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快測技術 頭炮反蛀牙 生物科技公司落戶香港 正研愛滋測試盒

醫療技術進步令全球人均壽命不斷延長,然而在富裕國家出現都市疾病卻有增無減,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癌症等,壽命增長反而令保健需求不斷提升。今年在香港成立總部及研究中心的相達生物科技,旨在創造易於操作、快速、簡單及精準的檢測技術,開發出納米快速測試技術專利。該公司研發的現場快速測試劑盒除能檢測病症,兼能檢測得病風險,讓使用者防患於未然,首個產品是「蛀牙風險測試劑盒」,另亦正研究愛滋病測試劑盒。 相達生物科技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招彥燾在美國畢業後,在當地一間快速測試生物科技公司工作了兩年半,其後領悟到先進的醫療必須先具備精確的檢測結果才能對症下藥。為改善各種檢測工具的缺點,他決定攻讀博士,展開6年研究生涯,其後在2011年於加州成立相達科技。 招彥燾表示,化驗界主要分為快速測試及化驗所兩種。快速測試就是以快速、簡單及便宜價格做相應身體狀况的檢測,不過有低準確率的問題。目前廣為大眾熟悉的快速測試儀器有驗孕棒,準確度高達99%。相反,化驗所的檢驗結果精準,但費用昂貴,且要動用大型儀器配合專人操作,花長時間才得到結果。因此,他希望創造結合兩種化驗方法優點的產品。 濃縮提純目標物 檢測更精準 招彥燾發明的是一項樣本處理技術,能夠在檢測前先將樣本中需要檢測的目標物濃縮及提純,令之後的檢測更精準。特別之處是該技術不需要電源及儀器或專人操作,一般人亦能夠在家裏做精準的檢測。樣本處理技術是一項平台科技,能應用於任何檢測工具、任何樣本(例如血液、唾液、水和空氣),是可應用於多種用途的基礎技術。 相達首個快速測試產品是「蛀牙風險測試劑盒」,該產品在美國研發,明年第一季投入市場,預期售價80港元以下。招彥燾說,蛀牙是全球最常見的口腔疾病,影響約24億人, 佔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導致蛀牙的元兇主要是一種叫變形鏈球菌的細菌,該測試劑盒是為了分析唾液中含有變形鏈球菌的濃度,從而分析蛀牙風險。 該測試盒使用方法簡便,先用已配備的棉花棒在牙齦處來回抹拭,再將其放入測試溶液瓶中。搖勻後將所有溶液滴入測試中,等待20分鐘後就可檢測結果,並會以3個區域線顯示蛀牙風險程度。 在港重點研究液態活檢技術 招彥燾稱,公司現正研發愛滋病測試劑盒,以提升測試結果準確度為主,會於2019申請認證。他說以現時市面的快速測試器檢驗是否染上性病,若結果是沒有感染,只有三成機率是準確;相反,若結果是有感染,其準確度就相當高。 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 是相達另一重點發展技術,是一種入侵性較低、從人體採集樣本用作檢測的方式。該技術不需從身體的目標器官採集組織樣本,而是透過採集血液樣本,再分離樣本中的微量DNA。透過分析DNA碎片,去檢測患上癌症的風險。 招彥燾表示,液體活檢已廣泛應用於晚期癌症篩查和非侵入性產前檢查。許多研究機構希望能進一步推動該技術發展,但受限於難以鑑定濃度較低的早期腫瘤DNA碎片。招彥燾指出,香港設立的研究中心是主力研發液態活檢,通過濃縮和純化樣品,令其技術可以更易檢測到目標DNA。 抽血驗DNA碎片 分析癌症風險 除此之外,招彥燾認為當開發的技術能推動健康管理模式的轉變,讓大眾從專注治療到專注預防疾病,需建立健康數據平台儲存大數據,將健康信息傳遞予更多人,有利於改善健康管理。他提到,公司正開發手機應用程式,程式可連接數據庫和具分析功能用,用戶可在得知快速測試結果後,將結果上載手機程式,透過網絡平台諮詢醫療人員獲取治療和建議,亦可得到控制和預防的資訊。

Read more

港產手術機械人 無創切腫瘤

本港有醫療科技初創企業研發出全新外科手術機械人系統,即以無創技術透過直腸或陰道,為病人做腹腔與盆腔手術移除巨型腫瘤,毋須在腹部開刀,有關公司已耗資約2億元研究,於活豬身上完成多項試驗,情况理想,成為全球首項成功案例。研究團隊盼於2021年前完善系統,並於病人身上做臨牀測試。 經直腸陰道 做上腹膀胱結直腸手術 香港無創外科有限公司(NISI)研發的外科手術機械人系統,有模仿外科醫生手臂、手腕及手指等複雜動作的微型手術機械臂,是專門為複雜的腹腔及盆腔自然腔道內鏡手術設計,透過病人的自然腔道,即直腸或陰道,做上腹、膀胱及結直腸等手術。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牀教授兼NISI創辦人楊重光稱,現時一般機械人手術系統有不少局限,包括因移除組織而要造成額外大面積切口,以及機械人手臂靈活度不足。NISI研製的第二代機械人手術系統,機械臂有8個活動自由度,且有前向及逆向配置,即可做下腹手術,同時有雙置鏡頭系統提供全景和全高清3D視野,臂上設觸覺反饋,當儀器意外觸碰到體內其他器官會立刻提醒醫生,以加強手術安全。 意外觸碰其他器官會提醒醫生 過去兩年,NISI成功以無創技術透過自然腔道對活豬做多項複雜的腹腔及盆腔機械人外科手術,當中包括切除膽管、移除膀胱,以及完全切除子宮(包括卵巢和輸卵管)。所切除的器官組織都通過自然腔道取出,毋須在腹上開額外切口。 有份做活豬測試的香港大學普通外科專科醫生傅志聰表示,自然腔道手術可減少手術中的出血量及創傷,避免傷口感染,並縮短復元時間。 楊重光表示,預計每組機械臂可重複使用20至30次,研究團體亦為此系統設計一套消毒方法。他透露,研究團體盼令此新系統的成本比現時市面的機械人手術為低,努力減低手術成本;目前此研究已用近2億元,包括所獲的香港創新科技署資助。楊稱NISI正向不同地區申請有關技術的專利。

Read more

非抗生素化合物 料新藥最快5年面世 港大研究 廢抗藥菌武功

抗藥惡菌威脅人類,社區型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CA-MRSA)的感染人數在10年間急增6倍,若惡菌入肺,死亡率達五成。科研界以往循殺菌方向研藥,但藥力生效前無法阻止惡菌釋放毒素破壞身體組織,出現「殺到菌救不到人」的情况。港大醫學院率先發現非抗生素類化合物M21,可同時抑制多種致病因子生長,令CA-MRSA猶如「無牙老虎」難以破壞身體。團隊料新藥最快可5年後面世。 耐藥金黃葡萄球菌感染增6倍 CA-MRSA傳播力高,本港去年有1258宗感染,較2007年的173宗急增6倍。病人一旦受感染,可致皮膚潰爛、壞死性肺炎或腦膜炎,當中壞死性肺炎死亡率達五成。本港患者感染CA-MRSA,現只靠抗生素治療,嚴重者要完全殺菌一般需時兩三日,其間惡菌仍會釋放毒素,溶解患者的肺及腦部,從而奪命。 港大醫學院從5萬多個小分子化合物作篩選,發現被命名為M21的化合物可抑制CA-MRSA的「控制中心」ClpP蛋白酶,令其不能大量生產多種主要的可致病毒力因子,換言之,M21可令惡菌失去攻擊人體的「致命武器」。 阻生產毒素 免破壞紅血球 帶領團隊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副教授高一村解釋,ClpP是釋放致病因子的「控制中心」,如控制可溶解白血球的「溶細胞肽」,及可破壞紅血球和小血管內壁的「金黃葡萄球菌毒素」等。M21透過抑制ClpP,令CA-MRSA無法大量生產致病毒素,惡菌頓成「無牙老虎」。 小鼠實驗 一周存活率100% 高一村續說,初步小鼠實驗顯示,受感染小鼠接受M21治療後,一周存活率達100%,腎組織亦無感染;而沒接受治療的小鼠於一周內相繼死亡。研究結果已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港大醫學院去年發現利用NP16化合物減弱MRSA的存活力,更易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今次研究則針對削弱惡菌的攻擊力。被問到團隊如何應用兩個不同的研究成果,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作為醫生最重要是有藥可選,M21可抑制毒素,防止傷害器官,爭取時間讓病人恢復免疫力再殺菌,如兩種化合物都可研發成藥物,未來可因應病人感染情况落藥。 團隊表示M21仍需改造結構,日後會作動物及人體實驗,測試其毒性,最快有望5年後有新藥面世。

Read more

App影臉查心房顫動 中大證95%準

目前國際上未有心房顫動篩查的指引,部分隱性病人病發前沒有病徵,亦有患者是間歇病發,篩查難一擊即中。中文大學醫學院利用手機應用程式(App)分析不同人的脈動光感(PPG)信號,記錄面部血液流動信號,並轉化為心跳率,為用家初步診斷有否患房顫。團隊於全球率先驗證到該方式準確率達95%,為全面推動房顫篩查提供新方向。 率領團隊作上述研究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甄秉言表示,目前心房顫動檢查方式包括把脈、手持心電圖等,但準確率有待提高,加上有患者屬間歇病發,部分要先後檢查3次才發現問題,因此要探討成本效益高、有隨機性的篩查方法。 記錄面部血流動信號 轉化心跳率 甄說得悉美國麻省有科技公司開發手機應用程式,可利用鏡頭偵測手指及面部的PPG信號,分析用家的心跳率,團隊根據現有的程式,驗證兩種方法檢測心房顫動的準確率。 他解釋,血液經過皮下組織,每次心跳血氧含量會隨之改變,該應用程式利用手機鏡頭的感光原件,記錄光線於血管中血液量變化時的信號(即PPG信號),產生的波頻等同心跳率。透過應用程式,手機前置鏡頭可分析面部信號,用手指接觸後鏡則可分析手指的信號。 另可偵測手指信號 團隊於2016年4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招募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臟科的病人測試,最終217名病人完成檢查。團隊為病人安排3種測試,包括面部及手指的PPG信號,以及用作確診的12導聯心電圖,當中分析PPG信號需做3次測試,每次歷時20秒。 在測試的病人中,近35%(75人)患心房顫動,結果顯示,面部及手指測試準確率分別為95.4%及93.5%,團隊認為面部非觸式篩查方法方便快捷,準確性高,有潛力應用於遙距篩查。有關研究已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發表。 甄秉言又表示,接受測試的病人均為黃種人,尚未知該應用程式對其他膚色的準確性,加上病人住院均沒化妝,日後能否應用於有化妝者仍屬未知之數。 一相機同時篩查5人 96%準確 對於發展方向,甄認為應脫離手機限制,如可研究用高像素鏡頭,一次過分析多人的面部PPG信號,日後或可在診所門外放置鏡頭,在病人等候期間分析,隨機篩查市民有否心房顫動,達至更高成本效益。甄的另一研究已初步證實,一部相機可同時為5人作房顫篩查,準確率達96%。 甄說,公立醫院門診每年約有530萬人求診,當中三成(約160萬人)是65歲以上,按篩查發現率為1.4%推算,估計每年可篩查出2.2萬宗新症,若有六成人透過口服薄血藥治療,他相信透過篩查,本港每年至少可避免400宗中風個案。

Read more

新染色藥水尋幹細胞

從普通皮膚細胞培育成超能幹細胞的過程中,形成超能幹細胞的機會率只有0.01%。中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李嘉豪表示,為了在眾多細胞中找出幹細胞甚至超能幹細胞作進一步研究,其團隊研發出一種染色藥水,將幹細胞染色,讓研究人員可迅速分辨出所需要的幹細胞。 傳統藥水僅標示細胞 身兼Stapworks Stem Cell Limited創辦人的李嘉豪表示,傳統的染色藥水只能標示有DNA的地方,由於細胞內的細胞核含有DNA,因此該染色藥水可標示出有細胞的地方,但無法再進一步分辨普通細胞和幹細胞。其公司則作出突破,生產了一種能標記幹細胞的染色藥水,不單無毒,而且能標記出幹細胞,顯示為紅色。 特製藥水 讓老化幹細胞「回春」 此外,李嘉豪稱,在年輕人身上提取的幹細胞生氣勃勃,每個單一幹細胞能培植約10次,但若從超過50歲較年長人士身上提取幹細胞,則只能培植兩三次,因此研發了一種藥水,讓老化的幹細胞「回復青春」,「迫使老化的幹細胞培植數目回復至年輕人的水平」。一型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缺乏而形成,李嘉豪表示,長遠希望此舉能根治糖尿病,「喚醒」胰臟內分泌胰島素的細胞。

Read more

中大研幹細胞溝「墨水」 打印心臟組織

近年3D打印技術愈趨普遍,加快了印製產品原型的速度,原來人體組織或器官都可3D打印出來。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李嘉豪的團隊最近成功將普通皮膚細胞培育而成的超能幹細胞,混入自行調製的「生物墨水」(Bio-Inks),3D打印出心臟組織,冀如「膠布」般貼於心臟細胞中壞死的部分,治療心臟相關疾病。然而,技術仍有不少臨牀挑戰,包括要確保打印的心臟組織與病人體內心臟組織跳動一致。 「為何一粒小小的細胞可以變成人的器官?」這個問題引起李嘉豪的好奇心,35年前在英國開始研究幹細胞。他說,幹細胞有3類,其中超能幹細胞「什麼都可以變」,培育成不同身體組織或器官。 中大的實驗室在2015年從德國購入全港首部3D生物打印機(3D Bio Printer)。李嘉豪表示,由於幹細胞太細小,3D生物打印技術有助將幹細胞在醫學上應用,「就像一張紙,平面是沒用的,3D打印出來的組織就如將平面的紙疊高,這才有用」。 如膠布貼於心臟壞死部分 李嘉豪續說,最初利用海草(seaweeds)製成的「生物墨水」,打印類似「窩夫」形狀的心臟組織,再在打印的組織加入超能幹細胞,然後加藥迫使超能幹細胞變為心臟細胞,惟成效不理想,「幹細胞喜歡有營養的地方,這種做法未必令幹細胞平均地鋪排於打印的組織內」。 李嘉豪的團隊在半年前成功嘗試新做法,先將超能幹細胞混入「生物墨水」再打印,「是一個突破,確保超能幹細胞在打印的組織內不會亂走,可以(鋪排)平均」。他說,自行調製的「生物墨水」是整個過程的關鍵,打印組織或器官的軟硬度、器官細胞的類型均要求使用不同「生物墨水」,「(墨水)對幹細胞而言是營養,同時可stabilize(穩定)幹細胞」。 目前,李嘉豪的團隊集中打印心臟組織和耳朵,冀打印的心臟組織如一塊「膠布」,取代壞死的心臟細胞;打印的耳朵則可為缺了耳朵的兒童帶來希望。然而,他說臨牀應用仍面對不少挑戰,包括如何確保打印的心臟組織與病人心臟組織跳動一致、如何避免病人體內出現排斥、打印的耳朵如何與真實耳朵有同樣軟硬度等。 李嘉豪的團隊在2014年成立公司Stapworks Stem Cell Limited,早前亦在中大的創業日展示幹細胞相關產品,他相信將研究商品化的成效更大。雖然近年政府重點發展生物科技,但他物色投資者屢次碰壁,「(向投資者)pitch(推銷)10次都不成功」。他說,香港的投資者不明白生物科技的長遠應用,因此爭取投資時,仍以從事資訊科技、金融科技等公司佔優。

Read more

透視生物科技系列之三 機械人AI尋腦瘤 定治療方案

創新科技幫助醫療診斷。有初創企業仿效外國研發神經外科手術機械人,透過人工智能(AI)為腦神經病人找出腫瘤位置,再計劃治療方案,協助醫生更精準及穩定地做手術。該機械人暫未取得歐美安全驗證,未做臨牀測試,曾試用機械人的醫生指系統能否加快診斷尚待臨牀實踐證明。 導航控制手術工具 減手震問題 法國公司2007年研發全球首個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ROSA,觸發術康醫療國際有限公司(前稱鋒沿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員研究。該公司創辦人王德峰指出,其手術機械人可分析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等影像的數據,找出腫瘤位置,並計劃治療方案;另設導航功能可助控制手術工具,減低人手操作時手震或集中力不足的問題。該機械人亦可記錄手術過程以助研究,並會追蹤手術工具,顯示工具距離手術目標位置等,以確認手術與計劃的治療方案一致,若有偏差會即時通知醫生。 未取歐美安全驗證 尚待臨牀證明 王德峰的團隊剛開發了神經外科、骨科及口腔科共3款專科手術機械人,正待歐盟及美國安全驗證,其後尚要經本港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方可臨牀試驗。王指2016年開始與威爾斯醫院腦神經外科合作,試用機械人分析數據,但未試做手術。他指機械人收集影像數據後,最快約1分鐘便可找到出事神經位置,約10分鐘可定治療方案,「如在頭部哪個位置開刀,過程中如何避免傷及其他組織及神經等」,減少術後創傷,但他沒提供試用數據。 王德峰續指出,若機械人通過驗證及臨牀試驗,機械人原則上可自行做手術,「但控制機械人的仍是醫生,因為醫生須為病人負責」,機械人只是可提高手術準確度和節省時間。他又稱,機械人主要材料來自內地或自己研發,每部估計約需100萬人民幣,低於逾千萬元的ROSA。 醫生:可將數據影像相融 治療更安全 中文大學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名譽臨牀副教授朱獻倫指出,腦神經手術的精準度要求很高,部分目標腫瘤僅約1毫米,比芝麻更細小,需透過影像找目標位置,而腦部有好多神經,手術要避免傷及正常神經,要精確找到目標,並以最安全及創傷最小的方法治療,惟現有軟件未必可分析所有影像,有時要人手操作,或影響精確性,上述機械人可將不同數據和影像相融,令治療計劃更安全有效。 曾試用上述機械人雛型的朱獻倫表示,感覺其速度較快,但不同病症尋找及治療目標的方法不同,時間長短有異,機械人可否加快尋找目標和設計治療方案,尚待臨牀實踐證明。 臨牀部門引入新技術須經審核 威爾斯親王醫院表示,該院腦外科曾與王德峰合作研究手術導航系統,該系統暫未在臨牀應用;腦外科目前無常規化使用機械人。就引進新醫療程式及科技,院方有嚴謹審核機制,臨牀部門如擬引入新技術及儀器作臨牀用途,須先由聯網科技諮詢委員會評估及審核有關技術及儀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等。

Read more

8000萬5年資助年底完結 兩大學藥測中心 盼政府支持加快發展

發展生物科技是政府創科發展的重點,其中生物醫藥更為「重中之重」,包括加強新藥和新療法的研發、醫療和診斷設備開發等,當中臨牀試驗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政府於2011年曾撥款資助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醫學院設「一期臨牀試驗中心」。兩大的一期中心於2014年成立,各獲4000萬元支持首5年運作。資助今年底將屆滿,中心的使用率幾近飽和,研究排期至明年。雙方的負責人都透露有意擴充規模,盼政府能持續資助,以加快發展步伐。 一期中心是為新藥物作早期臨牀試驗的地方,招募25至數十名健康志願者測試新藥的安全。 「一期中心的營運開支特別大,因為規格高,中心內設備購買後要經常保養,加上安全性、保險等,比起一般醫院嚴格,投資很大。」香港大學臨牀試驗中心執行總監游廣智解釋,如要做國際級的藥物研究,中心要符合國際標準,為降低一期中心的安全風險,儀器要定期維護、專門的研究人手不能太緊張,因而開支較大。 冀政府持續資助 擴規模保競爭力 政府曾向港大及中大的一期中心各撥款4000萬元,支持首5年運作。游廣智表示,港大的臨牀試驗中心已營運20年,除旗下的一期中心外一直沒有資助,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政府一直有資助的話,我想不需20年就做到今天的水準及信譽,目前港大一期中心的研究已排到明年」。中大一期臨牀研究中心首席總監陳德章表示,中大一期中心有同樣情况,研究需求隨時間增長,同時區內的競爭亦加強,「目前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等都有很多一期中心,而且獲政府大力資助」。他們不約而同表示,有意擴充一期中心的規模,以吸引更多國際性藥物臨牀研究來港,保持香港競爭力,期望政府繼續資助,加快發展步伐。 兩所一期中心成立近5年,主要為新藥做早期臨牀測試,包括人體首次(first-in-human)及病人首次(first-in-patient)測試,以及證明新藥結束專利期後,其他藥廠生產的「非專利藥」是否合乎安全及藥效。 港大一期中心曾與美國藥廠合作,為一種丙型肝炎新藥執行一期臨牀研究,新藥今年在香港及內地成功推出;中大一期中心亦做很多自發研究,包括為多種癌症,如皮膚癌、肺癌、鼻咽癌的免疫治療法做一期臨牀研究,另外亦正進行亞洲區內少見的「血糖鉗」研究,料可提升對糖尿病年輕化的了解(見另稿)。 擬伙拍本地生科公司做臨牀研究 香港大專院校內的有關生物醫療研究發展愈趨成熟,近年更有不少教授及年輕科研人員把藏在象牙塔內的研究商品化。游廣智及陳德章明言,期待伙拍更多本地生物科技公司,一同合作做臨牀研究。另外他們認為,大灣區的發展對一期中心是一個機遇,能發揮香港的優勢,一方面可以輸出技術,將香港的專業帶到內地;另一方面,香港地方及人口有限,一期中心可以往內地擴充,做更具規模又與國際接軌的研究。

Read more

網上醫療App「微醫」每日7萬人睇症 投資者讚政府寬容:沒有初出即禁止

【明報專訊】有創投專家分析,深圳以至內地創科產品發展活躍,源於政府對起始階段、解決市民「痛點」的創科業界持較寬容態度,待業界發展至一定規模,才設定監管準則,以機制汰弱留強,致令業界趨於成熟自律,建議香港監管機構參考。 市傳將來港上市的內地醫學科技公司「微醫」(前稱「掛號網」)集團,於2015年被梁頴宇牽頭的啟明投資相中融資,連同後續多輪融資,現成估值逾15億美元、身價最高的內地線上醫療科企之一。 熟悉醫療科技的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頴宇憶述,「微醫」於2010年創立之初,內地醫療市場出現一大批以互聯網醫療為創業方向的公司,其中有在線問診、專家掛號、網購藥品、醫療保險等,其時監管政策不明,市場產品既多,也間中有消費者投訴的個別案件。「然而政府起碼沒有立即禁止」,梁頴宇表示,「掛號網」於2013至14年,向浙江省科技局申請全國首個「互聯網醫院」牌照,官員當時的反應是︰「吓?什麼來的?」然而,經過一番游說,並附以用家經驗、數據等資料,官員最後決定研究法規,並向較有規模、較規範的公司發放「互聯網醫院」認證,並附帶監管準則,令醫療科技業界發展愈趨成熟。 內地醫療App逾2000個 據中國醫藥物資協會數據,內地現時行動醫療應用程式已超過2000個,業界井噴式增長令大批資本紛至沓來,包括兩大龍頭阿里巴巴和騰訊,均入股部分醫療科技公司。啟明投資入股的「微醫」,用戶亦增長迅速,現時每日服務7萬個病人,比北京有名的協和醫院每天服務1.6萬人高出3倍,「而且,一些住於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的病人,也可透過網上診症,解決過往『看病難』的『痛點』。」梁頴宇說。

Read more

深圳經驗:港大深圳醫院 機械臂執藥 二維碼付款 10分鐘取藥

【明報專訊】位於深圳福田區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打着香港管理模式的旗號於2012年開業,作為內地醫療改革的示範。醫院除在管理及治療文化上帶來轉變,深圳市政府當時亦投資了約2000萬人民幣,在醫院引入了3套自動化藥物管理及智能執藥系統,提高效率及準確度,令超過八成病人獲處方後,平均可於10分鐘內取藥。 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醫生看症後,會向病人開出藥物處方,病人除可到付款處付現金,也可用App掃描處方上的二維碼並以電子錢包付款。病人隨後到藥房前的報到機掃描處方上的條碼,得到取藥憑證,坐10分鐘等叫名,即可取藥離開。其實病人在報到機掃描處方後,藥房的系統會收到相關信息,藥師在系統上按一下處方,機械臂就會自動按處方執取原盒裝藥物,藥物就沿輸送帶掉進智能小籃。如果處方有散裝藥物,則以人手將預先包裝好的藥物放進去。完成執藥後,一籃籃藥就會等待分發,到病人攜處方到窗口,掃描條碼後,相應的智能小籃就會亮燈,再一次核實,病人便可離開,整個過程不過10分鐘。 中醫部自動系統調配冲劑 醫院的中醫部亦有自動化系統調配藥物。病人取的若是顆粒冲劑,掃描藥方後,藥房內的「現代化百子櫃」中,相應的藥瓶就會亮燈。藥師取下藥瓶並放入機器,就會自動量度所需分量 ,例如藥方需要10克田七顆粒,將其藥瓶放入機器內,就有10克顆粒進入藥盒,所有顆粒混合後就變成一盒盒冲劑。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藥學部總經理梁鎮垣說,10分鐘取藥時間仍有改善空間,下一步會研究由繳費一刻開始執藥,省卻病人去報到機掃描條碼的過程,期望再縮短病人在醫院的等候時間。

Read more
X