩引述2017年澳洲研究顯示,約一半ASD(急性壓力失調)青少年患者病發兩個月後,病情轉為較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他解釋,以事發時間計算,ASD徵狀最長只維持1個月,如果徵狀持續超過1個月則為PTSD。他因此提醒ASD患者,若於事發後兩周徵狀惡化,如茶飯不思或出現自殺念頭,便需尋求專業治療,以免惡化成為PTSD。   周偉浩又提醒,部分PTSD患者於事發後兩個月才發病,事前沒有ASD徵狀,「可能因為事發後,患者眼下仍要處理很多事務,未及出現情緒反應」。   ASD與PTSD徵狀相近,但後者較嚴重,需尋求專業治療。周指出,近八成PTSD患者同時有其他精神問題,如抑鬱焦慮、濫用酒精和藥物,徵狀持續期以年計算。他指出,確診患上PTSD,患者可透過「創傷聚焦認知行為治療法」,在安全環境及專業人士的協助下,重述事發經過,配合行為,改變創傷記憶所附帶的情緒感受。   陳雅文舉例指出,假設患者經歷創傷後,認為事發地區不安全,一直不敢再踏入該區;認知行為治療法以此介入,透過帶領患者重返該區,讓患者知道現時該地區已經安全,不會對其構成危險,藉此改變其原先的感受。   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腦中不斷回閃衝突畫面 提防急性壓力失調 【心理健康】情緒急救:家人分享經歷 耐心聆聽 【心理健康】獨力湊仔拒援手 單親媽鬱爆 【心理健康】精神病康復者 結伴走出低谷 驚搭巴士 嚇到手震肚痛 指導式自助治療 助解抑鬱焦慮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